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

2020-12-08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白話文運動以來,西化的病態日漸嚴重。今日的中文雖因地區不同而互見差異,但共同的趨勢都是繁瑣與生硬,對於這種化簡為繁、以拙代巧的趨勢,有心人如果不及時提出警告,我們的中文勢必越變越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種美德,那種簡潔而又靈活的語文生態,也必將面目全非。

1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七十年間,中文的變化極大。一方面,優秀的作家與學者筆下的白話文愈寫愈成熟,無論表情達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運用自如。另一方面,道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與民間文學的白話文,和我們的關係日漸生疏,而英文的影響,無論來自直接的學習或是間接的潛移默化,則日漸顯著,因此一般人筆下的白話文,西化的病態日漸嚴重。一般人從大眾傳媒學到的,不僅是流行的觀念,還有那些觀念賴以包裝的種種說法;有時,那些說法連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雖因地區不同而互見差異,但共同的趨勢都是繁瑣與生硬,例如中文本來是說「因此」,現在不少人卻愛說「基於這個原因」;本來是說「問題很多」,現在不少人卻愛說「有很多問題存在」。對於這種化簡為繁、以拙代巧的趨勢,有心人如果不及時提出警告,我們的中文勢必越變越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種美德,那種簡潔而又靈活的語文生態,也必將面目全非。

中文也有生態嗎?當然有。措詞簡潔、句式靈活、聲調鏗鏘,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態。能順著這樣的生態,就能長保中文的健康。要是處處違拗這樣的生態,久而久之,中文就會汙染而淤塞,危機日漸迫近。

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機,是西化。我自己出身外文系,三十多歲時有志於中文創新的試驗,自問並非語文的保守派。大凡有志於中文創作的人,都不會認為善用四字成語就是創作的能事。反之,寫文章而處處仰賴成語,等於只會用古人的腦來想,只會用古人的嘴來說,絕非豪傑之士。但是,再反過來說,寫文章而不會使用成語,問題就更大了。寫一篇完全不帶成語的文章,不見得不可能,但是很不容易;這樣的文章要寫得好,就更難能可貴。目前的情形是,許多人寫中文,已經不會用成語,至少會用的成語有限,顯得捉襟見肘。一般香港學生目前只會說「總的來說」,卻似乎忘了「總而言之」。同樣地,大概也不會說「一言難盡」,只會說「不是一句話就能夠說得清楚的」。

成語歷千百年而猶存,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錘百鍊」,字義對稱,平仄協調,如果一定要說成「千煉百錘」,當然也可以,不過聽來不順,不像「千錘百鍊」那樣含有美學。同樣,「朝秦暮楚」、「齊大非偶」、「樂不思蜀」等語之中,都含有中國的歷史。成語的衰退正顯示文言的淡忘,文化意識的萎縮。

英文沒有學好,中文卻學壞了,或者可說,帶壞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緩慢而適度的西化甚至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長補短。但是太快太強的西化,破壞了中文的自然生態,就成了惡性西化。這種危機,有心人都應該及時警覺而且努力抵制。在歐洲的語文裡面,文法比較單純的英文恐怕是最近於中文的了。儘管如此,英文與中文仍有許多基本的差異,無法十分融洽。這一點,凡有中英文互譯經驗的人,想必都能同意。其實,研究翻譯就等於研究比較語言學。以下擬就中英文之間的差異,略略分析中文西化之病。

2

比起中文來,英文不但富於抽象名詞,也喜歡用抽象名詞。英文可以說「他的收入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這麼說,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詞「減少」做主詞,十分自然。中文的說法是以具體名詞,尤其是人,做主詞:「他因為收入減少而改變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減少,乃改變生活方式」。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 (一個短句) 做主詞,英文則常用一個名詞 (或名詞詞組)。「橫貫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是中文的說法。「橫貫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就是英文語法的流露了。同理,「選購書籍,只好委託你了」是中文語法。「書籍的選購,只好委託你了」卻是略帶西化。「推行國語,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說法。「推行的國語,要靠大家的努力」卻嫌冗贅。這種情形也可見於受詞。例如「他們杯葛這種風俗的繼續」,便是一句可怕的話。無論如何,「杯葛繼續」總嫌生硬。如果改成「他們反對保存這種風俗」,就自然多了。

