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的「凹」讀wa是因為方言?我來提一個新觀點

2020-12-06 文通今古

賈平凹是我們當代著名的作家,前一陣子諾貝爾文學獎將要揭曉的時候,他還作為熱門候選作家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大家可能都知道,寫這個人好寫,但是如果口頭談論起來就頗有些難度了。

究其原因,還是他名字中「凹」的讀音的問題,在我們的常識中,這個字讀作āo,但是我們常常在一些公共場合或者官方場合中聽到別人包括賈平凹本人都將其讀作wā。

為什麼呢?明明《新華字典》裡「凹」這個字只有「āo」這個音,憑什麼讀到他的時候就要改成「wā」呢?

本尊解釋:小名演化而來現在最權威的解釋也就是賈平凹本人的解釋:

賈平凹姓賈,名平凹,無字無號;娘呼「平娃」,理想與通順,我寫「平凹」,正視於崎嶇,一字之改,音同形異,兩代人心境可見也。

意思就是說他小時候的小名叫做「平娃」,在陝北地區,很多農村為了求孩子好養都會給孩子取一些很簡單,很樸實的名字,類似於「x娃」就是典型的一種。

然後又說自己長大了覺得這個名字不太具有「文學性」,並且也不太通順,正好「凹」字與「娃」字讀音相同,而且「平凹」還有「克服困難」之意,所以索性就將「平娃」改成現在的名字。

那麼大家又要提出疑問了,為何「娃」會和「凹」同音?當然是因為當地陝西地區的方言是這麼念。那有的人就開始不服了,為什麼他們的方言念wā,我們的普通話也要跟著念wā呢?

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個橫向的地區方言問題,而是一個縱向的古今發音問題。

深入考證:方言還是古語?我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第六版的《現代漢語字典》中「凹」字增加了「wā」的讀音,由是產生了一個大膽的猜想:在某一段時間內,「凹」字確實是又「wā」的讀音的,那麼,剩下的任務就是找歷史上的「凹」字在那個時期有此讀音,又是怎麼演變的呢?

要想了解一個字在古代的讀音如何,字義如何,第一步就是查《康熙大字典》,這部著作是康熙年間皇帝下令命人編修的,可以說是古代字書的集大成之作,引用了諸多中古時期的字書,我們可以以此為起點來順藤摸瓜。

《康熙字典》引《唐韻》中對其解釋說「烏洽切」,即念wā。引《集韻》中對「凹」字讀音的另外一種解釋,即」於交切「,此時也就是念」āo「。

《集韻》10卷中對「凹」字還有有這樣的解釋:「 窊也」。而其對「 窊」字的讀音解釋為「烏化切」(wā)。同時期的韻書重修《廣韻》5卷中對「 窊」字的讀音同樣解釋為:「烏瓜切」。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集韻》中的「凹」字也有「wā」的讀音。

《唐韻》是唐朝時期的一部韻書,現已經失傳,《康熙字典》中的解釋應該可以說明唐朝時期」凹「字還只有「wā」的讀音。而《集韻》和《廣韻》都是北宋時期編修的韻書,說明北宋時期這是一個是一個既念「āo」又念「wā」的多音字。並且這種讀法一直保留到了康熙年間。

但是這中間已經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宋朝至明清的許多字書,如《類篇》,《字彙》,《正字通》中對「凹」讀音的解釋大都只是「於交切」,「烏高切」,也就是他們只記載了「āo」這一個音,說明從唐以後,」āo「音逐漸變為強勢音,」wā「音已經變得不很重要了。

可見在讀音上已經為其讀」wā「找到了根據,那麼意義上呢?

上文我們提到有字書將「凹」字解釋為「 窊也」,那「 窊」字又有什麼含義呢?

