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飲食觀:「吃什麼」或影響宇宙構成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文明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編者按:佛教與醫學因緣甚深,對痛苦的關注和分析,成為佛家和醫家共同的追求。2018年4月8日-9日,第二屆海峽兩岸佛醫論壇在廈門石室禪院舉行,海峽兩岸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討佛教與醫學的關係。鳳凰網佛教特別策劃專題《醫者佛心》,展示此次論壇上更多元的視角,更理性的分析,共同尋找生命苦旅中的珍貴良藥。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文明教授出席論壇並做了題為《佛教飲食理念與健康生活》的主題演講。鳳凰網佛教編發徐文明教授部分觀點如下。

健康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質量、保障人生幸福的關鍵因素,對此並沒有太多的爭議。問題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怎樣保證長期健康、終身健康。這裡面,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飲食。佛教在飲食方面有很多的理論,核心目的就是保障生命的健康。

水世界時,人類會飛,以念為食

佛教認為生命的級別和生活質量與飲食的種類直接相關,而人類在這方面其實是不斷退化的。

據《長阿含經》卷六有大量描寫。

婆悉吒!今當為汝說四姓本緣。天地始終,劫盡壞時,眾生命終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為食,光明自照,神足飛空,其後此地盡變為水,無不周遍。當於爾時,無復日月星辰,亦無晝夜年月歲數,唯有大冥。其後此水變成大地,光音諸天福盡命終,來生此間。雖來生此,猶以念食,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此住久,各自稱言「眾生,眾生。」其後此地甘泉湧出,狀如酥蜜。彼初來天性輕易者,見此泉已,默自念言:「此為何物?可試甞之。」即內指泉中,而試甞之,如是再三,轉覺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樂著,遂無厭足,其餘眾生復效食之,如是再三,復覺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轉粗,肌肉堅䩕,失天妙色,無復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轉滅,天地大冥。(註:大正藏1冊,37頁中下)

這是佛教的宇宙和生命演化理論。一劫結束之後,宇宙盡毀,所有生命命終之後,生於光音天。光音天的生命,自然化生,不須男女,身有光明,飛空而行,其中關健,是因為他們都是以念為食,以精神為食。這裡只有光明與聲音,或者說只是無形的存在,故生命層次與生活質量最高。

其後,宇宙退化,地變為水,成為水世界,也就是液態世界。此時光音天的眾生福盡命終,轉入水世界。他們初期還是以念為食,故照樣飛行有光,在這裡住久了,發現各自的存在,故相互稱為眾生。此時大地有甘泉湧出,有一類人天性好奇,性情不定,故對此產生了興趣,便去嘗試食用甘泉,吃了幾次之後,覺得甘泉味道很美,就產生了貪慾,經常食之,其他眾生紛紛效仿。食用甘泉日久之後,其身體越來越粗重,肌肉也變得僵硬起來,形象變醜,身體笨拙,只能在地上行走,不會飛行了。

自從人類從食用無形的精神到有形的液態食物之後,就開始了第一次退化,生活質量也大大降低,然而這只是人類墮落的開始。

貪吃加速了人類的墮落

據《長阿含經》卷六:

婆悉吒,當知天地常法,大冥之後,必有日月星象現於虛空,然後方有晝夜晦明、日月歲數。爾時,眾生但食地味,久住世間,其食多者,顏色粗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好醜端正,於是始有;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輕醜陋者;其醜陋者,生嫉噁心,憎端正者。眾生於是各共忿諍,是時甘泉自然枯涸,其後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顏色粗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輕醜陋者;其醜陋者,生嫉噁心,憎端正者,眾生於是各共諍訟,是時地肥遂不復生。(註:大正藏1冊,37頁下)

人類的飲食還影響了宇宙的構成,本來全是一片光明,後來由於人類墮落,身光不再,進入大冥,後來又衍化出日月星辰,才有了時間歲月。世界從液態之水變成堅固的大地,人類也從飲用甘泉變為食有地味。

在光音天時期,人類的形象都是一樣非常美好的,食用甘泉時期,不僅人類變醜,而且還因食用多少不同的緣故,身體也開始有了區別,食用少者,形象退化慢,相對美麗端正,食用多者更加醜陋,端正者生驕慢心,醜陋者生忌妒心,因此雙方有了階層分化,也就有了矛盾與紛爭,社會失去了原有的平等自在與和諧狀態。

由於人類的矛盾糾紛,世界也進一步變壞,原來的甘泉也漸漸枯竭,人類只有開始吃固態的地味。食少者美麗,多食者醜陋,雙方的距離越來越大,矛盾也就愈演愈烈,於是連地肥也沒有了。

