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2月19日報導:誰能想到,拼音也能上微博熱搜。近日有貼文稱,不少80後90後熟悉的拼音讀法被「悄然」改掉,而其中不乏因遷就「誤讀」而改發音的案例。貼文一出,引發網絡上的一片譁然。記者根據帖子「追根溯源」發現,刷屏文中大部分內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發布的《徵求意見稿》,這篇「舊聞」是否屬實?記者今天下午來到了新華書店,翻閱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發現有些字音並未如文中所述般「將錯就錯」。
圖片說明:字典中粳米讀音
被網絡熱議的貼文中列舉了一大串讀音改變的例子,如:說(shuì)服變成了說(shuō)服,一騎(jì)紅塵變成了一騎(qí)紅塵,粳(jīng)米變成了粳(gěng)米,蕁(qián)麻疹變成了蕁(xún)麻疹……
記者在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後發現,網友擔心的「字音變化」並非全變了。比如「粳米」的「粳」依然是jīng,而非網傳的gēng;「紀」在做姓氏的時候還是讀jǐ,但旁邊有說明近年來也有讀jì;連累lěi、累lěi及、碩果累léi累léi讀音也不變;「心寬體胖」讀音也是pán,不讀pàng。
圖片說明:心寬體胖
所以刷屏的是「假新聞」嗎?為何會有出入?據《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刷屏文中大部分內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發布的《徵求意見稿》,而這個《徵求意見稿》至今尚未正式發布。「今後正式發布的《審音表》應該不完全和《徵求意見稿》一樣,也許網友擔心的』讀音改動』根本就不會出現在正式發布的《審音表》中。」黃安靖說。
有記者從詞典的編輯方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了解到,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編輯截稿時,異讀詞審音表尚未最終定稿。因此目前詞典使用的還是之前的發音標準。
上海一所民辦小學語文教師告訴記者,拼音的變化引起了網友的議論,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民眾的態度。而作為老師,混淆異讀詞的讀音確實會給古詩文學習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我們在誦讀古詩文時尤其要講究古音,因為它牽扯到兩個問題——押韻和平仄。」她說,字音的改變,或許一種獨特的詞義和意象也就此消失了。
而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漢語教研室主任鄭偉則表示,字音演變是一種正常的語言現象。作為表情達意的交流工具,語言難逃時間的洗禮,社會背景的變遷、潮流文化的更迭、大眾語言習慣的轉變都推動著它「與時俱進」。到了近現代,許多字音仍在不斷發生變化。
拿大家都很熟悉的「呆板」一詞為例,這個詞語本來讀áibǎn,但為了尊重大眾的習慣,從1987年起,這個詞的讀音被改為dāibǎn,如今大多數90後、00後甚至都不知道這段淵源。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從」現在統讀cóng,取消cōng的讀音,相關造詞有「從容」;「脊」現在統讀jǐ,取消jí的讀音,相關造詞有「脊梁」,等等。不少多音字就這樣悄悄變成了「單音字」。
鄭偉站在語言學的角度看待,所謂正音規範,是有主觀意願在其中的。「徵求意見稿並非定論,網友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最終採用什麼規範,要看新的中小學教材如何取捨,一旦規定下來進行推廣,肯定是符合現下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