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方言南腔北調。圖為白馬井地區說儋州話的漁家婦女。宋國強攝
西部重鎮那大,堪稱海南方言的煉丹爐。 宋國強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況昌勳特約記者謝振安
移民成分的複雜性,決定了儋州方言的多樣性。
《儋縣誌》稱,「本縣語言、方言種類較多。漢語方言有儋州話、軍話、客家話、白話、臨高話、海南話;少數民族語言有黎語和苗話;公共場合一般講普通話。」
要問儋州的方言是什麼話?似乎很難回答。
儋州是一個古老的移民城市。幾千年來,黎、漢、苗、壯族人民相繼遷徙而來,同時也帶來了自己的語言。在歲月的演進過程中,這些移民群體的語言在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過程中,依然保留了相對獨立的語言或方言。
《儋縣誌》稱,「本縣語言、方言種類較多。漢語方言有儋州話、軍話、客家話、白話、臨高話、海南話;少數民族語言有黎語和苗話;公共場合一般講普通話。」
黎語:
儋州最早移民的語言
黎族,是儋州最早的移民群體,《儋縣誌》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略地始建儋耳、珠崖郡,其地有黎母山,諸蠻環居其下」。儋州黎族主要分布於雅星鎮、南豐鎮、蘭洋鎮等地。黎族有多個支系,各支系之間的語言既有統一,又有差別,特別是深山居住與毗鄰漢族居住的居民語言差別較大。就語調而言,深山黎居民的黎語音調較高亢,音尾平短有力;毗鄰漢民族居民的黎語音調中和低沉,音尾較長。
在儋州,大部分地區的黎族人兼通漢語,其語言也逐漸與漢語相融合。雅星鎮調聲隊負責人李英姐說,在雅星鎮,黎族婦女們除了唱黎歌,還會儋州調聲,「同樣儋州調聲在雅星鎮帶有濃厚的黎音。」而南豐鎮地區的黎族因與客家人相鄰,黎族人兼通黎語與客家話,其語音語調受到客家話的影響。
儋州話:
一種語言兩套讀音
儋州話流行於儋州中北部地區,又稱海邊話或鄉話,使用人口約有50萬—60萬,「是本島漢語中僅次於瓊文話(海南話)的一種方言」。(梁猷剛著《廣東省海南島漢語方言的分類》)
據學者研究,漢族早期移民為多從福建莆田、晉江、泉州等地遷儋,講閩南話,但此時被地方統一接受的語言尚未形成。至南北朝時期冼太夫人平定儋州,儋州地區官吏大部分由冼太夫人從高州、梧州兩府調來,操粵語,經過和本地語言的結合,到唐代時形成了儋州話。
據民國《儋州志》記載,「外人來儋,惟高梧人為先且多,故其言傳遍鄉間。」又,儋州話「乃高州、梧州傳來,故今聲調頗異,而與高梧人言通」。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丁邦新認為,儋州話形成於宋代以前,最接近古代漢語,可以說與古漢語相通。
不過,操儋州話者若吟詩作對,不直接用儋州話,而是借用「字音」的讀法來檢驗其平仄得失。「字音」,儋州人稱之為「字眼」,與之相對,儋州話被稱為「口語」。
「新中國成立以前,操儋州話的人,讀書要皆習口語和字音。」今年64歲的儋州文人謝有造告訴記者,他小時候讀私塾時,老師教書都是用字音,「口語與字眼在平仄上不一樣,口語平聲、字眼仄聲,口語仄聲、字眼平聲,不會字眼就不會吟詩作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歐陽覺亞認為,由於古儋縣是古時官員和文人學士流放的地方,他們來到儋縣後,給當地人民傳播了中原的文化,教當地人識字。因此,儋縣地區通行一種讀書音,即漢字的讀音。這是一套古官話的讀音,屬漢語北方方言。讀書音和口語並行不悖。
軍話:
蘇東坡傳授的語言?
