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皇帝馬車難湊相同顏色馬匹 將相乘牛車上朝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生肖輪迴轉瞬逝,又到甲午說馬時。近幾十年來,最有影響的馬,當數1969年10月在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此文物出土之初並未引起重視,而是和其他文物一起堆放於倉庫角落。後被郭沫若先生發現,贊其為「馬踏飛燕」,由此名聲大噪。1972年國家郵政局發行了銅奔馬郵票,1983年國家旅遊局將其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有關部門定為國寶級文物,1990年走上馬年春節晚會舞臺與全國人民見面,2000年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2001年進入國家高考試卷,2002年其複製品被國家領導人贈送給時任美國總統的布希。隨著聲譽鵲起,有關這件文物的名稱也多起來,「銅奔馬」、「馬踏飛燕」、「馬踏龍雀」、「天馬」,等等。所有這些名稱,無非想突出該馬的「快」。然而,「快」字和體現旅遊特點的「玩」,均未反映銅奔馬的本意。銅奔馬出土於漢與匈奴鬥爭的前沿陣地武威。要想真正理解其本質內涵,需要用漢朝與匈奴戰爭的歷史去詮釋。

  一、漢初無馬受辱於匈奴

  西漢王朝建立之初,匈奴已進入鼎盛時期。在冒頓單于率領下,匈奴兵馬東滅東胡,西並月氏,北掃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民族,建立起一個縱橫大漠南北的匈奴帝國,並開始南下侵擾中原。漢廷定都關中之初,匈奴越過長城,勾結漢朝異姓王分裂漢地、侵擾邊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高皇帝在消滅項羽、穩定內部之後,於公元前200年親率漢軍主力北徵匈奴。

  起初,劉邦並不了解匈奴實力,在銅鞮(今長治市沁縣)、晉陽等地小勝匈奴之後,聽說冒頓單于在平城(今大同),就不顧天寒地凍、士卒疲憊,直出雁門、廣武追擊匈奴,結果被冒頓包圍於平城東南方向的白登山。在飛雪漫天的隆冬,冒頓故意圍而不攻、困而不打,而是對衣衫襤褸、饑寒交迫的漢軍實施威懾戰術。包圍白登山的匈奴騎兵,每一方向選擇同一色戰馬。「匈奴騎,其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方盡驪,南方盡騂馬。」 而西漢朝廷連皇帝乘坐的馬車都難以湊齊相同顏色的馬匹,將、相只能乘牛車上朝。匈奴圍山7日,漢軍士卒在饑寒中被凍掉手指、腳趾者十之二三,凍餓至死者也不乏其人,高皇帝也吃盡了苦頭。後經賄賂閼氏並實施反間之計,漢軍才僥倖逃脫。

  白登遭遇使高皇帝認識到,漢廷無馬,因而無力戰勝匈奴。於是,不得不採納劉敬之策,通過與匈奴「和親」並交納巨額貢品,換取北方和平。然而,匈奴並不守約,娶了公主,接受了饋贈,卻時常擾邊、搶掠。漢廷因缺戰馬、少騎兵而無可奈何。

  高帝死,呂后掌權。冒頓致書漢廷,故意侮辱呂后。其書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后閱書大怒,召將相議,主張斬其使者,發兵擊匈奴。盛怒之後,終因缺少馬匹,無力戰勝匈奴,不得不忍辱求和。

  文、景兩朝,更是被匈奴當做冤大頭。想要媳婦,打;想要酒帛美食,打;得了公主和貢品,不高興了還要打。孝文後二年(前162),匈奴14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騎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不久又入雲中、遼東,擄萬餘人。文帝派出使者,致書單于稱:「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先帝制,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毋離,臣主相安,俱無暴虐。……聖者日新,改作更始,使老者得息,幼者得長,各保其首領,而終其天年。……匈奴處北地,寒,殺氣早降,故詔吏遺單于秫櫱金帛綿絮它物歲有數……朕聞古之帝王,約分明而不食言。單于留志,天下大安,和親之後,漢過不先。單于其察之。」卑詞好語、美酒佳餚、公主玉帛、金銀財寶,所能獻者均已奉獻,然而,匈奴貴族並不滿足,也不守信。仍是想打就打,想搶就搶,究其根本,就是看準漢廷有兵而無馬,打不過匈奴。

