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俗修改讀音 如何能讀其音感受其韻

2020-11-25 中國青年報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這兩天,有網友發文質疑:不知道從何時起,一些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對的。

    很多網友一臉「發懵」,紛紛驚呼「上了個假學」。這不僅是播音員的噩夢,大概也是學生新增的痛苦。好不容易扭正記住了的讀音,現在又要扳回去。

    《咬文嚼字》雜誌主編黃安靖在接受採訪時則表示,這是「假消息」,網上流傳的標準讀音很多來自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而這個修訂稿尚未正式發布,所以目前仍舊以1985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為準。教育部有關部門也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雖然這則審音表目前還未通過審議,不過既然已經有了修訂稿,所以大眾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而且,一些字的讀音確實也已經為了「從俗」而修改。讀音的修改背後,還涉及文化與規範的問題。

    需要明確的是,對於不標準、不規範的表達,應該是正音,而非改音。允許這次修改,下一次,還有常讀錯的音是不是都得改一通,到最後豈不是都亂了套?語言的演變不能遵循少數服從多數。推翻原有的認知,磨滅讀音背後的文化認同,這樣做真的好嗎?

    其實,這次網傳修訂的很多都是多音字。一字不同音,對應的是表意的差異,就像騎讀qí的時候,通常是表示跨坐的動詞,而作為形容一人一馬的量詞或名詞則讀jì。就像「的地得」三個同音字的不同適用,理解背後的「所以然」和深層意義,也就能知道不同語境下該怎麼讀,錯用、誤用自然會有所減少。

    那些微妙、細膩、具有不同個性的表達在不同音韻下娓娓道來,若一刀切地將其全部同質化,將有生命的表達形式統統捕殺,只會助長文化的單一趨同。人們逐漸失去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徒留粗糙的表達,這種多元性的喪失,才是最讓人心痛的。

    《咬文嚼字》雜誌主編黃安靖同意改讀音應當少數服從多數,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以前的知識都「白學了」,因為讀音是約定俗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此言一出,也招致了爭議。

    雖則說語言的進化確實有著約定俗成的色彩,慢慢演變的過程中確實可能會在音節上有輕微變化或遺失,這是語音的自主更新,無可厚非。「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也。」從古漢語到現代漢語,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語言的活水池裡從來不是一成不變、波瀾不驚的,但問題是,哪些可以變,又應該怎麼變?

    歸結來看,這次經常弄錯讀音的網友,很多也選擇站在堅持原音的隊列裡,其用意不是反對改變讀音這一行為本身,而是明確反對對一些詩詞中讀音的更改。畢竟,詩詞等語音背後的語感韻律不容隨意篡改,需要呵護與傳承。

    近體詩詞講究平仄押韻,力求達到意境優美,朗朗上口。貿然修改,損失掉的不僅是典雅的表達,還有歷史底蘊及內涵。

    曾經聞其聲,想見其人;讀其音,感受其韻。縱使改變前後的讀音沒有優劣之分,只是殺死了格律,也足以讓古人「心寒」至極。想想古人費盡心思掏空腦殼才錘鍊出的對仗押韻,捻斷數根須才斟酌出的千古名句,如今說改讀音就改了,賀知章、杜牧等詩人的棺材板大概已經壓不住了。

    日常用語不同於詩詞表達,只要大家都聽得懂就行,著重於溝通便捷提升效率。就像粳(jīng)米改為粳(gěng)米,蕁(qián)麻疹變成蕁(xún)麻疹,這些修改順應了市井文化,尊重了大眾的習慣,也獲得了普遍的認可。

    在日常用語上,約定俗成的習慣可以發揮更大的效力。但官方發布的審音表和字典代表著漢語言的規範與權威。專業表達還是需要追求經典的漢語規範,而既然提出了規範,就不能一味遷就習慣,尤其是詩詞,一音之差,不僅削弱了原有的表達力,更是破壞了本來的意境。所以對於「古音」,理應多點敬畏與尊重。

