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觀和輪迴觀(終於懂了)

2021-01-15 印光法師長老

本文摘自佛門網,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佛學文章,發揚中國的佛學古典智慧。

  一、世界

  世界這個詞是偏中國化的,古人把30年稱為一世,世是時間概念;界是界限,是空間概念,世界是時間和空間兩個概念結合而成。中國人對宇宙的認識也是這樣,宙這個字是古往今來一切的時間,宇是無垠無限的空間。所以中國古人對宇宙的認識,對世界的認識是空間和時間複合而成的一種狀態。

  1、時間

  我們往往把時間維度拋棄,只是對空間做觀察這是3維度,長寬高這3個維度去測量一切;如果把時間加在裡面就是第4維度,可是人的能力無法察覺和影響時間維度。長寬高我們可以觀察,可以重現,而人在時間維度面前是被動的。引力波的發現把通過引力波穿越時間維度變為了一種可能,但是這也僅在於科學家的幻想中,如果引力波能按科學家的預設,人能馭駕引力波就可以返回到過去,也可以去往未來。

  我們知道時間分三塊過去、現在、未來,不過這樣分並不嚴謹,因為沒有一刻可以叫做現在。現在是念念不住的,當我們指出某一刻是現在,這一刻已經過去了,就不再是現在了,所以時間就分兩種:1是發生過的,2是還沒發生的。發生過的可以叫過去,沒發生不管是100年後,還是1毫秒後都是未來。過去已經形成,是既成事實,好壞都已經是這樣了,不需要太計較其中,有過錯要承認,有經驗要提取;未來還沒發生,所以預測無量無邊的可能性也是沒意義的。未來是在每個所謂的當下發展而成,當下又是什麼?當下就是我們心念上的這一個念頭。念這個字,現在把古代的二個字合併了,一個是心上有個今字的念,一個是有口字旁的念。我們說念佛其實指的是心上當下的這個念頭,而不是只用嘴有口無心的叨咕叨咕。很多人說你要好好念佛啊,如果不去強調很容易誤會,錯解為用嘴叨咕叨咕的念叨了。念經也好,念佛也好,如經文中說到念佛、念法、念僧,這都是心上當下的念頭,而不是用嘴叨咕叨咕像機關槍一樣的噴,這不是念佛,只能叫做稱誦佛號。

  念是當下心上的那個念頭,所以每個當下就是由每個念頭組成。這也是《普門品》裡提到的「念念不空過」的意思,如果每個念都不空過,都能察覺,這是活在當下,這是把握了當下;過去已經過去沒有意義,未來還沒有到來也沒有意義,只有當下是一切的存在證明。從時間概念上來說我們活在3維中,對4維是能感知卻不能操縱的。

  世界中的時間說宏觀了是無始無終的,向源頭追溯也沒有一個根本源頭,因為在浩瀚的宇宙中這個世界誕生,另一個世界可能在住劫,而有的世界已經壞掉再成為了虛空,可過了一段時間後這個地方又可能再興起一個世界,繼續經歷著成、住、壞、空。所以就某個時間來說,這虛空中各處都在上演著成住壞空的必然經歷,不管這個世界住世多久終究要走向湮滅;不管這個世界有多龐大,最後都將回歸到虛空中。世界就是這樣無盡無止的形成、發展、毀滅、凋零著。我們的娑婆也是這樣,必將走到毀滅,只是時間早晚罷了。虛空中到處都是這樣的故事,形成了、發展了、敗壞了、消亡了,再形成再敗壞,如此往復不已,不停不歇。過去是這樣,追溯到無量無邊的盡頭還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在無量無邊的漫長歷史中、虛空中還會如此上演,不眠不休。

  2、空間

  這個虛空法界若從直觀上來看就像一盆肥皂泡,每個泡泡代表一個世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剛剛形成、有的破碎了;破碎的泡泡裡的空氣被周圍其他的泡泡吸收了,或者通過泡泡的縫隙再形成一個新的泡泡;或者一些小的泡泡被大的泡泡包容了,成為了世界中的世界。娑婆是一個大世界,是10個大千世界的大世界;如極樂是一個大世界,是如同無數個大千世界匯合的。泡泡的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全都被各種大小不一的泡泡充滿著,填充著,沒有空隙,只是有的世界有佛,有的世界沒佛。有佛的世界是少數,絕大多數世界沒有佛陀住世,數量巨大的世界沒有佛法蒞臨。

