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0 儒道釋共同的修身之道:靜坐呼吸冥想

2021-01-07 大同書院

道德經第十章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譯文:(打坐時)精神專一,能沒有游離嗎?(呼吸時)專注氣息放鬆身心,能像嬰兒一樣嗎?(冥想時)清楚妄見,能沒有雜念嗎?

開始講道德經第十章,不得不分開兩部分講。我們知道儒道釋都講修身,而道德經這一章涉及到了修身之道。修身最常用的方式是什麼?就是蓮花坐!儒家王陽明曾國藩叫靜坐,道家叫打坐,佛家叫坐禪,瑜伽叫冥想。我們去看看佛像就會發現所有佛像都是一個坐姿,手放的位置都是一樣,不要小看這個姿勢,這是儒道釋共同的修行手段。這個坐是有講究的,坐的時候想的東西也有講究,正確的坐才能強身健體,功夫增進。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學儒不下功夫,也就成了滔滔不絕的空談。

現在流行的瑜伽其實是哈他瑜伽,是冥想的準備姿勢,無數不了解的女性朋友們花大價錢學準備動作,卻很少有人去做真正的冥想,而恰恰冥想才是瑜伽的核心。有興趣的同學們去翻看一下蕙蘭瑜伽,後面會講冥想的要領,那個是比較全面詳細可操作的。但是瑜伽也不過是佛家理論的演化,對性功的認識也僅僅算是皮毛,耶穌當年和佛陀學會了龜息,成就了復活的神話,後來瑜伽師通過自己水下閉氣,不吃不喝等等奇蹟讓西方對瑜伽產生了認可,瑜伽又經由西方回到中國。這其實真的是一個大大的笑話,徒弟的徒弟回來成了師父,自己的師祖被打成了封建迷信,這世道也是讓人瞠目結舌!

坐姿:越想越無語,我還是說說怎麼坐吧,盤腿找個舒服的姿勢,手自然下垂,挺胸收腹。

呼吸:核心在於呼吸,呼吸要慢要綿長,要深入,成年人很多呼吸到胸,會瑜伽和功夫的人呼吸可以到腹,通了二脈的人可以到臍下丹田。我們要盡力用丹田呼吸,不知道丹田的人打個哈欠,感受一下腹部有壓力的地方就是丹田了,或者深吸一口氣,向下壓,哪裡有感覺哪裡就是丹田了。初期是要呼吸綿長,一分鐘10次,5次,3次,1次,到後期就是閉氣,龜息10分鐘,20分鐘,以致於厲害的道家高人可以再水下一小時。進一步的就是服氣,辟穀,這個也是打坐龜息的升級功夫,沒有根基的人不能亂來。這些都是性功,為的是強化肉身,也就是心肺功能。而道家講的是性命雙修。冥想就是命功了。

冥想:冥想不是胡思亂想,要有意識地去想像和感受。

首先是想像:在腦海中模擬一個世界,初期的世界可以是一片混沌,然後分成陰陽二儀,四象生,八卦定,三維世界建立成功,在三維世界裡,分16,32,直到64卦,能夠成功想像出這個過程就已經能找到事物背後的類別,理解事物變化的過程了,在易經這個小世界裡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然後就是分類:在朱子學說裡叫格物,就是將萬事萬物分類歸類,這個過程要用心去感受。如男人為陽,同樣為陽的事物是天,是光,是火,是夏,是心。再細分,太陽,夏為離卦;雲,霧為艮卦;月,星為兌卦等等。聯想和想像就是把世界歸納整理的過程,比較可喜的是,現在的最強大腦等已經認識到這一點,最強記憶法用的就是這種聯想法實現過目不忘,快速記憶。

最後就是演繹:這個是最難的過程,也是心學的最高成就:心即理,心即世界,心即萬物。在第一步想像模擬的六十四卦中套入聯想歸類好的萬物,再使用術數算法演繹。做到的人可以通曉未來,甚至知道千年後會發生的事情。而術數算法是比較複雜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術數用近似模型來模擬這套算法,最簡單的就是五行體系,最複雜的就是奇門遁甲。而真正的算法其實我們已經普遍應用了,就是計算機的算法。二進位體系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計算機模擬出來的世界就是陰陽演化出來的世界,用計算機的二進位算法就是易學爻變最完美的術數模型了。

冥想的過程中不斷分析總結歸納演繹,再附以正確的邏輯算法,一定能夠領悟到這個世界的真諦,千百年來的修行人都希望通過禪定來開悟,一朝悟道天下清。希望我對修身的講解能幫助到別人吧。

原文: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疵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譯文:愛護民眾治理國家,能沒有主觀妄為嗎?天眼開閉,觀察到的世界都沒有瑕疵嗎?明白覺知四通八達,能沒有執念嗎?