英文好用抽象名詞,其結果是軟化了動詞,也可以說是架空了動詞。科學、社會科學與公文的用語,大舉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許多明確而有力動詞漸漸變質,成為面無表情的詞組。下面是幾個常見的例子:

apply pressure: press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在前例之中,簡潔的單音節動詞都變成了含有抽象名詞的片詞,表面上看來,顯得比較堂皇而高級。例如 press 變成了 apply pressure,動作便一分為二,一半馴化為靜止的抽象名詞 pressure,一半淡化為廣泛而籠統的動詞 apply。巴仁 (Jacques Barzun)與屈林 (Lionel Trilling) 等學者把這類廣泛的動詞叫做「弱動詞」(weak verb)。他們說:「科學報告不免單調而冷淡,影響之餘,現代的文體喜歡把思路分解成一串靜止的概念,用介詞和通常是被動語氣的弱動詞連接起來。」

巴仁所謂的弱動詞,相當於英國小說家奧韋爾所謂的「文字的義肢」(verbal false limb) 。當代的中文也已呈現這種病態,喜歡把簡單明了的動詞分解成「萬能動詞+抽象名詞」的片詞。目前最流行的萬能動詞,是「作出」和「進行」,惡勢力之大,幾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規動詞。請看下面的例子:

(一)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作出了十分熱烈的反應。

(三)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四) 心理學家在老鼠的身上進行試驗。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樣的語法都是日漸西化的現象,因為中文原有的動詞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瑣詞組了。前面的四句話本來可以分別說成

(一)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貢獻很大。

(二)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反應十分熱烈。

(三)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詳加研究。

(四) 心理學家用老鼠來做試驗。(或:心理學家用老鼠試驗。)

巴仁等學者感概現代英文喜歡化簡為繁、化動為靜、化具體為抽象、化直接為迂迴,到了「名詞成災」(noun-plague) 的地步。學問分工日細,各種學科的行話術語,尤其是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夾槓」,經過本行使用,外行借用,加上「新聞體」(journalese) 的傳播,一方面固然使現代英文顯得多彩多姿,另一方面卻也造成混亂,使日常用語斑駁不堪。英國詩人格雷夫斯 (Robert Graves, 1895-1986) 在短詩(耕田) (Tilth) 裡批評這現象說:

Gone are the sad monosyllabic days

When 「agricultural labour」 still was tilth;

And 「00% approbation」, praise;

And 「pornographic modernism」,filth-

And still I stand by tilth and filth and praise.

「名詞成災」的流行病裡,災情最嚴重的該是所謂「科學至上」(scientism)。在現代的工業社會裡,科學早成顯貴,科技更是驕子,所以知識分子的口頭與筆下,有意無意,總愛用一些「學術化」的抽象名詞,好顯得客觀而精確。有人稱之為「偽術語」(pseudo-jargon)。例如:明明是 first step,卻要說成 initial phase:明明是letter,卻要說成 communication,都屬此類。

中文也是如此。本來可以說「名氣」,卻憑空造出一個「知名度」來,不說「很有名」,卻要迂迴作態,貌若高雅,說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真是酸腐可笑。另一個偽術語是「可讀性」,同樣活躍於書評和出版廣告。明明可以說「這本傳記很動人」,「這本傳記引人入勝」,或者乾脆說「這本傳記很好看」,卻要說成「這本傳記的可讀性頗高」。我不明白這字眼怎麼來的,因為這觀念在英文裡也只用形容詞 readable而不用抽象名詞 readability。英文會說:The biography is highly readable,卻不說The biography hashigh readability。此風在臺灣日漸囂張。在電視上,記者早已在說「昨晚的演奏頗具可聽性」。在書評裡,也已見過這樣的句子:「傳統寫實作品只要寫得好,豈不比一篇急躁的實驗小說更具可看性?」