《康熙字典》與《王力古漢語字典》中對」 窊「的解釋中都有」下凹,下陷「的含義,可見」 窊「字與」凹「字意義是相通的,在古代很可能兩個字是通用的。在古代,兩個字意義相通,其讀音往往也就相近,這兩個字是比較符合這個規律的。

此外,我們注意到《漢語大詞典》以及《漢語源流詞典》中中對」凹「字讀」wā「時的解釋為 」 同』窪『,用於地名「。由此觀之,這兩個字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額關係,不過這並沒有在古代的一些字書中找到根據,所以只能從象形的角度來進行剖析。

從字形演變的角度來看,」凹「和」窪「還真有一些淵源:在《象形字典》中我們查到:」圭「,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蛙」的省略。加上三點水表示水中有蛙,意即存水的窪地時間長了都有了青蛙。造字本意即」山間積水有蛙的低凹地「。既然能夠積水,必然說明此地地勢低,也就是「凹」字所表示的「下凹」之意。

二者意思相近,可能在歷史上某一時期二者也是相互通用的,所以讀音相近也不足為奇,不過對此已無法進行考證。

雜言:陰平還是陽平?明白了「凹」字讀音與意義發展的淵源,我們就來解決下一個問題。賈平凹先生說他小名為「平娃」,後來改為「平凹」,是聲音相同,如我們上邊所說,已經確定「凹」字有「wā」的音了。但是還有一點疑惑,「娃」的聲調是陽平,也就是我們說的二聲,而「wā」的聲調是陰平,就是我們說的一聲,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古代語音的變化是非常複雜的,上文只是將「烏化切」和「烏洽切」籠統地歸為「wā」,其實真正的讀音應該是去聲,之所以在聲調問題上不那麼細緻是因為聲調極易發生變化,它會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甚至會因人而異。

比如一些地方的方言系統整個就是普通話的聲調變體,我想比較突出的就是河南方言,網上流傳的「河南人念馮紹峰就是倒過來念這三個字」,其實說的就是河南方言中的聲調問題。

還是回到「凹」的聲調上來,這也許就是陝西地區方言的特點,既然普通話中人們都習慣念陰平聲,那我們覺得還是念陰平聲比較好。

結語:拋磚引玉之詞以上就是本人關於賈平凹先生名字讀音的一點想法,我曾見過很多人說為什麼賈平凹那裡的方言念什麼我們就念什麼,不應該按照普通話裡面的念嘛?

其實本沒有人逼迫我們必須要念什麼,我們想怎麼念就怎麼念。但是賈平凹先生說念「wā」的確是有其道理的,不只是方言原因,還有一些歷史文化原因,是與語言的古今發展有著密切聯繫的。

