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世紀在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同時出現了兩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中國的漢武帝劉徹和羅馬的凱撒大帝,他們都對開疆拓土具有濃厚的興趣——漢武帝派兵遠徵匈奴,遣張騫出使西域;凱撒則徵服了高盧和不列顛。這兩次開疆拓土的遠徵分別被記載在《史記》和《高盧戰記》中,與此同時這兩部著作都記載了作為對手的匈奴人和日耳曼人的剽悍善戰。
在人類文明的古典時代像匈奴和日耳曼這種遊牧漁獵部族出於自身經濟的脆弱性往往會以劫掠相對富庶的農耕民族維持生計,當漢帝國和羅馬帝國處於全盛時期自然有實力應對偶發性的劫掠行為。但在公元3世紀之後東西方兩大帝國同時出現中衰的跡象,之後兩大帝國都不同程度受到蠻族的侵襲——在中國這被稱之為「五胡亂華」,在羅馬被稱之為「蠻族入侵」。
漢朝和匈奴曾碰撞出人類古典文明時代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巔峰對決: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率領的32萬大軍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七天七夜不得脫身。也許是因為白登之圍的教訓太過深刻,以致於在此後的六十餘年間漢朝始終處於被匈奴壓制的狀態,直到公元133年漢武帝劉徹以馬邑之謀揭開了漢朝對匈奴戰略反擊的歷史序幕。漢匈戰爭前後歷經130餘年:即使在漢武帝死後漢匈之間仍不時爆發衝突。
匈奴在漢朝的持續打擊下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基本維持著與漢朝相對友好的關係,然而北匈奴依然與漢朝處於敵對狀態。到了東漢永元二年(90年)漢將竇憲、耿秉各領四千騎,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餘出徵北匈奴竇憲遣精騎萬餘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外蒙古額布根山)。竇憲、耿秉乘勝追擊,深入瀚海沙漠三千裡(1500多公裡),出雞鹿塞(內蒙古磴口縣西北七十公裡)。
與此同時南匈奴單于走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出稠陽塞(今固陽),三軍在涿邪山會師,大敗北匈奴於稽洛山,至達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此戰中漢軍與南匈奴、烏桓、羌胡組成的聯軍殺死北匈奴一萬三千多人,俘虜無數。戰後漢軍登上燕然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永元三年(公元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裡進攻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
此後北匈奴就從中國的史籍中失去了蹤影,關於北匈奴的去向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隨著近代中外歷史文化交流以及新的考古發現才逐漸勾畫出北匈奴西遷的大致路徑。公元91年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出沒於天山南北。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索班。東漢朝廷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
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裡坤(今新疆巴裡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裡坤湖),擊敗北匈奴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部眾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遷的序幕。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
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不過這批遷徙到康居故地的北匈奴後裔很快又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直到公元290年左右一支名為匈人的部族滅掉了頓河東岸的阿蘭國,當地人只知道只是一支來自亞洲的黃種遊牧民族。不過關於遷徙到歐洲的匈人是不是北匈奴後裔史學界一直有爭議。匈奴本身就是一個囊括了草原上眾多部族的聯盟,而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根據目前所知的考古證據只能大略推斷出歐洲匈人應該是來自北亞草原的一支遊牧民族,至於其和北匈奴嫡系之間的血緣究竟多近多遠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至少目前史學界對此是沒統一的說法的。我們能確定的另一件事就是:無論歐洲匈人與匈奴嫡系有何關係,但匈人西遷的確深刻影響了整個亞歐大陸的歷史進程。當匈人剛一踏上歐洲的土地就滅掉了頓河東岸的阿蘭國。375年匈人向黑海沿岸的東哥特人發起進攻。
