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博:當代白話文的這些現象特點真的都源自「中文西化」麼

2020-12-10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韓永博】

這兩天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一篇文章,警示人們「別讓中文西化毀了你的寫作」,據說是余光中先生寫的。

確實,說到對「中文西化」現象的剖析批評,許多人想到的第一位人物大概就是余光中先生。餘先生是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1928年生於南京,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赴美進修,1974年至1985年間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餘先生在1980年前後所寫的三篇文章——《中文的常態與變態》《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論中文之西化》,被業界奉為剖析批評「中文西化」現象的經典之作。尤其是上述三文的第一篇,刊載於1987年10月號《明報月刊》(原題《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一直以來被廣泛地轉載和引用。前面所說的網文,其實正是這篇文章的節選摘錄。

我本人不是「科班」出身做文字工作的,因此直到前幾天,因為那篇網文掀起的討論,才有幸接觸到並拜讀了余光中先生《中文的常態與變態》這篇大作。全文通讀下來,我所理解的主旨是:當代中國白話文受到英文的直接間接潛移默化的影響,西化的病態日漸嚴重,形成了化簡為繁、以拙代巧的趨勢,中文原有的那種簡潔而又靈活的特質逐漸喪失。文章具體從名詞、連接詞、介詞、副詞、形容詞、動詞幾個方面對白話文西化之病做出了較細緻的分析論述。

對於餘先生此文的立意,我是基本上拜受的,但是對文章中具體的列舉分析內容,我卻產生了一個強烈的疑問:當代白話文的一些現象和特點,到底是受西方文化滲透影響才出現形成的「西化病態」,還是中文白話文自身演進過程中業已出現形成的內生規律?

我自己想到了一個簡單有效的辦法來解答這個疑問。就如餘先生《中文的常態與變態》開篇所提及的,西方文化對於中國白話文的影響,主要形成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而中國白話文則是早在唐宋就已出現,至元明清時已達到頗為可觀的狀態,大量民間文學作品都是白話文寫的。那麼,我們只需要查一下,餘先生文中所指出和例舉的當代白話文的一些現象和特點,在尚未受到西化「汙染」的古代白話文中是否已經出現形成,便可得到我上述問題的答案。

清晚期之前的古代白話文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四大名著」莫屬了,按成書時代倒序:清中期的《紅樓夢》,明中期的《西遊記》,明早期的《水滸傳》,以及章回體小說之始、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那麼我們就以它們為樣本,來對比解答以上那個疑問。

餘先生文中最令人產生疑問的一處論述,恐怕就是把白話文「形容詞後加『的』」這個特點也歸為「西化病」。文中寫到:

白話文一用到形容詞,似乎就離不開「的」,簡直無「的」不成句了。在白話文裡,這「的」字成了形容詞除不掉的尾巴,至少會出現在這些場合:

好的,好的,我就來。是的,沒問題。

快來看這壯麗的落日!

你的筆幹了,先用我的筆吧。

也像西湖的有裡外湖一樣,麗芒分為大湖小湖兩部分。

他當然是別有用心的。你不去是對的。

一碰到形容詞,就不假思索,交給「的」去組織,正是流行的白話文所以僵化的原因。白話文所以囉嗦而軟弱,虛字太多是一大原因,而用得最濫的虛字正是「的」。

那麼這個「的」字是否在古代白話文中極少出現呢?

《紅樓夢》全書,我粗略統計了一下,共15000多個各種用法的「的」字,其中大多是與後來的白話文相同的用法。在此僅舉第一回中的幾個例子:

【……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

【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

【……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

【待他小解完了來抱時,那有英蓮的蹤影?】

【看看的一月,士隱先就得了一病……】

【只有他夫婦並幾個家人的性命不曾傷了。】

【士隱本是有宿慧的,一聞此言,心中早已徹悟。】

【幸而身邊還有兩個舊日的丫鬟伏侍……】

【……自思這官好面善,倒像在那裡見過的。】

……(餘略)

僅《紅樓夢》第一回中,凡此不下20處。

《西遊記》全書粗略統計共4700多個各種用法的「的」字,其中大多亦是與後來相同的用法。在此僅舉第一回中的幾個例子:

【……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壓的壓;扯的扯,拉的拉……】

【……那裡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

【……這個詞名做滿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

【假若我與你去了,卻不誤了我的生意?】

【少頃間,只聽得呀的一聲,洞門開處……】

【你是個訪道的麼?】

【祖師道: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猴王道:我雖不是樹生,卻是石裡長的。……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天地生成的。】

……(餘略)

僅《西遊記》第一回中,凡此不下21處。

《水滸傳》全書粗略統計共4100多個各種用法的「的」字,其中大多用法亦是同上。在此僅舉第一回(不包括「楔子」)中的幾個例子:

【若是個志誠老實的人,可以容他在家出入,也教孩兒們學些好;他卻是個幫閒破落戶,沒信的人,亦且當初有過犯來,被斷配的人……】

【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駙馬。】

【那高俅見氣球來,也是一時的膽量,使個鴛鴦拐……】

【……這氣球一似鰾膠黏在身上的!】

【你爺是街上使花棒賣藥的!】

【……又裝兩個料袋袱駝,拴在馬上的。】

【你們是那裡來的?】

【那後生的棒丟在一邊,撲地望後倒了。】

【小人不姓張,俺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的便是。】

【快備我的馬來!】

【我的言語不聽,果有此禍!】

【雖不及關,張,劉備的義氣,其心則同。】

……(餘略)

僅《水滸傳》第一回(不包括「楔子」)中,凡此不下46處。

而《三國演義》全書只有不到170個「的」字(包括8個「的盧」),大概是因為成書太早而且有完整的正史做藍本,所以遣詞造句更文言化吧。雖然「的」字出現的少,但主要用法與後來並沒有什麼差別。例如:

【玄德終是仁慈的人……】(第二回)

【……將赤幘掛於人家燒不盡的庭柱上……】(第五回)

【卻說那撞倒董卓的人,正是李儒。】(第九回)

【當下應劭部下有逃命的軍士,報與曹操。】(第十回)

【管亥知有人出城,料必是請救兵的,便自引數百騎趕來,八面圍定。】(第十一回)

【又不是我強要他的州郡;他好意相讓,何必苦苦推辭!】(亦第十一回)

【我兩個各不許用軍士,只自並輸贏。贏的便把皇帝取去罷了。】(第十三回)

……(餘略)

因為總數甚少,《三國演義》很多章回中完全沒有「的」字,但有趣的是,有的章回卻有「的」字「爆發」的現象(不包括「的盧」一詞所形成的),例如第十五回中就出現了7個用於表形容詞性的「的」字和2個用在動詞形容詞後做連接補語(現用「得」)的「的」字。