範娜娜

相關焦點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最新字詞讀音修改匯總哪些字詞讀音被改
    「今後正式發布的《審音表》應該不完全和《徵求意見稿》一樣,也許擔心的『讀音改動』根本就不會出現在正式發布的《審音表》中,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下面是一些被修改讀音的字。  確鑿què záo,原讀音:確鑿(què)(zuò)。後因從俗改為:確鑿què záo
  • 漢字讀音改來改去,是為了遷就文盲嗎?
    近日,部分字詞讀音即將修改的消息,在社交網絡上引發了不小的騷動。儘管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的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最終版本的審音表尚在定奪,但審音標準製造的困惑卻是不爭的事實。網友們紛紛表示,寒窗苦讀十幾載,好不容易把規範發音記住了,又得再學一遍,「怕不是上了個假學」。分歧由來:異讀字難讀其實,字怎麼讀是個亙古不變的話題。
  • 這些字的讀音被改後,我們如何讀那些年學過的古詩?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王暉2月19日告訴澎湃新聞,有些引起議論的讀音早已體現在詞典和教材中,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如果這些讀音確定更改,我們該怎麼讀哪些年學過的古詩?
  • 從異讀看《集韻》系韻書的傳承與演變
    ,能使學界更準確地認識該系列韻書在不同時期的面貌,了解其異同所在,提高使用這一系韻書的效率,對於語音史、音韻學史、辭書史無疑亦有較大貢獻。如:票,《集韻·笑韻》收「毗召切」1讀;《五音集韻》收2讀:《宵韻·幇四》「甫遙切」、《笑韻·並四》「毗召切」;《合併字學集韻》收3讀:《蒿韻·滂(細)母》「偏肖切」、《皓韻·幫(細)母》「兵教切」、《皓韻·滂(細)母》「偏俏切」。「票」在《集韻》中只有並母去聲一讀,《五音集韻》增加了一個幫母平聲的通假音,《合併字學集韻》又增加了一個近代新產生的滂母去聲讀音。
  • 鴻鵠之志中鵠字讀音是從哪裡來的?
    具體地說,《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字音,就有這樣一些來歷:一、北京話讀音(普通話標準音嘛);二、其他方言讀音;三、古代韻書;四、古代文獻中的注音。其中一、二是活的語言(口語)讀音,三、四是死的語言讀音。活的語言讀音一般情況下可以照搬,死的語言讀音往往需要經過折合。
  • 如何用古詩詞判斷漢字的讀音
    這幾天關於北大校長讀錯「鴻鵠」的新聞刷了屏,老街突然想起前些天看到某問答提的一個問題,有人問在唐詩宋詞裡,「還」這個字什麼時候讀hai,什麼時候讀huan?我們判斷一個字的讀音除了查字典以外,其實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古詩詞的押韻來作為旁證。下面先說一下「還「這個字應該讀什麼?
  • 錯誤讀音「轉正」了?網友大喊:我不同意!教育部...
    另一個經常被讀成què záo的詞語「確鑿」,在詞典中原本的正確注音是què zuò,但新版的詞典表示,這個詞語的讀音從俗改為què záo。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這裡「一騎紅塵」中的「騎」,就是指騎馬送荔枝的人,一人一馬謂之騎(讀作「jì」),這樣讀才能表達詩句的真實含義。但在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騎字的兩個讀音被合二為一,都讀作「qí」了。而且,《過華清宮》是一首絕句,其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這裡「騎」必須是仄聲,不然就不符合平仄了,如果讀作qí就成平聲「平水韻 四支(平)」,杜牧寫時也是按仄聲jì「平水韻 四寘(仄)去聲」的,
  • VLOG正確讀音怎麼讀
    就是這麼一個詞,其發音令網友們眾說紛紜,有人說它念作「5log」,有人說應該是「偉log」,還有人說其實是「瓦log」….到底啥是正確的發音呢?來跟VLOG教授一起看看吧….vlog這個詞到底咋讀?可別像關曉彤一樣讀錯!在關於vlog讀音的話題衝上熱搜之後,網友們馬上熱火朝天地討論起了讀音,還興致勃勃地參與了投票。
  • 「嗯」根本不讀「en」?讀錯不怪你,真正的讀音連字典都查不出來
    我們聽人說,「識字識半邊」,這的確是一個不用查字典偷懶的好辦法,但這也是我們認錯字鬧出笑話的一個原因,雖然古人們也說「秀才識字讀半邊」,但是為了能夠能嚴謹地使用文字,少鬧出文化笑話,我們還是要多多了解文字的發音及含義,讓文字在我們的口中、筆下也能散發出魅力。