據《長阿含經》卷六:

其後此地復生粗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色轉粗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端正醜陋,迭相是非,遂生諍訟,地肥於是遂不復生;其後此地生自然粳米,無有糠糩,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於世,便有男女,互共相視,漸有情慾,轉相親近,其餘眾生見已,語言:「汝所為非!汝所為非!」即被擯驅遣出於人外,過三月已,然後還歸。(註:大正藏1冊,37頁下、38頁上)

原來精細的地肥沒有了,復生出粗厚的地肥,後來由於人類的諍訟,最終地肥不再出現,開始有了自然而生的粳米,此時的粳米,沒有糠皮,直接可食。食用穀米之後,人的身體結構發生變化,開始有了男女之分。有了男女,相互欣賞,也就有了欲望,開始相互擁抱結合,其初這一行為遭到鄙視和驅離,三月之後才許回來,後來漸以為常。食慾的放縱直接導致色慾的產生,這就更加加速了人類的墮落。

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後果很嚴重

據《長阿含經》卷六:

佛告婆悉吒:昔所非者,今以為是。時,彼眾生習於非法,極情恣欲,無有時節,以慚愧故,遂造屋舍,世間於是始有房舍。翫習非法,淫慾轉增,便有胞胎,因不淨生,世間胞胎始於是也。時,彼眾生食自然粳米,隨取隨生,無可窮盡。時,彼眾生有懈惰者,默自念言:「朝食朝取,暮食暮取,於我勞勤,今欲並取,以終一日。」即尋並取;於後等侶喚共取米,其人答曰:「我已並取,以供一日,汝欲取者,自可隨意。」彼人復自念言:「此人黠慧,能先儲積,我今亦欲積糧,以供三日。」其人即儲三日餘糧。有餘眾生復來語言可共取米,答言:「吾已先積三日餘糧,汝欲取者可往自取。」彼人復念:「此人黠慧,先積餘糧,以供三日,吾當效彼,積糧以供五日。」即便往取。時,彼眾生競儲積已,粳米荒穢,轉生糠糩,刈已不生。(註:大正藏1冊,38頁上)

為了掩蓋色慾和使之合法化,人類建造了房屋,由此進一步導致淫慾的泛濫。因此,人類開始有了胞胎,漸漸成為新人類出現的唯一途徑,也就是說,原來自然化生的現象不復存在,只有通過不淨的男女結合才能完成生命的延續和新生。

不僅如此,人類還變得更加懶惰,就連每次取米吃飯都視為負擔,開始賣弄聰明,多取多佔,提前預支,這就對於粳米資源的過度開採和破壞,於是連自然的粳米也沒有了,開始生了糠糩。

據《長阿含經》卷六:

粳米荒穢,轉生糠糩,刈已不生,今當如何?復相謂言:「當共分地,別標幟。」即尋分地,別立標幟。

婆悉吒!由此因緣,始有田地名生。彼時眾生別封田地,各立疆畔,漸生盜心,竊他禾稼,其餘眾生見已,語言:「汝所為非,汝所為非!自有田地,而取他物,自今已後,勿復爾也。」其彼眾生猶盜不已,其餘眾生復重呵責而猶不已,便以手加之,告諸人言:「此人自有田稼,而盜他物。」其人復告:「此人打我。」時,彼眾人見二人諍已,愁憂不悅,懊惱而言:「眾生轉惡,世間乃有此不善,生穢惡不淨,此是生、老、病、死之原,煩惱苦報墮三惡道,由有田地致此諍訟。今者寧可立一人為主以治理之,可護者護,可責者責,眾共減米,以供給之,使理諍訟。」

時,彼眾中自選一人,形體長大,顏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語之言:「汝今為我等作平等主,應護者護,應責者責,應遣者遣,當共集米,以相供給。」時,彼一人聞眾人言,即與為主,斷理諍訟,眾人即共集米供給。時,彼一人復以善言慰勞眾人,眾人聞已,皆大歡喜,皆共稱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於是,世間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剎利,於是世間始有剎利名生。(大正藏1冊,38頁中下。)

