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一年級,甚至有的地方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拼音,為以後識字做準備,拼音這麼早開始學習,有必要嗎?還是先來認識一下拼音是怎麼來的吧,這個並不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
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應用他和另外幾位傳教士擬訂的用羅馬字給漢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寫了4篇文章,送給當時的制墨專家程君房, 由程君房編入所著墨譜《程氏墨苑》中。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傳天主教教義,由教會單獨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蹟》,複製本現存羅馬梵蒂岡教皇圖書館(在中國,習慣上把上述 4篇文章稱作是《西字奇蹟》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又名「小兒經」、「小兒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
就看英文的書寫,就知道是舶來品。
首先明確一點就是: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根據這套規範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現代標準漢語拉丁轉寫標準。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用來拼寫中文。撰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
古代人們是怎麼讀漢字呢?
我國在古代是使用漢字為載體,採用直音、反切等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即使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反覆斟酌後,指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毛澤東說漢語拼音方案的用處:「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並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
說了這麼多,有幾點是我們要明確的:
1 拼音是近代出現的
2 拼音是我們認識漢字的工具
3 漢字是我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