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話:一種語言兩套讀音

2020-11-21 南海網

  儋州方言南腔北調。圖為白馬井地區說儋州話的漁家婦女。宋國強攝

  西部重鎮那大,堪稱海南方言的煉丹爐。 宋國強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況昌勳特約記者謝振安

  移民成分的複雜性,決定了儋州方言的多樣性。

  《儋縣誌》稱,「本縣語言、方言種類較多。漢語方言有儋州話、軍話、客家話、白話、臨高話、海南話;少數民族語言有黎語和苗話;公共場合一般講普通話。」

  要問儋州的方言是什麼話?似乎很難回答。

  儋州是一個古老的移民城市。幾千年來,黎、漢、苗、壯族人民相繼遷徙而來,同時也帶來了自己的語言。在歲月的演進過程中,這些移民群體的語言在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過程中,依然保留了相對獨立的語言或方言。

  《儋縣誌》稱,「本縣語言、方言種類較多。漢語方言有儋州話、軍話、客家話、白話、臨高話、海南話;少數民族語言有黎語和苗話;公共場合一般講普通話。」

  黎語:

  儋州最早移民的語言

  黎族,是儋州最早的移民群體,《儋縣誌》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略地始建儋耳、珠崖郡,其地有黎母山,諸蠻環居其下」。儋州黎族主要分布於雅星鎮、南豐鎮、蘭洋鎮等地。黎族有多個支系,各支系之間的語言既有統一,又有差別,特別是深山居住與毗鄰漢族居住的居民語言差別較大。就語調而言,深山黎居民的黎語音調較高亢,音尾平短有力;毗鄰漢民族居民的黎語音調中和低沉,音尾較長。

  在儋州,大部分地區的黎族人兼通漢語,其語言也逐漸與漢語相融合。雅星鎮調聲隊負責人李英姐說,在雅星鎮,黎族婦女們除了唱黎歌,還會儋州調聲,「同樣儋州調聲在雅星鎮帶有濃厚的黎音。」而南豐鎮地區的黎族因與客家人相鄰,黎族人兼通黎語與客家話,其語音語調受到客家話的影響。

  儋州話:

  一種語言兩套讀音

  儋州話流行於儋州中北部地區,又稱海邊話或鄉話,使用人口約有50萬—60萬,「是本島漢語中僅次於瓊文話(海南話)的一種方言」。(梁猷剛著《廣東省海南島漢語方言的分類》)

  據學者研究,漢族早期移民為多從福建莆田、晉江、泉州等地遷儋,講閩南話,但此時被地方統一接受的語言尚未形成。至南北朝時期冼太夫人平定儋州,儋州地區官吏大部分由冼太夫人從高州、梧州兩府調來,操粵語,經過和本地語言的結合,到唐代時形成了儋州話。

  據民國《儋州志》記載,「外人來儋,惟高梧人為先且多,故其言傳遍鄉間。」又,儋州話「乃高州、梧州傳來,故今聲調頗異,而與高梧人言通」。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丁邦新認為,儋州話形成於宋代以前,最接近古代漢語,可以說與古漢語相通。

  不過,操儋州話者若吟詩作對,不直接用儋州話,而是借用「字音」的讀法來檢驗其平仄得失。「字音」,儋州人稱之為「字眼」,與之相對,儋州話被稱為「口語」。

  「新中國成立以前,操儋州話的人,讀書要皆習口語和字音。」今年64歲的儋州文人謝有造告訴記者,他小時候讀私塾時,老師教書都是用字音,「口語與字眼在平仄上不一樣,口語平聲、字眼仄聲,口語仄聲、字眼平聲,不會字眼就不會吟詩作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歐陽覺亞認為,由於古儋縣是古時官員和文人學士流放的地方,他們來到儋縣後,給當地人民傳播了中原的文化,教當地人識字。因此,儋縣地區通行一種讀書音,即漢字的讀音。這是一套古官話的讀音,屬漢語北方方言。讀書音和口語並行不悖。

  軍話:

  蘇東坡傳授的語言?