受到匈人威脅的東哥特向西逃到西哥特人的地盤並和西哥特人組成聯軍。東、西哥特聯軍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準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遊渡河,然後抄襲哥特人的軍陣背後。被匈人擊敗的哥特人渡過多瑙河定居於羅馬帝國北部。除了哥特人之外其他的日耳曼、斯拉夫蠻族紛紛在匈人的戰略壓力下逃到羅馬帝國境內躲避。公元3世紀以後羅馬帝國農村枯竭、城市衰落、內戰連綿、帝國財政全面崩潰。
匈奴西遷就像是推倒了一塊多米諾骨牌,此後亞歐大陸諸民族就如潮水一般不斷西遷。在一開始日耳曼各部族是在匈奴的逼迫下進入羅馬帝國境內,請求以同盟者的身份定居羅馬領土。然而羅馬官吏卻對他們不斷進行壓榨,甚至將他們掠賣為奴。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日耳曼西哥特部族的首領阿拉裡克利用羅馬帝國分裂之機率部起義攻陷了號稱永不陷落的羅馬城,隨後又向高盧和西班牙進軍並在這裡建立了西哥特王國。
公元406年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和阿蘭人一道湧入高盧,經過數年的劫掠後又進入西班牙。蘇維匯人佔據了今天的葡萄牙以及西班牙西北部;汪達爾人則和阿蘭人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439年汪達爾人佔領羅馬帝國在北非的首府迦太基,455年更是渡過地中海攻陷羅馬城。而迫使日耳曼各部西遷的匈人也在阿提拉單于的統率下大舉向歐洲擴張,在這位上帝之鞭的打擊下西羅馬帝國走向了最終的崩潰。
公元434年匈人首領盧加單于去世,他的兩個侄兒阿提拉和布列達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于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人的叛逆,還要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445年布列達單于神秘遇刺,阿提拉成為了匈人帝國唯一的單于。阿提拉獨掌大權後馬上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人而逃亡英倫三島。
一時間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被迫臣服於匈人。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大單于在公元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人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求和,雙方在448年籤定和約,東羅馬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鎊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黃金。
至此阿提拉的帝國東起裏海,西至萊茵河,北到北海,南到黑海,將今天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德意志、波蘭、匈牙利等地盡數收入囊中。接下來阿提拉又把進一步擴張的目光鎖定在了西羅馬帝國。450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同時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西羅馬方面自然無法接受如此苛刻的要求,於是雙方隨即爆發了戰爭:阿提拉集結了匈人騎兵以及臣服於他的斯拉夫、日耳曼各部族的軍隊50萬渡過萊茵河。
他們向西羅馬統治下的高盧地區(今法國)發動進攻。高盧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獵物一樣被匈人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最終阿提拉的大軍兵臨奧爾良城下。在這裡阿提拉遇到了自己的剋星埃提烏斯。埃提烏斯是羅馬人與汪達爾人的混血,他於公元418年作為羅馬方面的質子來到了匈人的王庭,與此同時當時的匈人王庭也向羅馬方面派出了質子——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的匈人單于阿提拉。埃提烏斯在作為人質生活期間近距離接觸觀察了匈人的一切情況。
埃提烏斯不僅熟知匈人的內部情況,而且和匈人內部的實權派人物打得火熱。盧加單于執政時期埃提烏斯曾兩次借得匈人的軍隊用以平定西羅馬的內亂。後來阿提拉在位時埃提烏斯又三借匈人軍隊用以徵討西哥特人、勃艮底人等蠻族。朋友間的爭鬥往往沒有勝利可言,他們彼此熟悉,常常在對方進行下一步的行動之前就預先做好準備,每一次的較量都是真正的較量,幾無意外可言。而埃提烏斯和阿提拉這對昔日的密友各自麾下的軍隊都是由當世最強大的士兵組成:羅馬人和匈人。