治國要無為,有知識要無執念,前面都講了。第二句,天眼開或者閉,觀察到的世界都無瑕疵,這句話要解釋一下。人心就應該如古井,不波不動,人觀察認識事物就應該如明鏡一般,無瑕無疵。天眼是人的松果體,也就是神話裡二郎神的那個位置的感受器官,松果體是可以感光的,其能力要強過眼睛很多倍,在瑜伽裡是三脈七輪中的眉心輪,光刺激其會產生心理波動。這裡的光不僅僅是可見光,包括一些不可見的能量波動等等。大部分人的松果體退化了,感光產生的波動無法感受,以至於西方醫學界一直把松果體當做是可有可無,甚至盲目切除。而後來人們慢慢意識到了松果體的強大,佛像上松果體的位置都會有誇張的突起來表示。

這裡要說的就是,不管開不開天眼,看到事物都是真相而不會有瑕疵,這需要一顆平和的心。

原文: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翻譯:產生變化,讓變化發展,產生而不佔有,做了而不恃功,養育而不宰殺,這就是玄德。

這句話解釋了玄德,是一種不求回報的德行,也可以說是陰德。做了好事,沒有回報,回報會積累起來形成一種力量趨勢,這種力佛家叫業力,就好像一種吸引力似的。也不需要多解釋了,大家都懂的。

今天講的道德經,我多囉嗦了一下性功,冥想是好事情,記得在漂亮的房子裡吳彥祖號召大家在新房子冥想,大家得到了身心的放鬆,也希望更多人能用這種方法讓自己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裡得到真的輕鬆和快樂。