  3、小世界

  我們知道3千大千世界是10億個小世界組成;1個小世界是這樣定義的:一日一月一須彌山,四大海,四大部洲,這樣的一個基礎格局算是一個小世界。1000個小世界叫做一個小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叫做1個中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是由3個千相乘所以叫做3千大千世界。

  一個世界的基本構造並非是由一日一月決定的。一日一月只是說適合眾生生存的環境,如果拋棄了眾生的存在單說世界是沒有意義的。就像遊樂場裡沒有孩子玩耍,這遊樂場是沒有意義的。

  一個小世界的基礎核心是佔了該世界幾乎絕對重量的須彌山。太陽是太陽系中心,所以太陽系不是一個小世界,太陽系只能是小世界中的一個部分。很多人誤將娑婆當成地球、誤把地球當成閻浮提、誤把太陽系當成娑婆、當成一個小世界,這都存在的,希望大家不要犯這種水平的錯誤。

  在娑婆世界這個範圍裡由釋迦佛負責教化,而娑婆是100億個小世界組成的,也就是10個大千世界組成的,所以娑婆世界不是一個小地方,也不是一小太陽系那麼點。大德說一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世界,因為我們也沒能力驗證,這個姑且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個小世界中會分出四大海和四大部洲,這是俯視效果,就像萬字符那樣的四個旋轉的旋臂就是四大部洲了。太陽系不存在旋臂,在銀河系的圖片中到是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四條旋臂,正如萬字符那樣的。

  一個小世界,須彌山為標準,須彌山的底部延伸出四大海,四大部洲也在這個平面上;向上到須彌山的山腰是四天王天的地方;再向上到須彌山山頂是忉利天的地方;再向上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就都已經離開了須彌山頂,真正地懸空而住了;再向上就是色界的18層天和無色界的4層天,而修羅多是活在4大部洲中,只有修羅王居住的地方特別點,靠近4天王天的地方,其他的修羅都是混居在各個道中。有的經文說是六道輪迴,有的說是五道輪轉。說五道輪轉是沒把修羅算在裡面,六道的說法是把修羅道算在其中了。

  4、眾生

  世界形成了,只有在住劫的短短一段時間可以有眾生存在,進入壞劫三災並起,惡風最後會把這個世界吹碎,碎為虛空。我們現在處在娑婆的住劫中,所以我們見到的是這樣的世界;而有的世界進入敗壞階段,眾生就不是看著世界敗壞了,而是自己的身心也隨著敗壞,於是就上演了《地藏經》裡的一幕——世界間的移民活動。世界進入壞劫,除極高几層天的天人不被波及,其他的不能出輪迴的眾生只有一個命運,就是墮落到地獄,由地獄負責移民,這是地藏菩薩坐鎮地獄的原因。

  移民到其他世界的地獄去受罰,但是就算受罰完畢,應該隨業受生,若他世界的眾生狀態沒有合適的,就要等這個壞的世界再形成,形成完畢了,有了眾生了,眾生造作惡業了,終於有了地獄了,他就再轉移回來,再參與輪迴,所以這個由地獄辦理的移民時間太漫長,情節太狗血。另一個移民是由阿彌陀佛領隊往生極樂的移民,這是我們學佛同修都希望去的。

  人道在4大部洲中,《地藏經》裡說得仔細。在這個小世界中4大部洲的狀態也不同。東邊的洲就是孫悟空從石頭裡蹦出來的那個地方,他們的人平均壽命250歲,有疾病,有早夭。西邊的洲人壽500歲,沒有疾病,沒有早夭,都能活到500歲命終。北邊的洲,人都能活到1千歲,沒有諸苦,一切圓滿,類似天道,待他們1千歲壽命完畢,死後就轉生到天道去,所以北俱蘆洲的人是不受佛法的,佛陀不會誕生在北俱蘆洲,因為那裡人不苦,死也不苦,化生也不苦,死後去天道還不苦,救不了。

  人道畜生道混居在4大部洲中,其中還有鬼道眾生也是和人道混居在這4大部中的,只是人類和鬼道的差別略大,所以雖然共處卻在相同的空間,但互不幹擾的。

  地獄道在哪裡呢?有的人以為地獄在下邊,在4大部洲的下方,這是錯誤的。《地藏經》裡描述了地獄的所在:閻浮提東方有山,其山黑遂,無日月光。無日月光這就代表雖然說是閻浮提東,但是卻不是在閻浮提的裡面,而指東邊的方向。閻浮提在小世界的南方,人的平均壽命現在是70左右,佛陀住世的時候是100歲,在南方的東邊又不能跑到東勝神洲,所以地獄的位置在這個小世界的東南方向,在邊角上,地獄眾生都在那裡。這就是6道眾生的基本狀態,世界的基本狀態,宇宙的基本狀態。