我實在不懂那位書評家以不能說「豈不比一篇……更耐看 (更動人)?」同理,「更具前瞻性」難道真比「更有遠見」要高雅嗎?長此以往,豈不要出現「他講的這件趣事可笑性很高」一類的怪句?此外,「某某主義」之類抽象名詞也使用過度,英美有心人士都主張少用為妙。中國大陸文章很愛說「富於愛國主義的精神」,其實頗有語病。愛國只是單純的情感,何必學術化為主義?如果愛國也成主義,我們不是也可以說「親日主義」、「仇美主義」、「懷鄉主義」?其次,主義也就是一種精神,不必重複,所以只要說「富於愛國精神」就夠了。

名詞而分單數與複數,是歐語文的慣例。英文文法的複數變化,比起其它歐洲語文來,單純得多。請看「玫瑰都很嬌小」這句話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裡的各種說法:

The roses are small.

Les roses sont petites.

Die Rosen sind klein.

Las rosas son chiquitas.

Le rose sono piccole.

每句話都是四個字,次序完全一樣,都是冠詞、名詞、動詞、形容詞。英文句裡,只有動詞跟著名詞變化,其它二字則不分單、複數。德文句裡,只有形容詞不變。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的三句裡,因為做主詞的名詞是複數,其它的字全跟著變化。

幸而中文的名詞沒有複數的變化,也不區分性別,否則將不勝其繁瑣。舊小說的對話裡確有「爺們」、「娘們」、「ㄚ頭們」等複數詞,但是在敘述的部分,仍用「諸姐妹」、「眾ㄚ鬟」。中文要表多數的時候,也會說「民眾」、「徒眾」、「觀眾」、「聽眾」,所以「眾」也有點「們」的作用。但是「眾」也好,「們」也好,在中文裡並非處處需要複數語尾。往往,我們說「文武百官」,不說「官們」,也不說「文官們」、「武官們」。同理「全國的同胞」、「全校的師生」、「所有的顧客」、「一切乘客」當然是複數,不必再畫蛇添足,加以標明。不少國人惑於西化的意識,常愛這麼添足,於是「人們」取代原有的「人人」、「大家」、「大眾」、「眾人」、「世人」。「人們」實在是醜陃的西化詞,林語堂絕不使用,希望大家也不要使用。電視上也有人說「民眾們」、「聽眾們」、「球員們」,實在累贅。尤其「眾、們」並用,已經不通。

中文詞不分數量,有時也會陷入困境。例如「一位觀眾」顯然不通,但是「觀眾之一」卻嫌累贅,也欠自然。「一位觀者」畢竟不像「一位讀者」那麼現成,所以,「一位觀眾來信說……」之類的句子,也只好由它去了。

可是「……之一」的泛濫,卻不容忽視。「……之一」雖然是單數,但是背景的意識卻是多數。和其它歐洲語文一樣,英文也愛說 one of my favorite actresses, one of those who believ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promoters。中文原無「……之一」的句法,現在我們說「觀眾之一」實在是不得已。至於這樣的句子: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

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

目前已經非常流行。前一句雖然西化,但不算冗贅。後一句卻惡性西化的畸嬰,不但「作為」二字純然多餘,「之一的」也文白來雜,讀來破碎,把主詞「劉伶」壓在底下,更是扭捏作態。其實,後一句的意思跟前一句完全一樣,卻把英文的語法 as one 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生吞活剝地搬到中文裡來。

