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講壇:梵文是理解人類文化整體的語言工具

2021-01-21 西安交大新聞網

10月26日晚,張保勝教授在主D-205為同學帶來一場以「梵文是理解人類文化整體的語言工具」為主題的講座。

講座上,張教授展示了清代乾隆為其母過壽制的金嵌珍珠寶石塔、由十個梵文字拼湊成的時輪金剛咒牌、來自敦煌的梵文沙符印版、字體怪異被張教授稱為怪異體的法鏡銘文拓片、北京雍和宮內傳說能助人去西天樂地的轉經筒、出自湖北梁莊王墓的珍奇文物等珍貴的梵文文物的圖片。每一個文物上,都有許多形態優美的梵文。張教授重點介紹了被譽為「世界梵鍾之最」、國家一級文物的永樂大鐘。該大鐘體積龐大,全身布滿梵文,在張教授不懈的研究下,600年來第一次被解讀、為世人所了解。在圖片展示的過程中,張教授簡單介紹了一些梵文的基本知識,包括梵文的組成、字體,及簡單梵文的解釋,如人們所熟悉的「南無」意為「鞠躬」。

張教授介紹了幾個常見梵文咒語,如常在大鐘上的加持真言「唵阿哞」,其義在於令咒語隨鐘聲飄揚,以庇護百姓;又如能夠洗除罪障的真言,張教授特意誦讀了其中的一段,拗口怪異的誦讀讓同學們十分驚嘆。張教授重點解讀了六字真言:唵麼抳缽訥銘哞。張教授說,六字真言是蓮花手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極樂蓮臺所吟誦的咒語,據說持誦者可有無窮功德,甚至可以生生世世脫離生死輪迴。「唵」指像菩薩「打電報」,請他們過來;「麼抳」指珍珠,「訥銘哞」指在蓮花上。六字真言的本意指珍珠(陽性)在蓮花(陰性)上,隱語「一切生物都出於陰性」,祈願陰陽和合。這個解釋在最初提出時遭到西藏喇嘛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是對佛的不敬。由此,張教授追溯到史前文化以使此解釋成立。張教授通過講述女媧神話和伏羲女媧兩個神話,反映出史前由母系社會轉入到父系社會的過程,及由陰性生殖到陰陽和合而生萬物思想觀念的轉換,由此完美地解讀了六字真言的意義。

在最後的提問環節中,我校教師送上了出自我校的唐代珍貴梵文碑拓文,並想藉此機會請張教授幫忙解讀一下碑文的意思,張教授欣然答應。張教授還表示,現在之所以繼續研究梵文,不僅僅是因為梵文的優美與稀有,更是因為梵文是理解人類文化整體的語言工具。現在的四聲、音樂、術語,有不少來自於梵文。不懂梵文,不懂得印度對中國的影響,就無法深刻了解中國的哲學史、文學史。

 

張保勝教授簡介:

張保勝教授,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梵文文物研究專家,曾經解讀過永樂大鐘上的梵文。季羨林先生的第一代弟子,他的老師季羨林先生曾稱他為「我國目前在佛教梵文文物方面少有的專家」。                                                                                                              



