紀念丨《葫蘆兄弟》的誕生·造型篇

2021-01-20 澎湃新聞
編者按:2019年5月13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導演、「葫蘆娃」之父胡進慶於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逝世,享年83歲。胡進慶曾參與製作動畫片《葫蘆兄弟》《漁童》《金色的海螺》《人參娃娃》《鷸蚌相爭》等,曾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金雞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銀熊獎」等,是創建和發展中國剪紙動畫的傑出藝術家之一。

本文於2017年《葫蘆兄弟》誕生三十年之際首發於公眾號「空藏動漫資料館」,作者傅廣超,由胡進慶、吳雲初、李保傳提供資料支持。澎湃新聞網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空藏動漫資料館」。

距離1987年1月《葫蘆兄弟》攝製完成已經過去了整整30年。

30年裡,這部只有13集的剪紙動畫系列片和片中的角色一直活躍在電視螢屏上和網絡文化中,觀眾群從70後、80後、90後一直滲透到00後。可以說,葫蘆娃在中國動畫界的人氣一點都不比孫悟空低。

《葫蘆兄弟》是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系列片,由它開始,剪紙片開始擔當長篇敘事的任務,而不再只是風格多樣、短小精悍的藝術小品;它融合了手繪動畫和剪紙動畫的優勢,創造了別具一格的視聽語言;它原創了一個節奏明快、妙趣橫生的故事;它塑造了一群性格各異、呼之欲出的動畫角色。

《葫蘆兄弟》原版宣傳海報

所以有人說《葫蘆兄弟》是中國第一部非個人英雄主義的熱血動畫,而葫蘆娃們是中國動畫中第一個組團打怪的「兄弟聯盟」。

所以直到今天還有大量網友樂此不疲地為《葫蘆兄弟》值得玩味的劇情做著各種「神解讀」,還有大批的粉絲揮灑著才情對片中的形象進行「再創作」,還有人在堅持為這個30年前的品牌用心打磨衍生品……

這一切都是胡進慶始料未及的,因為《葫蘆兄弟》的創意最早來源於一次迫不得已的「偷工減料」。

【一】

1984年的一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剪紙片導演胡進慶被廠領導們請到辦公室商討系列剪紙片的拍攝事宜。

上世紀80年代,國外的動畫系列片像潮水般湧入中國千家萬戶的電視螢屏。這些五彩繽紛的譯製動畫片大大地充實了中國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也引起了中國動畫工作者的焦慮——生產中國自己的動畫系列片已經迫在眉睫。一向以生產藝術短片為主要任務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也必須面對這個全新的挑戰。

在此之前,已經有「阿凡提」「小兔淘淘」等幾個題材的影片在以多集片的形式進行拍攝,但多是個別導演自發自覺的創作。上海美影廠的領導們認為,只有將系列片的拍攝任務落實為廠裡的生產計劃,才能夠保質保量地進行系列片的生產。

擺在胡進慶面前的,是楊玉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文學劇本梗概《十兄弟》。

胡進慶一邊翻著劇本一邊皺起了眉頭,他看到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從墳墓中蹦出了十個天生異相、天賦異稟的兄弟,他們擁有千裡眼、順風耳、無窮神力、銅頭鐵骨、長腿、大足、大嘴、大眼等「特異功能」。兄弟們為了救民於水火,同地主、官員乃至皇帝展開了鬥爭……

程十髮為洪汛濤編寫的《十兄弟》小說繪製的插圖

放下劇本後,胡進慶無奈地直言:「這個本子我拍不了。」

要理解胡進慶的「苦衷」,先要知道當年剪紙片的製作成本。1989年1月1日開始,廣播電影電視部開始調整各類影片收購價格,其中剪紙片每本(一本為10分鐘)由5.1萬元調整為7.5萬元。也就是說,在拍攝《葫蘆兄弟》期間(1986-1987年間),剪紙片一幀畫面的成本才三塊多。在上海美影廠的三大片種(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中,剪紙片的製作預算是最少的(這也是剪紙片的製作方式決定的)。而《十兄弟》劇本中不僅主角形象各異,還涉及貧民、地主、官員衙役、帝王將相、才女宮娥等大量角色,場景也從農家、莊園、官府一直跨越到了皇宮……這樣的體量完全不是這點成本能夠玩得轉的,更何況廠裡規定的製作周期只有一年半到兩年!

