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甘肅省武威縣出土了一件稀世之寶銅奔馬。銅奔馬身高34.5釐米,體長45釐米,昂首揚尾,對天長嘶,三足騰空,右後足輕輕地踩住展翅飛翔、回首驚望的鳥背。漢代無名作者以其精湛的技藝,把奔馬風馳電掣、氣吞山河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銅奔馬雖集全身之力於一足,但由於其他三足的騰空之勢,使奔馬造型完全符合力的平衡原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我國學術界對銅奔馬右後足下所踩的那隻鳥尚有爭議。有人認為是飛燕,有人認為是烏鴉,有人認為是龍雀,也有人認為是飛鷹、飛隼的;因此,銅奔馬又有「馬踏飛燕」、「馬踏烏鴉」、「馬超龍雀」、「踏飛鷹奔馬」、「馬踏飛隼」的稱謂。銅奔馬的出土,引起世界轟動,它先後應邀赴日本以及歐美數國展出。眾多參觀者嘆為觀止。
有人說它是一件「絕世珍寶」,也有人說它達到了「藝術作品的最高峰」,驚呼:「天才的中國!」1983年,國家旅遊局把銅奔馬確定為中國旅遊的圖形標誌。專家們認為該銅奔馬的墓主為漢靈帝之後東漢末年人。但漢靈帝之後,找不到一位與墓主身份相符的張姓將軍。銅馬的「墓主人」、「設計者」成為歷史之謎。專家們確定銅奔馬大致年代是以從散失於農民手裡收回的28000多權古幣中僅有的7枚「四出五銖」為根據的。然而,60年代,武威大部分農戶家都有古錢幣,農民把從銅奔馬墓穴中搶去的古錢幣已經和家中的混在了一起,因此,作為唯一斷代根據的7枚「四出五銖」很難說是從墓穴中出土的,其斷代根據權威性不足。
文物考古界兩位青年人經深入研究,揭開了銅奔馬的「設計師」和「墓主人」的真面目。據出土的銅奔馬銘文記載,墓主人姓張,曾任太守。東漢時,太守為二千石官爵,據《後漢書》記載,「中二千石,賜鋪地錢二萬。」而墓穴中的鋪地錢為28000多枚,加之流失的,就在3萬枚以上,顯然墓主人的官爵大於太守,為王、侯之爵。查《涼州府志備考》,東漢時期唯一在涼州的「侯「兼太守的就是張江,為「南陽析侯」即南陽析縣(今西峽縣)人。銅奔馬銘文有3條首字為「冀」,表明張江為冀州人,而古代冀州就包括河南南陽析縣。另據銅奔馬銘文及通史記載,可知張江為「左騎:千人」兼張掖長(今武威市張義堡)。涼州自古為軍事要塞,羌人攻打涼州,須經張掖峽口。張江成守邊疆時,被漢明帝封為「破羌將軍」,與墓穴中銀印「破羌將軍」相吻合。
東漢時,張掖盛產黃金、銅礦。涼州冶煉技術當時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漢光武帝劉秀稱銅馬帝,張江為討好皇帝,便想鑄造銅馬獻給皇帝。東漢明帝時,崇尚《易經》相當普遍。張江對《易經》十分有研究。他仿造太極圖,以「河西馬」獨特的對側步為姿勢,為「乾」。以涼州「鶥鳥」為原形,以秦時「飛廉」(風神)為姿勢,為「坤」,將太極圖的「白魚「演變為「練白的鵬鳥」,「黑魚」演變為「青色的銅奔馬」,確定了重心,喻「乾坤輪迴」後浪推前浪,小弱勝強之意。以此啟示漢明帝:我們漢朝所推翻暴秦何愁打不垮匈、羌二敵。當鑄造的銅馬送往京城洛陽時,感動了漢明帝,「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置於平樂觀也「(《後漢書》)。歷史稱其為「涼州貢天馬」。
不幸的是這套「飛廉並銅馬」後被董卓所毀。張江鑄造銅馬奉皇帝,造了兩套,以備精選。故而將另外一套偷偷帶到了墓中。近幾年,史學界為「銅馬」定名眾說不一。郭沫若稱之為「馬踏飛燕」,一個「踏」字,藝術境界銳減,後專家們定其為中國旅遊標誌時,定名為「馬超龍雀」,也似乎不合意境。據明正統《道藏》記載,漢代具有「讖緯意味」的「飛馬奔雀」造型,在東晉之後猶為道家推崇,一個「奔」字,意境深刻、深遠。
我是「飛船說歷史」,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