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匈奴:一支戰敗部落,競成歐洲大陸攪局者,令整個歐洲聞風喪膽

2021-01-10 阿木看世界

一、匈奴部族的起源

在今天的內蒙古狼山和大青山一帶,曾經有一叫「頭曼城」的地方,有一支北方的遊牧部族在這裡生活,他們在河套地區和大漠南北進行遊牧,被稱為「葷粥」「獫狁」。

公元前3世紀起,他們將此作為發展的根基,依靠吸納和吞併周圍部族的方式,逐漸成為這片土地上的徵服者,並憑藉其強大的實力迅速發展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一,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歷史壯歌,這就是「匈奴」。秦朝初年,我國北方邊境就以匈奴為患,在此後長達300年的時間裡一直與其抗爭,終於在公元1世紀末取得完全勝利,分裂為歸順的南匈奴和北逃的北匈奴。

二、北匈奴西遷的原因

匈奴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濃烈的一筆,秦漢之際使得西域諸國大多臣服於己,並與中原形成對抗的局面,曾一度對中原的安全造成威脅,形成「南有大漢,北有強胡」的局勢。眾所周知,長城的修築即為抵禦北方的匈奴。

公元前215年,秦統一中原,向北派遣蒙恬大將驅趕匈奴,並成功將其逐出黃河河套地區。被驅逐的匈奴人,通過自身的發展,於西漢前期再次強大起來,並屢次進犯中原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控制了西域的民族。匈奴成為漢朝北方最大的威脅,漢代通過徵戰與和親的方式維持與匈奴的關係。

直至西漢晚期,在公元46年前後,匈奴生存的區域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嚴重的災情導致人畜飢疫,造成大量人員與牲畜的死亡。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南匈奴歸順中原,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在公元73年至91年,東漢與南匈奴聯合攻擊,將北匈奴驅逐出漠北高原,從此北匈奴開始了西遷的歷史。

北匈奴因戰敗失勢,已無法在蒙古高原稱雄,被迫開始了漫漫西遷之路。其西遷大致經過四站,但是北匈奴西遷的開始,卻成為歐洲發生改變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遷路線

北匈奴西遷第一站——伊犁河流

公元91年,北單于及其餘部流落至烏孫國,紮根於此,但活動範圍僅在天山南北一帶。公元119年,漢將索班遇害,伊吾(今新疆哈密)再度被北匈奴收入囊中。北匈奴危機再起,為削弱北匈奴勢力,班勇臨危受命任職西域長史,在班勇任職期間,西域進入了短暫的安定。班勇離職之後,北匈奴捲土重來。公元137年,在巴裡坤(今新疆巴裡坤),漢將斐岑手刃北匈奴呼衍王;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在蒲類海(今新疆巴裡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北匈奴繼續西逃,第二次西遷由此展開。

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約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戰敗,一部分人流落至此,便在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安置下來。

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左右,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歷史》的記載中,北匈奴強勢「登陸」頓河以東的阿蘭國,殺死並且取代了阿蘭國國王。

北匈奴西遷的第四站——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在奪取阿蘭國之後,經過休整,北匈奴的實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拓展的野心驅使他們向西進發渡過頓河,對生活在頓河以西草原的東哥特人展開了掠奪,東哥特人大敗後逃竄至西哥特人的聚居地,匈奴人一路追擊到德涅斯特河(流經現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憑藉半夜偷襲西哥特人軍隊取勝,將哥特人逼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授意,東、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避難。

在此之後,由於羅馬帝國對哥特人實行暴政,國內局勢出現動蕩,哥特人起兵暴動,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徵哥特人,被哥特人殺死。羅馬帝國大勢將去。看此時的匈奴,已是勢如破竹佔據了南俄羅斯大部草原,暫時不再西遷,安定下來。

四、歐洲的攪局者——北匈奴

匈奴人的西遷歷時三個世紀,在隨後的徵程之中,以不可擋的氣勢一路向西,譜寫了一曲民族戰鬥之歌,為沉寂已久的歐洲大陸帶來了巨大的震蕩,期間歷經錫爾河、頓河、裏海、多瑙河,其後在今歐洲中部地區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匈奴帝國。西遷過程中四處徵戰,迫使歐洲各民族開始了大遷徙,盎格魯人、薩克森人移民到了英倫三島,日耳曼人南下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又使西羅馬帝國最終走向消亡,整個歐洲為之沸騰。而其帝國又在民族最輝煌的時候悄然沒落,一首盪氣迴腸的史詩就這樣沒有徵兆地結尾了。

五、北匈奴的後裔之謎

關於北匈奴是不是歐洲歷史上出現的匈人,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些認為兩者不搭界屬於不同種族,有些認為匈人就是北匈奴的後裔,或者是北匈奴與其他東歐種族的混血。

