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世間兩種人命最苦,兩種人最有福

2021-01-09 李大新的歷史課

元朝大臣史弼的《景行錄》中就說到,「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古語有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禍是福,只在我們的一念之差。

王陽明平定了寧王之亂,寵臣江彬嫉恨他的才能,他儀仗寵信,在皇帝面前進讒言。但是王陽明做風正派,就連昏庸的武宗都相信他是個好人,江彬自討沒趣。

品行端正的人,就算是處於逆境,遇到小人,也會獲得信任,逢兇化吉。

修身,其實是在為自己積福!

01

不自重、不自畏的人,命最苦

老話說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

自重,就是一種自知之明。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價值,不卑不亢。正視自我。

王陽明說: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王陽明認為,尋得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無論我們是忙碌還是清閒,自我省察都是很重要的。

只有認清了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才不會得意忘形,貽笑大方。

得意忘形,不之天高地厚的人只能一時神氣,真的碰到困難時,只會因為過度的自負輸的很慘。

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就怨不得要獨自吞下失敗的苦果。

春秋戰國時期,除了有我們熟知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還有一個小小的國家,被稱作息國。

息國的知名度雖然不高,但是也曾擁有過一定的軍事實力。息國國君卻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敢向更加強大的鄭國宣戰。

大臣們紛紛勸說國君,指明了息國的國力和兵力都不如鄭國,奈何息國國君根本聽不進去。貿然發動進攻,最終當然是鎩羽而歸。

越是能力欠缺的人,越是喜歡用高估自己來尋找一點可憐的自尊。

而層次越高、學識越豐富的人,越有自知之明。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自畏,就是對自己的言行要有敬畏之心。

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常懷敬畏之心,說話有分寸,做事有底線,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

不知自畏之人,為人處世沒有原則和底線,做事不知輕重,容易招災惹禍。

長此以往,原本屬於我們的福氣和親人,都會離我們遠去。

我們的每一次不負責任,最終折損的都是自己身上的福報。

不自畏,難立足。

王陽明曾說:「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有所恐懼憂患之謂也,乃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

而自畏的最高境界不是恐懼,而是慎獨。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臨終之時告誡兒子的第一句話便是:「慎獨則心安。」

做事必須讓自己問心無愧,他人的口舌才是其次的。

沒有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的人,容易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迷路,更容易行差踏錯,誤入歧途。

每個人都有善惡兩面,就連慈悲的佛祖都有一個惡毒的影子。

不自量力,不知敬畏的人,更容易被自己的狂妄和邪念吞噬,毀掉自己身上的福氣。

02

不自滿、不自是的人,最有福

心學大家王陽明認為,自滿又自以為是的人,人緣都好不到哪裡去,甚至連最親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都會疏離。

古語有云:「滿招損,謙受益」。正所謂謙虛納百福,謙虛的人,總是更能吸引福氣。

虛心的人,心胸開闊,待人和藹,不僅自己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也知道尊重別人,這樣的人自然人脈寬廣,總能遇到貴人。

相傳「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曾在散步的時候,遇到一個身穿布衣,其貌不揚的老人。

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幫我把鞋撿起來。」

張良很不解,但是對方是個行動不便的老人家,毫不猶豫的就去幫忙。沒想到老者剛拿到鞋,順手又把鞋扔了下去,一連三次,煩不勝煩。

張良沒有生氣,也沒有不耐煩,他恭敬地幫老者穿鞋,毫無怨言。

老者笑著點點頭說,「孺子可教,五天後,天亮之時,你到這兒來等我。」

五天後的天亮之時,張良來到了約定地點,發現老者早就在此等候,老者生氣地叱責:「與人相約,怎麼能遲到呢,五天之後你再來,必須早點到!」

這一次,張良天還沒亮就起來,但是依舊遲到了。

第三次,張良乾脆半夜就出發,正好碰上了老者,老者對張良的謙遜很是欣賞,便送給張良一本兵書《太公兵法》。

正是這本書讓張良頓悟了謀略的奧秘,日後輔佐劉邦,開創了漢室江山。

太自以為是的人,就是太以自我為中心了。浮世如潮人如水,這個世界上從不缺有本事的人。

一個有天賦,有才能的人,如果只知到高傲自大而不知學習,最終他還是也會江郎才盡,一無所成。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自以為是的人容易止步不前,因為他們早已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反而是謙虛的人容易取得進步,突破自我。

