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是如何從語言變成「政治」的?

2021-01-09 搜狐網

  語言原本應該是中性的,只是人們溝通的工具,但臺灣社會這幾年發展下來,「臺語」已經不只是方言的概念,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性語言,識別「族類」的工具

  前段時間,化名查理的中年男子,用國語(普通話)喊了一句「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啦」,引發臺灣島內新一波「嗆扁」風潮。

陳水扁惱羞成怒,在正式場合用「臺語」回應說:「太平洋也沒有加蓋子啊,說中國很好就遊過去嘛,對不對?去了就不要回來了!」。  

「臺語」是泉漳人帶過去的

  在臺灣民間的口語中,一般講「淡水河也沒有加蓋啊,你去跳啊」,意思是叫人去死,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話,而陳水扁刻意用這段「臺語」俚語來回應用國語「嗆」他的人,還把淡水河改成太平洋,更莫名其妙把邏輯引導為「嗆」他的人是因為「覺得中國好、不愛臺灣」,所以才「嗆」他。

  所謂「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來自福建的政協委員陳正統在介紹自己主編《閩南話漳腔辭典》的原因時說,前一段時期,臺灣少數人聲稱要把所謂的「臺語」當成他們所謂的「國語」,排斥普通話。「他們所謂的"臺語"就是閩南話,或稱為福佬話。這種方言是早期泉州、漳州移民臺灣的時候帶過去的。」

  語言原本應該是中性的,只是人們溝通的工具,但臺灣社會這幾年發展下來,「臺語」已經不只是方言的概念,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性語言,識別「族類」的工具。  

「黨外運動」曾用「臺語」控訴當局

  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回到中國懷抱。那期間的臺灣社會,學國語不只是件必要的事,而且是件進步的事。會說國語,象徵著與整個中國同步。

  1949年,國民黨退到臺灣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陸續頒發「推行國語運動」的政策,比如在學校或公眾場合不得講方言,若學生在學校講了方言,有的還被罰錢或者體罰;加強廣播電臺國語節目的比例;電視臺方言節目每天每臺只能一小時,且不得在晚間黃金時段播出等。

  70年代末,當針對國民黨的「黨外運動」風起雲湧時,反對運動的政治領導人用「臺語」控訴當局統治,帶領群眾唱一些著名的30年代「臺語」老歌,抒發壓抑情緒。

  90年代初,臺灣雖然已經解嚴,開放報禁,但電子媒體仍被國民黨壟斷。1992年,開始有民進黨籍的政治人物設立地下電臺,此後風行了幾年。這些地下電臺也都是以「臺語」議論時政。

  李登輝執政後期,開始也在正式場合講「臺語」。在「立法院」,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刻意以「臺語」來問政,甚至會故意針對「外省籍」的國民黨官員,質問其會不會講「臺語」。「喝臺灣水,吃臺灣米,為什麼不會講臺語」,這儼然已成了生活在臺灣社會的道德標準。很多人因為不會講「臺語」而失去工作機會;另一面是,許多「外省二代」扭曲著學「臺語」,比如與朋友約定,講一句國語,就自己罰錢,這無非是為了可以「自由地」活在臺灣這個社會。

  2000年,民進黨上臺執政,陳水扁把李登輝之前講的「兩國論」用「一邊一國」來代替。「一邊一國」是「臺語」俚語,是小孩子在玩家家的遊戲時,大夥分成兩隊,一邊用手比劃一條線,一邊說「你那邊一國、我這邊一國、大家一邊一國」。而在陳水扁的「引導」下,「一邊一國」就這樣變成了一個政治用語。

  就這樣,多年演變下,一種粗暴的邏輯漸漸形成——講「臺語」,才是愛臺灣,才是「我們」。而國民黨是講國語的,是「外來的」;民進黨是講「臺語」的,是「真正的臺灣」。  

民進黨執政後將「臺語」粗俗化

  然而,民進黨執政後,「臺語」的曝光度雖然越來越高,水準卻似乎越來越低。現時,大眾傳媒所展現的「臺語」,經常是不雅、粗俗、沒有禮貌的。以個人經驗來說,小時候從長輩口中聽到的「臺語」與現在流行的相比,不論是發音標準,或是內容程度,都相差非常大。實際上,閩南語繼承的是上古漢語,不僅同樣以漢字書寫,而且非常典雅,比如許多唐詩就必須用閩南語來念,才能念出韻來。再者,臺灣居民的傳統性格,原本是害羞、客氣、容易臉紅的,而現在臺灣人在電視上講的「臺語」,展現出來的,卻經常是囂張、無禮、大搖大擺,動不動就「嗆聲」(用言語挑釁對方)。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從2002年中開始播出一年多、創下收視紀錄的「臺語」電視劇《臺灣霹靂火》。該劇以罵人、比狠、吵架來吸引觀眾,「我若是不爽,我就想要報仇」、「我若是想要報仇,我會送你一桶汽油、一枝番仔火(火柴)」,這些臺詞一時間都成為臺灣社會的流行語。

  政治人物自然不會輸給戲劇中的虛擬人物。「太平洋沒加蓋」這樣沒禮貌的話,當然就可以從陳水扁的口中說出。不可思議的髒話——「LP」,可以從「前外交部長」陳唐山的口中說出,之後大家還爭相模仿。  

用「臺語」批評民進黨才有正當性?