相關焦點

  • 北匈奴人被竇憲擊敗,西遷至歐洲後,幾乎打遍歐洲大陸無敵手
    在我國歷史上匈奴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他們就與中原地區紛爭不斷。公元九十一年,竇憲打敗匈奴之後,南匈奴歸順漢廷,基本與中原地區融合了,而北匈奴則不知所終,他們最終去了哪裡呢?首先我們來探明匈奴的來源,他們與中原地區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寫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 被東漢趕走的「上帝之鞭」,讓歐洲人苦不堪言:他們在鯨吞歐洲
    公元91年,東漢贏得了與北匈奴的戰爭。此後,匈奴一分為二,南匈奴附屬於東漢,北匈奴遠走西遷。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地區,也就是現在的伊犁河上遊。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現在錫爾河上遊的東部。第三站則是已經到達歐洲邊緣的阿蘭德。
  • 法語曾是歐洲貴族語言,後來為何被英語取代?從歐洲霸權演變談起
    本文就讓我們一起通過法語的興衰歷程窺探歐洲大陸霸權的演化吧!作為拉丁族群的一支,羅馬城邦以「拉丁姆」為根據地,先後擴張並佔據了伊特魯裡亞、波河平原等地區,並最終驅逐南部的希臘殖民者,統一了亞平寧半島。此後羅馬人先後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四次馬其頓戰爭等,將整個地中海囊括成為自己的內海。從此拉丁語取代了希臘語,成為整個地中海世界商貿交流的通用語言。
  • 「13世紀前的亞洲高原」草原的早期歷史:斯基泰人與匈奴 二
    此時,中國唯一的敵人是在外蒙古鄂爾渾河畔的原匈奴王國所在地的北匈奴。大約公元49年,抱著從側面攻擊北匈奴的目的,中國遼東太守祭彤慫恿靠近匈奴的兩個部落反對他們,這兩個部落是在滿洲遼河上遊流域的烏桓部落和鮮卑人部落,鮮卑部很可能屬於蒙古種,他們在更北方的大興安嶺和嫩江河畔過著遊牧生活。由於南匈奴的脫離和烏桓、鮮卑的側擊,北匈奴遭到削弱,不再成為中國的嚴重威脅。
  • 只滅了一個王朝,卻令整個歐洲陷入水深火熱中
    部分學者認為,當年歐洲之所以陷入水深火熱,甚至出現斷流的危機,都是中國造成的。如不是我國漢朝面對遊牧民族的強硬態度和鐵血手段,匈奴便不會入侵歐洲,當年的變故也不會發生。相反,在歷史的各個時期,匈奴人都是出了名的強大。在當時,匈奴人其貌不揚身材矮小,馬匹看起來更是劣等。但這些戰士卻弓馬嫻熟,兇殘善戰,而他們的馬匹耐力更是極強,可適應大多環境,並進行長途奔襲。
  • 上帝之鞭:匈人帝國與歐洲文明的終極對決
    於是,託人把一封求愛信輾轉寄給當時讓整個歐洲都聞風喪膽的匈人部落領袖阿提拉,說願意嫁他為妻。而對於此時已經幾乎榨乾了東羅馬帝國最後一滴油水的阿提拉來說,尋找一頭新的肥羊是讓自己和自己的帝國繼續生存下去的當務之急。所以,對於這種打瞌睡,就遞枕頭的外來變化,是不可能拒絕的。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2.日耳曼人成為歐洲的主角從四世紀末開始,來自中亞的匈奴人把日耳曼人擠壓進羅馬帝國。草原民族對歐洲的侵擾和擠壓,主要有3次。第一次是匈奴人;第二次是蒙古人;第三次是突厥人。擠壓日耳曼人的匈奴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北部大漠。西漢末年,匈奴人分裂,臣服漢朝的匈奴王呼韓邪戰勝了另一個王位爭奪者郅支。郅支西遷到了哈薩克斯坦東部。公元前35年,漢朝將領陳湯追蹤而至,斬首了郅支。郅支的殘部繼續西逃到了鹹海一帶安下營寨。
  • 匈奴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它是由哪些部落組成的呢?
    關於匈奴的族源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種:1、匈奴是華夏族的後裔;2、匈奴與山戎、獫狁、葷粥、狄、戎等民族一脈相承,是其別稱;3、匈奴是活動於北方的諸部落民族經過長期的融合,在戰國時期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
  • 莫衷一是:歷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
    匈奴人在草原上建立的遊牧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多部落的國家。匈奴帝國並不是一個由單一民族組成的國家。匈奴人之中包含了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突厥語族、葉尼塞語系、烏拉爾語系,印歐語系的一些民族。在匈奴帝國的東邊居住著以蒙古語族為主體的民族,而在帝國的西部居住著以印歐語系民族為主體的民族,那麼整個匈奴帝國是以哪個民族為主體民族呢?中外學者對於這個問題向來是莫衷一是。根據中國古代的文獻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匈奴人與蒙古語族、華夏族的關係比較密切,《史記·匈奴列傳》記載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 拉普人的馴鹿文化歐洲最後的原始部落