人類欲望的加深導致私有財產的產生,土地從共有轉為私有,公有制轉變為私有制。然而田地的私有化並沒有導致問題的解決,而是使人性的貪婪和相互侵奪更加嚴重。為了保護私有財產,避免紛爭加劇,於是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演變,開始有了國王和統治者,從平等自由的社會進入到等級社會。等級社會的到來、國王的產生並沒有解決人類的墮落問題,因為國王本來就是最大的食利者,也是欲望最大的人,他管理國家的成本很高,普通民眾不僅要貢獻財產,還要付出自由與人身權利的沉重代價。國王的出現與人類政治制度的建立,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最黑暗的時期,有壓迫與剝削,有了獨裁與專制。貪婪與殘暴的人掌握政權、控制社會、欺壓大多數人的現象不僅沒有受到扼制、反而變本加厲。

總之,無論宇宙構成、人類自身還是社會制度、道德習俗,都是不斷退化的,而歸根結蒂,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都是由於人類的愚痴與貪婪,都是由於飲食的不斷退化,都是由於沒有管住自己的嘴巴。

由此可知,食物的種類十分重要,越是輕清,越是無形,就越高級,對人類就越有利。

食物的種類可體現出生命的層次和境界的高低

據《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一〈馬王品45〉:

夫觀食有九事:四種人間食,五種出人間食。云何四種是人間食?一者揣食,二者更樂食,三者念食,四者識食,是謂世間有四種之食。彼云何名為五種之食,出世間之表?一者禪食,二者願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脫食,五者喜食,是謂名為五種之食。如是,比丘!五種之食,出世間之表,當共專念,舍除四種之食,求於方便辦五種之食。(註:大正藏2冊,772頁中)

如此世間眾生食物分為四種,一為摶食,即分段食,是固體的可以用手拿的食物,是最低級的。二是觸食(更樂食),即細滑食,對於通過身體接觸而產生的感覺,如衣服、洗浴等活動。三是念食,即第六識思念為食。四是識食,即第八識,為精細的精神,是無色天的眾生才有的高級食物。

出世間食物有五種,即禪悅食、正願食、善念食、解脫食、法喜(涅槃之樂)食。

食物的種類可以體現出生命的層次和境界的高低。世間眾生樂於四食,出世間者樂於五食,最終達到解脫,獲得涅槃之樂。

在世間物質性食物之中,分段食是最低級的,清潔的甘泉、新鮮的空氣、美麗的陽光都是食物,都是滋養生命的因素。

在分段食之中,也有肉食與素食的區分。

人的生命要想延續,就必須從外部攝入營養,必須吃飯,選擇什麼樣的食物,以什麼樣的方式飲食,就成了判斷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人類也曾經和其他兇猛的動物一樣,用牙齒嘶咬弱小的生物,以其他生命殘酷的死亡為代價也維護自己的生存。然而,這個時候的人類還處在野蠻的時代,甚至還不能算作人類,因為基本上沒有從動物世界裡走出來。只有人類學會使用火,有了熟食,並且開始了農業,選擇了以素食為主,人類的文明程度才大大提高,人類才完成了自身的蛻變,成長為真正的有禮儀、有文明的人。