  在儋州中和鎮、那大鎮等地有居民操一種與普通話相近的方言,稱為「軍話」。

  關於軍話的來源,儋州本地人有流傳說是蘇東坡父子傳授的。不過清代學者對此提出質疑,「俗傳軍話由東坡蘇公所教,其實非也。元明以前,瓊為安置罪人之地,凡軍戍於瓊者,非崖即儋,故儋崖皆習知軍話;如儋話為蘇公所教,則崖之軍話,又將誰教也?」又言,「前明吾儋有稱『所人』者,皆系軍籍,軍籍即言軍話,確無可疑。」

  歐陽覺亞認為,軍話是16世紀初從廣西徵調來海南作戰的軍士所使用的語言,戰爭結束後說軍話的軍士留守海南,其語言一直保留至今。軍話屬北方方言西南官話,與廣西桂柳話近似,但有一些差別。

  據民國《儋州志》記載,「軍話,與南省官話正音相同,而聲韻頗長,此乃五代前士夫以軍戍儋,遂相習傳,故名軍話,城市皆通行。」民國以前,因為「軍話與官長相通」,所以時居儋州的各族居民,凡讀書念字,皆習軍話,以求長進和交際便利。

  客家話:

  折射客家人大遷徙路線

  在儋州市區西南部有一條街名為「勝利街」,一度稱為「梅縣街」。當地人說,之所以成為「梅縣街」是因為這裡大部分居民都操客家話,從廣東梅縣移民而來。目前,居儋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那大及南豐等地。

  儋州客家話是從廣東中部遷徙而來的客家移民的語言。客家人有幾次大遷徙,第四次是清康熙中葉以後從廣東東部遷徙到四川、臺灣和湖南、廣西等地,第五次是乾隆、嘉慶以後從廣東中部向粵西、海南島等地。到儋州的可能是屬於這兩次的遷徙。

  《海南島儋州方言》中記載,海南的客家話相當接近梅縣的標準客家話。不過,隨著幾百年的傳承,儋州市客家話開始在音調上受到儋州其他方言的影響。同時,與客家人村莊毗鄰的黎族和苗族同胞也習用客家話。

  臨高話:

  「那大縣」增加臨高人

  操臨高話的儋州居民主要集中在和慶和那大兩鎮。其實,過去儋州地區講臨高話者為數不多,主要在那大鎮。據鍾平編著的《儋縣概況》,明萬曆年間設那大營。原有兩個村莊:一個叫那恁村(講臨高話),一個叫大同村(一說南大村,講客家話),後來兩村各取一個字合為「那大」。

  1956年,儋縣分出那大縣時,將臨高縣第五區(和慶、蘭洋)劃入那大縣管轄,1958年那大縣並歸儋縣後,原臨高第五區又隨那大縣併入儋縣,讓儋州市操臨高話的人一下增加了許多。

  臨高語是漢藏語系侗臺語族壯傣語支的一種獨立的語言。至於臨高話的來源至今學術界未有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兩廣百越的一支人所使用的語言,與壯語、傣語、黎語等侗臺語有淵源關係。

  白話:

  清末高州移民語言

  與儋州話一樣,白話也是由高州移民帶來,只不過,白話是清末高州地區移民帶來,為粵方言。據悉,清末,高州地區居民因避亂到儋州,選擇在東城、洛基、海頭等地落足,建立家園,雖經過長期的勞動生息,但其語言和風俗百年不變。

  苗語:

  「苗兵」帶來的瑤語

  歐陽覺亞認為,苗語是明嘉靖至萬曆年間由廣西被徵派而來的苗兵後裔的語言。儋州市苗族主要集中番加地區(現劃歸蘭洋鎮),於16世紀從廣西等地作為兵士被朝廷徵調到海南,撤防後一些苗族士兵落籍儋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據研究,海南的苗族所使用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勉語支的勉金方言,與廣西各地瑤族的勉金方言非常接近。苗族為什麼說的是瑤族的語言?「天下苗瑤是一家」,當初漢族統治者對他們的分別沒有現在那麼清楚。