所以,與其說「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以嗜酒聞名」,何不平平實實地說「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以嗜酒聞名」?其實前一句也盡有辦法不說「之一」。中文本來可以說「劉伶乃竹林七賢之同儕」;「劉伶列於竹林七賢」;「劉伶躋身竹林七賢」;「劉伶是竹林七賢的同人」。「竹林七賢之一」也好,「文房四寶之一」也好,情況都不嚴重,因為七和四範圍明確,同時邏輯上也不能徑說「劉伶是竹林七賢」,「硯乃文房四寶」。目前的不良趨勢,是下列這樣的句子: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名著之一。

李廣乃漢朝名將之一。

兩句之中。「之一」都是蛇足。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同儔同類,每次提到其一,都要照顧到其它,也未免太周到了。中國文學名著當然不止一部,漢朝名將當然也不會祇有一人,不加上這死心眼的「之一」,絕對沒有人會誤會你孤陋寡聞,或者掛一漏萬。一旦養成了這種惡習,只怕筆下的句子都要寫成「小張是我的好朋太之一」,「我不過是您的平庸的學生之一」,「他的嗜好之一是收集茶壼」了。

「之一」之病到了香港,更變本加厲,成為「其中之一」。在香港的報刊上,早已流行「我是聽王家的兄弟其中之一說的」或者「戴維連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喜歡的導演其中之一」這類怪句。英文複數觀念為害中文之深,由此可見。

這就說到「最……之一」的語法來了。英文最喜歡說「他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好像真是精確極了,其實未必。「最偉大的」是抬到至高,「之一」卻稍加低抑,結果只是抬高,並未真正抬到至高。你並不知道「最偉大的思想家」究竟是幾位,四位嗎,還是七位,所以彈性頗大。兜了一個大圈子回來,並無多大不同。所以,只要說「他是一個大名人」或「他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夠了,不必迂而回之,說什麼「他是最有名氣的人物之一」吧。

3

在英文裡,詞性相同的字眼常用and來連接:例如 man and wife, you and I, back and forth。但在中文裡,類似的場合往往不用連接詞,所以只要說「夫妻」、「你我」、「前後」就夠了。同樣地,一長串同類詞在中文裡,也任其並列,無須連接:例如「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禮樂射御書數」、「柴米油鹽醬醋茶」皆是。中國人絕不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以及茶。」誰要這麼說,一定會惹笑。同理,中文只說「思前想後」、「說古道今」。可是近來and 的意識已經潛入中文,到處作怪。港報上有過這樣的句子:

在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發展道路,臺北顯然比北京起步更早及邁步更快,致在政經體制改革的觀念、行動、範圍及對象,更為深廣更具實質……

這樣的文筆實在不很暢順,例如前半句中,當做連接詞的「與」、「及」都不必要。「與」還可以說不必要,「及」簡直就要不得。後半句的「更為深廣更具實質」才像中文,「起步更早及邁步更快」簡直是英文。「及」字破壞了中文生態,因為中文沒有這種用法。此地一定要用連接詞的話,也只能用「而」,不可用「及」。正如 slow but sure在中文裡該說「慢而可靠」或者「緩慢而有把握」,卻不可說「慢及可靠」或者「緩慢與有把握」。「而」之為連接詞,不但可表更進一步,例如「學而時習之」,還可表後退或修正,例如「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可謂兼有and與but之功用。

目前的不良趨勢,是原來不用連接詞的地方,在 and 意識的教唆下,都裝上了連接詞;而所謂連接詞都由「和」、「與」、「及」、「以及」包辦,可是靈活而宛轉的「而」、「並」、「而且」等詞,幾乎要絕跡了。 (※英:但也不要不當而而而!)

