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各大方言都一個讀音,今天讀法可能有誤?

2020-12-04 談談歷史的事

中國地大物博,湧現出了各種各樣的風俗文化,方言就是其中之一,方言是一個地區精髓的凝結,百裡不同音,即便是一個地區的人,相隔得遠一點,所說的方言也有著很大區別,有時甚至會出現兩個村子就有兩種方言的現象。

中國的方言各具特色,東北有東北的大碴子味,四川有四川的巴適味,北京有北京兒化風格,方言能給相同地區的人帶去親近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同時也給人一種地域感,外人一聽方言發音就知道來自何方。在所有方言中,溫州話是最難懂的,民國時期電臺傳遞情報的時候就往往使用溫州人,因為溫州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相互說方言都是彼此聽不懂的,就算敵人收聽到了,也根本理解不了他們在說什麼。

但是,不管是什麼方言,有一點卻是驚人地一致,那就是對「街」這個字的發音,基本上是沒有變化的。大多數方言中,街都讀「gai」,廣東話、東北話都是這麼說的,「上街」是人們生活中常常用到的一個詞彙,但是在中國廣大的地域上,卻達成了驚人的一致,實在有些令人費解。

有人說,這是古時候的音流傳了下來,在很多古詩中,街就讀作「gai」,而且這樣更加押韻順口,比如「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夏日出東北,陵天經中街」,「柳下粉牆斜靠街,當晝紅門半扇開」等等,「gai」和「hui」,「gai」和「bei」,「gai」和「kai」,尾音都比較對仗工整,如果讀作「jie」,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念起來就沒有押韻感了。

也有人說,這純粹是順口不勞舌,無論是古時候還是今天,上街都是一個高頻詞彙,人們動嘴的時候無意識中就會縮減口音,說上「gai」的話,幾乎不需要費什麼功夫,而說上「jie」的話,嘴要稍微咧開,這就多費了一點功夫。就像英語從英國傳到美國,傳到澳大利亞會有不同的縮減發音一樣,上街也是人們為省力統一的標準。

還有人說,全國人民之所以使用同一種方言口音,與中國古代是個大一統王朝有關,某個時期,上「gai」曾是一種官話,推廣到全國各地,就此保留了下來,直到今天。當然,這都是各說各有理,總而言之,街這個字確實在很多方言中都讀作「jie」,要說這是巧合也確實太巧合了一點,什麼可能都存在。