青年時期的胡進慶

但廠領導們的態度也很堅決,動畫片組的《邋遢大王奇遇記》,木偶片組的《姜子牙》(後來定名為《擒魔傳》)都在籌備中了,剪紙片組也必須上一部系列片。

胡進慶想了想,給出了自己的意見:拍系列片可以,但劇本要改。具體怎麼改,需要一點時間去考慮。

就這樣,胡進慶帶著這個老大難的問題苦苦思索了很久。劇本怎麼改才能夠既節省成本又讓戲出彩呢?角色的數量和形象是首先要攻克的難題。這時候,胡進慶腦海中靈光一閃,將十兄弟改成七兄弟,讓七個兄弟都長一個樣子,並且都是小孩兒,讓他們在不產生特殊形變的前提下施展各種神通豈不很好?

程十髮為洪汛濤編寫的《十兄弟》小說繪製的插圖

可這樣的七個孿生兄弟從哪裡出生呢?還從墳頭裡蹦出來總歸是太瘮人了。胡進慶翻來覆去地聯想,思緒飄著飄著就附著在了「葫蘆」上。「葫蘆」諧音「福祿」,在中國象徵著吉祥、神秘,神話傳說中的各路神仙都把葫蘆當作法寶,俗語中也愛說「葫蘆裡賣的什麼藥」。那麼,就讓七兄弟從葫蘆裡降生吧——「一根藤上七朵花,七個葫蘆七個娃」的創意就這樣誕生了。

主角的設定一明確,其他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將反派改成蛇蠍二妖,將故事中的場景全部挪到深山石洞之中。這樣一來,既有全新的創意、清晰的主線,又能夠在有限的預算和周期內完成拍攝,兩全其美!

《葫蘆兄弟》劇照

半個月後,胡進慶帶著自己的創意和對劇本的構思來找廠領導,廠裡的藝委會也專門就這個創意能否立項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但結果讓胡進慶很沮喪——藝委會成員們認為這個創意僅僅是一個整體構思,還沒有一個完整、紮實的劇本,不具備立項的條件。他們希望胡進慶仍舊以原先的《十兄弟》劇本為基礎,儘快進行剪紙系列片的籌備。而深知這個任務很難完成的胡進慶也毫不讓步,他堅決表示,如果不能按他的方案進行籌備,那就只能請藝委會「另請高明」。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葫蘆兄弟」的創意眼看要付諸流水的時候,剛剛上任的新廠長嚴定憲和創作辦公室主任蔣友毅力排眾議,對胡進慶的創意表示了肯定。在自己的任期內實現三個片種的系列片生產,也是嚴定憲早已堅定的信念。而作為老同學,嚴定憲很了解胡進慶的創作特點和能力,動畫設計和導演出身的他也很清楚按原先的劇本是很難進行剪紙片拍攝的。

胡進慶(左一)與老同學嚴定憲(左二)、阿達(右一)

嚴定憲認為,胡進慶之前創作《鷸蚌相爭》時也是在沒有完整劇本的情況下直接起草畫面分鏡的,最後片子也很成功,這次也可以採取這種創作方式。經過爭取,廠裡終於同意胡進慶先行起草每一集的畫面分鏡,然後交由創作辦公室審核,再到後來詳細的文字劇本和對白劇本由姚忠禮與胡進慶合作完成。

水墨拉毛剪紙片《鷸蚌相爭》(1983年) 導演:胡進慶

劇本的內容要先通過畫面分鏡來呈現了,那麼葫蘆娃的造型設計也就需要趕快進行。

【二】

在吳雲初的記憶中,他接到「葫蘆娃」造型設計任務的時間是在1985年的前半年。那時由胡進慶執導的剪紙片《草人》順利進入了中期拍攝階段,吳雲初在攝製組中擔任動作設計。此時,導演胡進慶得以騰出手來籌備系列片《七兄弟》(當時片名還未改為《葫蘆兄弟》)的前期工作。

