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原本應該是中性的,只是人們溝通的工具,但臺灣社會這幾年發展下來,「臺語」已經不只是方言的概念,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性語言,識別「族類」的工具
前段時間,化名查理的中年男子,用國語(普通話)喊了一句「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啦」,引發臺灣島內新一波「嗆扁」風潮。
陳水扁惱羞成怒,在正式場合用「臺語」回應說:「太平洋也沒有加蓋子啊,說中國很好就遊過去嘛,對不對?去了就不要回來了!」。
「臺語」是泉漳人帶過去的在臺灣民間的口語中,一般講「淡水河也沒有加蓋啊,你去跳啊」,意思是叫人去死,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話,而陳水扁刻意用這段「臺語」俚語來回應用國語「嗆」他的人,還把淡水河改成太平洋,更莫名其妙把邏輯引導為「嗆」他的人是因為「覺得中國好、不愛臺灣」,所以才「嗆」他。
所謂「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來自福建的政協委員陳正統在介紹自己主編《閩南話漳腔辭典》的原因時說,前一段時期,臺灣少數人聲稱要把所謂的「臺語」當成他們所謂的「國語」,排斥普通話。「他們所謂的"臺語"就是閩南話,或稱為福佬話。這種方言是早期泉州、漳州移民臺灣的時候帶過去的。」
語言原本應該是中性的,只是人們溝通的工具,但臺灣社會這幾年發展下來,「臺語」已經不只是方言的概念,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性語言,識別「族類」的工具。
「黨外運動」曾用「臺語」控訴當局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回到中國懷抱。那期間的臺灣社會,學國語不只是件必要的事,而且是件進步的事。會說國語,象徵著與整個中國同步。
1949年,國民黨退到臺灣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陸續頒發「推行國語運動」的政策,比如在學校或公眾場合不得講方言,若學生在學校講了方言,有的還被罰錢或者體罰;加強廣播電臺國語節目的比例;電視臺方言節目每天每臺只能一小時,且不得在晚間黃金時段播出等。
70年代末,當針對國民黨的「黨外運動」風起雲湧時,反對運動的政治領導人用「臺語」控訴當局統治,帶領群眾唱一些著名的30年代「臺語」老歌,抒發壓抑情緒。
90年代初,臺灣雖然已經解嚴,開放報禁,但電子媒體仍被國民黨壟斷。1992年,開始有民進黨籍的政治人物設立地下電臺,此後風行了幾年。這些地下電臺也都是以「臺語」議論時政。
李登輝執政後期,開始也在正式場合講「臺語」。在「立法院」,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刻意以「臺語」來問政,甚至會故意針對「外省籍」的國民黨官員,質問其會不會講「臺語」。「喝臺灣水,吃臺灣米,為什麼不會講臺語」,這儼然已成了生活在臺灣社會的道德標準。很多人因為不會講「臺語」而失去工作機會;另一面是,許多「外省二代」扭曲著學「臺語」,比如與朋友約定,講一句國語,就自己罰錢,這無非是為了可以「自由地」活在臺灣這個社會。
2000年,民進黨上臺執政,陳水扁把李登輝之前講的「兩國論」用「一邊一國」來代替。「一邊一國」是「臺語」俚語,是小孩子在玩家家的遊戲時,大夥分成兩隊,一邊用手比劃一條線,一邊說「你那邊一國、我這邊一國、大家一邊一國」。而在陳水扁的「引導」下,「一邊一國」就這樣變成了一個政治用語。
就這樣,多年演變下,一種粗暴的邏輯漸漸形成——講「臺語」,才是愛臺灣,才是「我們」。而國民黨是講國語的,是「外來的」;民進黨是講「臺語」的,是「真正的臺灣」。
民進黨執政後將「臺語」粗俗化然而,民進黨執政後,「臺語」的曝光度雖然越來越高,水準卻似乎越來越低。現時,大眾傳媒所展現的「臺語」,經常是不雅、粗俗、沒有禮貌的。以個人經驗來說,小時候從長輩口中聽到的「臺語」與現在流行的相比,不論是發音標準,或是內容程度,都相差非常大。實際上,閩南語繼承的是上古漢語,不僅同樣以漢字書寫,而且非常典雅,比如許多唐詩就必須用閩南語來念,才能念出韻來。再者,臺灣居民的傳統性格,原本是害羞、客氣、容易臉紅的,而現在臺灣人在電視上講的「臺語」,展現出來的,卻經常是囂張、無禮、大搖大擺,動不動就「嗆聲」(用言語挑釁對方)。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從2002年中開始播出一年多、創下收視紀錄的「臺語」電視劇《臺灣霹靂火》。該劇以罵人、比狠、吵架來吸引觀眾,「我若是不爽,我就想要報仇」、「我若是想要報仇,我會送你一桶汽油、一枝番仔火(火柴)」,這些臺詞一時間都成為臺灣社會的流行語。
政治人物自然不會輸給戲劇中的虛擬人物。「太平洋沒加蓋」這樣沒禮貌的話,當然就可以從陳水扁的口中說出。不可思議的髒話——「LP」,可以從「前外交部長」陳唐山的口中說出,之後大家還爭相模仿。
用「臺語」批評民進黨才有正當性?在島內,講「臺語」似乎已經擁有「正當性」。當有人指責某人說的「臺語」不雅、不當時,綠色輿論馬上就會反擊說:「講國語就有水準,講臺語就沒水準,為什麼要欺負臺灣人。」這樣的語言暴力導致現在任何批評者,都得先聲稱自己是「深綠」的,而且最好用「臺語」,至少是發音不特別標準的國語,才能取得批評「臺語」的資格。
2006年的「紅衫軍倒扁」,能聚集號稱上百萬人的能量,除了民怨沸騰,一個重要原因是,發起人施明德是民進黨大老。參與的群眾也可以跟著免疫,不怕被罵「不愛臺灣」。
後來,又陸陸續續發生的小老百姓「嗆扁」遊擊戰,也是如此。如果「嗆聲」的國語發音太標準,馬上會被人懷疑是「外省人」,是「國民黨派來的」,「不是真的老百姓」。如果用「臺語」嗆,甚至還拿著民進黨證,那「正當性」就強了。
查理用國語喊了一句「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啦」,被嗆的陳水扁換一個場合,立刻反擊,指查理是假的。護主心切的臺「新聞局長」謝志偉也跟著回罵一個小老百姓。口音一聽就知道是「本省人」的查理,媒體漸漸查出他的身份——原為中小企業主,公司倒閉後,到處打零工,自稱以前也是民進黨支持者。(文/林怡君)據新華社《環球》雜誌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