關於這個問題歷來有很多人論述,今天我們只是從文字語音流變的角度予以解釋,渴望大家提出更加有理有據的解釋。

如有謬誤,請不吝賜教。

主要參考文獻:《康熙字典》,《集韻》,《廣韻》,《玉篇》,《漢語大詞典》

相關焦點

  • 賈平凹:我也有個和你一樣的青春
    作者:橙子(凹讀wā哦,別讀錯小心羞紅了臉哦)什麼是青春?青春就是當你看到這個問題時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人,ta或許就是你的整個青春。我曾經以為我的青春是獨一無二的,是別人無法媲美的。但看了賈平凹先生的書我才發現,原來我們的青春是如此的相似:青春原來都是「三個人」,一個我愛的她,一個愛我的她。
  • 賈平凹《廢都》完成英文翻譯 有望今年內出版
    賈平凹只提了一個要求:翻譯時,原文一句也不要刪。按照賈平凹的意見,譯本參照1993年第一版《廢都》,所以也將保留「□□□□(此處作者刪去××字)」。《廢都》譯為The Abandoned Capital,主人公莊之蝶則翻成Butterfly。賈平凹三部曲《浮躁》、《廢都》、《秦腔》因為其濃厚的地方特色讓翻譯家頭疼,至今只有《浮躁》被漢學家葛浩文翻譯成英文,並獲得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
  • 《廢都》英文版翻譯完成 賈平凹要求原文一句不刪
    原文一句也不要刪  賈先生只提了一個要求:翻譯時,原文一句也不要刪。按照賈平凹的意見,譯本參照1993年第一版《廢都》,所以也將保留「□□□□(此處作者刪去××字)」這部小說英文版的譯者之一胡宗鋒現為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他透露,翻譯工作由他和在西北大學任教的英國學者羅賓共同完成。
  • 賈平凹《廢都》英譯本完成 兩人合力三年譯成
    賈平凹《廢都》英譯本完成 兩人合力三年譯成 2013年07月29日 15:05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賈平凹三部曲《浮躁》《廢都》《秦腔》因為其濃厚的地方特色讓翻譯家頭疼,至今只有《浮躁》被漢學家葛浩文翻譯成英文,並獲得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葛浩文坦言曾嘗試翻譯《秦腔》,但由於其中家鄉話太多,難以翻譯而最終放棄。  胡宗鋒說,自《廢都》出版當年,他就想過翻譯,但是一直按下未表,是因為那時自知「身單力薄」,肯定翻不了。
  • 賈平凹《暫坐》:像極了「老酒館」的茶莊,一個濃縮的娑婆世界
    文人的路子只要不合自己的口味,很是遭人非議,因為文字本身與思想就是一個很難統一與見仁見智的過程,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依然沒法避免受到某一類人的鄙夷。可是這種鄙夷又有多少酸澀的成分和庸人無法理解的高度。
  • 賈平凹《暫坐》:「雌雄同體」的人,往往是人中之鳳
    賈平凹正是被這座茶樓中美麗的姑娘吸引,在茶樓關閉後始終念念不忘,最後選擇提筆,把她們都寫進這部被譽為現代版《紅樓夢》的《暫坐》中。一、茶樓百態暫坐是一座茶樓,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茶樓展開,老闆娘海若是一個風情萬種的女子。她吸引來了11個美麗有錢的女子,有俄羅斯女郎伊娃,有從農村進城的辛起,也有養尊處優得富太太。這不同姿態的12個女人,堪比「金陵十二釵」。
  • 陳斌:賈平凹陳彥小說異質性淺議
    #紀錄片中國#賈平凹陳彥小說異質性淺議文/豐陽玢子著名作家賈平凹早期小說的異質性是缺乏的,隨著他創作經驗的日趨成熟,他小說裡的異質性也非常突出的表現出來。《兵娃》是賈平凹的早期小說,作品裡圍繞荷塘展開,異質性缺乏。
  • 賈平凹河邊撿石頭,意外撿到罕見佛像,身邊朋友都來磕頭許願
    有人說,陝西就是一個出作家的地方,小家不斷,大家也很出名。最有名氣的三大作家就是路遙,陳忠實,賈平凹。其中年齡最小的就是賈平凹被稱讚為:「中國現在最著名作家之一」、「文壇鬼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但是相比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作品在國內外屢獲大獎。
  • 一萬個職業書法家,竟賣不過一個業餘賈平凹!
    你捨不得錢,我捨不得墨,對誰也好,對我尤甚好。生人熟人來了都是客,成交不成交請喝茶。」 15年後的今天, 賈平凹的匾牌由當年每字500元 飆升至今天的每字4萬元, 漲幅達到80倍之巨! 這價格完全秒殺了整個書法圈!
  • 賈平凹:我不是書法家!網友:你的字憑什麼一張能賣十萬?