  由於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儋州地區的苗語與五指山周圍的苗語有所差別,在蘭洋鎮,苗語常常參雜客家話。

責任編輯:吳玉帛

相關焦點

  • 日文是一種語言,為什麼會同時造出兩套假名文字?
    而後期,因為漢字並不對應他們本國的語言,所以這些地方也漸漸衍生出自己的文字,即便如此,這些文字和漢字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最先衍生出自己文字的,就是東亞地區地緣環境最為梳理的日本。一直到現在,漢字仍然是日本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日語出現自身書寫系統是在5世紀的時候,當時「假借」漢字的音讀(日語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系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與訓讀(日文所用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來表記古代日本語音節的文字,即日本的借字。
  • 長江網:較真「六安」讀音並非吹毛求疵,是對語言文字的尊重
    長江網:較真「六安」讀音並非吹毛求疵,是對語言文字的尊重 毛開雲/長江網 2016-05-01 11:04 來源:澎湃新聞
  • 我認為不應該改,首先語言的讀音不應該有什麼高低上下之分,所以不...
    X 我認為不應該改,首先語言的讀音不應該有什麼高低上下之分,所以不存在更改後的讀音比之前的讀音要高級先進一說,這是其一;其二,因為讀錯的人多了便改成錯誤的是一種盲目從眾的行為,本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文化能真正保留住的就不多,我們現在更不應該推波助瀾式的去大肆更改。
  • 老師教拼音引爭議 教授:每個字母都有三種讀音
    54歲的夏老師稱,她並沒有受過視頻中那套讀音的培訓,「我以前倒是聽過有人這麼發音,但是很少有人這麼讀。」谷老師也表示,她從小到大隻接觸過一種拼音讀法,「我們跟各地各校的老師進行學術交流,也沒有聽說過這種讀法。」隨後,記者拿出了漢語拼音字母表,兩位老師稱該表內字母下方的注音符號拼讀起來就是視頻中老師的讀法,但目前在小學教學階段只教授「啊玻雌得鵝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訥……」這一種讀法。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我們今天廣泛運用的語言當中,多音字有很多。什麼叫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讀音。這種現象只有在漢語當中存在,在其他的任何語言當中可能都找不到。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多音字一般都只有兩個讀音。比如說長,一般有很長(cháng)、長(zhǎng)大兩個讀音。
  • 再談「旋轉」的讀音
    《語言文字》版曾發表《談談「旋轉」的讀音》一文,討論「旋轉」的「轉」的讀音,認為《現代漢語詞典》標註有誤,應讀為。    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讀者經常質疑,我們《現代漢語詞典》的編者也曾有討論,就著這個話題我也談一點想法。
  • 讀音調整體現時代變遷
    雖是舊聞,很多讀音的變化還是讓大家有點不適應,比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一騎(qí)紅塵妃子笑」,又比如「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  說是舊聞,因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早就對一些漢字重新作了正音。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最新字詞讀音修改匯總哪些字詞讀音被改
    文章提到,「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如: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鴻鵠之志中鵠字讀音是從哪裡來的?
    看來,有必要好好掰扯一下「鴻鵠之志」中「鵠」字的讀音問題。字(詞)典中字的讀音是從哪裡來的?為了更好地了解「鴻鵠」中「鵠」字的讀音,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字音的來歷,即字音是從哪裡來的,或者說怎麼來的。我們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無非兩種做法:一是向他人(包括老師、長輩等)請教,二是自己查閱字(詞)典。
