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確定的,中國通用的標準現代漢語。現如今,只要你在中國,你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走到哪都不怕有其它交流障礙。在普通話普及之前,各地都有各自的語言體系,這個就叫各地的方言。
方言是各個地區都存在的普遍現象,不僅僅是中國,國外也區分。就像日本的關東和關西說話方式就不一樣,英國的愛爾蘭地區和英格蘭地區也有不同的說辭。但都沒像中國一樣方言的分布如此之廣。中國方言有一句古話,叫「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因為社會、地理和歷史方面因素的不同,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如今說到方言的不同,最典型的就是江浙一帶,那裡的方言分布及其密集,可以說隔一個村就是有不同的語言偏差。在此誕生了最難聽懂的方言,那就是溫州話,如果溫州話稱第二,那沒有方言敢稱第一。曾經有人為了打趣,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字,大家都很熟悉,這個字就是「街」。在如今的詞典上,這個字有且只有一個讀音,便是「jiē 」,但是在查閱中國上下三千年的歷史中,「街」這個字有非常大的可能並不是如今的讀音。那他到底該怎麼讀呢?
據調查,「街」這個字在各地的方言裡的讀音竟驚人的相似,都是「gāi」,本意為思路相通的大道,在中國一般是東西為街,南北為路。通過古書對「街」這個字的研究,這個字是二等字,古代讀kre,在北方r變j,所以按照常理來說,應該讀ie韻,南方方言基本上r脫落,這樣讀法又變了,變成了gai。
到了18世紀,北京話裡面也開始把街讀成「giai」,後面受到了晉語的影響,晉語是不分尖團音的,於是讀音變成了「jiai」,然後因為某種影響,讀音突然變化成了「jie」。「街」本來就是一個團音,但是在普通話裡有一種現象叫「尖團合流」這種現象十分嚴重,才出現了「jie」這樣完全不符合規律的音,其實在普通話裡這種例子還有比較多的。
那麼在古代,這個字的讀音又是不是「gai」呢?這得從押韻說起,在古代,非常講究「押韻」。凡是優秀的、能流傳千古的文章,他必定要讀起來朗朗上口,才能被世人所流傳。就像《天淨沙·秋思》裡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段詩每一句的最後一個字「鴉、家、馬和涯」都押了「a」這個韻。
又比如說,《國風·周南·關雎》裡面也有押韻的部分,其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鳩、洲、逑 」為互相押韻的文字。接下來我們來說「gai」,在黃庭堅的《九日對菊有懷粹老在河上 》中,就有關於「街」這個字,他寫道:「月邀棋約屢登臺,學省公廳只對街 」,其中「tai」和「gai」押了「ai」韻。
直到今天,我國還有很多地區的方言仍然把「街」這個這個字讀成「gai」,比如廣西、湖南、廣東、福建、山東和浙江等等。
對於方言的討論,自從統一普通話後就沒有停止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孩子和年輕人都已經不會說方言了。但方言作為傳承如此之久的一樣東西,早已成為文化的「活化石」,是民間文化土壤中富有生機的一塊。
「街」這個字,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了,而如今卻被人們改變了讀音,這到底是一種更正還是一種遺忘呢?推廣普通話,是為了要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利於交際,並不是要人們忘卻方言,與人們傳承方言並不存在矛盾的地方。普通話和方言要通過怎樣的方式共存,註定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