4

介詞在英文裡的用途遠比中文裡重要,簡直成了英文的潤滑劑。英文的不及物動詞加上介詞,往往變成了及物動詞,例如 look after, take in皆是。介詞詞組(prepositional phrase) 又可當作形容詞或助詞使用,例如 afriend in need, said it in earnest。所以英文簡直離不了介詞。中文則不盡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兩個詞組不用一個介詞,換了英文,非用不可。

「歡迎王教授今天來到我們的中間,在有關環境汙染的各種問題上,為我們作一次學術性的演講。」這樣不中不西的開場白,到處可以聽見。其實「中間」、「有關」等介詞,都是畫蛇添足。有一些聖經的中譯,牧師的傳道,不顧中文的生態,會說成「神在你的裡面」。意思懂,卻不像中文。

「有關」、「關於」之類,大概是用得最濫的介詞了。「有關文革的種種,令人不能置信」;「今天我們討論有關臺灣交通的問題」;「關於他的申請,你看過了沒有?」在這句子裡,「有關」、「關於」完全多餘。最近我擔任「全國學生文學獎」評審,有一篇投稿的題目很長,叫「關於一個河堤孩子的成長故事」。十三個字裡,「關於」兩字毫無作用,「一個」與「故事」也可有可無。

「關於」有幾個表兄弟,最出風的是「由於」。這字眼在當代中文裡,往往用得不妥:

由於秦末天下大亂,(所以) 群雄四起。

由於好奇心的驅使,我向窗內看了一眼。

由於他的家境貧窮,使得他只好休學。

英文在形式上重邏輯,喜歡交代事物物的因果關係。中文則不盡然。「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其中當然有因果關係,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換了是英文,恐怕會說「因為清風徐來,所以水波不興」,或者「清風徐來,而不興起水波」。上列的第一句,其實刪掉「由於」與「所以」,不但無損文意,反而可使文章乾淨。第二句的「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並沒有什麼大毛病 (注四),可是有點囉嗦,更犯不著動用「驅使」一類的正式字眼。如果簡化為「出於好奇,我向窗內看了一眼」或者「為了好奇,我向窗內看了一眼」,就好多了。第三句的不通,犯者最多。「由於他的家境貧窮」這種詞組,只能拿來修飾動詞,卻不能當做主詞。這一句如果刪掉「由於」,「使得」一類交代因果的冗詞,寫成「他家境貧窮,只好休學」,反覺眉清目秀。

