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獲獎女性曾被迫流亡 坐過監獄

2020-11-23 鳳凰網

核心提示: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昨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揭曉,賴比瑞亞的總統瑟利夫是今年獲此獎項的三位女性之一。她今年72歲了,也是非洲第一位民選女總統。她在上臺之前曾長時間跟當政者抗爭過,而且曾兩次流亡,還坐過監獄。

鳳凰衛視10月7日《時事開講》,以下為文字實錄:

諾貝爾和平獎選擇三位女性

任韌: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今天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揭曉了,獲獎者是三位女性,他們是賴比瑞亞的總統瑟利夫,賴比瑞亞女權分子格鮑伊,以及葉門女權分子卡曼。

這也是諾貝爾和平獎時格隔七年之後首次出現女性獲獎者,我們請杜平先生來點評。

杜先生,首先我們還是來看一看這三位女性獲獎者究竟都是何許人也。第一位我們來看一下照片,第一位是賴比瑞亞的總統瑟利夫,這位瑟利夫應該說年紀還挺大的。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曾被迫流亡 坐過監獄

杜平:72歲了,也是非洲第一位民選女總統。她在上臺之前有長時間的跟當政者抗爭過,而且兩次自己流亡了,或者是被迫流亡,然後還有短期的被拘留過,或者是坐過監獄。

任韌:第二位我們再來看一下是賴比瑞亞的女權分子格鮑伊,應該說知名度並不是很高。

杜平:對,並不高,應該是個草根階層的,大家對他熟悉程度很低,基本上不知道,也是個女權分子,她曾經在利比亞內戰之前,或者是前後領導過一些婦女運動,也不是大規模的運動,但是實際上她也起到了一些作用,包括針對當時的總統查爾斯組織了一個宗教的團體祈禱儀式,等於說以和平的方式進行抗爭。

任韌:對,第三位是葉門的女權分子卡曼,這一位也是名不見經傳。

杜平:對,外面實際上都不太知道這個人,她是個記者,她是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當中年齡最輕的一個,已經有三個孩子了,她跟葉門最近所謂的阿拉伯之春有關係的,但是在葉門大規模的示威遊行之前,她已經對政府的抗爭行動。

那個時候的知名度在當地,在葉門比較有影響力,但是後來因為葉門發生政治動蕩以後,她的名氣就越來越大。

任韌:好,我們簡單的了解了這三位獲獎者的背景,她們有什麼共同點?

杜平:諾貝爾和平獎對跟當權者抗爭的人有天然的好感

杜平:她們的共同點女性,另外還有就是曾經現在還依然是從事婦女權益的工作,就是女權運動。

然後涉及到還有一個根本的東西,就是她針對當權者她是個抗爭者,也就是未了婦女的權益,從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他們的一個評語來講,當時都是為了婦女的安全、婦女的利益,她們進行一個比較和平的抗爭,無暴力的,沒有暴力的抗爭行動,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基本上都是西方國家都比較喜歡的,因為有一個比較傾向,諾貝爾和平獎有一個很大的傾向,只要是跟當權者,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不是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裡面,他們認為缺乏民主的,或者是獨裁政權等等,只要是跟當權者進行抗爭的這些人,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他們都是比較天然的一種好感。

所以你看這些年來,他選的一些和平獎的得主基本上都跟這個有關係。

任韌:我記得2009年的時候是歐巴馬得了和平獎。

杜平:諾貝爾和平獎喜歡討好很高權位的人

杜平:對,這是另外一個傾向了。我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很全面、很正確,就是說諾貝爾和平獎因為只有三個評委,然後站在世界的高度,世界道義的高度看待整個世界,但是他是比較受制於他自己看世界的視野,因為畢竟是個小國家,然後在政治傾向方面也是很明顯的。

所以基本上有兩個傾向,第一個就是剛才我講的,凡是跟政府作對的發展中國家裡面,跟政府作對的,跟體製作對的,基本上他們都是比較歡迎的,而且是很受到重視的。

另外就是有一種比較討好很高權位的人,包括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他們有一種這樣勢力,你看美國總統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幾個人,已經不少了,我看在全世界裡面他得到最多,總統得到最多。歐巴馬之前、戈爾,戈爾之前是美國的另外一個總統。