剪紙片《草人》(1985年) 導演:胡進慶

一天,胡進慶向吳雲初說起了自己對新片的構想和對造型的要求,他邀請吳雲初來擔任新片的造型設計。此時,「脫胎換骨」的《七兄弟》還沒有完整的劇本,更沒有成立攝製組。

聽過「葫蘆娃」的創意後,吳雲初眼前一亮,十多年的合作搭檔也使他和胡進慶建立起了足夠的默契。於是,躍躍欲試的他欣然接受了「葫蘆娃」的設計任務。接著,胡進慶繪聲繪色地談起了自己的對劇本、角色的構思,尤其在造型設計上,胡進慶強調了兩個字——「耐看」。也就是說既要節省成本,不能太繁瑣,還要突出剪紙造型的裝飾趣味。吳雲初聽著也倍感興奮,可製作成本和周期始終是懸在他們頭上的一把刀。

吳雲初在攝影臺前

不過,事在人為,總得先動手。

「先畫起來吧!」胡進慶對吳雲初說。

「葫蘆娃」究竟應該長啥樣?胡進慶心裡還沒有具體的構思,吳雲初只能先一點點嘗試。既然是葫蘆裡生出來的,應該比較「接地氣」。圓中帶方的臉蛋和濃眉大眼透著一股「虎勁」,頭上的雙髻也是小英雄們的標配,衣領、鞋子上的葫蘆形圖案和葫蘆葉做的裙子則可以表明他的屬性——這就是吳雲初設計的第一稿葫蘆娃造型。從這款造型中可以得知,此時胡進慶還沒有提出「七色娃」的設想。

葫蘆娃造型彩稿第一稿 吳雲初手稿

很顯然,他們兩人對第一稿並不太滿意,交換過意見後,吳雲初拿出了幾個不同的方案。這幾款造型的共同點在於使葫蘆娃變得更加精神、俊朗,頭髮束成了單髻,發梢微微後翹,皮膚更顯白皙,用色更加素雅,削弱了葫蘆元素,形體輪廓和比例基本上確定了下來。這兩稿造型始終在強調剪紙元素。

葫蘆娃造型彩稿第二稿 吳雲初手稿

搞造型設計並不是個一步到位的活兒,沒有一段時間的反覆琢磨是出不來好作品的。可他們做前期工作的時間卻並沒有那麼充裕,《草人》攝製結束後很快就會成立新的攝製組,而胡進慶必須儘快畫出前幾集的畫面分鏡交由創作辦公室審核。雖然這次的造型修改稿效果好了不少,但很顯然一時半會兒是拿不出定稿的,胡進慶決定先按照對角色的設想起草分鏡頭,然後再與吳雲初磋商定稿。

胡進慶最早是動畫設計出身,動畫片《驕傲的將軍》和《過猴山》中都能看到他繪製的精彩鏡頭。調入剪紙片組後,他帶頭利用手繪動畫的理論和技法完善了剪紙片的動作設計,紮實的動畫基礎和過人的表演天賦是他的兩件制勝法寶。除此之外,在造型設計上他也是一把好手。《豬八戒吃瓜》後,幾乎每一部萬古蟾導演的作品都由胡進慶來設計造型,從《猴龜分樹》《濟公鬥蟋蟀》《漁童》《人參娃娃》一直到《金色的海螺》,他的造型手法越來越純熟。到了「文革」後期,他又率先嘗試「柔性」剪紙手法,直到開拓出了水墨拉毛的獨特工藝。然而,這次設計「葫蘆娃」需要他捨棄很多以往的經驗。

剪紙片《漁童》(1959年) 導演:萬古蟾 造型設計:胡進慶

剪紙片《金色的海螺》(1963年) 導演:萬古蟾 錢運達 造型設計:胡進慶

據胡進慶回憶,由於葫蘆娃在系列片的第3集中才出現,所以他並沒有按順序繪製分鏡頭,而是率先繪製了第3集《大力進山》(後改名為《誤入泥潭》)的畫面分鏡,而葫蘆娃則在第9號鏡頭中正式登場。胡進慶在吳雲初建立的造型基礎上,融合了漁童、人參娃娃的特點,並強調葫蘆娃的「野味兒」,寥寥數筆就使得角色形神畢現。此時的葫蘆娃已經具備了定稿的基礎:三個半頭身、大眼、誇張後翹的發梢、菱形的葫蘆冠飾、敞胸的葫蘆背心、葫蘆葉做的項圈和衣裙、赤腳。

