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性宗教佛教的傳入,對列島社會構成了一大衝擊

2020-12-05 碰撞出歷史的火花

普世性宗教佛教的傳入,對列島社會構成了一大衝擊。首先在朝廷內部,以蘇我氏等代表渡來系利益的高官為一方,以中臣鐮子和物部氏等代表土著者利益的高官為另一方,圍繞是否接收佛像佛經,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據《日本書紀》記載,飲明天皇而對佛像經卷,詢問諸臣如何因應,蘇我氏的第一人蘇我稻目當即回稟,稱:「西藩諸國(按:指西鄰朝鮮諸國)舉國禮拜,倭國不應單獨拒絕。」

物部尾興和中臣鐮子則主張:「吾王若使鄰國之神(有些書裡寫作藩神)獲得禮拜,必惹怒國神。」結果,欽明天皇恩準「崇佛論者」蘇我稻目作為個人接受佛教信仰、收納佛像。這場論爭,揭開了日本歷史上幾度浮沉的崇佛廢佛論爭」的序幕。蘇我稻目從欽明天皇手中接過佛像後,將其供奉於小墾田的邸宅日日崇拜之後更將其在向原的邸宅用作佛寺。孰料此後不久,當地疫病流行,死者甚眾。

物部尾興等稱,此番災禍皆因崇拜蕃神惹怒國神所致,於是徵得天皇恩準將佛像投棄於難波的堀江,並將伽藍付之一炬。這,就是日本最初的「廢佛毀釋」事件。據《元興寺緣起》記載,此事件發生於蘇我稻目死後的飲明三十年(569年)。事發之後,佛教在日本的流傳受阻,直至敏達十三年(公元584年),鹿深臣(甲賀臣)從百濟獲得一尊彌勒佛石佛後,蘇我稻目之後蘇我馬子才以此為契機使佛教再興。

據《日本書紀》記載,當時蘇我馬子拜高句麗僧惠便為師,在邸宅的東面建起佛殿並將彌勒佛石像供奉其中並舉行法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時佛殿驚現舍利,顯示了匪夷所思的靈異。《日本書紀》對此特記,日佛法之啟蒙自此開始。翌年,即公元585年,蘇我馬子又在大野丘(今奈良縣明日香村)的北面建起佛塔,舉行了大規模法事,並將舍利置於塔頂。

此後,蘇我馬子在各地建造佛堂佛塔,經常舉行大型法事,使崇佛在列島不像其先人那樣僅是一種個人行為。然而,佛教在日本註定命運多蹇,剛如枯木逢春又再次遭難。在一次法事後,蘇我馬子因有恙在身,遂向彌勒佛石像求拜,祈延年益壽。然此時,國內再度疫病流行,死者甚眾。物部尾興和中臣鐮子之後物部守屋和中臣勝海向敏達天皇奏訴,稱疫病流行,禍起佛教信仰。敏達天皇準奏,敕令禁教。

於是,物部守屋親往佛寺,推倒佛塔,燒毀佛殿,將佛像投入難波堀江。佛教僧尼也因此遭到彈壓。上述事件,在《日本書紀》和《元興寺緣起》中均有記述,經專家考證,可為信史。