相關焦點

  • 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
    白話文運動以來,西化的病態日漸嚴重。今日的中文雖因地區不同而互見差異,但共同的趨勢都是繁瑣與生硬,對於這種化簡為繁、以拙代巧的趨勢,有心人如果不及時提出警告,我們的中文勢必越變越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種美德,那種簡潔而又靈活的語文生態,也必將面目全非。
  • 香港中文書面語的特點
    香港主要電視臺和電臺都用粵語廣播,中文報刊夾雜粵語撰寫的稿件(特別是副刊)、雜誌亦多用粵語寫成,因而體現在香港中文中夾有粵語的口語詞、俗語和語法是不足為奇的。  香港中文書面語的定義是:流行於香港一地的中文書寫方法,有別於標準中文書面語,它有極濃厚的地方色彩,而部分的字、詞和語法更偏離了標準漢語的書寫方式。
  • 世界歷史會被改寫麼?
    那麼,現在已經證實,《山海經》的地圖是真實存在的,那現在的世界格局會發生改變麼?歷史會被改寫麼?為什麼這麼問呢?因為現在已經正式地圖一部分的真實性,那在古代不發達的時候,古人是怎樣行進的?《山海經》中還記載了許多的奇珍異獸,不乏實力強勁的兇獸,古人是怎樣在這些奇珍異獸中生存下來的?
  • 建設適應當代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
    同時,講話還提出「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既要堅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要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新的理論成果」,這就要求廣大經濟理論工作者要不斷建設和發展「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
  • 那世界歷史將會被改寫麼?
    那麼,現在已經證實,《山海經》的地圖是真實存在的,那現在的世界格局會發生改變麼?歷史會被改寫麼?為什麼這麼問呢?因為現在已經正式地圖一部分的真實性,那在古代不發達的時候,古人是怎樣行進的?《山海經》中還記載了許多的奇珍異獸,不乏實力強勁的兇獸,古人是怎樣在這些奇珍異獸中生存下來的?
  • 《牛津英語詞典》收了多少源自中文的詞語?
    曾泰元    2018年10月中旬,我首度發現直譯自中文「加油」的add oil收進了《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這個語言上的現象引爆了廣泛熱議,影響不僅及於兩岸四地,甚至傳播到了東南亞與北美的華語圈
  • 從《池上》看白居易的「白話文」古詩
    白居易的詩以語言簡單、通俗易懂為特點,據說他每寫完一首詩都要先讀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如果老婆婆聽不懂,就會拿去修改,直到老婆婆聽懂了為止。我們看這首詩,短短數言,沒有晦澀難懂的字眼,讀起來特別的順溜,理解起來也特別的簡單,那感覺就跟讀我們現在的白話文一樣,有木有?
  • 抹黑國家的少部分國人,真的是法無禁止即可為麼?
    二、規模北京的軍博有多大?相信去過的人都有一個感覺:太大了,走的好累啊,或者這都小半天了怎麼還沒看完?再抬頭往上看:我去,還有好幾層我不上去了行不行?北京的軍博到底有多大?2、你真的只代表你自己麼?在進入越南以後,光頭領導曾三翻五次的強調素質問題,甚至不惜惡言相向但我卻越發欣賞這個傢伙,前文我也說過了,這是一個不但愛國,而且知道從哪裡開始愛國的傢伙。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流變與新動向
    西方左翼學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具有以下三個新特徵:對馬克思主義文本和經典理論的再關注與再解釋;在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中融入新自由主義批判和帝國主義批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注與研究不斷加強。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化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既要牢固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具有全球視野,加強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還要注意避免「西化」現象。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20年十大新聞
    每一天,大學都與你一起進步。每個人,都是大學故事的傳遞者。就讓我們一起通過文字和照片,回顧港中大(深圳)的2020年,看看這些讓我們離夢想更近一步的校園新聞大事件!01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成立9月23日,大學舉辦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成立儀式暨全球化與深圳未來四十年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鄭永年擔任研究院建院院長。
  • 神操作,當這些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瞬間高大上了起來……
    中國語言文化體系博大精深,既有含蓄優雅的文言文,也有直白簡潔的白話文。自辛亥革命起,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邊積極推動新文化運動,倡導大眾使用白話文。如今,白話文已成為我們日常溝通交流的普遍方式,而文言文也逐漸遠離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 中式英語很常見,那麼有沒有英式中文呢?
    對於中式英語,我們都見過也玩過很多。時間早一點的,有王寶強在《唐人街探案》中的一堆散裝英語——「GO AND SEE!(走著瞧!)」、「LET HORSE COME!(放馬過來!)」從以前的中文語法簡單直譯,到如今的婉轉諧音,英語真的要被我們給玩壞了。中式英語這麼多,但是大家有沒有見過英式中文呢?其實,英式中文我們也都見過。英式中文分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狹義的是指,英語母語者在初學漢語時,以英語的語法來組織中文,就成了「英式中文」了。
  • 陳平原教授談中文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價值
    提要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平原:如今考研究生或晉升職稱,都要考外語,而且是硬指標。是不是人才,外語見分曉,這太誇張了。好多家長看準這一點,直接把孩子送出去念大學甚至中學,理由就是「早點出去,外語必定呱呱叫」。我擔心的是,這些太早出國求學的孩子,將來中文太差。
  • UFO真的存在麼?
    UFO全稱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中文意思是不明飛行物、飛碟。UFO一詞源於美國空軍的「藍皮書計劃」,該計劃的第一任負責人是愛德華·魯佩爾特上尉,他正式發明「UFO」一詞。在中國古代,UFO又叫作星槎。
  • 徐文明:重要漢文佛典應譯成白話文
    然而,浩瀚的漢文佛典都屬於古籍文獻。現代人閱讀古籍往往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非專業的普通讀者。古文佛典的難度尤其大,因為既有語言的障礙,又有理論的艱深,如果沒有高水平的專家進行解讀,普通人基本上是讀不懂的。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讓年輕人理解喜歡佛典?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與文化中心研究員、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徐文明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提出重要漢文佛典應翻譯成白話文。
  • 這些動漫的中文名你們都知道嗎?當初因為太羞恥,而改為了英文
    日本可以說是目前動漫產業最鼎盛的國家了,每年都會產出幾百部日漫作品,而這些動漫的名字也都各有其特色,有的好聽,有的特別繞口,當然也有那種讓人感覺很羞恥的。這次就是要來和大家聊聊有些動漫由於中文名太過於羞恥了,最後只能採用英文名了。
  • 英媒:阿雷西博天文臺收到遙遠星系神秘脈衝信息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11日報導,這是來自離我們遙遠的星系的信號麼?阿雷西博天文臺收到的簡短神秘脈衝信息難倒了天文科學工作者。科學家用波多黎各的阿雷波西天文臺發現了轉瞬即逝的一條無線電波,因為這個發現,大家都在關注其發生的原因。
  • 關於香蕉的6種傳言,都是真的麼?
    【關於香蕉的6種傳言,都是真的麼?】民生視角一到夏天,各種美味的水果紛紛上市,讓人慾罷不能。在眾多水果中,香蕉作為一種老少皆宜的水果,深受大家喜愛。但也有傳言:外皮全黃的香蕉是激素香蕉,帶有斑點的香蕉會導致中毒……這些說法都是真的麼?
  •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多元共生是顯著特點
    故事是真的,版本可能不同,我不過取其意而已。   但在問題叢生的同時,當代中國也給人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機會。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舞臺。很多留學國外的人,包括和中國有工作或者文化關聯的外國人,更不要說那些大大小小的企業經管和做生意的人,他們都感覺到、意識到,中國是當今世界可以一顯身手的地方,用一句廣告語,叫做「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