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文明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編者按:佛教與醫學因緣甚深,對痛苦的關注和分析,成為佛家和醫家共同的追求。2018年4月8日-9日,第二屆海峽兩岸佛醫論壇在廈門石室禪院舉行,海峽兩岸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討佛教與醫學的關係。鳳凰網佛教特別策劃專題《醫者佛心》,展示此次論壇上更多元的視角,更理性的分析,共同尋找生命苦旅中的珍貴良藥。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文明教授出席論壇並做了題為《佛教飲食理念與健康生活》的主題演講。鳳凰網佛教編發徐文明教授部分觀點如下。
健康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質量、保障人生幸福的關鍵因素,對此並沒有太多的爭議。問題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怎樣保證長期健康、終身健康。這裡面,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飲食。佛教在飲食方面有很多的理論,核心目的就是保障生命的健康。
水世界時,人類會飛,以念為食
佛教認為生命的級別和生活質量與飲食的種類直接相關,而人類在這方面其實是不斷退化的。
據《長阿含經》卷六有大量描寫。
婆悉吒!今當為汝說四姓本緣。天地始終,劫盡壞時,眾生命終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為食,光明自照,神足飛空,其後此地盡變為水,無不周遍。當於爾時,無復日月星辰,亦無晝夜年月歲數,唯有大冥。其後此水變成大地,光音諸天福盡命終,來生此間。雖來生此,猶以念食,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此住久,各自稱言「眾生,眾生。」其後此地甘泉湧出,狀如酥蜜。彼初來天性輕易者,見此泉已,默自念言:「此為何物?可試甞之。」即內指泉中,而試甞之,如是再三,轉覺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樂著,遂無厭足,其餘眾生復效食之,如是再三,復覺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轉粗,肌肉堅䩕,失天妙色,無復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轉滅,天地大冥。(註:大正藏1冊,37頁中下)
這是佛教的宇宙和生命演化理論。一劫結束之後,宇宙盡毀,所有生命命終之後,生於光音天。光音天的生命,自然化生,不須男女,身有光明,飛空而行,其中關健,是因為他們都是以念為食,以精神為食。這裡只有光明與聲音,或者說只是無形的存在,故生命層次與生活質量最高。
其後,宇宙退化,地變為水,成為水世界,也就是液態世界。此時光音天的眾生福盡命終,轉入水世界。他們初期還是以念為食,故照樣飛行有光,在這裡住久了,發現各自的存在,故相互稱為眾生。此時大地有甘泉湧出,有一類人天性好奇,性情不定,故對此產生了興趣,便去嘗試食用甘泉,吃了幾次之後,覺得甘泉味道很美,就產生了貪慾,經常食之,其他眾生紛紛效仿。食用甘泉日久之後,其身體越來越粗重,肌肉也變得僵硬起來,形象變醜,身體笨拙,只能在地上行走,不會飛行了。
自從人類從食用無形的精神到有形的液態食物之後,就開始了第一次退化,生活質量也大大降低,然而這只是人類墮落的開始。
貪吃加速了人類的墮落
據《長阿含經》卷六:
婆悉吒,當知天地常法,大冥之後,必有日月星象現於虛空,然後方有晝夜晦明、日月歲數。爾時,眾生但食地味,久住世間,其食多者,顏色粗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好醜端正,於是始有;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輕醜陋者;其醜陋者,生嫉噁心,憎端正者。眾生於是各共忿諍,是時甘泉自然枯涸,其後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顏色粗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輕醜陋者;其醜陋者,生嫉噁心,憎端正者,眾生於是各共諍訟,是時地肥遂不復生。(註:大正藏1冊,37頁下)
