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字原本讀音是「gai」,為何普通話卻成了「jie」?

2020-12-01 騰訊網

201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推出了大型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一經播出便廣受關注,不少人認為這樣的節目意義深遠,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他不僅向廣大人民群眾傳播了中國漢字的魅力,也傳遞了愛漢字,愛漢語的價值觀。

從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甲骨文的出現到如今,漢字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不可否認,漢字的傳承也是文化的傳承,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漢字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首名叫《買條街》的流行歌曲,這首歌發行於2018年,其中有一句歌詞就是「只要你乖給你買條街。」

而在這句歌詞裡的,街字的讀音就是gai,那麼街到底是念jie還是gai呢?其實這就是漢字讀音在歷史發展中的變化。在很多地方,比如雲南,貴州,廣西,等省份,包括客家話、粵語、湘語在內的很多方言都是把「街」讀成gai的。

既然這麼多地區都保留有gai的讀音,那是不是古代街的讀音也是gai呢?答案是:對的,從一些古詩詞的押韻情況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唐代李白《春感詩》中的街就與「諧」、「釵」、「齋」押韻,這樣看來,如果發jie 的音,明顯不押韻,但是如果讀作gai ,那麼平仄、韻腳都完美無缺,所以說,在古代街字的讀音多半是「gai」。

其實在保留「gai」讀音的地區有很多都在南方,其實這也是歷史遺留問題,大家也都知道北方地形平坦,多平原,所以人們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文字的發音即便有變化,往往也是統一的,但是南方由於地勢險峻,各地區交流困難,所以南方的發音大多都是保留古音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南方地區都把街讀作「gai」。

既然如此,街字的讀音是怎麼演變成「jie」的呢?據了解,在清朝中期以前,我國大多數地區還是把街讀作「gai」的,但隨著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特別是山西客商去北京做生意,由於山西人讀「jie」,所以慢慢地就帶得許多北京人也開始念「jie」,後來,越來越多的北京人開始念「jie」,而後,1956年確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街字的發音也就正式被確定為「jie」了。

其實不管是念「jie」還是「gai」,字的含義都是沒有變化的,僅僅是讀音發生了變化,而且除了「街」字,還有很多的漢字也都經歷了讀音變化這一歷程,但這並不妨礙字義的表達,所以,漢字可能還會隨著歷史的前進有著或多或少的變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以求同存異的眼光,正確看待漢字的不同與發展。