這就是謙虛的力量。

謙虛的人,就算是才華橫溢也不會自負炫耀,反而更加謹慎和氣,默默地積累著自己的能力。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保持著開放平和的心態,身處順境而不驕傲,身處逆境而不絕望。

這樣的人,福澤是很深的。

活得通透的人,就像一朵曇花。他們會在無聲處努力的綻放,卻不會用高傲和炫耀打擾別人。

謙虛對待人,用親和的,欣賞的心態去對待別人的建議,這樣的人更容易遇到貴人,得到喜愛,福氣和運氣自然就會來到他們身邊。

謙虛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王陽明:知行合一,方能無畏

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他曾寫詩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這句話用來形容如今的人,再合適不過了。

王陽明被後世的人譽為千古第一聖人,他的「心學」被人們奉為修心養性的真理。

所以當代人真應該好好看看王陽明,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大家能去看一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理解對人生、對生命更好的感悟,找到屬於你自己內心的那個「定盤針」。

人生早一些讀王陽明,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王陽明之所以能從落魄中逆襲,靠的就是修心,修心能讓你的內心變得強大並且樂觀。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8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世間有兩種人命苦,兩種人有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明代的心學大家王陽明,是歷史上都一等一的大人物,他的心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不僅是對如今的我們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甚至對日本及東亞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王陽明提出,世間有兩種人命最苦,有兩種人最有福,別等到50歲以後才知道。
  • 《易經》中暗藏的2個事實:有3種人「命最苦」,這3種人最有福相
    在《易經》中,為我們揭露了2個人生真相:這3種人命最苦,這3種人最有福!看看你是哪一種?三種人最有福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學好東西要花很長時間,但是想要變壞往往只需要一個念頭就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易經》裡講:厚德載物。
  • 世間最重要的複利效應 我們真的懂了嗎?
    原標題:匿名投資人:世間最重要的規律之一,我們真的懂了嗎?  作者:周唐  複利效應是世間最重要的規律之一  1,網絡上經常聽到這句話,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在春秋古籍《道德經》裡也會讀到這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有福報的人,總是善良的人。善良之人必有厚報。佛說,有福之人身上往往有以下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一、孝順父母、知恩報恩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我們為人子女的義務和本分,若不孝父母,就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在折磨自己。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煳弄別人容易,煳弄自己很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6、無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
  • 王陽明告誡:中年多「欲」,必是無福,五十歲時一定學會這2點!
    我們在祝願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會祝他往後越來越有福;家裡很多老人也常說,如果能常聽見喜鵲的叫聲,那就說明是有「喜事兒」,若是一戶人家走廊有燕子築巢,那說明這家的福氣會很旺等等。很多人信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裡所說也是福氣的一種。
  • 過來人提醒你:真正有福之人,往往落魄中有這兩種習慣,別不信
    文/慈悲秀才人啊,都會老,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老了以後,會有福氣。所謂的福氣,或許在大家的理解裡,便是人老後,衣祿不愁,前後有人孝敬,老伴兒陪著終老。福氣沒有準確的定義,每個人都是可以有福氣的,比方說:不怨不念之人,可以有福;孤獨自樂的人,也可以有福。每一個人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便註定了要經歷人生的各種磨難,在磨難中,我們漸漸變得沉默,漸漸的變成孤獨。