相關焦點

  • 中式英語很常見,那麼有沒有英式中文呢?
    從以前的中文語法簡單直譯,到如今的婉轉諧音,英語真的要被我們給玩壞了。中式英語這麼多,但是大家有沒有見過英式中文呢?其實,英式中文我們也都見過。英式中文分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狹義的是指,英語母語者在初學漢語時,以英語的語法來組織中文,就成了「英式中文」了。
  • 韓永博:當代白話文的這些現象特點真的都源自「中文西化」麼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韓永博】 這兩天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一篇文章,警示人們「別讓中文西化毀了你的寫作」,據說是余光中先生寫的。 確實,說到對「中文西化」現象的剖析批評,許多人想到的第一位人物大概就是余光中先生。
  • 那一聲「炒米糖開水」——懷余光中先生
    頭一天,剛住下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找余光中夫婦,因為我懷揣著流沙河先生給余光中先生的信和照片。我有急急見到余光中的充分理由。余光中和流沙河的友誼,已是文壇的佳話,必將寫入中國文學史。沙河先生介紹臺灣詩,寫《余光中一百首》時,我幾乎是第一讀者。每每讀到他在紅格大稿箋上,用毛筆書寫的妙文時,我都覺得是在欣賞一件藝術珍品。流沙河最早介紹「臺灣詩」,極大地影響了大陸詩風。
  • 余光中: 這場「亂七八糟」的演講,就「亂七八糟」地結束了
    >海外華文女作協雙年會       【編者按】       86歲的文學泰鬥余光中先生近日在他的母校廈門大學做了一場自稱是「亂七八槽」的演講。——在海外華文女作協雙年會開幕式上,余光中談到了女性對文學的貢獻、白話文與文言文,中文與西化語等話題。演講不長,但餘先生的睿智且俏皮引來臺下笑聲掌聲不斷。余光中說,我自己有一個說不上是座右銘的話,就是說「白以為常」,白話文是常態;「文以應變」;「俚以見真」,俚語見真性情;「西以求新」。
  • 余光中《世故的盡頭 天真的起點》:讓人回歸初心
    >    【基本信息】    作 者:余光中在生命裡從容漫步、在時光中暢快漂泊的余光中回來了,智慧的詩人帶領我們與偉大的靈魂對話,喚醒我們日益模糊的自我。世故終有盡頭,天真是我們重新出發的起點。    【編輯推薦】    1.余光中後人親自審定,篇目經典,內附珍貴照片    本書精選了余光中先生50年散文精華,包括名篇《聽聽那冷雨》《逍遙遊》《假如我有九條命》《我的四個假想敵》《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圖書榮獲授權收錄2006年余光中先生全家在前往阿拉斯加遊輪上的珍貴全家福。    2.
  • 林少華:食洋不化和中文不濟
    一次是看余光中的《翻譯乃大道》,有一篇談他當年在加州大學講授中國文學時用的課本《中國文學選集》,談及《前赤壁賦》英譯的「大錯」:「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最後一句被譯為「一位寡婦在我們的孤舟上哭了起來」(awidowweptinourlonelyboat),哭得我大笑起來。餘氏評曰「試想蘇子與客泛舟,帶一位寡婦幹什麼?
  • 蔡英文辦公室聲明哀悼余光中逝世:對臺現代文學有重要影響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 視覺中國 資料圖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12月14日上午10點4分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臺灣高雄醫院逝世,享年90歲。據島內媒體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14日下午發出聲明表示,蔡英文在獲悉消息後對余光中的逝世表達哀悼,強調余光中對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其重要影響。蔡英文辦公室還在聲明中表示:「不只余光中老師的詩文廣為人知,翻譯的外國作品,如梵谷傳,也啟蒙了許多文藝青年。」
  • 莫言公開評價余光中,並模仿《鄉愁》寫打油詩,句句詼諧卻有哲理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莫言和余光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或者說將文人的精神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鄉愁」。因為「鄉愁」,莫言坦言,自己是余光中的「粉絲」。因為縱觀當代詩壇,寫鄉愁,余光中堪稱第一人。他的一首《鄉愁》,打動了無數人,也包括莫言。
  • Unity 2020怎樣改成中文
    直奔主題,Unity 2020設置中文界面,首先需要大家在安裝Unity版本時選上「簡體中文」的語言包(Language packs多選項裡):下邊是Unity 2020.1.0f1c1,和2019.4或者以往的版本一致、語言設置依舊在「Edit-Preferences