    作為歐洲最後保持著傳統文化的原始部落,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白雪公主的童話世界。拉普人的所有生活方式都是圍繞著馴鹿展開。食物來源也主要是馴鹿肉,出行交通是馴鹿拉車,在冰天雪地裡十分充滿樂趣。馴鹿肉價格比較貴,燒烤味道相當棒。拉普人居住在帳篷裡過著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習俗,這在整個歐洲是十分少見的,當歐洲大陸普遍進入到了工業文明中,拉普人依然保持著一種幾乎原始的生活方式。
  • 阿爾泰語系遍布各地,為何卻「敗」給歐洲人,成為「純淨的角落」?
    也有人說,阿爾泰人分為南北兩支,北支包括圖巴拉爾人、切爾坎人、索爾人和庫滿金人,南支包括純阿爾泰人、鐵列烏特人、鐵勒人、鐵連基特人,擁有龐大的支系。從族源上講,北支由突厥、薩莫迪和烏戈爾等部落混合形成,南支主要由6-8世紀分布在當地的古突厥部落和13世紀、15-18世紀遷移到該地區的蒙古部落混合形成。而這樣一個族群,從科技、文化、藝術等多個方面都與歐洲人相差甚遠,這是為什麼?
  • 中國最常見的5個姓氏,很可能是匈奴後裔,裡面有沒有你?
    被排斥的匈奴部族後來有相當一部分遷至河套一帶發展,最終發展成令秦漢時期長期頭疼的匈奴。這也就是大家印象中,多次入侵中原的匈奴。 一、匈奴的輝煌時期 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為了解決邊境不斷被匈奴騷擾的局面,曾經令蒙恬北擊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的匈奴實力並不強,無法跟大秦帝國相抗衡。
  • 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統一與長城的建立,中國會成為歐洲還是印度?
    所以,假設沒有秦始皇的統一與長城的建立,中國也不會成為歐洲或印度。總會出現霸主和統一。春秋時便有五霸,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尊周天子以令諸侯。戰國時周王室更加衰落,不能維持天下,諸侯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形成了「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那麼,諸侯爭鬥的目的是什麼?還是要稱王稱霸。沒有秦始皇的統一,也會有其他形式的合一。
  • 一條隱形的分界線,把歐亞大陸分割成了亞洲和歐洲
    柏拉圖在《斐多篇》中就勾勒了這樣的宇宙觀,世界從海格立斯之柱延伸到裡奧尼河,從地中海之西到黑海之東,大陸被海水所圍繞。而尼羅河,頓河,多瑙河的源頭正是這片無邊之海。根據約公元150年埃及託勒密的著作復原的《託勒密世界地圖》也表明了歐洲人的世界觀,認為由南向北縱貫黑海的是亞述海,繼續沿亞述海向北是曠闊的頓河。
  • 歐洲唯一的蒙古人共和國:黑頭髮黑眼睛,其祖先曾率部回歸中國!
    今日話題:歐洲唯一的蒙古人共和國:黑頭髮黑眼睛,其祖先曾率部回歸中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長期維持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的鬥爭,使得很多少數民族被迫西遷,如匈奴人西遷,突厥人西遷等,即使到現在,世界很多地方還有這些遊牧民族的身影,如匈牙利是匈奴人的後代。而下面這個國家是歐洲唯一的佛教共和國。
  • 歐洲之癌的巴爾幹半島(上)——南斯拉夫的形成
    當時一支斯拉夫人的部落衝破東羅馬帝國的多瑙河防線,來到巴爾幹半島定居,與當地的土著融合,被稱為「南斯拉夫人」。至於「斯拉夫」這個名字,有一種說法是來源於拉丁語的「Slavica」,原意是「奴隸」,因為當時東羅馬人的奴隸多為斯拉夫人,所以就用這個名詞來代替一族人了。
  • 匈奴人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DNA測試發現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歐洲史學家對匈奴人的相貌有較多的記載。東羅馬史學家普裡斯庫斯在《匈奴史殘稿》中描繪阿提拉的長相:「他的身材矮短,胸部寬廣,頭很大,眼睛小,散發出灰色。他的鼻子是平的,臉是黑的。」法國著名漢學家戴遂良如此描述匈奴人:「身材矮而粗壯,腦袋圓而碩大,寬臉,高顴骨,塌鼻子,鬍鬚濃密,佩一隻耳環。
  • 歷史上的匈奴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
    直到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才有足夠的實力與匈奴騎兵一較高下,經過一系列的戰爭以後,那些匈奴族被驅逐漠北,短時間內不敢再進犯中原。二、匈奴部落生活匈奴長期生活在我國的北方,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部落。由於他們長期在北方過著遊牧的生活,終日以打獵為生,與野獸為伍。所以他們族人的身體大多非常強壯,且非常善於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