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而要理解「因果」就要先從「業」說起,業力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緣起論與無始無明化世界。佛法所說的業力,分為身、口、意。身業有三:殺、盜、淫;口業有四:妄語、兩舌、惡語、綺語;意業有三:貪、嗔、痴;共十種,也叫「十業道」。但不管何種業,業起則緣起,緣起則因生,有因就有果。
而「業」之所以後面還加了一個「力」字,就意味著它與物理學中的「力」一樣,都有一個作用力的效果,但不同的是物理學中的作用力是作用在現實物質世界的,而業力的反映則是作用在了我們的精神意識世界。「業」在梵文中原是指作業或行為的意思,而「業力」則就是此行為所產生的作用力。每個不同的行為產生不同的業力,而不同的業力又作用在我們的精神意識世界,進而對我們的思想及意識產生影響,最終影響我們的運程走勢。
當我們明白了什麼是「業力」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業」只是一個中性的行為準則,它不存在善與惡的屬性,有惡業也就有善業,那是不是善業就一定會產生善報,惡業就一定會產生惡報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於我們考慮自身所造的業力之外還要考慮其他人與你身上施加的業力。你想想看,你會對別人施加善惡兩種業力,別人就不會對你施加善惡兩種業力嗎?這道理和物理書裡「力的中和」是一個樣的,業報最終如何取決於這兩股業力相互作用後會產生怎樣的合力。合力如果向善則產生善報;合力如果向惡則產生惡報。
那麼如果我們也會好心辦了壞事,這個業報又應該怎麼計算呢?好心,於是形成了善業力;做了壞事,那就要看受害人對你產生多少惡業力了。如果他對你恨恨不平,巴不得滅你全族,那便是生出極大的惡業力;而若這時你的善業力又不足以中和它,那麼不好意思了,你最後得到的只能是惡報。反之,如果他原諒你,不對你產生多少惡的業力,恭喜你,你最後得到了善報。所以,好心做壞事最後善報還是惡報,要看善惡兩力的中和。善惡的標準看發心,最終的報應看合力。合力怎麼算:善善得善;惡惡得惡;善惡,惡善,要看中和。
最後,再說說報應的形式。報應的形式不在物質,而在意識。見過坐擁幾億身價而鬱鬱寡歡的人麼?他是善報還是惡報啊?必須是惡報。人積累財富圖個什麼,圖個快樂,得了財富不快樂,是真可憐人,這是很大的惡報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活得這麼窮,是善報還是惡報啊?是善報啊,因為「回也不改其樂」,他的心靈富足,早就快樂得不得了。所以我們以後不要看到一個壞人表面過著很好的物質生活,就以為惡沒有惡報。他很可能因為自己做了壞事,每天擔驚受怕,惶惶不可終日,其實早已經活在地獄裡。最後我想說,作為一個凡人我們還是做好自己,多發心向善,這是在漫長的因果輪迴裡我們唯一可控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