相關焦點

  • 為何梵文能夠從瑜伽傳統文化的角度去深入了解體式的哲學與靈性?
    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標準化後的梵文,不僅可以方便地輸入計算機系統,而且可以與多種語言互譯,為語言學和宗教的研習提供了便利。 梵文的產生,傳說頗為神奇,據說是一些瑜珈修煉者在瑜珈唱誦的過程中,發現當人類發出不同聲音的時候,體內中脈七輪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程度的震動和靈息流轉的現象出現。
  • 季羨林的「世界文化中心轉移說」
    季羨林是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外國文學家和東方學大師。他通曉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和德、法、英、俄、拉丁語、阿拉伯語等多種現代語言;他在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唐史等諸多學術研究領域成就卓著;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翻譯家,他出版的英文、德文、梵文的譯著近四百萬字。
  • 奧地利學者:西藏保存的梵文寫本堪稱人類最偉大的瑰寶之一
    梵文作為古印度文字,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內容異常豐富。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古代婆羅門教典籍《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達婆吠陀》四部吠陀以及《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兩大史詩。
  • 語言與理解:伽達默爾解釋學的語言存在論意義
    然而,受到長期的主導性的「語言工具論」「語言符號論」支配和影響,語言的這種哲學性地位只是到了現當代哲學中才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反思,興起了一種「語言哲學轉向」。    伽達默爾是當代解釋學的最大代表,在解釋學發展史上,其傑出的理論貢獻之一就在於突破了解釋學僅僅只是作為一種技藝和方法的理解,而創建了一種新哲學理論形態,即「哲學解釋學」。哲學解釋學「試圖通過研究和分析一切理解現象的基本條件找出人的世界經驗,在人類的有限的歷史性的存在方式中發現人類與世界的根本關係」。
  • 上接第二版|佛教|研究|漢文|梵文_網易財經
    可以說整個佛教邏輯學與認識論的傳統主要還是建立在梵文的基礎之上,然後再由藏文發展出來的。語言的學習與掌握,是以語文學方法進行學術研究的必要前提。對於有著梵文、巴利文、漢文、藏文等不同語文傳承的佛教來說,語言的學習與掌握尤為重要。想真正從事佛學研究的人,獲得全面而專業的語言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梵文和藏文是必需的,漢文也是必需的!在西方學術界,只有我這一代人可以算是例外。
  • 語言使用的對話轉向:從語用學到對話語用學
    Weigand)教授組織的「對話、語用學與文化」專題小組,自此語用學與對話研究開始從各自視角審視對方的不足,相關討論成果由凱克斯(I. Kecskes)教授以「從語用學到對話」為題刊載於《勞特裡奇語言與對話手冊》。他指出,作為語用學的核心概念,「語言使用」這一術語存在缺陷,其僅限於單個語句在語境中的單次功能表現,而出路之一便是將語言使用視為對話使用(dialogic use)。
  • 全球理解課程: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創新
    英語和其它語言一樣,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體。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這種語言,以便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較好地運用這種語言,增進對不同文化、世界觀、價值觀、社會生活的了解。全球理解課程是活的課堂、新鮮的課程,是對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具有很強的交際實踐性。
  • NLP 與 NLU:從語言理解到語言處理
    NLP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機器讀取、解讀、理解和感知人類語言,將某些任務用機器來代替人類來處理,包括在線聊天機器人,文本摘要生成器,自動生成的關鍵字選項卡,以及分析文本情緒的工具。NLP的作用NLP在廣義上來說可以指廣泛的工具,例如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識別和自然語言生成。
  •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誕生的?
    相對於喬姆斯基對語法和語言形式的關注,埃弗裡特更強調人類的文化是如何促進語言發展的。不同於在學院中皓首窮經的語言學家,埃弗裡特對美洲原始部落進行了近40年的實地考察,並發現語言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固有屬性。語言是100多萬年前直立人的發明,文化的發展促使他們需要這樣的工具進行交流。
  • 美媒發現中國人解壓新方式——學習梵文
    在杭州,他們在一座寺廟裡學習梵文。梵文是一種古老的印度語言。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8月6日報導,學生們排成一排,專注地聽李偉(音)講解梵文動詞的將來時,他們中包括一名瑜伽老師和一名身著西裝的男子。報導稱,學習梵文是一種被認為沒有實際用途的追求。在杭州一家公司擔任德語翻譯的張偉福(音)說:「我只是出於興趣才來這裡,而且是為了度過一段有意義的時間。
  • 「學而」講壇:空間社會網絡分析
    6月19日,「學而」講壇系列講座第486講在主樓D405開講。美國肯特州立大學計算社會科學實驗室創始主任葉信嶽教授為交大師生帶來一場主題為「空間社會網絡分析(Spatial Social Network Analytics)」的講座。本次講座由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舉辦。
  • 午間閱讀 | 語言與文化霸權
    早在1492年,現代西班牙語語法規則的創立者安東尼奧·德·內夫裡哈就曾說過:「語言是帝國的工具。」在某種意義上,他說得沒錯,在拉丁美洲,西班牙語的普及推廣極好地有助於西班牙在當地的殖民統治,也需要對土著文化多樣性的消失承擔不小的責任。或許正因此,阿爾弗雷德·吉爾達才提出了那樣一個公式:單一的語言=語言的不公。理由是不難想見的。
  • 人類語言消亡簡史
    後來人類科學家們才發現,這些外星人的時間觀念與人類迥然不同,他們沒有時間流逝的概念,他們知道未來的一切,所以他們感覺不到時間上的先與後,任何表述都是同時的,沒有先後順序的。這種奇特的語言,是他們世界觀的體現。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那麼,季羨林在中國開創的吐火羅學,對於季先生的文化成就有什麼象徵意義呢?   首先,吐火羅文是一種失落的語文,是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懂的絕學。「為往聖繼絕學」是「仁者」的文化使命。如果說學習吐火羅文是由於偶然的機遇,那麼,學習梵文和巴利文卻是先生的自覺選擇。
  • 從大猩猩中看人類社會文化
    人與猩猩最本質的區別是人有文化。文化常用來形容藝術的精緻和深奧。例如人類會欣賞藝術,而大猩猩不能,他們認識事物只是出於它們生存的本能。社會學家與人類學家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人類群體或者社會的共享成果,這些共有的產物包括人生觀,語言,知識,藝術和物質對象。文化的共享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來來共同學習,不斷的積累。文化是代代相傳的人們的整體生活方式。
  • 歐洲世俗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歐洲世俗民族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語言是人類集體創作的由外部世界抽象而成的概念和邏輯組成的人腦程序,它可以記錄或驅動著人類思維活動,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文明的載體。人類歷史及文化錯綜複雜,常常難以窺視其真諦與輪廓,而以文字發展線看人類歷史大勢,或許可以綱舉目張,一目了然。
  • 九陰真經武學總綱是梵文,周伯通郭靖不懂梵文,他們是如何修煉的?
    九陰總綱是梵文,周伯通困守桃花島20多年,九陰各種招式拳法都滾瓜爛熟,梵文他又不會,他怎麼練? 老頑童周伯通是《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當中的傳奇人物,在神鵰的最後,更是被譽為新五絕之首,所謂中頑童周伯通。
  • 「創業創新路上的機構學與機器人」礪遠學術講壇舉辦
    12月17日,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創業創新路上的機構學與機器人」礪遠學術講壇舉辦,本期論壇邀請7位機器人創業公司博士校友,深入論述當前機器人與人工智慧領域的產業發展需求,圍繞智能機構設計、多模態感知、類腦控制、機器學習等學科前沿與熱點領域展開討論。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很難再找到像季羨林這樣做學問的人,在維繫著些許關於知識分子的記憶。2003年的冬天,92歲的季羨林住進北京301醫院,從此就再也沒有回過家。在病房的5年多時間裡,他依然每天6點起床讀書,筆耕不輟。並在病床上,完成了《病榻雜記》一書。他說:春天是復甦、是醒悟、是希望、是光明,我時刻都在想著參與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