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的研究說明,早期侗臺語與商周時代漢語的語音和形態相近,有較多的對應詞,早期侗臺語和漢語原本應是相近的語言或方言。戰國、兩漢時期它們已分布在不同區域,關係不是很密切,侗臺語的古漢語借詞並不是很多。
關 鍵 詞:侗臺語/漢語/語音/形態
20世紀侗臺語歸於漢藏語系的論證多建立在共時的證據上,受到較多的批評。歐美的一些語言學家更願意相信侗臺語和南島語有發生學關係,或認為構成語言聯盟,而不視南島語為其底層。筆者認為,早期的侗臺語有類似古漢語的語音結構和形態形式,它們應是新石器早期隨著農業的推廣漢藏語系中強勢語言傳播的結果。
一、早期的漢語和早期的侗臺語
中原仰韶文化的源頭可追溯至距今八九千年的賈湖文化,當時該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淮平原上,農業與狩獵、捕撈、畜養並存,是長江以北最早的水稻栽培區。此後仰韶文化向東發展成為大汶口文化,向西發展成為馬家窯文化。新石器晚期黃河流域對周圍影響最大的是山東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最為重要的事情是城邑的出現。河南淮陽龍山文化時期的平糧臺古城的建城年代距今約4千5百年,此後進入夏商周時代。
(一)華夏人和古漢語
1.夏和諸夏
夏商周三代佔統治地位的氏族或部落如《史記·五帝本紀》:「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詩經·周頌·時邁》:「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周頌·思文》:「無此疆爾界,陳常於時夏。」周人稱自己的國家為「有周」,「夏」為本族自稱或域內人群之名,以「夷」「夏」區分不同的人群。
2.早期的漢語和古漢語
先商時代的漢語經歷了較大變化之後,西傳至陝西一帶成為商代的西部方言。西周時期黃河流域有東部、中部和西部三種方言,春秋時從中部方言中分化出南部方言。商和西周時通常是一字一義,也有以字表示的成音節前綴和後綴。輔音前綴和詞根聲母構成較為複雜的複輔音聲母,大約戰國至兩漢期間陸續簡化。最先簡化的是帶前綴*s-的三合輔音聲母,然後是*Cl-類,東漢時主要的方言中大約只有*Cr-類聲母。
夏商之後漢語傳播到其他地區,使用其他語言的人群轉用漢語,往往形成新的方言。原本屬於其他語言的詞就有可能成為該漢語方言的底層詞,可擴散至其他漢語方言。古漢語和後來漢語有不同時代的底層詞和借詞。
(二)早期侗臺語的分布
長江下遊地區河姆渡早期文化距今約7千年,種植水稻,幹欄式木構房屋,炊具中的鼎類似於賈湖文化中的類型。江蘇中部相當於夏代的高郵周邶墩遺址文化具有嶽石文化的特徵。另外,在興化南蕩、高郵周邶墩等地發現了類似於河南龍山文化王油坊型的文化遺存。夏代之時早期侗臺語大約分布於江蘇一帶,商代侗臺語從江蘇一帶傳播至江浙和福建。
侗臺語可簡單區分為南北朝以前的早期侗臺語、南北朝至唐宋的古侗臺語和宋代以後的近現代侗臺語。他們也稱「漢人」為「夏」,如「漢人」侗語北部方言。
秦漢時早期侗臺語中的一支移至海南,分化為黎語支的語言。另一支至貴州,成為仡央語支,這兩支侗臺語後來都使用南島語數詞。
姓名:吳安其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