任韌:戈爾是副總統。

杜平:還有基辛格,都有這樣的。這樣一個情況之下,給人家兩種傾向,他選擇的就是傾向性比較明顯,所以給我的感覺它是希望能夠把諾貝爾和平獎作為一個世界的最高的道義上的指針,一個象徵性的東西,讓大家都能夠欣賞它,然後它能夠根據他一些選擇的人選能夠推廣他的一些理念,這是基本上要達到的目的就是這個。

2009年的歐巴馬當時宣布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時候,那個時候他的執政才一年時間,我當時正好在在挪威,連挪威的人自己都覺得很好玩。

為什麼剛剛一年的總統,然後什麼事情都沒做,只不過說了一些很漂亮的話,所以當時挪威很多的人講,這三個人,諾貝爾和平委員會的三個人他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希望能夠指導世界,不只是指導整個世界還指導美國的外交政策。

任韌:最後咱們用一分鐘時間來聊一聊其實中國人對於諾貝獎是很看中的,但是很可惜一直諾貝爾獎和大陸是無緣的。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看待這個獎項?

杜平:諾貝爾獎只是委員會三個人對世界的理解而已

杜平:諾貝爾和平獎應該是全世界都很關注的,而且很欣賞的,或者是至少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事情以後,覺得這個是很崇高的理想。我覺得這個沒什麼錯,問題是這樣,對這個獎實事求是的看,通過最近這些年裡面所選出來的一些候選人,或者是得獎的人,都是相當有爭議性的,包括今天的這三名婦女。

她說要發出信號,也就婦女的權益必須要得到保護,我是想從2004年以來,每年都是男人得選,是不是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今年才想起來要為婦女的權益來伸張正義,我覺得很奇怪的事情,事實上得到更多的東西應該前幾年就應該得到的。

另外就是爭議性,歐巴馬、戈爾等等都有爭議性,包括原來的一些得獎人都有爭議的,所以就比較現實的看,不要把它看成一個涵養和神聖的東西,只是看作是諾貝爾委員會三個人他對世界的理解而已。