  自高祖立國到漢武帝初年,60餘載,漢朝向匈奴交納了巨額貢賦,卻只能換取短暫而不穩定的和平。中原人民吃盡了匈奴侵擾的苦頭,漢廷也受盡了匈奴遊騎施加的屈辱。所有這些,皆因一個馬字。缺少馬匹,不能組建騎兵部隊,面對遊牧民族的侵擾,步車兵再多也無能為力。

  二、漢武有馬而徵服匈奴

  既然戰馬關係到漢朝的生死存亡,那麼朝廷為什麼不養馬?漢廷朝野無一日不想飼養馬匹,建立騎兵。漢朝人懂得「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但一匹戰馬的消耗相當於3個士兵,供養一個士兵需要10個勞力,試想供養百萬馬匹需要多少勞力?漢初,承秦之弊,經濟衰敗,人口散亡,社會動蕩不安。災難深重地區,甚至到了人爭相食的地步。如此破敗的經濟,哪兒有財力養馬?所以,從高祖立朝到呂后控權20餘年中,漢廷一直在為人民生存、政權穩定努力,既顧不上養馬,也無力組建騎兵。

  到漢文帝執政,國力有所恢復,百姓能夠吃飽肚子,國庫有了餘財,朝廷開始推行馬政。國家建立了30餘座馬苑,每座馬苑馬匹存欄量萬匹以上,政府還通過減輕徭役和賦稅鼓勵民間養馬。到劉徹(漢武帝)即位之時,馬匹保有量達到45萬匹。馬的數量雖然不少,但質量不高,拉車、負重均可,而速度、爆發力和激情都不行。組建強大的騎兵,沒有速度快、爆發力強、激情奔放的馬匹是不行的。為此,武帝積極尋求良馬。孝武皇帝令:「善相馬者東門京鑄作銅馬法獻之,有詔立馬於魯班門外,則更名魯班門曰金馬門。」當他聽說大宛有寶馬(汗血馬)後,立即派使,帶著用金子鑄成的馬去交換。然而,大宛貴族不知趣,不僅不給馬,還殺了漢使。武帝大怒,派出4萬步騎兵,後跟15萬保障隊伍,浩浩蕩蕩殺向大宛,最終換回30多匹汗血寶馬。以4萬之師和15萬人的輜重隊伍,去換取數十匹種馬,可見武帝改良馬匹之決心。武帝不僅重視改良馬匹,還注重養馬和馴馬的人才,匈奴休屠王太子被俘後充為官奴,入黃門養馬,因其馬馴養良好,被武帝發現,先後拜為馬監,遷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出則驂乘,入侍左右。」並賜金姓。武帝還在北軍八校尉中設置屯騎、越騎、長水、胡騎四校尉,為騎兵部隊培養優秀人才。到漢武帝元光年間(公元前134年~前129年),漢廷有馬50餘萬匹,訓練騎兵近20萬。藉此實力,於元光六年(前129年),始派衛青等將入草原擊匈奴,從漢高帝白登被圍(前199年)至此已經整整70年。

  漢武帝攜祖孫5代計70餘年積累起來的財富、馬匹和親手訓練出的強大騎兵,開始了反擊匈奴的戰爭。經過5次大戰,歷時近20年,終於把匈奴從強盛打到衰落。武帝時期雖然沒有完全殲滅匈奴,卻打垮了匈奴主力,把匈奴趕出陰山,打進苦寒的大漠,使匈奴騎士南望陰山而下淚,還打通了河西走廊,割裂了匈奴與西羌的聯繫,並在匈奴休屠王、白羊王故地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以武帝之雄才大略,本欲徹底消滅匈奴,但幾代人積累、訓練出的騎兵打光了,再入大漠追擊匈奴,卻連連失敗,不得不暫時停止與匈奴的戰爭。匈奴也從根本上傷了元氣,再也不敢對漢廷逼婚、索貢了。雖然極想向漢朝復仇,卻因實力所限,只能在邊境地區做些侵擾、搶掠勾當。

  武帝的子孫延續了對匈奴的鬥爭,歷經昭帝、宣帝至元帝,各朝都在養馬、訓兵、治匈奴。後匈奴內訌,分裂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以呼韓邪單于為首,北匈奴以郅支單于為首。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共誅郅支單于於康居。北匈奴滅,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向大漢求婚,並願以大漢女婿身份為大漢守衛邊疆。漢廷以王昭君許配呼韓邪單于,並給穀食,派兵保護。南匈奴自願為漢朝附屬國。匈奴作為一個獨立政權至此消失,漢朝與匈奴的鬥爭告一段落。

