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匈奴部族的起源
在今天的內蒙古狼山和大青山一帶,曾經有一叫「頭曼城」的地方,有一支北方的遊牧部族在這裡生活,他們在河套地區和大漠南北進行遊牧,被稱為「葷粥」「獫狁」。
公元前3世紀起,他們將此作為發展的根基,依靠吸納和吞併周圍部族的方式,逐漸成為這片土地上的徵服者,並憑藉其強大的實力迅速發展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一,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歷史壯歌,這就是「匈奴」。秦朝初年,我國北方邊境就以匈奴為患,在此後長達300年的時間裡一直與其抗爭,終於在公元1世紀末取得完全勝利,分裂為歸順的南匈奴和北逃的北匈奴。
二、北匈奴西遷的原因
匈奴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濃烈的一筆,秦漢之際使得西域諸國大多臣服於己,並與中原形成對抗的局面,曾一度對中原的安全造成威脅,形成「南有大漢,北有強胡」的局勢。眾所周知,長城的修築即為抵禦北方的匈奴。
公元前215年,秦統一中原,向北派遣蒙恬大將驅趕匈奴,並成功將其逐出黃河河套地區。被驅逐的匈奴人,通過自身的發展,於西漢前期再次強大起來,並屢次進犯中原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控制了西域的民族。匈奴成為漢朝北方最大的威脅,漢代通過徵戰與和親的方式維持與匈奴的關係。
直至西漢晚期,在公元46年前後,匈奴生存的區域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嚴重的災情導致人畜飢疫,造成大量人員與牲畜的死亡。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南匈奴歸順中原,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在公元73年至91年,東漢與南匈奴聯合攻擊,將北匈奴驅逐出漠北高原,從此北匈奴開始了西遷的歷史。
北匈奴因戰敗失勢,已無法在蒙古高原稱雄,被迫開始了漫漫西遷之路。其西遷大致經過四站,但是北匈奴西遷的開始,卻成為歐洲發生改變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遷路線
北匈奴西遷第一站——伊犁河流
公元91年,北單于及其餘部流落至烏孫國,紮根於此,但活動範圍僅在天山南北一帶。公元119年,漢將索班遇害,伊吾(今新疆哈密)再度被北匈奴收入囊中。北匈奴危機再起,為削弱北匈奴勢力,班勇臨危受命任職西域長史,在班勇任職期間,西域進入了短暫的安定。班勇離職之後,北匈奴捲土重來。公元137年,在巴裡坤(今新疆巴裡坤),漢將斐岑手刃北匈奴呼衍王;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在蒲類海(今新疆巴裡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北匈奴繼續西逃,第二次西遷由此展開。
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約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戰敗,一部分人流落至此,便在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安置下來。
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左右,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歷史》的記載中,北匈奴強勢「登陸」頓河以東的阿蘭國,殺死並且取代了阿蘭國國王。
北匈奴西遷的第四站——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在奪取阿蘭國之後,經過休整,北匈奴的實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拓展的野心驅使他們向西進發渡過頓河,對生活在頓河以西草原的東哥特人展開了掠奪,東哥特人大敗後逃竄至西哥特人的聚居地,匈奴人一路追擊到德涅斯特河(流經現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憑藉半夜偷襲西哥特人軍隊取勝,將哥特人逼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授意,東、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避難。
在此之後,由於羅馬帝國對哥特人實行暴政,國內局勢出現動蕩,哥特人起兵暴動,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徵哥特人,被哥特人殺死。羅馬帝國大勢將去。看此時的匈奴,已是勢如破竹佔據了南俄羅斯大部草原,暫時不再西遷,安定下來。
四、歐洲的攪局者——北匈奴
匈奴人的西遷歷時三個世紀,在隨後的徵程之中,以不可擋的氣勢一路向西,譜寫了一曲民族戰鬥之歌,為沉寂已久的歐洲大陸帶來了巨大的震蕩,期間歷經錫爾河、頓河、裏海、多瑙河,其後在今歐洲中部地區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匈奴帝國。西遷過程中四處徵戰,迫使歐洲各民族開始了大遷徙,盎格魯人、薩克森人移民到了英倫三島,日耳曼人南下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又使西羅馬帝國最終走向消亡,整個歐洲為之沸騰。而其帝國又在民族最輝煌的時候悄然沒落,一首盪氣迴腸的史詩就這樣沒有徵兆地結尾了。
五、北匈奴的後裔之謎
關於北匈奴是不是歐洲歷史上出現的匈人,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些認為兩者不搭界屬於不同種族,有些認為匈人就是北匈奴的後裔,或者是北匈奴與其他東歐種族的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