食素不僅有利於健康,還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程度的體現。「肉食者鄙」,古人早已發現了這一真理,因為肉食體現了人的動物性,體現了人性的殘忍與野蠻。食肉,就必然會導致殺生,這與人類的善良本性相違背,還會導致因果輪迴與相互報復,墮入三惡道之中。被殺害的動物必然會生起嗔怒與恐懼,導致毒素的分泌,對食肉者的健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肉食者容易生起嗔心,性格暴躁,無論是對自己的身心和諧還是他人與社會,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宇宙到底由什麼構成
    宇宙最核心秘密是:宇宙是由空間和物體組成,其餘統統不存在,其餘都是我們觀察者對物體在空間中運動和空間本身運動的描述。宇宙的終極之謎就藏在伽利略這一句話裡面。伽利略這句話你一旦明白了,能夠讓你倒抽一口涼氣。幾何世界就是由物體和空間構成,伽利略的意思是宇宙是由物體和空間構成的,其餘的都是我們觀察者對物體運動或者空間本身運動的描述。
  • 方立天: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
    佛教的宇宙結構論是佛教關於眾生和佛等所居的空間、環境的學說,其間論及到了眾生和佛等所居世界、即現實世界和神聖世界的構成、性質、特點以及相互關係,又論及到了世界的生、壞滅,也即時間的變遷問題,體現了佛教對宇宙空間和時間的整體看法。
  • 物質起源之旅—宇宙究竟是由什麼構成的?
    究竟是什麼構成了宇宙?科學告訴我們,構建我們世界的一些最小的構件是原子。原子由電子層和核組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更深入,你會發現質子和中子是由誇張的極小微粒組成的。一種科學稱之為「暗物質」的物質,據說構成我們宇宙的90%以上,對於現代天體物理學家來說仍然是一個謎,儘管他們無法看到它,卻觀察到了它的引力影響。在星繫上。在他1979年的著作「 布羅卡的大腦:對科學的浪漫的反思」中,著名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用一個偽造的故事描述了宇宙的本質。
  • 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
    宇宙充滿了數千億個星系和數萬億顆恆星,以及幾乎無數的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塵埃和氣體雲–它們在廣闊的空間旋轉。但是如果我們放大,這些天體的構成要素是什麼,它們是從哪裡來的?氫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其次是氦。它們共同構成了幾乎所有普通物質。但這僅佔宇宙的一小部分-約5%。其餘所有都是由看不見的東西組成的,只能被間接檢測到。
  • 藏傳佛教緣起思想及其宇宙生成論意義——劉俊哲
    本文僅就緣起的內涵、種類和宇宙生成論意義進行探析。一、緣起中的「緣」是因緣的簡稱。因緣中的「因」是指內在原因,即內因。「緣」是指外因,即外在條件。那麼何為緣起?緣起是指「待緣而起」,也就是說,無論什麼事物的形成與發展必須依賴於因緣。若沒有因緣,事物的產生就失去了根據和條件。佛教大師們常以芽的產生為譬喻。
  • 趣探索;宇宙由什麼構成、物質及暗物質由什麼構成?
    一,宇宙由什麼構成?宇宙由約5%的普通物質,27%的暗物質及佔68%的暗能量構成普通物質佔5%,暗物質佔27%,暗能量佔68%。二,物質由什麼構成?(一維的弦構成了宇宙。)第三種說法:物質無限可分,最終由「空構成」在每一個夸克的內部都有另外一個宇宙。第四種說法:世界是虛擬的,物質也是虛擬的,物質由像素點構成(數字構成)你住在真實宇宙的概率接近於0。
  • 池田大作:以佛教的思維方式解析生命現象_佛教_鳳凰網
    而且,這種內在於人的軀體之中的生命力本身與宇宙的生命力是同為一體的。 何謂「宇宙的生命力」?池田大作認為,「宇宙的生命力」在佛教中有許多名稱,但最好的名稱是「神秘法則」,它是萬物與眾生所必不可少的積極力量。這種力量創造並再創造一切事物——所有的精神活動以及物質活動。當其在物質世界中顯示自身時,它表現為一種對無機世界的統攝法則。它使化學的組合成為可能,並且控制著物理宇宙有節奏的運動。
  • 印證佛教緣起論:俄科學家稱宇宙從未發生過大爆炸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楊笑天博士按:略談佛教宇宙論《淮南子注》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所以在中文裡,宇宙統指空間與時間結合在一起的時空構造。宇宙論乃探討宇宙過去、現在、未來之理論,包括探討宇宙之起源、發生、構造、變化等,歸納出一套完整有系統之學說。
  • 宇宙是什麼構成的?在時間和宇宙之前是什麼?霍金得出結論
    宇宙是什麼構成的?在時間和宇宙之前是什麼?霍金得出結論大爆炸理論是關於宇宙起源的普遍觀點。埃德溫·哈勃證明了1931年宇宙還在膨脹,但會有結局嗎?大裂口假說認為,所有物質,包括時空,都會被宇宙膨脹撕裂,分解成基本粒子和輻射。大爆炸之前一定存在著某種東西,據推測,大爆炸創造了我們的宇宙,對吧?至少現在理論都是這麼說的。但是,根據史蒂芬·霍金的說法,大爆炸之前,什麼都不存在。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又從何而來?佛教的看法大不同
    宇宙從何而來?我們人類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至今尚無絕對的定論。不同的人與團體,從不同的出發點,各自有自己的論述。佛教對此也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佛教徒都是無神論者,所以佛教不相信有創世神,也不相信我們的世界與人類,我們的宇宙是由神創造的,而宇宙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確定無疑,不可否認的。佛教認為,空性才是眾生永恆不變的真理。
