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阿宣說事兒,持續獲取更多精彩內容呀
「眾生平等」的認知!
眾所周知,佛教講求的士眾生皆苦且眾生平等,但是為什麼還要分佛陀菩薩?這個問題士當今所熱議的話題,若是想討論何為「眾生平等」,那就得看你如何定義的。
如果對於眾生平等,你的認為是所有人使用的權利和義務都是一樣的,達到同一緯度,那麼時間就會出現一些毛病,中國古代早有流傳下來的古語也說過,上天若是分配任務,必定是先給予那些能力高的人。比如說,一個任務需要行動能力的任務,那要所謂的「眾生平等」,那一個殘疾人和長跑運動員,誰能夠勝任這個任務?
所以說,「眾生平等」不是能力等級平等,而是「心」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眾生平等」與「因果輪迴」
佛講究的是三世因果,也就是進入輪迴之後,沒有人能夠知道自己下一世會重生是什麼等級,比如,一個剎帝利,下一世可能就會變為吠舍,又或者,前世是一個婆羅門,下一世成為首陀羅也不一定。那就可以得出結論了,所謂眾生平等,指的是在因果面前所有人都一樣,有因必有果,並且因果的規律不以眾生的屬性、樣貌、身份而承接到下一世,這也是在佛教中的輪迴的特點所在。
在三界六道中,無論天還是惡鬼,都受著因果輪迴的制約,並沒有所謂的高低之分!
話又說回來,佛教中為什麼會有佛陀菩薩之分?
根據佛教所稱,世人萬物都是具有佛性的,而又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正確面對自己的因果報應,從容面對輪迴轉世的話,成佛只是一個「劫數」的多少。佛為什麼能夠成佛,每一個大劫都會有佛出世,像莊嚴劫、賢劫等。而菩薩便居於佛果位,若是菩薩想成佛,那就要看自己所發的願,劫數多少都有不定性,可能在未來成佛也不一定!
再往大裡說,佛教所說的眾生平等,其實指的是「諸法平等」,也就是在同一時期的法則下,所有眾生都是平等的。世人們認為的佛陀菩薩有高低之分,其實是將性質改變了。佛陀菩薩之所以會被認為有高有低,是因為所成佛的時間不同罷了。
但是佛教中雖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平常的關係之分還是無法避免的。那就比如說是「西方三聖」中,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無諍念王)未成佛前的大太子與二太子,「東方三」聖中日、月光菩薩是藥師佛未成佛時的兒子。還有釋迦牟尼佛是燃燈古佛的徒弟,這些也只是長幼之分,也沒有高低之分!
所以說,很多人都曲解了「眾生平等」的真正含義,在佛教中曲解這個含義的,都是起源於一切貪念、嗔念以及痴念。依據佛陀所說,要想成佛,最先就是要修心,文殊師利菩薩的慧劍就是斬斷這些「邪念」的利器,所以文殊師利菩薩也被稱之為「大智」。
「眾生平等」在於佛教中是正常的,只是後人解讀時被曲解了而已。
大家還有什麼意見
歡迎留言討論
喜歡的看官別忘了點讚~分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