《葫蘆兄弟》分鏡頭臺本中首次出場的「葫蘆娃」 胡進慶手稿

分鏡頭中的形象是洗鍊概括的,看著很帶勁,可要落實成規整的剪紙造型還得花心思。吳雲初發現分鏡草圖中的葫蘆娃並未強調剪紙風格,角色動作更偏向於手繪動畫。但他還記著胡進慶對造型最初的要求,於是在新的一款設計稿中,他沿用了分鏡頭中的髮型和冠飾,但仍然在服飾上加入了剪刻的效果,採用色線勾勒造型。

葫蘆娃造型彩稿第三稿 吳雲初手稿

但是在分鏡頭創作中,隨著劇情的推進,胡進慶設計的角色動作越來越靈活多變,轉面越來越頻繁、豐富,越來越接近手繪動畫的張力。可是如果繼續按照這個思路創作下去,人物造型的剪紙特色就必定要做一些捨棄。

以往的剪紙片多是強調藝術趣味的短片,在角色設計上注重結合剪紙、皮影以及各種繪畫的造型語言,非常具有裝飾美感和筆墨趣味。相應的,剪紙片中的角色多以側面或八分面示人,主要通過操作關節紙偶來進行表演,很少進行縱深運動,動作設計別具一格,場景設計也刻意營造出平面裝飾化的效果。一種製作形式上的局限經過不同製片環節的相互補充後發揮到極致,就變成了剪紙片的優勢。

剪紙片《豬八戒吃瓜》 導演:萬古蟾 造型設計:詹同渲

20多年前胡進慶就曾協助萬古蟾創製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瓜》,對於剪紙片的特性和優勢他瞭然於胸。但他也很清楚,這樣的表現方法在藝術短片中是適用的,可是現在要做的是一部13集的系列片,故事和表演是第一位的。如果還沿用從前的經驗,劇情的展開必然會受到限制,動作更會顯得單調,缺少縱深感的場景也很容易造成審美疲勞。繁瑣的裝飾化造型能否適用於長篇敘事的影片且不論,即便可以用,因此而產生的高昂成本和巨大工作量也是攝製組無法承受的。當初改劇本不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嗎?

吳雲初對胡進慶的想法深感認同,於是欣然同意改變設計思路,決定在胡進慶草圖的基礎上完善造型定稿。他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影片的造型向單線平塗的賽璐璐風格靠攏,在服裝和紋飾上保留必要的裝飾元素,並且在上色時強調一些繪畫感(這些優勢是賽璐璐動畫所不具備的)。恰好這個時候廠裡有了複印機,用黑線勾勒的紙偶造型就可以批量印證,而人物的動作除了通過操作關節紙偶實現,也可以通過逐張的剪紙動畫來表現。這樣一番「混搭」後,工作量大大減少,成本也會降低,造型既「耐看」又不會喧賓奪主,更有利於觀眾把注意力放在在角色表演和劇情上。

葫蘆娃造型彩稿第四稿 吳雲初手稿

也正是這個時候,胡進慶確定了「七彩葫蘆娃」的創意,決定用「紅橙黃綠青藍紫」來區分葫蘆七兄弟,也堅持具有「野味」的服飾設定。吳雲初也很快開始著手定稿的設計。在處理頭飾時,吳雲初覺得菱形有點多餘,也不利於轉面,最初將葫蘆娃的整個頭部處理成葫蘆形狀,後來修改為葫蘆形的冠飾。至此,葫蘆娃的造型基本確定下來:縮小眉毛,突出大眼睛,讓四肢顯得短而有力,通過深色的皮膚讓「野味」增色;輪廓用單線勾勒,施色時適當作過渡和高光處理,葫蘆葉莖和葉脈用白色提亮。胡進慶的分鏡頭臺本也在第4集以後採用了最終定型的葫蘆形象。

