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我國湧現了一大批思想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三教九流各家有各自的學說,他們用自己的觀點影響時間,用自己的方法改造世界,遊說於各個諸侯國,期望得到重用。我們要談的就是九流之一的名家,他們是中國春秋時期的辯論家和哲學家。
名家,即刑名之法,說明和法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名家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律師。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惠施」就常常幫人打官司以謀取利益。而更令人關注的,就是「白馬非馬」以及「離堅白」兩種學說了。
許多觀眾在看到國產動漫秦時明月中,公孫玲瓏提出了「白馬非馬,楚人非人」的觀點,引得儒家上下一眾人啞口無言。這個公孫玲瓏的原型就是名家大師公孫龍。那麼這個「白馬非馬」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將用最通俗的話為大家解釋。
白馬非馬意思就是白色的馬不是一匹馬,看到這您就一頭霧水了,怎麼能說白色的馬不是馬呢?這簡直就是在胡說八道,看官先不要著急,聽我慢慢道來:白馬非馬是公孫龍提出的,他在一次辯論中說「白色的馬不是馬」。他的理由是:白色,是說的馬的顏色而不是馬,馬才說的是馬這個東西。所以白色和馬沒有關係,也因此白馬描述的就不是馬。大家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很有道理,仔細一想又不對,卻不知道哪裡不對呢?其實想不出哪裡的不止大家,還有儒家的許多大儒,包括孔子的後代。
與白馬非馬相似的還有一個「離堅白」。我用一個更生動的事例來說明這個詭辯事例。一個人看見個白色石頭說:這個白色石頭很硬,可以把我的頭打爛,同行的人說:你沒有摸過這個石頭,所以你只看到它的白,不知道它的硬度。相反,如果你是個瞎子,看不見石頭,那你就只知道它的硬,不知道它的顏色是白色。所以說世界上沒有白色的硬石頭,只有白色石頭和硬石頭。
大家可能覺得很無聊,但這是在兩千多年前,能提出這些問題,說明我國的哲學水平走到了世界前列。按照現在的哲學分析,公孫龍是割裂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把白和馬割裂開來,把硬和白割裂開來,但是哲學的答案從來都不是統一的,各位看官你們怎麼看呢?
關注我,獲取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