  • 葉公好龍正確讀音是什麼?葉(yè)縣還是葉(shè)縣?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故事比較簡單,意思是葉公特別喜歡龍,屋子的裝飾都雕刻著龍。天上的龍,聽說葉公喜歡,就從窗戶伸頭進去。沒想到竟然把葉公嚇跑了。
  • 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是否應按古音讀古詩詞「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讀「qí」不符合平仄,「烏衣巷口夕陽斜」中的「斜」讀「xié」不利於押韻,如果說按普通話朗讀有損古詩詞的意境,那麼,我們是否能按古音朗讀,像古人一樣誦讀他們的作品呢?是否能按古音讀古詩詞,那要看怎樣理解「古音」。
  • 「鬢毛衰」詩案:「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可謂家喻戶曉,但詩中「衰」字的讀音,乃至此字究竟為何字,一直存在爭議。shuāi還是cuī?「衰」還是「摧」或「催」?  自明代以來,爭論持續了數百年,很多詩論大家和文字學家參與其中,但一直沒有定論。筆者通過數據研究發現,「衰」的問題出在韻書上,「鬢毛衰」中的「衰」讀作shuāi。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古人注音方法共分三種,下面我們依次辨之,悉遵古人的智慧。
  • 「哪吒」的「哪」應讀 né,拼音沒錯
    有網民認為ne音節沒有對應漢字「哪」讀né是正常現象「哪」在「哪吒」一詞環境中讀né,這是符合普通話讀音規律的。漢字讀音怎麼讀,都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來自於古代的韻書。在當代,我們可以根據工具書《方言調查字表》來判斷漢字讀音。
  • 清平樂讀音是什麼怎麼讀 清平樂讀le還是yue
    來自宋詞詞牌名的劇名「清平樂」中的「樂」字讀音,引發網友熱議,該劇的領銜主演王凱、江疏影還在微博科普正確讀音應為「yuè」而非「lè」。  到底該讀哪個,依據是什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現在的許多語文教材中,已經標註了讀音)  ◆詞牌《清平樂》中「樂」應讀「yuè」  在一項3萬人參與的微博投票調查中,9成網友投票給了「樂」,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你讀對了嗎?
    是否有漢字讀音作出修改那麼是否有漢字讀音作出修改呢?劉丹青介紹,此前審音主要以北京語音系統為審音依據,而新的審音原則在充分考慮北京語言發展趨勢的同時,也適當參考在官話及其他方言區中的通行程度。「粳」字在北京話中原有文白異讀,文讀音gēng,白讀音jīng,根據北京話的語音發展趨勢,「粳」的白讀音日趨消亡,而文讀音與全國其他方言的對應性更強,更方便普通話學習,因此修訂中將「粳」字統讀音從白讀音修訂為文讀音。此外網文中還提到,原本讀作「說(shuì)客」和「說(shuì)服」的兩個詞中的「說」改為了「shuō」。
  • 還記得這兩天熱傳部分字詞讀音要改的消息嗎?根本還沒定!
    cuī,「斜」原本讀xiá,「騎」在詩中是讀jì。>「確鑿」原讀音「確鑿(zuò)」,後因從俗改為「確鑿(záo)」;「呆板」也由 ái bǎn變為dāi bǎn;這個審音表中的有些字後面標註了「統讀」,表示此字不論用於任何詞語中只讀一音(輕聲變讀不受此限),例如,「閥」字註明「fá(統讀)」。到了2016年,我國又對《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提出了修訂意見。有些字在修訂後的讀音,與人們傳統的認知差異較大。
  • 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看看你讀錯沒有?
    現如今,只要你在中國,你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走到哪都不怕有其它交流障礙。在普通話普及之前,各地都有各自的語言體系,這個就叫各地的方言。方言是各個地區都存在的普遍現象,不僅僅是中國,國外也區分。就像日本的關東和關西說話方式就不一樣,英國的愛爾蘭地區和英格蘭地區也有不同的說辭。但都沒像中國一樣方言的分布如此之廣。
  • 庹字怎麼讀 庹的讀音是什麼?
    庹字怎麼讀 庹的讀音是什麼?時間:2018-01-07 23:2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庹字怎麼讀 庹的讀音是什麼? 一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庹讀什麼?這個問題一下子連老師都搞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