與此同時雙方也都各自拉攏了部分日耳曼蠻族。此次會戰雙方損失慘重:西哥特王提奧多裡克一世戰死,結果是匈人被趕到萊茵河以東。阿提拉並沒有因此接受教訓,而是於次年領兵避開高盧,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攻入義大利北部。也許是對阿提拉入侵的恐怖記憶猶新,歐洲人給他送上了「上帝之鞭」的稱號。匈人攻佔了重鎮阿奎萊亞,揮師直搗帝國的首都羅馬城。西羅馬皇帝萬分驚恐,只得派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人議和。
恰在此時匈人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給自己送過來,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就這樣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只留下義大利北部的一片廢墟。就在阿提拉撤軍不久他就神秘死亡,而他的對手埃提烏斯也在羅馬內部的政治鬥爭中被充滿猜忌的皇帝殺死。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于之位,打起了內戰。
公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人,迫使其退到南俄羅斯草原。公元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人帝國,發動了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戰爭,然而卻遭到失敗。468年阿提拉的兒子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儘管西羅馬帝國同日耳曼各部組成聯軍阻擊了匈奴人的擴張,但此後的西羅馬帝國徹底一蹶不振。
日耳曼各部如潮水般湧入瓜分了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勃艮第人在五世紀從東北歐遷徙到高盧東南部定居;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則乘羅馬軍隊從不列顛撤回本土防守之際攻入不列顛島,驅逐了當地的凱爾特人,迫使凱爾特人進入威爾斯、蘇格蘭和布列塔尼等地。此時西羅馬皇帝甚至已放棄了光榮的羅馬城,轉而龜縮在義大利北部的拉文納小城,由日耳曼僱傭軍首領操縱其廢立。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首領奧多維克廢黜西羅馬末代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
隨即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之上誕生了一系列日耳曼國家:西哥特人在高盧西南部和西班牙地區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渡海到達北非;東哥特人佔據了義大利半島和西西里島;法蘭克人更是曾一度建立地跨今天的德、法、意等國的帝國,此後從這一帝國解體而來的德、法、意三國都是當今歐洲的大國;盎格魯撒克遜人渡海到達不列顛島,成為今天英國人的直系祖先。至此歐洲由羅馬帝國的統一盛世轉變為小邦林立的中世紀,事實上當今很多歐洲國家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
當歐洲的匈人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相繼滅亡之時一部分西遷的匈奴人與中亞部族混合後逐漸形成了被稱為白匈奴的嚈噠人。公元四到五世紀時嚈噠人侵佔了印度部分地區,滅亡了繁盛一時的笈多帝國,在印度稱霸了一個多世紀。白匈奴還曾一度攻入波斯薩珊王朝,後來波斯人聯合阿爾泰山新興的突厥人才將白匈奴擊垮。突厥原本是為柔然人鍛打鐵器的奴隸。柔然人鼎盛時期統治著今蒙古國全境、俄羅斯聯邦貝加爾湖地區,西面可達阿爾泰山西麓,東面至額爾古納河西岸地區。
柔然汗國的核心區在如今的蒙古國,有時汗國向西勢力可達古代西域即今中亞和中國新疆,向南勢力可達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北部一帶。而鮮卑拓跋部在入主中原後日益漢化,形成了鮮卑與漢混血的北魏王朝。隨著北魏由遊牧民族過渡為定居農耕民族,草原上新興的柔然部族將其鎖定為自己的劫掠目標,對此北魏境內的漢人與鮮卑人進行了堅決地抵制。柔然在和北魏長期徵戰後日益衰落,突厥人乘機將其擊敗,柔然人不得不像匈奴一樣西遷並以阿瓦爾人之名出現在歐洲的歷史典籍中。
大約在公元370年左右中國北方的大草原上一個名叫步落稽的部落與西遷的匈奴人一起來到歐洲伏爾加河西岸的乾草原。大約在460年他們開始定居在亞速海北部與東部的一個弧形地帶,他們被歐洲人稱為保加爾人。公元6世紀保加爾人在首領庫姆拉特汗率領下從黑海北岸、北高加索地區遷移到默西亞,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同也正向這一帶遷徙的斯拉夫人逐漸融合形成了後來的保加利亞人。保加利亞的歷史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