相關焦點

  • 中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也讀錯了
    除卻民族文化與傳統的學習交流,在語言方面,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做得非常好的國家,從語言出現一直發展到今天,中國就一直走在開放與包容的道路上,通過不斷的融合與改進,才會有現在統一的普通話,同時還存在著許許多多各有特色的方言。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但不管它起源如何,都是經過了千年的演變,才成為了如今的樣子,有了如今的字體和如今的發音。而字體其實也在不斷的演變中,從最早的甲骨文到後來的篆書,再到現在的簡體字,漢字的變化其實有了很大改變。而在讀音上更是如此,更有可能兩個相鄰的小鎮,對於一個漢字的發音就會有所不同。而這個漢字則更為特殊,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那麼到底是哪個字呢?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多年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而且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中國古代雖然地域遼闊,方言眾多。但是在各個方言裡,「街」這個字的讀音竟然都是相同的。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活躍在前53—18年的漢代學者揚雄首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方言」這個概念。這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它指的是不同地區之間所使用的語言的總稱。也就是說,它和「白話」、「土話」是一個意思。
  • 我國最神奇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可能你的讀法也錯了
    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為阻止和防範北國匈奴貴族的侵擾,始皇帝命令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用兩年時間修築了南起陝西林光宮,北至今內蒙古包頭九原郡的一條南北長達700多公裡的一條軍事通道,這是一條由鹹陽通往北境陰山間最捷近的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
  • 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
    其中還不包括同省不同區的地方性方言,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擁有不同讀音,這真是太過於神奇,中國語言的奇妙之處讓人不得不深深熱愛並為之歌頌。中國一個奇特的字,3000年來讀音都一樣,你的讀法估計也錯了讀音相同的奇特漢字中國文字的演變與讀音,在使用同一文字的前提下,讀音與含義區別不是特別大,讀音相同的字也不在少數。
  • 中國有一個神奇的漢字,所有方言讀音都一樣,大多數人都讀錯了
    這個獨特文字3000年都是一個讀音我國文字多種多樣,叫法也是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個字,在同一個省內,叫法都不相同,而我國的文字更是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所表達的意思也是各不相同叫法更是不一樣,然而現在卻是有一個漢字從古至今卻一直是一個讀音,這個字就是"街",這個字大家都知道叫"jie"但是這只是在普通話中叫"jie",那麼方言則是叫"gai"而從古代到現代這個字在方言中卻一直是叫
  • 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看看你讀錯沒有?
    普通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確定的,中國通用的標準現代漢語。現如今,只要你在中國,你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走到哪都不怕有其它交流障礙。在普通話普及之前,各地都有各自的語言體系,這個就叫各地的方言。方言是各個地區都存在的普遍現象,不僅僅是中國,國外也區分。就像日本的關東和關西說話方式就不一樣,英國的愛爾蘭地區和英格蘭地區也有不同的說辭。但都沒像中國一樣方言的分布如此之廣。中國方言有一句古話,叫「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因為社會、地理和歷史方面因素的不同,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文字的寫法讀音也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發生了很多的改變,文字的寫法是一方面,發音更加是各不相同,方言就是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哪怕是如今我們通用的普通話也只是在建國之初我們選擇的一種使用較為有普遍性和實用性的方言,也即是將建國初期的北京話經過一定的改良後投入教育領域和社會領域進行普及。
  • 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不信你試試
    中國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290個地級市,1636個縣,374個縣級市,852個市轄區19531個鎮,14677個鄉。我們都清楚中國56個民族,但是我國的方言卻遠不止56種。
  • 我國有一個字十分「獨特」,3000年來全是這個讀音,估計你也讀錯了
    這個獨特文字3000年都是一個讀音我國文字多種多樣,叫法也是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個字,在同一個省內,叫法都不相同,而我國的文字更是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所表達的意思也是各不相同叫法更是不一樣,然而現在卻是有一個漢字從古至今卻一直是一個讀音,這個字就是"街",這個字大家都知道叫"jie"但是這只是在普通話中叫"jie",那麼方言則是叫"gai"而從古代到現代這個字在方言中卻一直是叫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街」字原來的讀音是「gai」,為什麼現在變成「jie」了?
    gai的讀法全國大多地方都用的,北東北,南廣東,都是讀該, 很多字都因為很多人並不完善的死板普通話而變了,用處變得單一了,就比如色sè,在某些領域應該讀sǎi的,比如色酒,就應該讀sǎ,色拉油 才應該讀sè,現在都是讀sè,血應該讀xiě的,也都讀雪了。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吳,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地名,對的,日語中所謂的吳音就是從中國的吳地傳過去的讀音,不過傳過去的時間很早,那還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日本大和時代(中國南朝)時期的事情,當時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圍吳語區的漢字讀音傳到了日本,所以這種漢字音就被稱為吳音。
  • 賈平凹的「凹」讀wa是因為方言?我來提一個新觀點
    大家可能都知道,寫這個人好寫,但是如果口頭談論起來就頗有些難度了。究其原因,還是他名字中「凹」的讀音的問題,在我們的常識中,這個字讀作āo,但是我們常常在一些公共場合或者官方場合中聽到別人包括賈平凹本人都將其讀作wā。為什麼呢?
  • 很多人都愛用這個字,卻可能連讀音和寫法都錯了
    我們一直都「懟」錯了?  在漢字圈,有一個字近幾年以驚人的速度躥紅,網友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或使用,流傳得相當之廣。2017年,它還是毫無爭議的年度熱詞之一。  這個字就是——懟。
  • 一首小詩40個字,從字到尾一個音,中國的語言文字太神奇了
    眾所皆知,中國的漢語言文字是世界最難學習和理解的語言文字之一,常常令學漢語的外國人感到非常糾結。但是,漢語也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語言文字之一,特別是在多音多義、感情色彩、語調語境等諸多方面,獨具特色,豐富多彩,有的還生動有趣。
  • 攻殼機動隊的正確讀法,既不是ké,也不是qiào,其實是……
    只能說,以為翻翻《新華字典》就能解決問題……讓我們先從「攻殼」這個詞的日語讀音說起。在日語裡,「殼」或者說「殻」的音讀是かく(kaku)。正如很多正義的小夥伴指出的那樣,明顯和ke的讀音更接近。而且日語漢字的音讀可不是瞎讀,這些漢字都是當初的遣唐使連讀音、帶意思一起學回去的。日本人其他不說,有一個好所有人都承認,那就是特別認真。
  • 漢字讀音改來改去,是為了遷就文盲嗎?
    中國有七大方言區,隔一座山可能方言就完全不同,所以同一個字不同讀音是很正常的事。《武林外傳》中的佟掌柜,一句「額滴神啊」火遍大江南北,而閩南人的「我」則讀作「哇」,上海人則說「吾」。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比起南方方言已經有了很強的互通性,但異讀現象仍不少。
  • 「碣」——帶著淳安口音的讀法,你讀對了嗎?
    據《新華字典》所載,「碣」有二種讀音及含義,一是讀ji ,音同「結」,意為圓頂的石碑;二是讀y ,〔~磍〕,意指猛獸盛怒的樣子。那麼大家是否知道,在淳安縣的老淳安片,「碣」字被用作地名時,還有第三種讀法及含義。如屏門鄉秋源村的碣裡、威坪鎮茶合村的茶碣頭、威坪鎮鳳凰村的馱碣頭、鳩坑鄉青苗村的青苗碣等自然村。
  • 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和」字有7個讀音,竟然只能排第二
    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象形上,也體現在讀音上,比如多音字。所謂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用以區分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詞性、不同詞意或者不同用法。(常見多音字)情況一:不同讀音,詞性或詞意不同。這種情況又被稱為「破音異讀」,是多音字的主流用法,佔比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