人類的飲食還影響了宇宙的構成,本來全是一片光明,後來由於人類墮落,身光不再,進入大冥,後來又衍化出日月星辰,才有了時間歲月。世界從液態之水變成堅固的大地,人類也從飲用甘泉變為食有地味。
在光音天時期,人類的形象都是一樣非常美好的,食用甘泉時期,不僅人類變醜,而且還因食用多少不同的緣故,身體也開始有了區別,食用少者,形象退化慢,相對美麗端正,食用多者更加醜陋,端正者生驕慢心,醜陋者生忌妒心,因此雙方有了階層分化,也就有了矛盾與紛爭,社會失去了原有的平等自在與和諧狀態。
由於人類的矛盾糾紛,世界也進一步變壞,原來的甘泉也漸漸枯竭,人類只有開始吃固態的地味。食少者美麗,多食者醜陋,雙方的距離越來越大,矛盾也就愈演愈烈,於是連地肥也沒有了。
據《長阿含經》卷六:
其後此地復生粗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色轉粗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端正醜陋,迭相是非,遂生諍訟,地肥於是遂不復生;其後此地生自然粳米,無有糠糩,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於世,便有男女,互共相視,漸有情慾,轉相親近,其餘眾生見已,語言:「汝所為非!汝所為非!」即被擯驅遣出於人外,過三月已,然後還歸。(註:大正藏1冊,37頁下、38頁上)
原來精細的地肥沒有了,復生出粗厚的地肥,後來由於人類的諍訟,最終地肥不再出現,開始有了自然而生的粳米,此時的粳米,沒有糠皮,直接可食。食用穀米之後,人的身體結構發生變化,開始有了男女之分。有了男女,相互欣賞,也就有了欲望,開始相互擁抱結合,其初這一行為遭到鄙視和驅離,三月之後才許回來,後來漸以為常。食慾的放縱直接導致色慾的產生,這就更加加速了人類的墮落。
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後果很嚴重
據《長阿含經》卷六:
佛告婆悉吒:昔所非者,今以為是。時,彼眾生習於非法,極情恣欲,無有時節,以慚愧故,遂造屋舍,世間於是始有房舍。翫習非法,淫慾轉增,便有胞胎,因不淨生,世間胞胎始於是也。時,彼眾生食自然粳米,隨取隨生,無可窮盡。時,彼眾生有懈惰者,默自念言:「朝食朝取,暮食暮取,於我勞勤,今欲並取,以終一日。」即尋並取;於後等侶喚共取米,其人答曰:「我已並取,以供一日,汝欲取者,自可隨意。」彼人復自念言:「此人黠慧,能先儲積,我今亦欲積糧,以供三日。」其人即儲三日餘糧。有餘眾生復來語言可共取米,答言:「吾已先積三日餘糧,汝欲取者可往自取。」彼人復念:「此人黠慧,先積餘糧,以供三日,吾當效彼,積糧以供五日。」即便往取。時,彼眾生競儲積已,粳米荒穢,轉生糠糩,刈已不生。(註:大正藏1冊,38頁上)
為了掩蓋色慾和使之合法化,人類建造了房屋,由此進一步導致淫慾的泛濫。因此,人類開始有了胞胎,漸漸成為新人類出現的唯一途徑,也就是說,原來自然化生的現象不復存在,只有通過不淨的男女結合才能完成生命的延續和新生。
不僅如此,人類還變得更加懶惰,就連每次取米吃飯都視為負擔,開始賣弄聰明,多取多佔,提前預支,這就對於粳米資源的過度開採和破壞,於是連自然的粳米也沒有了,開始生了糠糩。
據《長阿含經》卷六:
粳米荒穢,轉生糠糩,刈已不生,今當如何?復相謂言:「當共分地,別標幟。」即尋分地,別立標幟。
婆悉吒!由此因緣,始有田地名生。彼時眾生別封田地,各立疆畔,漸生盜心,竊他禾稼,其餘眾生見已,語言:「汝所為非,汝所為非!自有田地,而取他物,自今已後,勿復爾也。」其彼眾生猶盜不已,其餘眾生復重呵責而猶不已,便以手加之,告諸人言:「此人自有田稼,而盜他物。」其人復告:「此人打我。」時,彼眾人見二人諍已,愁憂不悅,懊惱而言:「眾生轉惡,世間乃有此不善,生穢惡不淨,此是生、老、病、死之原,煩惱苦報墮三惡道,由有田地致此諍訟。今者寧可立一人為主以治理之,可護者護,可責者責,眾共減米,以供給之,使理諍訟。」