  三、漢朝與匈奴關係的藝術表達

  西漢與匈奴軍事實力對比經歷了此消彼長的過程。自高祖、呂后至文、景兩帝,匈奴強而漢廷弱,中原飽受侵擾。劉邦被圍、呂后受辱、文帝求和、景帝嫁女,漢朝因無馬可用,受盡匈奴貴族的欺侮。然而,漢廷朝野受辱而不失志,幾代人為馬匹發展和騎兵建設孜孜以求。至漢武一朝,終於建立起強大的騎兵,並一舉把匈奴打回到不敢欺壓漢廷的地步。又經過3代人的努力,到元帝時期,終致匈奴政權滅亡。「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籓,賓於漢庭。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幹戈之役。」

  漢與匈奴的矛盾與仇怨的解決,先後耗時170餘年,歷經漢朝8代皇帝。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西漢朝野始終不忘對匈奴的仇恨和復興馬業的志向。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在北勝匈奴、西誅大宛之後,漢武帝下詔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后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意思是,歷史上齊襄公經過九代努力,才為祖上復仇,漢武一朝為祖上復匈奴之仇為時不晚。由此不難看出漢朝對匈奴仇恨之深。

  漢與匈奴的仇怨,不能不反映到藝術中來。西漢陽陵景帝陵出土的陶俑中有一批騎俑,其形象是吊眼、闊面、寬胯、羅圈腿,一副天生適合於乘騎的樣子,這是西漢初年中原藝術家眼中的匈奴形象。這些騎俑生動地刻畫了匈奴人與馬融為一體的特點,也包含著匈奴騎兵不可戰勝的意識。

  到漢武帝反擊匈奴並取得河南、河西、漠南等重大戰役勝利之後,匈奴主力遭受毀滅性打擊。漢朝不再向匈奴納貢,更不嫁公主給單于。中原人開始藐視匈奴,特別是青年將軍霍去病五戰匈奴,均獲大勝,其中三次孤軍深入匈奴腹地兩千餘裡,橫掃匈奴王廷,全勝而歸。霍去病死後,在他的墓地矗立起一座巨大的馬踏匈奴石雕。這座石雕茁樸、粗糙,卻鮮明地把漢人戰勝匈奴的內涵用藝術形式反映出來。它以馬踏匈奴來表現漢人的勝利,這匹馬已不是一般馬匹,而是漢朝將士的化身。與景帝陵出土的匈奴騎俑比較,在藝術家眼裡,漢人與匈奴的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從神化匈奴騎兵變為蔑視匈奴騎士,把匈奴將士從馬背上打到漢人的馬腳之下。

  四、「馬踏鷹隼」寓意「漢勝匈奴」

  東漢時期,原本歸順的匈奴又變為麻煩製造者。武帝當年設置的河西四郡仍是對匈奴鬥爭的前沿,朝廷派駐有軍事背景的人員作郡守,並賦予養兵和帶兵之權。匈奴常有侵擾,但其實力和戰爭規模與西漢時期不能相比。到東漢末期,匈奴歸順漢廷並作為北方邊郡的一個少數民族存在。為防止歷史悲劇重演,東漢王朝仍然在武威、張掖一帶保留了軍事組織,武威雷臺墓中的張姓將軍就是這種歷史背景的產物。他生前戰功並未留下記載,但死後隨葬品的規模和陣勢,卻說明了他在世時的地位和追求。為這樣一個人塑造隨葬品,肯定要帶上邊郡軍事鬥爭的內涵。於是,就有了銅車馬儀仗隊和銅奔馬。當了解了這段歷史之後,再來看銅奔馬、其蹄下之鳥以及二者的關係,就有了不一樣的解讀。

  面對這件工藝精美的銅奔馬,人們首先要問的是:這匹馬是什麼馬?可以說它是天馬、神馬,也可以說是汗血寶馬。中原得汗血寶馬,漢武帝大喜,作《西極天馬之歌》。也可說是本地馬,因為當地人以「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而自豪。但作為藝術品,它與霍去病墓前騎在匈奴身上的馬一樣,是漢朝軍事力量的象徵,展示的是漢軍將士的身姿與風採。

