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其攻戰,斬虜首賜一卮酒,而所得滷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可見匈奴人有獵頭的習俗,在戰爭中砍下敵人的頭顱是榮譽的象徵,可以得到部落的賞賜。
匈奴從來就不是一個民族,而是眾多草原部落的集合體。很多人對草原的歷史並不熟悉,總喜歡用漢族的思維去想當然地看待草原。他們認為草原上還有一個文化傳統穩定的民族。其實這是不對的,就像農民會認為皇帝用金鋤頭耕地一樣。
首先,匈奴這個名字代表了對漢族的一種誤解和抹黑。沒有一個民族會自稱為奴隸,但奴隸意味著一種明顯的蔑視。匈奴更多的是漢族給草原遊牧民族起的外號,表面意思是邪惡的壞人。
誰讓那些草原人輕易搶劫自己,給自己一個不好的名聲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匈奴和我們叫日寇日本鬼子是一個道理。
草原上沒有民族。由於生產方式不穩定,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以部落為主,很容易打破傳承。冬天可能會有暴風雪,牛羊大面積死亡,部落人口大面積減少,這個部落就會消失,打破傳承。
草原資源短缺。為了延續部落,草原上的人會在不得已的時候搶奪中原王朝,但更多的時候會不斷在草原上廝殺,互相搶奪資源。
也就是說,草原就像一個養法池,每一個部落都在不停的戰鬥,然後誕生了一個最強大的部落。這個部落會控制草原上所有的資源,任何不服從的部落都會被消滅。到這個時候,草原上無數的部落都會以最強大的部落命名。
草原民族的對手漢族分不清這些部落的區別,就像現代中國人很難區分歐洲人一樣。
漢族作為對手,用屈辱的名字命名草原民族,這就是匈奴這個名字的由來。到了唐代後期,漢族開始與草原民族全面交往,逐漸開始認識鄰居。才出現了契丹和女真這兩個名字,而不是用匈奴這個名字來侮辱他們。
在草原內部,強大的部落稱為本部,被強大部落徵服的部落稱為對方部。無論是總部還是其他部門,話語權永遠屬於最強大部落的首領。
草原上的部落爭奪領導權的時候,會是漢族最容易自衛的時候。一旦草原之歌裡的部落內鬥結束,草原高手誕生,中原王朝就會開始緊張起來,因為這意味著草原勢力整合,隨時可能南侵。
匈奴南下就是這種情況。當時一個叫匈奴的部落強盛起來,在草原上打敗了其他部落,然後匈奴部落帶領其他部落南下劫掠。由於生產方式不穩定,草原部落文化難以積累和傳承,導致草原部落文化落後。
雖然生產方式決定了草原部落生來就是勇士,但生產的不穩定也導致了他們文化的落後。當他們全面入侵中原時,先進的中原文化很容易同化草原部落。結果草原部落被漢族同化,大家在文化和血緣上融為一體。
比如「五荒」時期,南方遊牧民族紛紛學習漢人,建立自己的王朝而不是部落制度。即使草原部落勢力強大,也會被先進的中原文化同化,這也是匈奴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原因。他們入侵中原後被漢人同化了,所以現在漢人的血液裡有匈奴。
事實上,漢文化是一個大雜燴。每當漢文化進入奢靡狀態,北方的遊牧民族就會南下為漢文化重新注入活力,而這些南方的遊牧民族也會被漢族同化,成為漢族的一部分。所以歷史上麻煩的匈奴就成了漢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