相關焦點

  • 如果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是基督教而不是佛教,會怎樣?
    (指點江山談「儒釋道」第二十五期)眾所周知,自從佛教傳入我國後,便開始迅速的傳播發展,不久就成為了能夠影響這個國家的大教,崛起速度讓人稱奇,它不僅一躍成為了我國的主流宗教之一,更將其地位穩定的保障到了今天,可以說實在是不可思議。
  • 宗教上的多樣性和寬容性,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有什麼影響?
    中國社會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來宗教,都相當寬容;各種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發展,相互和平共處,人們可以兼信兩教或三教,這種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許多外國宗教以和平方式,通過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徑傳入中國,其中以印度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最為成功。佛教之進入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主動請進來的,取經、譯經活動綿延了數百年。
  • 為了佛教能傳入中國並迅速發展,且信徒多於其他後來傳入的教派
    導讀:為了佛教能傳入中國並迅速發展,且信徒多於其他後來傳入的教派,看看此文就明白了。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佛教菩薩道場 蜚聲中外的宗教勝地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分別是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的道場。四大名山隨印度佛教的傳入,自中國漢朝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得到政府的歷史性保護,確定作為文化文物重點管理單位,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現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 美學者:佛教是能夠滿足人們精神需求最好宗教
    根據出版於1982年的《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調查,佛教徒在歐洲有21萬人,北美約有近19萬人,南美有大約50萬人,其中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的後裔和僑民,他們分屬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自從佛教傳入歐美後,為了適應當地社會環境,在戒律與儀式上產生了很多的變化。本文只是聚焦美國,把佛教在美國的狀況呈現與讀者,使讀者對美國的佛學研究及佛教對美國人的影響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服務於和諧社會的途徑
    佛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社會打下深厚的基礎,成為中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應該歸功於佛教的奉獻思想。佛教傳入中國的成功之處,是其以積極入世的態度成功地改造了自己,從注重僧尼個人修行的印度佛教變成積極服務人間的中國佛教。
  • 學誠法師:佛教理念可為核心價值觀提供宗教倫理支撐
    該刊稱,這位60後的中國佛協當家人儒雅平和、精進博學、精力充沛,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佛教界有很高威望。他致力於弘法利生事業,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他教導佛教四眾弟子秉承中國佛教慈悲、圓融、宏博的主旨,同時也倡導中國佛教適應中國社會的轉型和發展,他是「人間佛教」思想的積極踐行者。
  • 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雖然創立於古代印度,卻興盛於中國。千百年來,佛教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互衝突和交融中,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佛教為什麼在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中國佛教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
  • 對中國佛教哲學內涵的全面探索
    人生論是對人的構成、人的本質、人的本性、人生價值、人生理想等問題的綜合探討,結合中國佛教史的實際,方教授集中分析了因果報應論、神不滅論、涅槃理論、佛的理念和淨土觀念。心性論主要是對成佛根據的研究,是理解中國佛教哲學的核心環節。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宗教儀式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儀式是構成宗教的必然要素,亦是宣傳教義、實施教化的輔助手段,世界上各個宗教都有自己的儀式活動。宗教儀式是神學理論建構的象徵,是信仰的外化形式和實踐行動,其背後隱含著深刻的知識背景和文化底蘊,折射出民眾的心理需求。
  • 仙峰寺、菩薩谷與鬼佛像——淺談《只狼》中的日本宗教文化
    據說在東京湯島神社的天神前,每年考試升學的時候,成百上幹的寫有"祈願合格"的木牌集結一處, 成了當地的一大風景。在今天的日本,有佛教、神社神道、基督教、新宗教等,各種各樣的系統超過四百個宗教。日本人的信仰複雜多樣,但如果認真捋清脈絡的話,發現其大概可以分成兩條主線:本土的神道教和舶來的佛教。
  • 原始先民在由自然崇拜而產生自然宗教時,創造了媚神娛神的歌舞
    於是,原始先民在由自然崇拜而產生自然宗教時,為換取神的愛而創造了媚神娛神的歌舞。原始歌舞已經擔負了宗教的任務。在宗教活動中產生了巫,歌舞是巫儀的內容之一。原始先民以至後來相當長時期內的巫儀,大多有固定的祭壇,但不一定有寺廟。當佛教傳入中國,道教成為公開的宗教以後,中國大地上便出現了佛教的寺院與道教的宮觀,並且與「淫祀」有關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廟宇。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因西藏與印度相鄰,彼此宗教與經貿往來便利,特別是九世紀至十三世紀,印度佛教不斷受到伊斯蘭教軍隊的毀滅性摧殘,眾多印度金剛乘僧人避難至尼泊爾、西藏等地,這成為西藏全面吸收、傳承印度佛教文化的一大契機。西藏因此成為了全面保留印度金剛乘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修習法的地方, 並在所重經典、修行第次、儀軌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二)面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差異。
  • 本如法師:戒律是佛教徒行為準則 是佛教構建基礎
    同時,中國人注重倫理道德的文化理念,及其富有靈氣的生命智慧,給佛教注入新的生命力。人們常說「清規戒律」,您能從宗教的社會構成、宗教組織、宗教行為、宗教個性等角度談談佛教「清規戒律」嗎? 本如法師:清規戒律,我們常常一併言之,其實二者是有差別的。
  • 佛教是讓人覺悟的修行,不能用狹隘的民族情感說成是外國來的宗教
    佛祖佛祖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的時間,歷朝歷代都有對佛教進行實踐者,也從中有了感悟。有人說:「佛教是外來宗教,中國人不信外國教。」其實,這是對佛教不理解而產生的誤會。首先,「佛」字當覺悟講,能知能覺的清靜本性就是佛性。請問,難道你不想覺悟嗎?難道你想迷茫的渡過一生嗎?就算你不想覺悟,就算你打算迷茫的渡過一生,這個能知能覺的清淨本性依然存在,只是你沒有認識到而已。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1]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提出的歷史文化背景: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猛烈衝擊;另一方面,歐洲學術界對佛教研究卻表現出相當的熱情,以致中國近代佛教(特別是在研究方法上)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西學各方面的影響。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不得不說,這是一位人類學家的精妙之論,它不但闡明了藏傳密教「薩滿式的實踐」(本尊/瑜伽禪定)的根本原則,而且也很形象和深刻地揭示了藏傳佛教通過喇嘛們的這種宗教實踐和西藏社會發生緊密關係的方式和宗教依據。 Samuel說藏傳密教是「西藏給人類所作出的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充分肯定它對於西藏社會,乃至全人類和世界人文的重要意義,這委實難能可貴。
  • 長安佛教世紀論壇 8位世紀大師登壇讀"佛"
    方立天長安佛教是佛教史一大奇觀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理論研究所所長方立天教授認為,自漢代傳入佛教以來,長安佛教伴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日趨興盛,至隋唐時,更是鼎盛,成為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觀。他指出,探討漢唐長安佛教這一宏偉而又罕見的歷史景象,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
  •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大乘小乘本質並無差別,多半是有修行者對佛經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大乘佛教力主參與和幹預社會生活,即我們說的「入世」,要求深入眾生,救度眾生,他們提出「上求菩提,下渡眾生」,而所謂」小乘」就是小船,講究眾生自救,也就是我們說的「出世」。其實大城小乘並無高下之分,見仁見智而已。
  • 徐文明:簡論佛教的靈魂觀
    不論哪種宗教,都具備超越性與神聖性,而宗教試圖超越的就是死亡,在依賴自身力量難以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下,就希望有一種永遠存在的神靈,並依靠這種神靈使人類自身也能達到永恆,希望有永恆的神靈,不過是曲折地表達人類自身對生命的渴望,這就構成了宗教的神聖性。對於各種宗教來說,戰勝死亡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承認有一種永生的靈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