  鳥是什麼鳥?銅奔馬腳下之鳥,稱其為「燕」是想比喻馬跑得快、跳得高;稱其為「龍雀」,是因為與自然界的龍雀有幾分相像。但稱之為隼,也許與歷史更加接近。首先,從外形上比較,銅奔馬蹄下之鳥,翅膀扁平、脊背隆起、頭粗冠高、嘴厚額健,而鷹隼的頭骨寬闊、脊背厚實、雙翅整齊、尾羽短粗,馬蹄下的鳥外形更像鷹隼。其次,從民族習慣上分析,匈奴以遊牧和狩獵為生,其族人「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鷹隼是其射獵助手,遊牧民族有馴養鷹隼的傳統。最後,看珍貴文物。在內蒙古杭錦旗出土一件戰國時期匈奴貴族黃金冠飾,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是黃金打造的雄鷹高高矗立於冠帶之頂,下部則是固定於頭部的黃金冠帶,冠帶上是虎狼吞噬馬羊的圖案。整個金冠塑造的是高高在上的雄鷹,鳥瞰地上弱肉強食的情景,它反映出匈奴貴族崇尚鷹隼並把雄鷹當做貴族化身的思想。

  生活於邊陲的東漢藝術家,深深銘記漢與匈奴鬥爭的歷史,了解匈奴的傳統與習俗。在為一個守邊將領製作隨葬物品時,不會不把反映漢與匈奴關係的意識帶到創作中去。東漢的藝術思想比西漢有了更大的進步,到東漢末年,不會再用霍去病墓前石雕那樣粗糙的方式表現漢與匈奴的關係,而是完全用比喻手法。天馬代表漢朝將士,那麼,用什麼代表匈奴呢?既然匈奴崇尚雄鷹,那麼,鷹隼作為匈奴的象徵物,是完全合理的選擇。於是,就有了馬踏鷹隼這件藝術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解讀,銅奔馬是漢與匈奴長期鬥爭的藝術結晶,是大漢戰勝匈奴、蔑視匈奴的藝術展現。這匹馬不管是「天馬」、「神馬」還是「汗血寶馬」,都是漢朝將士的化身,是「猛夫扞將,莫不頓足攘手,爭言衛、霍之事」的藝術寫照。那隻鳥,不管是「龍雀」,還是「鷹隼」,都是匈奴的象徵,至少是東漢藝術家心中匈奴人的代表。馬踏鷹隼,則是漢與匈奴百年戰爭結局的藝術體現。 ●常生榮 苑士軍