在儋州中和鎮、那大鎮等地有居民操一種與普通話相近的方言,稱為「軍話」。
關於軍話的來源,儋州本地人有流傳說是蘇東坡父子傳授的。不過清代學者對此提出質疑,「俗傳軍話由東坡蘇公所教,其實非也。元明以前,瓊為安置罪人之地,凡軍戍於瓊者,非崖即儋,故儋崖皆習知軍話;如儋話為蘇公所教,則崖之軍話,又將誰教也?」又言,「前明吾儋有稱『所人』者,皆系軍籍,軍籍即言軍話,確無可疑。」
歐陽覺亞認為,軍話是16世紀初從廣西徵調來海南作戰的軍士所使用的語言,戰爭結束後說軍話的軍士留守海南,其語言一直保留至今。軍話屬北方方言西南官話,與廣西桂柳話近似,但有一些差別。
據民國《儋州志》記載,「軍話,與南省官話正音相同,而聲韻頗長,此乃五代前士夫以軍戍儋,遂相習傳,故名軍話,城市皆通行。」民國以前,因為「軍話與官長相通」,所以時居儋州的各族居民,凡讀書念字,皆習軍話,以求長進和交際便利。
客家話:
折射客家人大遷徙路線
在儋州市區西南部有一條街名為「勝利街」,一度稱為「梅縣街」。當地人說,之所以成為「梅縣街」是因為這裡大部分居民都操客家話,從廣東梅縣移民而來。目前,居儋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那大及南豐等地。
儋州客家話是從廣東中部遷徙而來的客家移民的語言。客家人有幾次大遷徙,第四次是清康熙中葉以後從廣東東部遷徙到四川、臺灣和湖南、廣西等地,第五次是乾隆、嘉慶以後從廣東中部向粵西、海南島等地。到儋州的可能是屬於這兩次的遷徙。
《海南島儋州方言》中記載,海南的客家話相當接近梅縣的標準客家話。不過,隨著幾百年的傳承,儋州市客家話開始在音調上受到儋州其他方言的影響。同時,與客家人村莊毗鄰的黎族和苗族同胞也習用客家話。
臨高話:
「那大縣」增加臨高人
操臨高話的儋州居民主要集中在和慶和那大兩鎮。其實,過去儋州地區講臨高話者為數不多,主要在那大鎮。據鍾平編著的《儋縣概況》,明萬曆年間設那大營。原有兩個村莊:一個叫那恁村(講臨高話),一個叫大同村(一說南大村,講客家話),後來兩村各取一個字合為「那大」。
1956年,儋縣分出那大縣時,將臨高縣第五區(和慶、蘭洋)劃入那大縣管轄,1958年那大縣並歸儋縣後,原臨高第五區又隨那大縣併入儋縣,讓儋州市操臨高話的人一下增加了許多。
臨高語是漢藏語系侗臺語族壯傣語支的一種獨立的語言。至於臨高話的來源至今學術界未有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兩廣百越的一支人所使用的語言,與壯語、傣語、黎語等侗臺語有淵源關係。
白話:
清末高州移民語言
與儋州話一樣,白話也是由高州移民帶來,只不過,白話是清末高州地區移民帶來,為粵方言。據悉,清末,高州地區居民因避亂到儋州,選擇在東城、洛基、海頭等地落足,建立家園,雖經過長期的勞動生息,但其語言和風俗百年不變。
苗語:
「苗兵」帶來的瑤語
歐陽覺亞認為,苗語是明嘉靖至萬曆年間由廣西被徵派而來的苗兵後裔的語言。儋州市苗族主要集中番加地區(現劃歸蘭洋鎮),於16世紀從廣西等地作為兵士被朝廷徵調到海南,撤防後一些苗族士兵落籍儋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據研究,海南的苗族所使用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勉語支的勉金方言,與廣西各地瑤族的勉金方言非常接近。苗族為什麼說的是瑤族的語言?「天下苗瑤是一家」,當初漢族統治者對他們的分別沒有現在那麼清楚。
由於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儋州地區的苗語與五指山周圍的苗語有所差別,在蘭洋鎮,苗語常常參雜客家話。
責任編輯:吳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