  • 余光中:沈從文《邊城》整體上大致可讀,但主題和前言寫得很雜亂
    那個寫《鄉愁》的著名詩人余光中,除了以詩歌聞名,也以文學批評著稱,現代文壇,少有被其肯定的作家。朱自清散文批評得尤其厲害,專門有長文。這個說過了。光芒顯赫如魯迅,余光中也沒有放過對其翻譯文學的點評。都是寫詩的,徐志摩、聞一多、戴望舒、艾青一個也看不上。
  • 正宗英式精英教學,90%的牛劍率取率
    而到了 2017 年,凱莉山學校進駐本港,設立首間海外分校──香港凱莉山學校(Mount Kelly School Hong Kong),讓本地學生有幸享用傳統英式教育,從小適應英國學制與英語環境,為日後晉身海外升學作準備。香港凱莉學校沿用英國學制,提供完善的英式傳統教育。香港分校提供親子班, 學前班、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教育,學生完成課程後,可無縫銜接升讀英國凱莉山學校。
  • 「SUBWAY」在英式、美式英語中的正確運用法
    我該怎樣轉車呢?Which is the transfer station?  = Which is the interchange station?  哪個站是換乘站? 美式英語用transfer station來表達列車的換乘站,英式英語用interchange stationposition n.位置Let's stand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get on the train.
  • 盤點20所英式學校的中國版圖
    原標題:盤點20所英式學校的中國版圖 美國名校依舊保守,英國學校則紛紛搶灘登陸中國市場。除了那些我們熟知的英國名校,還有哪些正在或將要進入中國?今天小思為大家盤點那些英式學校的中國版圖。
  • 英式下午茶約起?
    奧斯卡·王爾德吧F&M的下午茶是優雅的代名詞廢墟上的下午茶 ◎李爽英式下午茶發軔於19世紀中葉,風靡至今成為英國文化的標配。如今,越來越多的國人去英國旅行、求學,同樣嗜好飲茶的我們對於英式下午茶多少有一些帶著探究的好奇,不妨看看英式下午茶背後的門道。【體驗】帝國飯店的下午茶如此繁盛被奶油和果醬裝飾過的熱司康餅是下午茶的靈魂十幾年前去英格蘭西南部的康沃爾,專門在託基(Torquay)停了一晚,在帝國飯店享用了一次英式下午茶。
  • 莫想中文,怎樣學習英語This is too much?
    莫想中文,你是怎樣學習英語This is too much的?「網際網路+」時代,機器翻譯早就可以幫助我們「知道」那句英語的中文意思是什麼,我們再用中文「學」英語就是「重複勞動」:英語是學來訓練你「英譯英」能力的。
  • 小學生學的是美式發音還是英式發音?應該怎麼學?
    針對小學生而言,是應該學習美式發音還是英式發音呢?在10~20年前,那時,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發音以英式發音為主,群體基本上都是70後、80後、和90後。相反,現如今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以00後和10後為主,也就是說,00後和10後的學生所學習的英語發音基本上都屬於美式發音。
  • 英式風格軟裝,燈飾照明的用法及類型,學會他很有用哦
    英式燈飾往往帶有日不落帝國的歲月痕跡,散發著英倫貴族獨有的高貴氣質,以其體現出的優雅專注的氣度,代表著一種卓越的生活品味。英式燈飾注重線條、造型以及色澤上的修飾,以華貴的裝飾、典雅的色彩、精美的造型展露出富麗堂皇的貴族氣息,在視覺上給人以古典恆久的美感。
  • 純英式寄宿高中落戶湖南寧鄉
    17日,純英式寄宿高中據悉,這所純英式寄宿高中計劃今年9月份正式開學,屆時將採用劍橋國際考試委員會(CIE)課程進行教學。 「嘉治公學將選擇美英新澳加等國西方優秀教師、有多年劍橋教學經驗老師進行執教。」Paul Judge介紹,該校屆時將採用小班授課的教學方式,把教師學生比控制在13:1的比例,從而保證每個學生都有經常與老師互動的機會。
  • 英式管家般至尊服務落地TCL X10養生艙冰箱 體貼又省心!
    深色的燕尾管家服,雪白的襯衫和手套,舉止優雅,嚴謹幹練……為主人開門的時候要一手前一手後,微微躬腰;擺餐檯時要用尺子去量座椅、盤子、酒杯之間的距離;主人早餐時要把熨過的報紙折成方塊放在盛有餐點的盤下……想想看,要是有這麼一位男士為你家服務,平常那些惱人的家務,什麼洗衣做飯擦地掃房刷碗,什麼買菜買電器買家具,如此種種都可以交給英式管家,剩下的就是享受生活的樂趣了。
  • 了解一下英式英語 & 美式英語的17個發音差異,英美音無縫切換不是...
    原標題:了解一下英式英語 & 美式英語的17個發音差異,英美音無縫切換不是夢!就中文而言,南方某些地區的方言中就存在這種發音,同時就其它的語言而言,西班牙語或者俄語中的「rolling r」音就趨同於美音中此種特殊發音,我們稱之為彈舌音。如果你既不身懷「絕技」,也不曾接觸過西班牙語或俄語,那麼你還是好好通過「原文連結」和酸老師好好學習或者規規矩矩按照音標念吧,可能不是很「美」,但至少不會很「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