    文 | 王呈祥著名作家賈平凹曾在自己的「書法集」自序中寫道:「我寫的是漢字,不是書法,我也不是書法家。」我們都知道,賈的專業是寫作,並非是寫書法,書法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個愛好。如今,他的愛好能賣到十萬一張,就好像一個裁縫不做衣服去做廚師,結果成了星級大廚一樣,確實讓人無法想像。因而,由此延伸出三個問題:一是他為什麼要寫書法?二是他為什麼要賣字?三是別人為什麼會買?
  • 路遙:死前執意要見賈平凹,只為叮囑一句話,賈平凹聽後痛哭不已
    路遙一生,不管是誰想到或者是看到都會為之動容,因為他的一生實在是太過於艱辛和悲慘。1、幼年的不幸路遙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裡面,七歲那年家中實在是貧窮,無法多養育起一個人,經過多重商量,將他過繼給他的伯父家。
  • 中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不信你試試
    ,而湖南省地區中,方言是最多的,就是一條河的距離,都可能形成不同的方言。 不過在如此多的方言中,我國也存在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它便是「街」字,普通話讀音為
  • 【百味人生】我給三毛平凹當「鴻雁」
    當三毛得知我是陝西記者的時候,便問,賈平凹是你們那的,你認識嗎?我驚奇地反問她,你認識賈平凹?她說,很崇拜。又對我說,如果了解平凹先生,有空請到我房間來好好談談,便走了。她看到三彩馬受了點傷,說你把受了傷的三彩馬送給我,說明沒有把我當外人。便和我談了許多許多關於陝西,關於賈平凹的事。
  • 賈平凹:為了茶,顧不得尊嚴
    賈平凹潤筆費漲價自有自己的底氣,自賈平凹先生的文學火起來之後,求賈老師墨寶的人,絡繹不絕,誰都想沾點賈老師的名氣,對此,他也頗為煩惱,索性提高潤筆費用,沒想到前來潤筆的人還是絡繹不絕。不論是誰,來找賈平凹題詞,都要付費,但只有一件事例外,這件事和「茶」有關。
  • 用浙江多地方言讀《詩經》 聲音美到你不敢聽!
    「 小時候讀詩經,總覺得有些詩詞的韻腳拗口又不舒服,沒想到用方言讀起來還別有一番韻味。我們的方言也可以這樣『高大上』!」朗讀者汪旭瑩這樣感嘆。為此,針對紹興家長的「難題」,徐越教授建議:家長可以從家庭生活開始,給孩子營造一個說方言的環境讓他們學習方言。方言的「土」是存古這份珍貴你可知?「方言是語言的歷史沉澱,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切的地域文化都必須要用方言來表達。」
  • 賈平凹的《廢都》成禁書,省略XX字的背後僅是雲雨之事
    賈平凹的《廢都》堪比金瓶梅,省略XX字的背後僅是雲雨之事?《廢都》一經問世便成為禁書,但因為作家的當紅,仍然有一批忠實的讀者在出版後的第一時間購買下這本書籍。一翻開才知道,這本書為了過審也是用心良苦,部分尺度較大的地方,編輯都用了「省略XX字」來替代。莫不知現如今的「省略XX字」這個梗是不是由此而來。
  • 書薦丨《雲層之上:賈平凹對話武藝》——著名作家賈平凹首部談藝錄...
    《雲層之上:賈平凹對話武藝》賈平凹 武藝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雲層之上:賈平凹對話武藝》孕育於著名作家賈平凹與壁畫藝術家武藝的一次對話,對話發生在賈平凹的上書房,在美術創作、美術教育、文學創作、文學與藝術的連接等議題上火花頻現,不僅為美術工作者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創作經驗談
  • 賈平凹談新著《帶燈》:"螢"照鄉村 "返"射現實
    中新社西安1月2日電 題:賈平凹談新著《帶燈》:「螢」照鄉村 「返」射現實  中新社記者 冽瑋 田進  對於賈平凹而言,其新著《帶燈》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或許,它還被看作是送給自己花甲之年的生日禮物。近日,他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書中描繪的鄉鎮,折射了中國內地農村風貌,小到鄰裡之間為爭一棵柿子樹,大到幹部作風、貪汙腐敗等問題。
  • 東北方言十級,東北話「磕磣」怎麼讀?什麼意思?
    東北方言十級,東北話「磕磣」怎麼讀?什麼意思?冰城北北君——東北話十級(家鄉文化印記)上一期,北北君給大家講的是東北方言「埋汰」,今天繼續給大家帶來有趣的東北方言——「磕磣」,想看之前的內容,可以點擊關注,看往期作品。「磕磣」,東北話中較為常見的一個詞,準確讀音:k—e—kē,ch—en,發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