相關焦點

  • 「街」這個字原來的讀音是「gai」,為什麼現在變成「jie」了?
    在現代漢語裡,存在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比如說「街道」的「街」字兒,其讀音是「jie」,但是很多地方的方言將其讀之為「gai」。類似的例子還有一個:抗戰期間,汪偽政權首腦汪精衛的錄音原聲中,汪精衛在宣稱為「東亞之解放而奮鬥」的時候,「解放」這個詞,被汪精衛讀作「gai fang」。
  • 「街」字原來的讀音是「gai」,為什麼現在變成「jie」了?
    官方語言是新中國後來評普通話為官方,這也沒什麼?如果論證普通話是不是古代正宗漢語又不一樣,看大家怎麼看咯!gai是土話方言讀音嗎,是標準的讀音。反而讀jie讓人很彆扭。實際就是中原話的發音,和京劇發音一致,簡化後就變jie了。而gai發音歷史更為複雜久遠。
  • 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看看你讀錯沒有?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字,大家都很熟悉,這個字就是「街」。在如今的詞典上,這個字有且只有一個讀音,便是「jiē 」,但是在查閱中國上下三千年的歷史中,「街」這個字有非常大的可能並不是如今的讀音。那他到底該怎麼讀呢?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而在讀音上更是如此,更有可能兩個相鄰的小鎮,對於一個漢字的發音就會有所不同。而這個漢字則更為特殊,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那麼到底是哪個字呢?中國漢字的存在時間也有數千年了,從起初的結繩記事,再到文字的出現,期間也經歷過了許久的演變。而在資料中記載顯示,黃帝出生在山西,此後當他打敗蚩尤以及炎帝的部落以後,便開始對漢字進行了改革。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多年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但是在各個方言裡,「街」這個字的讀音竟然都是相同的。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活躍在前53—18年的漢代學者揚雄首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方言」這個概念。這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它指的是不同地區之間所使用的語言的總稱。也就是說,它和「白話」、「土話」是一個意思。而在歐洲地區,「方言」則是語言學的概念。
  • 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今天所要提及的文字,不是最生僻的,也不是最有趣的,卻是最日常的,基本天天都會看見或聽見,這個字便是「街」,其含義指城市的道路,通常指有商場或者能閒逛的地方。這個字早在古代,便有文人注釋講解,如《康熙字典》中的「允街,地名」,含義一直沒多大變化,但讀音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發生變化。其字主要有兩種讀音,一種稱為「gai」,一種稱為「jie」。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也讀錯了
    從方言到普通話對於中國而言,那個規範性的語言就是普通話,而我們所寫的文字都是漢字。有了一個確定的規範性語言之後,對於不同的字也標註了拼音,通過這個讀音,人們才能夠認識越來越多的漢字。不過,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只有一個讀音,但可能你的讀法是錯的,而且說不定大多數人讀的都是錯的。
  • 中國有一個神奇的漢字,所有方言讀音都一樣,大多數人都讀錯了
    這個獨特文字3000年都是一個讀音我國文字多種多樣,叫法也是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個字,在同一個省內,叫法都不相同,而我國的文字更是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所表達的意思也是各不相同叫法更是不一樣,然而現在卻是有一個漢字從古至今卻一直是一個讀音,這個字就是"街",這個字大家都知道叫"jie"但是這只是在普通話中叫"jie",那麼方言則是叫"gai"而從古代到現代這個字在方言中卻一直是叫
  • 我國有一個字十分「獨特」,3000年來全是這個讀音,估計你也讀錯了
    這個獨特文字3000年都是一個讀音我國文字多種多樣,叫法也是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個字,在同一個省內,叫法都不相同,而我國的文字更是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所表達的意思也是各不相同叫法更是不一樣,然而現在卻是有一個漢字從古至今卻一直是一個讀音,這個字就是"街",這個字大家都知道叫"jie"但是這只是在普通話中叫"jie",那麼方言則是叫"gai"而從古代到現代這個字在方言中卻一直是叫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今天要講的這個神奇的字,就是「街」,它在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但跟多人卻都讀錯了。如果不相信,就一起來分析研究一下。 中國是一個大家庭,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傳承下來的「語言」,如今叫做「方言」。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文字的寫法讀音也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發生了很多的改變,文字的寫法是一方面,發音更加是各不相同,方言就是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哪怕是如今我們通用的普通話也只是在建國之初我們選擇的一種使用較為有普遍性和實用性的方言,也即是將建國初期的北京話經過一定的改良後投入教育領域和社會領域進行普及。
  • 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不信你試試
    不過在如此多的方言中,我國也存在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它便是「街」字,普通話讀音為 「街」在古代讀kre,北方r變j,因此讀ie韻,南方r脫落,因此讀gai,句尾助詞乎古讀ghaa,方言讀成變嘎自然。 18世紀時北京話將「街」字讀為「giai」,後受晉語的影響變為了jiai,最終變為了「jie」。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各大方言都一個讀音,今天讀法可能有誤?
    但是,不管是什麼方言,有一點卻是驚人地一致,那就是對「街」這個字的發音,基本上是沒有變化的。大多數方言中,街都讀「gai」,廣東話、東北話都是這麼說的,「上街」是人們生活中常常用到的一個詞彙,但是在中國廣大的地域上,卻達成了驚人的一致,實在有些令人費解。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最新字詞讀音修改匯總哪些字詞讀音被改
    這則「假新聞」中的大部分內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但是至今尚未正式發布。  「今後正式發布的《審音表》應該不完全和《徵求意見稿》一樣,也許擔心的『讀音改動』根本就不會出現在正式發布的《審音表》中,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下面是一些被修改讀音的字。
  • 錯誤讀音「轉正」了?網友大喊:我不同意!教育部...
    編者按:近日,有消息稱,一些字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如果用這種讀音朗誦古詩,語文老師往往會把「衰」糾正為cuī,「斜」應讀作xiá,而「騎」應讀作jì。但現在按照注音,它們都不再需要糾正。
  • 中國有嘻哈總冠軍是gai還pgone 王嘉爾GAI演唱papillon歌詞介紹
    上周六的《中國有嘻哈》4進3幫唱環節,全場最佳王嘉爾&gai帶來了一首《Papillon》超燃。本場比賽,gai首次嘗試普通話rap,效果意外的好,而王嘉爾的舞臺表現力超強,兩人合作相得益彰。
  • 不懂昆明話容易笑成神經病
    表示十分詫異說普通話時,發音都是平仄起伏很少會發輕聲和短音,而昆明話就恰好不按套路出牌,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老師」一詞,在昆明方言裡念 (lǎo si)「什麼」一詞被簡化成「喃」 (nan)....既是輕音又是短音。
  • 清朝英語教材:漢字標讀音 奇怪發音為晚清「普通話」
    一些用漢字標註的英文讀音,現在看起來讓人啼笑皆非。比如「減一半就是了」翻譯為「Less one half of your price」,英標用漢字標註為,「肋司、氓、哈夫、啞夫、尤、濮癵司」。堯先生表示,按照這樣的讀音讀出來,外國人肯定聽不懂。在教材開始還有一段「使用說明」:「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而作者也在開篇友情提示學習訣竅,「唯學者自揣摩之」。
  • 儋州話:一種語言兩套讀音
    漢語方言有儋州話、軍話、客家話、白話、臨高話、海南話;少數民族語言有黎語和苗話;公共場合一般講普通話。」  要問儋州的方言是什麼話?似乎很難回答。  儋州是一個古老的移民城市。幾千年來,黎、漢、苗、壯族人民相繼遷徙而來,同時也帶來了自己的語言。在歲月的演進過程中,這些移民群體的語言在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過程中,依然保留了相對獨立的語言或方言。
  • 古詩裡的「衰、斜、騎」讀音真改了嗎?標準答案來了!
    作者內心OS:「我老人家費勁心思完成的押韻,好不容易成了千古名句,就這麼被改了?」學生時代的我們曾無比恐懼的錯誤讀音,如今都成了正確的?蘇教版語文教材的出版方、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的工作人員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些爭議讀音,幾乎都出自 201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開發表的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 徵求意見公告》 。" 審音表先後有三個版本。1963 年,《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發布,對現代漢語的發音規範和普通話的推廣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