  二、眾生

  佛教定義眾生是眾多因緣和合而生,包括無情眾生和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雖然也具備見聞覺知的能力,但是沒有主觀的起心動念;而有情眾生有主觀的起心動念,貪生怕死,懼怕痛苦,畏懼痛苦,所以就算一隻蟑螂飛蛾,我們想打到他們也不容易,因為他們害怕痛苦,畏懼死亡和人是一樣的,這是有情眾生。因為能感受情緒,能釋放情緒,所以這類眾生是佛陀要救度的眾生。

  我們就是有情眾生,都堪受佛化。千萬不要說「植物有生命,吃植物是殺生!」這話就是糊弄人的鬼話,植物有生命,但是他是無情眾生,不懼怕死亡,不畏懼死亡,不像有情眾生這樣貪生怕死。

  三、輪迴

  六道眾生投生的根本原因不同,造作了什麼,就會招感投生到哪一道,接受這一道的遭遇等等。

  1、天道

  天道無色界四天修空禪,色界十八天修禪定,欲界六天分別修上中下三品十善業才能投生。

  2、阿修羅道

  修羅道分四大類修羅,修羅王類似天道的修善德,但是嗔心不除。其他的修羅眾們,泛存在各道,嗔心較重,所以說善道之一的阿修羅,是指天道中的阿修羅、修羅王這類。

  3、人道

  人道是需要五戒的,但是貪慾不淨,其中以飲食和情慾為主。

  三惡道是依靠貪嗔痴三業的多少而不同了。

  4、畜生道

  三業的多少不同導致形態萬千,不一而足,業力重的就深沉入海,業力輕的就羽化飛天,愚痴嚴重的就無目無耳,嗔心重的就毒牙暴力,貪慾重的隨貪著的事物不同而有差別,有貪吃、貪睡、貪美、貪淫、貪傲等等。

  5、餓鬼道

  鬼道眾生分無福、中福、有福鬼三大類。一般的餓鬼都是無福鬼,幾千年吃不到一點東西,餓鬼是鬼道中數量最多、情況最差、痛苦最重的;中福鬼還是勉強能吃到點東西,可以做鬼王、鬼將、鬼帥、鬼卒、鬼差等等;有福鬼可以做山神、土地、城隍,可以做水神、河神、江湖海神,可以做花草等神,隨所依附之物不同而有不同。

  6、地獄道

  地獄的情況《地藏經》裡記錄的較多,從輕到重分:有間地獄、無間地獄、阿鼻地獄。民俗傳說中的18層地獄,就是無間地獄。每個地獄能容納的眾生數量多少不同,地獄眾生是各道造作罪業的眾生。

  有情眾生心常計較,所以心裡升起了什麼念頭,造作了什麼業力,就會牽引到什麼道去受生。這種受生會因為個人造作了不同的業力而歧路各別,從此走上了不同的輪迴路。每個眾生追隨各自業力分散到各個道中,因為很多時候眾生是混居在一起的,所以多有交集;在宿業福報上互有高低,投生受生後也有了不同的境遇。在三毒的作用下愚痴蒙蔽,得勢便猖狂,加害他人或者暴殄天物,處於高位則傷害他人。他傷害完眾生,眾生就要找機會報仇,待他勢力衰弱命終,或者處於低位了,就要去償還對眾生犯下的過錯,從而形成了一副龐雜的微細的無邊浩瀚巨大的輪迴眾生圖。