時,彼眾中自選一人,形體長大,顏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語之言:「汝今為我等作平等主,應護者護,應責者責,應遣者遣,當共集米,以相供給。」時,彼一人聞眾人言,即與為主,斷理諍訟,眾人即共集米供給。時,彼一人復以善言慰勞眾人,眾人聞已,皆大歡喜,皆共稱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於是,世間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剎利,於是世間始有剎利名生。(大正藏1冊,38頁中下。)
人類欲望的加深導致私有財產的產生,土地從共有轉為私有,公有制轉變為私有制。然而田地的私有化並沒有導致問題的解決,而是使人性的貪婪和相互侵奪更加嚴重。為了保護私有財產,避免紛爭加劇,於是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演變,開始有了國王和統治者,從平等自由的社會進入到等級社會。等級社會的到來、國王的產生並沒有解決人類的墮落問題,因為國王本來就是最大的食利者,也是欲望最大的人,他管理國家的成本很高,普通民眾不僅要貢獻財產,還要付出自由與人身權利的沉重代價。國王的出現與人類政治制度的建立,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最黑暗的時期,有壓迫與剝削,有了獨裁與專制。貪婪與殘暴的人掌握政權、控制社會、欺壓大多數人的現象不僅沒有受到扼制、反而變本加厲。
總之,無論宇宙構成、人類自身還是社會制度、道德習俗,都是不斷退化的,而歸根結蒂,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都是由於人類的愚痴與貪婪,都是由於飲食的不斷退化,都是由於沒有管住自己的嘴巴。
由此可知,食物的種類十分重要,越是輕清,越是無形,就越高級,對人類就越有利。
食物的種類可體現出生命的層次和境界的高低
據《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一〈馬王品45〉:
夫觀食有九事:四種人間食,五種出人間食。云何四種是人間食?一者揣食,二者更樂食,三者念食,四者識食,是謂世間有四種之食。彼云何名為五種之食,出世間之表?一者禪食,二者願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脫食,五者喜食,是謂名為五種之食。如是,比丘!五種之食,出世間之表,當共專念,舍除四種之食,求於方便辦五種之食。(註:大正藏2冊,772頁中)
如此世間眾生食物分為四種,一為摶食,即分段食,是固體的可以用手拿的食物,是最低級的。二是觸食(更樂食),即細滑食,對於通過身體接觸而產生的感覺,如衣服、洗浴等活動。三是念食,即第六識思念為食。四是識食,即第八識,為精細的精神,是無色天的眾生才有的高級食物。
出世間食物有五種,即禪悅食、正願食、善念食、解脫食、法喜(涅槃之樂)食。
食物的種類可以體現出生命的層次和境界的高低。世間眾生樂於四食,出世間者樂於五食,最終達到解脫,獲得涅槃之樂。
在世間物質性食物之中,分段食是最低級的,清潔的甘泉、新鮮的空氣、美麗的陽光都是食物,都是滋養生命的因素。
在分段食之中,也有肉食與素食的區分。
人的生命要想延續,就必須從外部攝入營養,必須吃飯,選擇什麼樣的食物,以什麼樣的方式飲食,就成了判斷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人類也曾經和其他兇猛的動物一樣,用牙齒嘶咬弱小的生物,以其他生命殘酷的死亡為代價也維護自己的生存。然而,這個時候的人類還處在野蠻的時代,甚至還不能算作人類,因為基本上沒有從動物世界裡走出來。只有人類學會使用火,有了熟食,並且開始了農業,選擇了以素食為主,人類的文明程度才大大提高,人類才完成了自身的蛻變,成長為真正的有禮儀、有文明的人。
食素不僅有利於健康,還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程度的體現。「肉食者鄙」,古人早已發現了這一真理,因為肉食體現了人的動物性,體現了人性的殘忍與野蠻。食肉,就必然會導致殺生,這與人類的善良本性相違背,還會導致因果輪迴與相互報復,墮入三惡道之中。被殺害的動物必然會生起嗔怒與恐懼,導致毒素的分泌,對食肉者的健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肉食者容易生起嗔心,性格暴躁,無論是對自己的身心和諧還是他人與社會,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