七娃(紫娃)試驗稿 吳雲初手稿

《葫蘆兄弟》分鏡頭臺本中定型的「葫蘆娃」 胡進慶手稿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讓大力紅娃的顏色顯得更加鮮亮,吳雲初在最終設定時並沒有使用大紅,而是改用了洋紅色。在其他角色的設計上,吳雲初也放棄了自己原先較為寫實的設定,主動向胡進慶的風格靠攏,將較為裝飾化的處理用在了老爺爺、蛇精和蠍子精的服飾上。

洋紅色的大娃

在拍攝過程中,吳雲初放下了自己非常喜愛的動作設計工作,把全部精力撲在造型設計上,在完成所有造型的轉面圖、色指定、解剖圖後,要和負責製作紙偶的繪製組密切合作,同時還要為一些特殊鏡頭中的動作設計稿擔任修型工作。

曾有美影廠的同事這樣評價胡進慶和吳雲初這對搭檔:胡進慶才思敏捷、激情洋溢,而吳雲初總能盡心竭力地把胡進慶的一個個想法實現,並且在此基礎上做「加法」。

後來,吳雲初這樣總結《葫蘆兄弟》的造型設計工作:首先保證了角色形象的視覺美感,保留了剪紙片造型的工藝性;其次主動結合賽璐璐動畫造型的特點,充分照顧到紙偶製作的便捷性和動作設計的自由度。吳雲初也坦言,他們創作中始終著意於「民族風格」——具有新的時代氣息,既區別於以往的剪紙片形象,也絕不向風靡的美日造型靠攏。

【三】

1985年11月9日,上海美影廠向文化部電影局上報1986年度影片生產計劃,其中就包括片長八本(一本為十分鐘)的《七兄弟》(後改名為《葫蘆兄弟》)。1985年年底,《葫蘆兄弟》攝製組成立。在胡進慶完成《葫蘆兄弟》前幾集的畫面分鏡後,《葫蘆兄弟》開始進入AB雙組拍攝階段。也就是說,《葫蘆兄弟》的分鏡頭設計、造型設計和拍攝是以「梯隊式」的方式進行的。

《葫蘆兄弟》的主創們在討論設計稿。左起:葛桂雲(A組導演)、胡進慶(總導演)、周克勤(B組導演)、吳雲初(造型設計)