  • 改讀音網文引發關注: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說服到底念shuō fú還是shuì fú,鐵騎究竟是tiě qí還是tiě jì?事實上,這些讀音出現爭議,並非首次。早在2016年發布第三次《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徵求意見時,一些經常出現的錯誤讀音就成為規範讀音。
  • 讀音如此相似,日語真的來自麗水古越語?
    如果沒有學過日語,根本就聽不懂他們說話,即使漢字的讀音也是如此。不過日語中的漢字分為訓讀和音讀。音讀是模仿中國古代不同時代或不同地方的讀音。而訓讀則是引入漢字之後,用漢字去書寫他們的固有詞彙但保持原有的讀音而已。
  • 「臭」的兩種讀音-中新網
    「臭」的兩種讀音 2012年03月27日 16:2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怎樣區分「臭」的兩種讀音?謝謝。(銀川 馬立軍)  馬立軍:  「臭」有兩種讀音,一種是chòu,另一種是xiù。  讀chòu的時候,表示「氣味難聞」或者「令人厭惡」、「技藝低劣」、「狠狠地」、「槍彈失效」等意思。例如:  (1)城外這條溝原先臭氣燻天,現在變成碧波蕩漾的小河了。  (2)他老擺臭架子,所以落下臭名。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但傳說也都是虛無縹緲的,故而文字的創造也還有多種說法,倉頡造字只是其中一種。但不管它起源如何,都是經過了千年的演變,才成為了如今的樣子,有了如今的字體和如今的發音。而字體其實也在不斷的演變中,從最早的甲骨文到後來的篆書,再到現在的簡體字,漢字的變化其實有了很大改變。而在讀音上更是如此,更有可能兩個相鄰的小鎮,對於一個漢字的發音就會有所不同。
  • 杭州話中[a]的不同讀音與用法
    阿[ā]  用法同普通話基本一致,但讀音比較短促,常用於稱謂,如「阿哥、阿嫂、阿姐、阿弟、阿妹」;對子女簡稱有「阿大、阿二……阿六」;還有用在小名上的,如「阿狗、阿毛、阿強、阿德」等;當讀到「外公、外婆」時,這個「外」念[á]讀音略長
  • 「拼音被改」引質疑,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熱傳,不少網友反映,自己小學時費盡全力才記下的讀音,這一次被證明自己又一次做錯了。除了上述內容,還有一些讀音如,「說服」的「說」原讀「shui」,現讀「shuo」。「粳米」的「粳」由「jing」改為「geng」。記者就此發函致教育部新聞辦提出採訪,其回應稱,有消息會公布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的網頁上。
  • 漢字讀音改來改去,是為了遷就文盲嗎?
    不斷變化的漢字讀音由於社會變遷和地域文化對讀音發展的衝擊,為了順應大眾在生活中對語言的需求,中國從古時候起就通過修訂辭典的手段正音。譬如大宋年間,宋真宗就命令政府根據前朝的韻書主修了一本《廣韻》,為單字和詞加入注釋,增加了韻數[3],人們從此對漢字讀音受意義推動而分化有了明確的認識。
  • 讀音到底由誰定?
    熱傳,不少網友反映,自己小學時費盡全力才記下的讀音,這一次被證明自己又一次做錯了。除了上述內容,還有一些讀音如,「說服」的「說」原讀「shui」,現讀「shuo」。「粳米」的「粳」由「jing」改為「geng」。《中國新聞周刊》就此發函致教育部新聞辦提出採訪,其回應稱,有消息會公布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的網頁上。
  • 六合作家認為「liu」讀音更靠譜
    六合作家認為「liu」讀音更靠譜 2014年11月06日 07:42 來源:金陵晚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是「liu」還是「lu」,六合的「六」讀音最近在微博上引起了一場熱議。
  • 記者查完最新版詞典發現:好像白氣了-讀音,字音...
    比如「粳米」的「粳」依然是jīng,而非網傳的gēng;「紀」在做姓氏的時候還是讀jǐ,但旁邊有說明近年來也有讀jì;連累lěi、累lěi及、碩果累léi累léi讀音也不變;「心寬體胖」讀音也是pán,不讀pàng。
  • 神的語言-希臘字母讀音表|趣話高數
    還有,我特別想感謝你們的高中數學老師,看得出來他們來自於祖國各民族地區,傳授於你們的字母讀音總是讓叔不禁吐一口老血!上次一個同學和我說:「老絲,介個參數「辣麼大」,怎麼求嘞?」我以為這是位「胡建」的同學,嫌棄參數太大呢,結果他說的是參數 λ!蘇蘇當時的累心四奔潰滴,四無賴滴,四藍瘦滴,四香菇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