  • 宇宙的時間與空間-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假定宇宙間的物質由遠及近的依次化為烏有,待宇宙間只有太陽和地球還在正常運轉時(都是假設,以下同),那麼我們對時空的觀念感受仍然和我們現在一樣,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的感覺。但當太陽消失,宇宙一片漆黑,地球停止了轉動,很顯然地球作為整體沒有任何參照物,處於沒有絲毫差異的狀態。這時對地球外界來講,時間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整體的地球失去了時間存在的差異性。對地球的空間來說,暫時仍可認識是無限大的。
  • 關於佛教人類起源的物理學解釋,還有一些新穎的物理學概念
    ok,我們先拋開這個問題先來想像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這個宇宙要麼物質只具有靜質量要麼只具有光速下的動質量,我們先假設你同時具備這兩種質量狀態,那麼你就會有兩種空間狀態那麼因為空間就是時間所以你會有兩條時間軸,所以會是五維,假如說你是這種生物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你吃掉了世界的一塊糖世界就會冒出一塊一模一樣的糖,因為你只是吃了一種質量狀態的糖,為什麼我會這麼講呢,因為我是要告訴你0.99循環它也是一種自然數
  •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目的在於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佛教原先是流行於今天印度一帶的宗教,創始人是羅衛國的太子ー一喬達摩·悉達多。他自幼接受婆羅門的教育,在29歲時,離家外出進行修行,35歲時投身於佛教的創建之中。在傳教40多年後,於公元前486年去世,享年80歲。佛教徒又將他稱之為「佛陀」,意為覺悟了的人。
  • 普世性宗教佛教的傳入,對列島社會構成了一大衝擊
    普世性宗教佛教的傳入,對列島社會構成了一大衝擊。首先在朝廷內部,以蘇我氏等代表渡來系利益的高官為一方,以中臣鐮子和物部氏等代表土著者利益的高官為另一方,圍繞是否接收佛像佛經,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結果,欽明天皇恩準「崇佛論者」蘇我稻目作為個人接受佛教信仰、收納佛像。這場論爭,揭開了日本歷史上幾度浮沉的崇佛廢佛論爭」的序幕。蘇我稻目從欽明天皇手中接過佛像後,將其供奉於小墾田的邸宅日日崇拜之後更將其在向原的邸宅用作佛寺。孰料此後不久,當地疫病流行,死者甚眾。
  • 新聞神: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
    您好,關於道教和佛教在地球的地位與意義,我也是略有耳聞,雖然它們的創立與教義都是宣揚善與愛,但我還是要進行說明的是,在宇宙的空間之中是鮮少有這樣單一立教,而作為個體平臺,以不同位面解說並宣揚善、忠、義、禮,等符合宇宙規則與意識,而進行具有針對性與特徵性獨立存在發展的宗教體系的。
  • 量子力學與佛教
    量子化意味著我們在觀察宇宙時必然會影響它,這反過來限制了我們以任意精度進行測量的能力。要觀察,影響最小的方式就是看,即對這個物體發射光。當同時測量一個電子的位置和速率時,對該電子發射光(即最少一個光子)。要精確地測得位置信息,就需要一個定位的光子,其必然有很高的頻率,因此擁有的能量也大。當該光子被發射到電子上時,光子將很多能量轉移到電子上,這就極大地改變了電子的速率。
  • 構成造句和解釋_構成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2、祖父的園子)構成參考例句:1、毛筆的筆觸構成的大頭魚,當然是中國的。2、這便構成了倒籤提單和預借提單。3、由名詞構成的感嘆句。4、中顏面骨與下顎骨是構成顏面主要的部份。5、不要忽視小節,宇宙由原子構成。6、原子的結構是由位居中心的原子核,與環繞此原子核做旋轉運動的電子所構成。7、肝膽相照的兄弟情義構成了國家獨立的基礎。
  •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編者按:關於人類起源問題,佛教有過詳細解答,比如一些佛經記載,地球最早人類來自色界第六天光音天,他們飛空而來。佛教認為,眾生分為四種形態,胎生,化生,溼生,卵生,人類屬於胎生。那麼,入胎需要具備哪些因緣?在佛教經論中,也有相應解答。
  • 華嚴論壇:佛教對地球及人類的影響——釋見邁
    佛教對地球及人類的影響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一心精舍住持/ 釋見邁 摘要近年來由於科學、科技的進步,提升了人類物質的文明,和物質的富裕,使人類對物質的需求增多,造成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所以,解決環境的被汙染、破壞,及全球暖化的問題,是現今最緊要、最迫切的課題,因此,特別就「佛教對地球、人類的影響」作探討。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印度、中國佛教歷代宗派的祖師,都是淡泊自甘、粗衣蔬食的茹素者。三國時的曹操受佛教影響,據說自奉節儉,常常茹素,此舉不能不對他的從屬臣下及後世帶來影響。南北朝時虔誠奉佛的梁武帝依《涅槃經·四相品》等經文,制僧尼居士斷酒肉,宗廟薦饈用蔬果,並頒發斷酒肉文,詳敘食肉的過失。如文中云:「經言:若食肉者斷大慈種,何為斷大慈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