關於《葫蘆兄弟》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以後慢慢道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葫蘆兄弟》幾個未解之謎,穿山甲應該不簡單
    對於80、90後的觀眾而言,如果提到童年看過的國產動畫,《葫蘆兄弟》絕對是必看的一部經典之作,其經典程度不言而喻,短短十三集的動畫承載了不少人童年記憶,動畫雖然篇幅不長,但裡面的角色卻深入人心。其中,對於動畫中的一些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設定,成為很多人探究《葫蘆兄弟》的興趣,一起來看看《葫蘆兄弟》中有哪些沒有解釋的謎題吧。1、老爺爺究竟是何許人物老爺爺是《葫蘆兄弟》一開場的角色,他是一名普通山民,但在上山採藥時卻表現出一副有功夫的「高手」一般,並且接連展示出幾個普通人無法做到的高難度動作,這是其一。
  • 6月1日起發行《動畫——葫蘆兄弟》郵票,蛇精、蠍子精都將出鏡
    中國郵政定於2020年6月1日發行《動畫——葫蘆兄弟》特種郵票1套6枚。該套郵票圖案名稱分別為:七色葫蘆、夢窟迷境、絕路逢生、水火奇功、巧奪如意、七子連心,全套郵票面值為6.40元。該套郵票由宋鑑設計,北京郵票廠採用影寫版印製。
  • 黑貓警長葫蘆兄弟……為什麼80後、90後還愛看小時候的動畫?
    原標題:長大後,我還愛看小時候的動畫黑貓警長、葫蘆兄弟、舒克貝塔、邋遢大王……都是那個年代的超級大IP。暑假到了,又到了孩子在家長的默許下,可以稍微放肆地看動畫片的時候了。不過,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們大人,其實也在趁機看。
  • 葫蘆頭和小石猴的故事
    我們小時候經常拿著小石猴玩,經常聽到他的故事;傳說有一家,老大,老二兄弟倆,爹娘死得,老二是跟老大長大的。老大娶了媳婦,要給老二分家。老大說:「老二你都是要啥?」老二也想不準要啥好。夜裡葫蘆頭給老二託了個夢:「啥也別要,就要一個葫蘆頭。」到了天明,老二說:「哥哥,咱爹娘不在了,你養我長大。分家我啥也不要,就要一個葫蘆頭。」老大想:「一個破葫蘆頭,給你!」
  • 種下你的A級裝備 天堂II葫蘆栽培要點
    繼上周神奇葫蘆活動正式公布以後,玩家們均表示對本次活動充滿了期待。也有不少熱情玩家反映,對本次活動的規則仍有些許不明之處,尤其在葫蘆種植方面。在此,我們特向各位玩家詳盡介紹如何參與本次活動,獲得更多的驚喜。
  • 葫蘆樹鎮宅護院寓意好,家有老人養一棵,長壽好運
    葫蘆樹鎮宅護院寓意好,家有老人養一棵,長壽好運葫蘆這種蔓藤植物特別受中國人的喜愛,從古代到現在都一直成為吉祥如意的象徵,尤其是老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種葫蘆,等葫蘆成熟時,可以用它盛酒或者一劈為二作為瓢,不論從影視劇或者身邊的古玩市場以至於飾品中,我們總能看到葫蘆的影子,比如小時候看的葫蘆娃兄弟
  • 開天闢地的盤古就是葫蘆?華夏與葫蘆有多大的聯繫?
    動畫片《葫蘆兄弟》中,七個葫蘆娃個個神通廣大,最終合體戰勝了蛇妖。這個動畫片曾經風靡中國大陸,是80、90乃至00後不可磨滅的記憶。一、《詩經》裡的葫蘆:瓠與匏在植物學分類上,葫蘆歸類於葫蘆科葫蘆屬,有葫蘆、細腰葫蘆、瓠瓜等數種。
  • 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鳴蟲葫蘆,顧名思義就是蓄養鳴蟲的葫蘆。人們使用葫蘆蓄養鳴蟲的傳統由來已久,在此過程中,有很多經驗與做法被總結、流傳下來。深秋已來,寒冬將至,又到了蓄養冬蟲的季節,有必要再來審視、回顧一下這種鳴蟲器具了。
  • 孟先生筆記丨風水葫蘆材質不同 作用不同
    在我們生活中葫蘆隨處可見,車裡掛一個桃木葫蘆,商鋪裡擺放一個銅葫蘆,美女的手鍊帶了一個水晶葫蘆,葫蘆是風水擺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其外形獨特而且效果也比較特別,尤其是風水葫蘆本身還有著天然和特殊材質修飾而成兩種,所以使用範圍相當廣泛。
  • 寶之谷的「寶葫蘆」
    等等,費這麼大力氣研製來的「寶葫蘆 」能帶來哪些效益?這就不得不提蓄能罐的節能原理了。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寶之谷,「寶葫蘆」還有幾個好兄弟,他們一起組成了一套綠色、智能、高效的供能系統——▲電鍋爐、空氣源熱泵、汙水源熱泵以更高能效實現了供熱供冷電氣化、零碳化▲光伏車棚、V2G充電樁,打造綠色生態,點睛用戶體驗前有中國電力中電智慧公司緊貼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方案設計、投資建設;後有中國電力專業運維平臺