  人就是其中的一環,人道是其中最詭異的一環,數量最少但是造業最多,帶給其他道的傷害也最大,對六道輪迴的驅動力也是最大的。

相關焦點

  • 淨宗法師:略談佛法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問:佛教的世界觀究竟是什麼?淨宗法師答: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大,也比較寬泛。簡單說幾句。佛教認為,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大家共同的業力感現出這樣的世界。這是世界的成因。我們這個世界,經中叫"五濁惡世""娑婆世界",是濁染、無常、生滅、染汙、苦惱、顛倒、輪迴的世界,又叫穢土;"娑婆"是"堪忍"的意思,這個世界有種種苦惱,可是眾生不知出離,不求出離,不願出離,還能忍得下,所以叫"堪忍世界"。
  • 什麼是菩提心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佛教的教育方針、方法,就是徹底破除迷信,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就是行之以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方式和結果,也就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 佛教文化認為,心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心、心所決定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心是精神界的總和。
  • 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雖然創立於古代印度,卻興盛於中國。千百年來,佛教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互衝突和交融中,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佛教為什麼在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中國佛教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
  • 孫悟空、張大千與佛教世界觀
    世為時間,界為空間,世界觀中我們則剛所說的是宏觀之界,下面我們將聊一聊佛教的微界觀和時間觀。在這個問題上基本佛教有四派:一切有部、經部、唯識宗與中觀派。為便於我們理解佛經和提高認知,我們都講一講。(一)一切有部的觀點一切有部認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質,都是由微塵所組成的。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從1月底開始看了很多佛教的書。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 佛教的世界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佛教的觀念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一切萬事萬物的毀滅,也是因緣和合而毀滅的,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任何事物,也沒有無緣無故毀滅的任何一種事物,這就是佛教的基本觀,也叫做緣起觀。客觀世界可以分為現象和本質。現象的因果不虛稱之為俗諦;本質的體性皆空稱之為真諦。
  • 佛教中「業報和輪迴」是由何而來的?
    《金剛經》上面這句話來自《金剛經》的經文,它體現了佛教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即「業報」「和「輪迴」。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包括你我的眾生都是由於一種因和果的動態過程,我們每做到一件事情、說的一句話、甚至是一個念頭都會造成某種「業」,而這種業在將來一定會造成某種「果」,每一個因果的循環就是一個輪迴,這種輪迴說大一點就可以擴展到人的生死。
  • 世界史: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那教與佛教的共同點,印度文明形成
    百家原創作者:花絮觀歷史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有關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的歷史事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隨著耆那教和佛教的傳播和系統化,印度文明所特有的世界觀沿著不曾中斷的幾條線索明確下來。我們在此不想討論耆那教和佛教的複雜教義,大雄和佛陀的原初思想很難與後來附加給他們的東西區別開來。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推測佛教或耆那教在其產生初期經歷過類似於基督教脫離猶太教的搖籃時所經歷的根本性的重構。那教與佛教有許多共同點,二者都主張無須祭司和獻祭就能得到救贖;都以大量得到教化的特別執著的追求者,或「和尚」為中心,由他們吸引大批義務不太繁重的俗人。
  • 徐文明:簡論佛教的靈魂觀
    佛教也對靈魂有自己獨特而有趣的解釋,由於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所面臨的環境和對手不同,在靈魂說上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體現了佛教的靈活自如、不執著的精神和不立兩邊的中道原則。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徐文明教授發表了題為《簡論佛教的靈魂觀》的論文,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摘錄如下:靈魂說的緣生及其意義生命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生死問題,對死亡的恐懼也是最大的恐懼。
  • 佛教世界觀中的四大部洲,原來我們的讀法一直都是錯誤的!