《時事開講》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節目專區]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23:00-23:25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 05:10-05:30   周二至周六 10:55-11:20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和平獎:三個女人一臺戲 個個都曾進監獄
    據中新網報導10月7日上午9點,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公布,三位女性共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宣布,賴比瑞亞女總統——有非洲「鐵娘子」之稱的埃倫.
  • 誰得過諾貝爾和平獎
    1991年,諾貝爾委員會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翁山蘇姬,表揚她以非暴力手段,抵抗軍政府的極權統治,由於昂山無法親身到挪威領獎,所以就由她的丈夫阿里斯和兩名兒子代領。1990年,在西方享有「偉大改革家」稱號的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獲獎。1971年的和平獎頒給當時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 首次兩位女科學家包攬諾貝爾化學獎,盤點那些被諾獎加冕過的女性
    其中2009年共有5位女性獲得諾貝爾獎,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年。這57位女性得主中共有17位女性曾獲諾貝爾和平獎,14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12位曾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7位曾獲諾貝爾化學獎,4位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2位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值得一提的是,瑪麗·居裡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一下那些曾榮膺諾獎的女性。
  • 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揭曉!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崔舒飛】據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5日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5日17點,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揭曉,獲獎者為丹尼斯·穆克瓦格(Denis Mukwege)和納迪婭·穆拉德(Nadia Murad)。丹尼斯·穆克瓦格是是剛果民主共和國一名婦科醫生。
  • 從達賴到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說明了什麼
    劉曉波獲獎消息公布不到兩個小時,達賴就發表聲明,「恭喜劉曉波先生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此殊榮代表了國際社會對劉曉波的表彰」,「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再次呼籲中國政府,釋放劉曉波先生和其它因言獲罪的所有良心犯」。達賴的出面是件好事,它提醒每一個中國人想一想為什麼偏偏是這兩個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背後有什麼聯繫和原因?
  • 美媒: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又遭西方懷疑了 歷史上出現過六位包括...
    一些人曾推動和平成果,但他們當時的成就後來被證明是有缺陷或是無效的。紐約時報報導,這些人都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2009年,歐巴馬總統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紐約時報報導,近幾十年來,頒發這一年度獎項的挪威委員會至少六次挑選了那些行為舉措被認為配不上、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荒唐可笑的獲獎者。
  •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舉薦阿桑奇、曼寧和斯諾登為諾獎候選人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月5日消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梅裡德·科裡根(Mairead Corrigan)致函諾貝爾委員會,推薦朱利安·阿桑奇、切爾西·曼寧和愛德華·斯諾登同為諾獎候選人。科裡根寫道,「所有3人都曾分別被舉薦諾貝爾和平獎,但尚無一人獲獎。
  •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舉薦阿桑奇、曼寧和斯諾登為諾獎候選人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華盛頓1月5日消息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梅裡德科裡根(Mairead Corrigan)致函諾貝爾委員會,推薦朱利安阿桑奇、切爾西曼寧和愛德華斯諾登同為諾獎候選人。科裡根寫道,「所有3人都曾分別被舉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尚無一人獲獎。
  • 失敗的諾貝爾:從翁山蘇姬到歐巴馬―那些有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埃塞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 去年(2019),衣索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接受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的衣索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Abiy Ahmed),才過一年就暴力鎮壓了提格雷地區,讓這個非洲人口第二多的國家面臨陷入災難性內戰的風險。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是怎麼回事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是誰
    繼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當地時間10月9日,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為改善遭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所作的貢獻,從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2020諾貝爾和平獎揭曉!川普為何無緣獲獎?
    其獲獎理由是:世界糧食計劃署為改善衝突地區的飢餓條件作出貢獻,努力防止飢餓成為戰爭和衝突的武器。諾貝爾和平獎歷來是諾貝爾獎中最受矚目的一個,也是唯一一項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獎的獎項。這一獎項每次頒獎前總會引發各種猜測,而主辦方將所有被提名人名單保密50年的做法更是增加了外界猜測的難度。只有被提名人的總數是公開的:今年共有211個個人及107個組織被提名,共318個。
  • 糧食計劃署獲諾貝爾和平獎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公布: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以表彰他們為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作出的貢獻。關於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公布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公布: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以表彰他們為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作出的貢獻。關於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公布: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以表彰他們為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作出的貢獻。關於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益多:從達賴到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說明了什麼
    劉曉波獲獎消息公布不到兩個小時,達賴就發表聲明,「恭喜劉曉波先生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此殊榮代表了國際社會對劉曉波的表彰」,「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再次呼籲中國政府,釋放劉曉波先生和其它因言獲罪的所有良心犯」。達賴的出面是件好事,它提醒每一個中國人想一想為什麼偏偏是這兩個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背後有什麼聯繫和原因?
  • 川普第二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川普獲獎的機率有多大?
    【川普第二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當地時間9月9日,挪威議會極右翼議員克裡斯蒂安·泰布林-吉德在社交媒體上宣布,他已提名川普為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原因是川普推動以色列和阿聯達成了「突破性的合作協議」。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剛剛揭曉 盤點這些年和平獎得主的那些事
    2015年,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菲弗表示,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促成了一個通過和平與非暴力方式解決衝突的良好平臺,打造了能夠確保公正和穩定的組織機構,展示了對話與合作的意願。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在1917年、1944年和1963年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川普能獲諾貝爾和平獎嗎?都什麼人得過
    他2018年被提名但最終沒有獲獎,此次衝刺會否成功?按正常邏輯看,他註定不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此,他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滑天下之大稽。「我都不知道,有人可以因摧毀一個國家而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衝著「和平」一詞,就應該立即取消他的提名資格,「他做的什麼都不是和平的」。「川普因為啥獲獎?
  • 一位坐過27年牢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上圖為1964年6月14日,曼德拉連同其他七名種族隔離的人權鬥士在判決後被押往監獄。他被指控犯陰謀顛覆罪,判無期徒刑,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鐵窗生涯,在獄中度過了27年。上圖為1970年,時任南非總理的約翰沃斯特在一次演講中的畫面。這位總理曾經是一位堅定的種族主義者。曼德拉即在其就職期間被判入獄。
  • 歷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名單(1901—2015)
    1960年 艾伯特·約翰·盧圖利(Albert John Lutuli,南非)  1961年 達格·哈馬舍爾德 (瑞典)  1962年 萊納斯·卡爾·鮑林 (美國) ,曾經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  1963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 (瑞士日內瓦)  1964年 馬丁·路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