  • 葫蘆如何去皮 剛摘的葫蘆如何去皮
    葫蘆如何去皮 剛摘的葫蘆如何去皮時間:2020-12-18 00:1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葫蘆如何去皮 剛摘的葫蘆如何去皮 1、晾乾表皮:在給剛摘的葫蘆去皮以前,需要先將它放在一個通風好、無強光照射的半陰處晾置一段時間,將其表面的水分晾乾。
  • dhs電動葫蘆
    產品詳情  dhs電動葫蘆多少錢?dhs電動葫蘆價格詳情諮詢獲取今日最新dhs電動葫蘆價格表。dhs環鏈電動葫蘆保留了手拉葫蘆輕巧方便的特點,又改進了手拉葫蘆的人工操作,提升速度慢等不足,它集電動葫蘆和手拉葫蘆的優點於一身,結構緊湊,重量輕,效率高,使用方便,維護簡單。適用於低速小行程的物料裝卸、設備安裝、礦山及工程建築等方面。安全可靠,盡可放心使用。
  • MD電動葫蘆
    MD1型系列鋼絲繩電動葫蘆是在原MD型基礎上的改進型產品。它具有結構緊湊、輕巧、安全可靠、零部件通用程度大,互換性強、起重能力高、維修方便等特點,是目前用途廣泛,深受歡迎的輕型起重設備。 MD電動葫蘆有固定式和小車式兩類。
  • 老金鐘葫蘆賞析
    據此生活特性,人們蓄養馬蛉時,需要對葫蘆進行「砸底」。葫蘆腰部的「膛眼」寬度為三指到四指,但肚較為寬大,呈現出「矮粗」的外形。這種器型可以讓金鐘有充分的活動空間。 金鐘葫蘆大概長成這個樣子:
  • 科普丨世界地圖誕生的奧秘
    科普丨世界地圖誕生的奧秘 2020-05-27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md1型電動葫蘆
    md1型電動葫蘆價格,md1型電動葫蘆多少錢詳情諮詢獲取今日最新md1型電動葫蘆價格表。MD1型電動葫蘆是鋼絲繩電動葫蘆的一種,屬於雙速電動葫蘆5、MD1型電動葫蘆起升電動機換成雙電機組外,其他部分與CD1型電動葫蘆相同。電機組由主起升電動機、慢速起升電動機和慢速驅動裝置組成。主起升電動機工作時,由於慢速起升電機不接電處於制動狀態,慢速驅動裝置不動,起升電動機後端蓋作用。慢速起升電機工作時,通過慢速驅動裝置帶動主起升錐形轉子旋轉。
  • 依樣畫葫蘆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
    陶谷深感失望,乃作一首自嘲詩,其中兩句就是膾炙人口的「堪笑翰林陶學士,一生依樣畫葫蘆」。陶谷歷仕後晉、後漢、後周,晚年繼續在北宋朝廷任翰林院學士。時人評價「自五代至國初,文翰為一時之冠」;但其人品德不高,精於鑽營——陳橋兵變事出突然,後周君主來不得撰寫正式的禪讓文告,此時,事先並未參與兵變密謀的陶谷卻得意洋洋地從袖中取出了自己早已準備好的詔書。
  • 東昌葫蘆雕刻傳承人李玉成王樹峰師徒協力創作助戰「疫」
    3月16日,在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王香坊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昌葫蘆雕刻的省級傳承人王樹峰,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一件件被賦予戰「疫」正能量的東昌葫蘆雕刻作品。●葫蘆送祝福剛過而立之年的王樹峰自幼喜愛畫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東昌葫蘆雕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葫蘆李」李玉成,並拜其為師。
  • 文玩葫蘆怎麼去皮?
    我是講堂空空--珠寶玉石收藏知識傳播者,跟大家分享文玩葫蘆的相關知識。萬物皆可盤。現在盤玩文玩葫蘆的也不在少數,拿在手中把玩,越小越精緻,玩的就是小巧玲瓏。文玩葫蘆實為植物的果實,與文玩核桃、金剛菩提一樣,在開始盤玩前需要「改造」一番。文玩葫蘆經過盤玩後,吸收了人體的油脂和汗液,會變得潤澤且光亮,顏色逐漸變深變紅。
  • 當米老鼠遇上葫蘆兄弟,20餘家長三角博物館在滬擺攤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葫蘆兄弟以及《天書奇談》裡的蛋生和狐女,也都化身迎賓特使與大家互動合影。《天書奇談》和《葫蘆娃》裡的人物化身迎賓特使互動合影。攝影:方卓然上海電影廣場所在的漕溪北路595號,本身就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這裡是上海電影製片廠原址,地磚上鐫刻著上海電影的輝煌歷史。1933年,聯華公司將這裡買下改建為攝影棚,後來,崑崙公司、海燕製片廠都把攝影棚設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