    佛教的世界觀是繼承了婆羅門教的世界觀,並加之完善,公元前六世紀佛教首創於古印度,在佛教之前,婆羅門教的思想體系長期居於印度思想界的主導地位,那麼佛教思想中的四大部洲從何而來?在佛教思想中將人界一分為四,須彌山為娑婆世界的中心,其周圍的鹹海當中,分別有著居住不同種人的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四大部洲皆是梵文的音譯,並以方位區分,在讀法上分別叫做: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四大部洲又叫做「四大洲」、「四天下」也可以略稱為「四洲」,然而四大部洲的名字由何而來,又有什麼特殊的意義,這還要從佛經之中探求真理。
  • 佛教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
    在佛教的觀念中,世界是時間和空間兩個概念的結合,世是時間概念30年為一世;界是界限,是空間概念。因此,古人的世界觀是空間和時間複合而成的一種狀態。一、佛教時間觀在現代科學體系中,時間具有一個維度,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將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部分。然而,我們思考一下當下,沒有一分一秒稱為現在,那哪裡來的過去和未來呢?
  • 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尊者,如何打造出佛家宏大無邊的世界觀?
    時至今日,佛教已經傳播到了全世界,歷經兩千五百多年,信眾眾多、群寺林立。然而,在諸多寺廟供奉的諸佛之中,釋迦佛在我們的世界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為什麼?因為釋迦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也是教化我們所處世界的聖人之一。什麼是聖人?這裡從哲學和現實意義上稍作解釋。
  • 章魚哥筆記解讀王通《通知》這本書,讓你了解道家和佛教的世界觀
    昨天給你解讀了《通知》這本書的第一章第二節,主要是跟你聊了聊 「感覺與信息」兩個詞語之間的聯繫,以及感覺對人的重要性和一些延伸的話題討論。今天給你解讀《通知》這本書的第一章的第三節,今天聊的主題也是兩個詞語:能量和信息。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所以,佛教強調要用止定之特殊能力,來辨別疾速的流轉過程;以期打斷輪迴——循環無盡的鎖鏈(「正念」對「愛取」;「正見」對「無明」)。此外,為了避免苦所導致的煩惱,除了分析,還可以「觀空」。後出佛教多用此類方法:並不急著出離——有計劃地保留一點「惑」(可控範圍);目的是留在世間以長期幫助他人。因為苦,所以出離;臨到要證涅槃了,即用慈悲心、菩提心來攝持(牽制)。
  • 佛教:觀世音菩薩和普陀山
    在佛家文化中,觀世音也有譯成「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的,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積多伊溼伐羅」。觀音是「觀世音」的略稱。唐朝太宗李世民時,減去「世」字,故稱觀音。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觀世音主張「隨類化度」,他對一切人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所以他的美名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南北朝時,觀音已逐漸獲得社會上的普遍信仰。今存敦煌莫高窟40多壁隋唐「法華經變」壁畫中,表現以觀世音為主角的「普門品」佔半數以上。
  • 寡婦失節,不如老妓從良,來自佛教的奇葩世界觀,根源在儒家文化
    程朱理學用寡婦和老妓相比,對寡婦有種恐嚇的味道,使其不敢輕易失節。從現代的世界觀來看,這兩件事情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這麼相比荒唐透頂。然而這種奇葩的世界觀卻不是儒家原創的,而是來自於佛教。在濟公的故事中,濟公稱董平為天下第一孝子,其邏輯便是與這句話相關。董平本來是個不孝子,以售賣狗人為生,天天跟家裡的老娘吵架。
  • 佛教:婆娑三聖、西方三聖、華嚴三聖、東方三聖,這次終於認全了
    要想弄清佛教不同諸佛菩薩的神像,就要從其緣起和代表意義開始說起,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婆娑三聖、西方三聖、華嚴三聖、東方三聖,這次記好了,拜錯便不虔誠了。釋迦牟尼佛是婆娑世界的教主,代表著一切佛法的總持者;左側是觀音菩薩,代表著慈悲和智慧;右側是地藏王菩薩,代表著大悲大願。據說婆娑世界又被稱為「五濁世間」,此間眾生苦難,罪孽深重,無奇不有。諸佛菩薩以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在汙濁的婆娑世界中堪忍苦難,難說能說,難化能化,不懈教化眾生。
  • 為什麼從佛教因果輪迴的角度看,輕生是一種最愚蠢的行為
    佛教不贊同輕生,認為輕生是無明懦弱者的愚蠢行為。這個觀點是建立在佛教因果輪迴法則之上的。因果,指的是三世因果,即,前世、今世和後世。前世指的也不是一世,而是累世累劫經歷過的無數世;今世,即當下存在的這一世;後世則是指當下這一世後面尚未到來的六道輪迴裡的生生世世。
  • 佛說無我,那又是「誰」在輪迴?
    後來的佛教面對這個問題時,選擇了兩條解決的途徑:一是直接給輪迴和修行確立主體,二是重新定義業報輪迴。這兩條路徑還催生了大乘佛教兩座並峙的思想顛峰——中觀與唯識。這個概念後來被佛教吸收進來,用以解釋輪迴的主體。佛教中最早提出補特伽羅學說的是犢子部。犢子部部主的祖先是一個仙人,有一天從禪定中出來慾火中燒,就和經過的一頭母牛交合併生下了後代,所以被大家叫「犢子」部。犢子部認為,眾生在輪迴之中,必定有個主體在轉移,這個主體即是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攜帶著業,從前世轉生至後世,形成各種不同的生命型態。
  • 韓少功:世界觀與觀世界
    鍾叔河先生上世紀80年代在嶽麓書社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三十六種,就記錄了國人對「西洋」和「東洋」最初的觀感。 這一看就是百多年。從早期的不以為然,把人家看成奇巧淫技、不知聖道的紅毛猴子,到後來看得魂不附體,奉人家為全面優越、放屁也香的救世上帝,很多中國人的「世界觀」大起大落,卻一直支離破碎,霧裡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