相關焦點

  • 靜坐冥想:自然的養生之道,被科學實驗證明了的自然療法
    在我國傳統的養生功法中,有關靜坐、打坐、坐禪(其實本質都是一樣,梵語Dhyana,音譯「禪那」,簡稱「禪」),最早大概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根據《莊子》記載,黃帝曾向名叫廣成子的人詢問長壽之道,廣成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勞汝靜,乃可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 【闢謠】靜坐(冥想)的28個雷區,你踩過幾個?
    靜坐在很多人眼裡是神秘的。有些提問匪夷所思,令人忍俊不禁,你甚至會感慨人類想像力之豐富,腦洞之大。這次,我們把這些所謂的「奇葩」問題放出來,集中闢謠。(註:靜坐、打坐、冥想、坐禪等名詞,是一個意思,都是指坐正入靜的方法。)當然,我們也遇到了很多提問。畢竟,靜坐在很多人眼裡是神秘的。有些提問匪夷所思,令人忍俊不禁,你甚至會感慨人類想像力之豐富,腦洞之大。這次,我們把這些所謂的「奇葩」問題放出來,集中闢謠。(註:靜坐、打坐、冥想、坐禪等名詞,是一個意思,都是指坐正入靜的方法。)1.靜坐是佛教嗎?
  • 靜坐冥想每日15分鐘!減肥、美肌,提升記憶力!6個常用到的坐姿
    要跟未曾靜坐冥想(Meditation)過的人具體地形容這種心靈修煉,那就像是「洗熱水澡」!靜坐冥想不用放肆高歌,也不用真的有水,就恰似有一股暖流傳遍身體的細小角落。若然每日持之而行地進行15分鐘冥想,讓自己在身體內在及外在世界裡「冥想遊」,還可以達到減肥、美肌,增強記憶力等等的神奇功效!為你推薦的6種冥想坐法,由今天開始一起靜坐冥想吧!冥想可提升專注力、記憶力?靜坐冥想源自印度,透過靜觀內在或動作達到意識變化,當中包括整頓呼吸,排除外在刺激,集中注意力等等。
  • 儒道兩家的政治觀點、思想方法之比較
    一、 就源流而論,儒道兩家皆承自吾國歷史傳統之學術與智慧,但道家思想中經隱者之一變,而為退避恬淡;儒家自孔子問禮之後,始終承繼正統文化而發揚之,故主維持舊制度、禮儀,並認倫理道德為修身治國之圭臬。孔子主張「正身」,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中的科學
    全書圍繞「道」展開,篇幅雖短,然文字誨澀,表達獨特,甚是費解。縱覽千百年來眾人對《道德經》的注釋,幾乎全是哲學或玄學的思路,竟無一種與科學有關。小子無知,以淺薄所知試解之,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更多人的思考與討論。先從《道德經》第一章說起。這一章為全書總綱,有提綱攜領之效,故尤為重要。
  •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兩千五百多年以前,老聃著作的一部哲學作品。全書以「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其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然而,《道德經》最早也不叫這個名字,也沒有八十一章的,或許全篇也不到今日所見的五千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包羅萬象,盡收眼底。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領悟道家精髓——道教協會會長解讀《道德經》
    東方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中國文化巨匠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然而,道教的基本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道教的最高信仰是老子的「道」。這說明,道教的根柢是闡道論德的《道德經》。據史書記載,《道德經》一書為老子在陝西周至樓觀臺所著。秦始皇因篤信老子養生之道,在樓觀建老子祠,供奉老子像。樓觀遂被道教尊奉為祖庭。秦漢以降,不少道家隱士在此修煉學道,代不乏人。以「黃老之學」而言,老子與黃帝齊名,黃帝為政治代表,老子則為學術代表。以儒道兩家而論,孔子問禮、訪道於老子,喻老子為「猶龍」,發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 道德經和量子力學中的宇宙說的太像了,這是巧合嗎?
    道德經被譽為最偉大的經典,人類智慧的巔峰,人類文明的王冠上的明珠,萬經之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品有十本,第一本就是道德經,老子也被評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作者之一。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評它為萬物之根,魯迅評為不讀道德經一書,不懂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更有世界文明史的作者說,除了道德經,當我們焚毀所有的書籍,仍能在道德經中找到智慧的摘要,評價高的如此過分。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道德經》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本不欲道,不欲名,遠離文字障,直心契悟為修道根本。最後章再次重申遠離文字障,遠離言辯。這是首尾呼應,大宗師唯恐弟子忘卻這一要旨,使修道陷入文字假象,不能獲得真趣,不能實證生命真諦。「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都是同一教理。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道德經》:自是者不彰,何解?
    「自是者不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從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成事先要修身,這樣才是符合大道思想。如果做不到修身合道,什麼樣的缺點短板都會顯現出來,就像前面說的那樣固閉自封、不明事理、自以為是、不明是非、自吹自擂、自高自大。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些缺點短板,可見這是什麼樣的一個人,還有成功的可能性嗎?總而言之,修身合道,方為成功基礎。老子列舉了以上的一些行為,正反說明了做事合乎道的重要性。
  • 葛洪魂魄學破譯疾病之迷 · 老中醫破譯修身正心之道
    三、人乃萬物之靈之天人合一觀葛洪立「玄」為本,而且把「」玄」與「道」和「一」聯繫起來,玄、道、一,三者,實乃異名而同義,皆指宇宙萬物本源。《抱樸子內篇·地真》曰:「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充分體現了天、地、人與道一體並存的天人合一觀。正如《道德經》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與道、天地同大,天人本合一。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縱觀歷史,它是被研究和註解最多的著作;橫貫中外,它也是被翻譯成語言最多的著作。從普通讀者到世界名人,各個階層的人都不惜吝嗇的給予很高的評價。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短短五千言,《道德經》無所不含,如此名著,我們怎能錯過。然而流傳2000多年,如今版本眾多,有些一字之誤,意思竟然完全相反,這讓我們在追溯老子思想真諦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迷惑。好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出土,給我們撥開了一些迷霧。本文準備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20年來研讀各版本《道德經》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冥想呼吸輔助器
    第 86 期 xHA Andriananassou環境巨變、個體化差異加劇了未來人類生存的不確定性與危機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出現精神方面的疾病,受到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的困擾,人類對心理健康的需求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用冥想來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