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陝西就是一個出作家的地方,小家不斷,大家也很出名。最有名氣的三大作家就是路遙,陳忠實,賈平凹。
其中年齡最小的就是賈平凹被稱讚為:「中國現在最著名作家之一」、「文壇鬼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但是相比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作品在國內外屢獲大獎。其中《秦腔》一書更是獲得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這部作品先後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出版,遠銷海外。
除此之外,賈平凹曾經在自己的散文《殘佛》中,記錄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親身經歷。
賈平凹河邊撿石頭, 意外撿到一尊罕見佛像,身邊朋友都來磕頭許願
根據《殘佛》中的回憶,有一次賈平凹去河邊採風,期間去河裡撿石頭,但是無意間卻撿到一尊罕見的佛像,為什麼說他罕見?
這個佛像整體是灰色的石質,下面有兩層底座,上有蓮花臺,中間是鏤空的,經過風吹日曬已經沒有了稜角。而且是一尊殘佛,頭,腹已經右腳和左手都已經缺失。這尊被泥沙裹挾的殘佛被賈平凹帶回家供奉起來。
賈平凹說:佛是人心造出來的佛,佛的外形也是雕刻出的,但是自從雕刻者開始虔誠雕刻的那一刻,這石頭就被賦予了眾生的意念,石頭就成了佛。
身邊朋友知道以後,都認為這尊佛像一定非常靈驗,於是紛紛前去焚香磕頭許願。
人們生活中缺少什麼,就會向佛祈禱什麼,缺錢的人祈禱早日發財,沒有地位的人祈禱早日官運亨通,顯然,他們把佛當成了一種走向成功的捷徑。
這就是《殘佛》中記錄的賈平凹和殘佛的奇緣。其實,很多時候,緣分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的佛都在自己心中,只不過大多數人被世俗蒙蔽,漸漸的失去了本心。
前段時間讀了賈平凹的《自在獨行》是他40年的散文選集,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父親因為誤會而含冤入獄,媽媽只能通過幫別人縫縫補補洗衣服來養家餬口。母親的眼睛在日夜操勞中變得又紅又腫。他也能理解母親的難處,體諒母親的不易,他決定放棄學習的機會,去山上砍柴賺錢。這其中的辛苦,不是正常人能體會到的。
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更不用說孩子要上學讀書了。成長的過程難過而艱辛,但是他依然要想辦法活下去。沒有人可以作伴,只能一個人孤獨的活著。
賈平凹先生在書裡這樣寫道:「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的安寧。」
很多時候,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
讀《自在獨行》,總覺得冥冥中很多地方就是描述的自己的內心。一個人發呆,一個人去跑馬,一個人的時候未必是壞事,學會慎獨,和自己相處,離自己的心最近。
《自在獨行》寫滿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生活兩個字包含的太多,一輩子也要看很多東西,怎樣的心態去觀察去對待,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書籍封面上印有一句「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寥寥幾個字,卻觸動了我的內心。在我看來,人生其實是一場苦修行,而我們需要不斷苦中作樂,盡力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
看完這本書,或許你會更明白孤獨的真正含義,一本書39元,也就是普通人的一頓飯錢,就能讓你在生活裡多一份面對獨行的從容與瀟灑。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