相關焦點

  • 此朝只存在15年,皇帝頭顱卻被人收藏272年,專家:無法解釋
    隨著皇帝的更迭,有的外戚也會隨之覆滅,但不管誰當皇帝,外戚總能迅速形成勢力集團,成為依附於皇權卻又對皇權產生巨大威脅的特殊存在。 有人說西漢實亡於外戚,此言不虛,畢竟西漢的掘墓者王莽就是外戚出身。王莽出身西漢王家,而王家算是當時最強大的外戚。王家有九位侯爵,還有五人擔任大司馬,可謂權勢滔天。
  • 馬車衍變: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它的誕生給發展帶來什麼好處?
    因此古人叫御車,其實就是在御馬,而乘馬則是乘車,騎馬就是一人單騎在馬背上,這裡不盡相同。從木車到牛車到在馬車,之後出現了雙木輪的馬車。通過考古發現,中國最早出現的雙輪馬車的時間在商朝末期,這種馬車多數是為權貴群體使用,同樣在戰爭上也有戰馬雙輪車的出行。在商湯派大軍攻打夏桀的時候就出動了戰車,而夏朝時,官方也設立了車政部門以及負責的車正工作的官員。
  • 漢文帝母親二婚,漢武帝母親二婚,西漢皇帝為何喜歡二婚女子?
    說起西漢皇帝娶二婚女子,這還得從他們的開創者漢高祖劉邦開始說起。劉邦為他的子孫開闢了娶二婚女子的先例。劉邦有記載的老婆是九人,明確記載二婚就有四位。分別是薄姬、趙姬、管夫人、趙子兒,趙姬為趙王小妾;薄姬、管夫人、趙子兒屬於魏王豹,其中薄姬就是漢文帝的生母,同高祖同房一次,生了漢文帝,古代也沒有基因檢測技術,文帝是不是高祖親生兒子,這個都需要考慮一下。
  • 《荒野大鏢客2》馬匹種類有哪些 全馬匹種類一覽
    想來很多朋友都還不是很清楚吧,所以呢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荒野大鏢客2全馬匹種類一覽,需要的朋友不妨進來看看。 荒野大鏢客2全馬匹種類一覽 除了種類以外,馬匹還被歸類為總共 7 種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馬匹在遊戲中的表現也有所不同,下面介紹一下每個類型馬匹的特點
  • 西漢美女「復原」內幕:首用最新分子生物學技術
    這是我國首次使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學手段對考古出土的漢代王室成員進行古代DNA的研究,揭開了這個2000多年前的西漢女屍的神秘面紗,不但否定了此前漢墓主人是「西域女子」的推測,而且將這位漢代諸侯王妃的端莊與雍容展現在世人面前……昨日,記者赴長春,採訪了負責「復原」工作的吉大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人類實驗室館員林雪川以及博士生張全超等。
  • 洛陽的13朝古都與西安的13朝古都,究竟哪個分量更足一些?
    提起13朝古都,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想到西安(長安),因為這所城市一直以來的宣傳口徑都是這個。但近些年還有一所城市,也開始對外聲稱自己為13朝古都。沒錯,他就是洛陽(河南省)。但問題在於,如果這兩所城市都聲稱自己為13朝古都,那麼究竟哪一個分量更足一些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一起研究一下,看看這兩所城市,到底哪一所才是實至名歸的13朝古都。
  • 西漢、東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這些「漢」,有何不同
    在諸多的「漢」朝裡面,最出名的,無疑就要數「西漢」了。「西漢」建立於公元前202年,開國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兩百一十年之後,也就是公元8年的時候,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西漢」就此滅亡。
  • 古代已有完備的休假制度,最早始於西漢,每朝每代制度都不盡相同
    開懷暢飲的古人們休假最早始於西漢時期《漢律》中記載:「吏員五日一休沐。」我們都知道古人對於洗澡非常重視,甚至還會為了讓官員回去洗澡而專門放假,也正因如此古代的休假被稱為「休沐」。由此可見,西漢的官員還是比較幸福的,每五天就可以休息一天。除了洗澡假以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假期,像是探親假、喪假、,以及冬至、夏至也會放假,遇上特殊的日子例如皇帝的生日也會放假,零零總總加起來一年有差不多一個半月的假期。這种放假制度一直維持到隋唐時期。
  • 盤點:中國最厲害的三位皇帝,其中一位曾僅用13人,殺出一個帝國
    但是在這幾百位皇帝之中,真正的是憑藉權謀而聞名於後世的皇帝卻不多,其中能排在前三位的,我想應該就要數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和恢復漢名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以及開創了唐朝盛世的李世民他們三個了。那這三位皇帝究竟是有何功績呢?而排在第一位的,我想肯定就是劉邦了,大家要知道,漢高祖劉邦即便是我們偉大的毛主席,都要說他是封建歷史的皇帝第一人。