  • 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王陽明講,做人應當「胸次悠然」。 王陽明是個性情中人,平生主張盡性而為。 在他看來,一切本該順其自然。 太過糾結在意,反倒成了內心的障礙。 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
  • 愛不能擁有,是情深緣淺的愛戀;愛著思念著,這是世間最苦的愛戀
    有一種愛,明明愛得很深很深,卻要壓制在心底,放不下忘不了的珍藏著,愛而不語不是不想表達,也不是不想擁有,而是知道這是一場不能繼續的美夢,愛的長河裡,一個人一旦入心便是一生一世,在情感的世界裡,有一些人不在身邊,卻時時刻刻在心上搖拽,那是一份銘記於心的風景,一顆心倘若真愛一個人,就算是一輩子不會在一起
  • 既然世間皆苦,人為何要來呢?佛說出了真相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家講苦,並認為世間一切皆苦,就算是快樂也是苦的,因為無論是快樂還是苦難,都是不斷的處於變化之中,都有生有滅,成為「無常」的存在。因此,世間的一切都是苦的,無一例外,而佛家的修行,其本質就是拔苦,讓眾生離苦得樂。
  • 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老子》意思是說這世間萬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它們是共生的,缺一不可。人的大腦很神奇,當你處於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時,它便會控制你去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與此同時還要灌輸正面的信息給你,使得人類變得開心起來。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屬狗人命裡最苦的出生月份!準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屬狗人的命運吧!屬狗人直率、誠實,為人仗義,對事公平,勤奮好學。屬狗人的活躍特別引人注目,受到異性的好感。儘管屬狗人外表看起來情緒高昂,但內心世界存留著一塊悲觀厭世的天地。屬狗人也會為那些不必要擔心的事情而焦慮,猜想著世界上每個角落都可能潛伏著危機。而有時候,屬狗人的預感真會變成現實。但無論如何,不少東方人和西方人都需要家中有一位屬狗的朋友來幫助自己判斷是非。
  • 日本人最崇拜的三個中國人,王陽明、徐福和蔣介石
    儘管如此,日本人還是很崇拜中國的,最起碼這三個人在日本得到最高禮遇的崇拜。一、徐福徐福在日本的地位毋庸置疑。相傳秦始皇為長生不老,派徐福帶領3000童男童女去尋找仙方,沒想到這一去杳無音訊。大多數人都認為徐福與這三千童男童女去了日本,成了日本天皇,創造了日本文明。
  • 幾點出生的屬猴人,無論男女命都好有福氣?
    人的運勢會變化,但是一個人的努力卻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未來,有時候偶然的事情需要運氣的引導和幫助,但是在大多數的時候,還是需要有個人的努力,才能夠讓生活變得更輕鬆如意,不過藉助好運,更容易走向成功,那麼什麼時辰出生的屬猴人命最好呢?
  • 王陽明:你是什麼脾氣,就是什麼命,很多人苦了一輩子都不知道
    作為專注於研究人的本我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在探索「心」的奧秘的路上,發現了命運與一個人的脾氣息息相關,總結了以下三點!1、理智型這類人的脾氣屬於較好的,他們的脾氣不會所以亂發,所以偶爾發一次脾氣會有很強的震懾作用。
  • 屬這7個生肖的人,這幾個時間點出生最有福氣
    我們中國人講究的運勢是要看生辰八字的,那麼在幾點出生的人是最有福的人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屬蛇的人出生於辰時是最幸運的,也就是早上七點到九點。蛇在習俗中也稱「小蛇」,在這個時間段內出生的生肖蛇就會有化青龍的命格,就能擁有比較幸運的人生了。
  • 南瓜做出的黃金福袋,寓意代代有福,最適合過年做了
    南瓜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以及維生素,不僅可以健脾、養胃、護肝,還可以使皮膚變得細嫩,富含兩種維生素A和D;維生素A能保護胃腸黏膜,防止胃炎、胃潰瘍等疾患發生;維生素D有促進鈣、磷兩種礦物元素吸收的作用,進而收到壯骨強筋之功,對於兒童佝僂病、青少年近視、中老年骨質疏鬆症等常見病有預防之效
  • 郭靖喝寶血,楊過吃蛇膽,段譽吃朱蛤,張無忌吃的兩種神物更逆天
    而且張無忌吃的這兩種神物,跟前幾位奇遇之下吃得,有一點大大的不同,想必這幾位主角知道,都會十分羨慕!一、郭靖吃寶蛇為替王處一治靈智上人的毒砂掌,郭靖和黃蓉一起潛入趙王府盜藥。被發現後,黃蓉留在前廳,跟歐陽克等人糾纏,郭靖一人偷偷摸入梁子翁房內找藥材。
  • 王陽明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矩,有規律,有規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