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並沒有閒著,要把大統一的國家治理好,那可不簡單。度量衡統一之後,讓買賣變得簡單起來。但要實現快速的運輸,交通就成了一大難題。
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為阻止和防範北國匈奴貴族的侵擾,始皇帝命令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用兩年時間修築了南起陝西林光宮,北至今內蒙古包頭九原郡的一條南北長達700多公裡的一條軍事通道,這是一條由鹹陽通往北境陰山間最捷近的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
20世紀70年代時,考古學界重新展開了關於秦直道的研究。而直到2009年,才把秦直道的走向幾乎已全部確認,足見這條道路的的宏大規模。
秦直道是人類修建道路的典範,一般的道路固然無法與之相比。但在城市建設中,道路的修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條道路兩旁有了商鋪和住宅之後,就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街道。
今天要講的這個神奇的字,就是「街」,它在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但跟多人卻都讀錯了。如果不相信,就一起來分析研究一下。
中國是一個大家庭,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傳承下來的「語言」,如今叫做「方言」。這還是往大了說,再細分一下,不同的地域,語言也各不相同,就比如成都,新津縣就有自己的方言,所以要說一個字,在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那還真是神奇了。
在《說文》中是這樣說的:「街,四通道也。」也就是說,「街」指的是城市的大道,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區段。
街這個字是二等字,古代讀kre,北方r變j,所以讀ie韻,南方r脫落所以讀gai。句尾助詞乎古讀ghaa,方言讀成變嘎自然。
在18世紀以前,北京話可是一直念giai,後來受晉語影響不分尖團變為jiai,然後又懶音突變成jie,「街」本來就是一個團音,在普通話裡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尖團合流現象,才出現了「jie」這樣的不符合語言自身規律的音,類似情況在普通話中還有很多。
也就是說,「街」這個字的讀音自古就是「gāi」,如今在很多地方也依然是這個讀音。作為一名四川人,在農村的大街小巷裡面,聽到的依然是「gāi」這個讀音。
如果還持有懷疑的態度,那可以借鑑一下古人的詩句。因為寫詩講究一個押韻,如果不是讀「gāi」,那在押韻上面就會存在很大的問題。
比如這四句詩:「竹引牽牛花滿街,疏籬茅舍月光篩。」;「憶初懷詔下天街,紅燭相隨御史來。」;「湖南城郭好長街,竟栽柳樹不栽槐。」;「綠勝章臺楊柳街,青羅鬥帳淨無埃。」
讀完之後,是不是瞬間就明白了,押韻都是「ai」,也就是說「街」讀的是「gāi」。對於這個字,是不是感覺很是神奇。
街道自古以來就是繁華的聚集地,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不管你來自何方,將要去往何處,想要購買東西,那就得到街上去。或許就是這個原因,才讓「街」的讀音一直以統一的讀音保留了下來,因為需要人們用統一一種發音,一問就懂,能夠快速的找到「大街」。
如今全國都在使用普通話,交流起來也更加方便了,但方言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還是需要保護和傳承的。在這一點上,還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才行。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