  • 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漢不僅是民族,更是國號
    能湊齊東南西北的也只有漢了。晉只有東晉西晉沒有南晉北晉,宋只有南宋北宋,沒有東宋和西宋。而漢既有東漢西漢,還有南漢北漢。另外漢還是歷史上用過次數最多的國號。東漢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一共傳了十四位皇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東漢始於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
  • 西漢七國之亂原因、過程和結果:這就是一場互相比蠢的內部叛變
    01.西漢王朝的對手是誰要知道對手,先要知道目標。劉邦建立的這個西漢王朝到底要實現什麼目標?目標來自傳承、王朝需要對標。西漢,只有兩個可以對標的王朝,一個是周朝、一個是秦朝。而漢承秦制,於是始皇帝的大秦帝國就是西漢王朝的努力目標。大秦帝國有什麼特點?這個問題的實質是:與周朝相比,秦朝有什麼變化?
  • 初高中必學的因式分解方法——十字相乘法
    一、前言在北師版數學教材上,並沒有十字相乘法這一章,在中考中十字相乘法也不作為考點考察。但是,在初中階段,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的題目使用十字相乘法可以更快的解出答案;在高中階段,十字相乘法可以說是隨時可能用到;更重要的是,十字相乘法可以很好的培養數感。
  • 這位皇帝為了這對親姐妹而丟掉江山
    雖然大漢朝是破秦立國,但漢朝的皇族卻是從楚國的舊御中興起的,但是在長安城,因為曾經有巫師妖言惑眾而受到誅殺,但是從漢朝成立建國的一百八十年間,經過大規模的幾次屠殺卻始終沒有面覺巫師的存在。在原秦地驪山腳下出現一名穿著楚國打扮的巫師唱到:燕燕尾成剪,燕飛來,燕啄矢。這年正是漢成帝劉驁在位的第十四個年頭。
  • 我統計了中國歷史上223位皇帝死因,得出《中國皇帝死法大全》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子嬰向劉邦獻璽【西漢】西漢共有15位正統皇帝,7位皇帝非正常死亡。(成語環肥燕瘦中的「燕」便是指趙飛燕)事實上,自漢成帝後,西漢的朝政就被以太后王政君為代表的外戚集團所把控。哀帝早逝後,王政君啟用早負盛名的王莽入朝主政,而漢平帝、孺子嬰不過是王莽等外戚勢力所扶持的傀儡,最終導致王莽篡漢,平帝被毒殺,孺子嬰死於亂軍。
  • 當米日幹車與法國速步馬車同場競技——中國·內蒙古馬賽鄂溫克旗...
    由於馬匹速步時體軀側動小,顛動大,在民間也被稱為「顛馬」。速步馬國際上最擅長於速步比賽的馬種是法國速步馬和美國標準馬。速步馬運動又分為兩個小項目:騎乘速步賽和輕駕車速步賽。騎乘速步賽,顧名思義,就是騎手騎乘速步馬比賽,時間越短成績越好;輕駕車速步賽需要由一匹速步馬拉著比賽專用的輕駕車(sulky),一名車手坐在輕駕車上控制馬匹的速度和方向,也是用時最短者獲勝。
  • 這位皇帝一生四次出家,也曾三次被大臣拿錢贖出,最終被餓死宮城
    歡迎來到百家號《煙雨離殤一刻》,今天我們講的是:歷朝歷代曾經出現過許多荒唐皇帝,喜歡遛鳥逗狗,喜好女色,鋪張浪費建設宮殿,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可是跟這位的皇帝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這位皇帝竟然喜歡出家為僧,竟然還要由自己的大臣贖回來。
  • 明代皇帝的「戀獸情結」,身為皇帝的他們,為何痴迷於珍禽異獸?
    《明太宗實錄》「周王難來朝,且獻U虞,百僚稱賀,以為皇上至仁格天所至」。  然明朝皇帝大多喜歡玩鷹犬,玩物喪志,荒廢政業,留下歷史罵名。宣德皇帝管理大明朝時有突出的貢獻,他喜歡有事沒事就鬥蟋蟀,「促織天子」的罵名蓋過了他對明朝的貢獻。  宣德皇帝一天不玩蟋蟀,心裡十分惦念,犯蟋蟀癮。於是假公濟私,私自派官員去抓蟋蟀供自己玩樂。
  • 西漢宮中的一樁冤案,「燕啄皇孫」幕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比如廣川王劉去,懷疑妃子與小吏有私情,便將她剝光痛毆,妾投井自殺,又被撈出來,割掉鼻子、嘴唇、舌頭等,再切成塊,和毒藥一起煮,劉去帶著其他妃子在旁觀賞。燕王劉定國與父親的小妾私通,生了一個孩子,還強搶弟弟的妻子當妾。梁王劉立則與自己的姑姑私通,皇帝知道後,卻因「梁王年少,頗有狂病」,不予追究。強調孝,多少算是一種約束。
  • 對《刺客信條》系列中的馬匹來一場專業探討
    我不禁開始思索,從《刺客信條:起源》到《刺客信條:奧德賽》,再到現在的《刺客信條:英靈殿》,這幾部作品都使用了這個馬匹模型。這些馬有不同的顏色,配了不同的馬具,但並沒有明確的品種信息(《荒野大鏢客:救贖 2》裡頭的馬匹就有詳細分類)。下圖這匹馬,出現在了希臘、埃及、英國和挪威,並橫跨了大約 1200 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