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湧現出了各種各樣的風俗文化,方言就是其中之一,方言是一個地區精髓的凝結,百裡不同音,即便是一個地區的人,相隔得遠一點,所說的方言也有著很大區別,有時甚至會出現兩個村子就有兩種方言的現象。
中國的方言各具特色,東北有東北的大碴子味,四川有四川的巴適味,北京有北京兒化風格,方言能給相同地區的人帶去親近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同時也給人一種地域感,外人一聽方言發音就知道來自何方。在所有方言中,溫州話是最難懂的,民國時期電臺傳遞情報的時候就往往使用溫州人,因為溫州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相互說方言都是彼此聽不懂的,就算敵人收聽到了,也根本理解不了他們在說什麼。
但是,不管是什麼方言,有一點卻是驚人地一致,那就是對「街」這個字的發音,基本上是沒有變化的。大多數方言中,街都讀「gai」,廣東話、東北話都是這麼說的,「上街」是人們生活中常常用到的一個詞彙,但是在中國廣大的地域上,卻達成了驚人的一致,實在有些令人費解。
有人說,這是古時候的音流傳了下來,在很多古詩中,街就讀作「gai」,而且這樣更加押韻順口,比如「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夏日出東北,陵天經中街」,「柳下粉牆斜靠街,當晝紅門半扇開」等等,「gai」和「hui」,「gai」和「bei」,「gai」和「kai」,尾音都比較對仗工整,如果讀作「jie」,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念起來就沒有押韻感了。
也有人說,這純粹是順口不勞舌,無論是古時候還是今天,上街都是一個高頻詞彙,人們動嘴的時候無意識中就會縮減口音,說上「gai」的話,幾乎不需要費什麼功夫,而說上「jie」的話,嘴要稍微咧開,這就多費了一點功夫。就像英語從英國傳到美國,傳到澳大利亞會有不同的縮減發音一樣,上街也是人們為省力統一的標準。
還有人說,全國人民之所以使用同一種方言口音,與中國古代是個大一統王朝有關,某個時期,上「gai」曾是一種官話,推廣到全國各地,就此保留了下來,直到今天。當然,這都是各說各有理,總而言之,街這個字確實在很多方言中都讀作「jie」,要說這是巧合也確實太巧合了一點,什麼可能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