  在島內,講「臺語」似乎已經擁有「正當性」。當有人指責某人說的「臺語」不雅、不當時,綠色輿論馬上就會反擊說:「講國語就有水準,講臺語就沒水準,為什麼要欺負臺灣人。」這樣的語言暴力導致現在任何批評者,都得先聲稱自己是「深綠」的,而且最好用「臺語」,至少是發音不特別標準的國語,才能取得批評「臺語」的資格。

  2006年的「紅衫軍倒扁」,能聚集號稱上百萬人的能量,除了民怨沸騰,一個重要原因是,發起人施明德是民進黨大老。參與的群眾也可以跟著免疫,不怕被罵「不愛臺灣」。

  後來,又陸陸續續發生的小老百姓「嗆扁」遊擊戰,也是如此。如果「嗆聲」的國語發音太標準,馬上會被人懷疑是「外省人」,是「國民黨派來的」,「不是真的老百姓」。如果用「臺語」嗆,甚至還拿著民進黨證,那「正當性」就強了。

  查理用國語喊了一句「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啦」,被嗆的陳水扁換一個場合,立刻反擊,指查理是假的。護主心切的臺「新聞局長」謝志偉也跟著回罵一個小老百姓。口音一聽就知道是「本省人」的查理,媒體漸漸查出他的身份——原為中小企業主,公司倒閉後,到處打零工,自稱以前也是民進黨支持者。(文/林怡君)據新華社《環球》雜誌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黃芳)

相關焦點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首部純臺語劇登上Netflix,導演:作品好語言不是問題
    臺語精緻劇《若是一個人》,不但登上了Netflix,成為該頻道第1部全臺語發音的影集,並同時在2家電視臺、4個串流平臺上同步播出。《若是一個人》製作人陳秀卿說,這不是偶像劇,也不是臺語劇,這是「臺語精緻劇集」。
  • 侗臺語與漢語的歷史關係
    內容提要:本文的研究說明,早期侗臺語與商周時代漢語的語音和形態相近,有較多的對應詞,早期侗臺語和漢語原本應是相近的語言或方言。戰國、兩漢時期它們已分布在不同區域,關係不是很密切,侗臺語的古漢語借詞並不是很多。
  • 「臺語」和「閩南語」的鬧劇之爭
    因為臺灣人都是中國人,都姓中國姓,都說中國話(臺獨人士心目中的所謂「國語」,即臺語,其實就是中國福建閩南地區的方言,是正宗的中國語)。    5月30日《聯合報》社論指出,蔣為文事件不是一個學術事件,而是一個政治事件,這正是綠營政治生態的鮮活寫照。
  • 「洋娃娃」的臺語怎麼說?
    這幾年大家對臺語的興趣似乎有升高的趨勢,實在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 以憂,喜的是臺語能見度跟引起興趣討論的熱能未減,憂的是許多日常詞彙似乎 已漸漸將淡出我們的生活圈,該如何尋回、並重新介紹給大家認識呢?
  • 韋遠誠:借鑑語音類型學 深化侗臺語研究
    Maddieson介紹了語言的聲音模式如何變化及其變化的限制,還介紹了節律、重音、聲調等韻律要素的類型,並討論了人類語言的音段、音節、詞的結構模式,最後指出了語音類型學未來可深入的研究方向。目前,語音類型學在基礎理論、技術方法上日臻成熟,可在語言研究中發揮更大作用。  侗臺語研究仍有廣闊空間  侗臺語使用人口接近1億,語言種類繁多,語音特徵豐富,是觀察人類語言共性與多樣性不可或缺的樣本。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據臺灣三立新聞網報導,賴清德上周接受「立法院」質詢時,被問及什麼是「臺語」。他當時回應稱,「臺語這個詞在社會上有共識」,即「臺語就是臺灣閩南語」。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重申反對「臺語等於臺灣閩南語」的立場,質疑背後隱含閩南族群「強勢而對立的意識形態」。
  • 「贅詞」的臺語要怎麼說?
    不過,臺語形容起這個「屎」呢,則要腦筋轉一轉才能明白,從字面到其衍生的意思,保證會有「原來是這樣!」茅塞頓開的暢快。譬如「目屎」,這應該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指眼淚;「火屎」,照字面是火的殘留物,猜出來了嗎?是指燃燒木炭過後所留下的灰燼;「薰屎」(hun-sái)照前推論,沒錯!
  • 破臺語受邀唱臺語歌 李懿驚呼:膽子很大
    記者蕭雅玲/臺北報導有「最美女丑」之稱的李懿,上山下海、主持都難不倒她,對她來說,難度最高的事情就是唱歌和講臺語,日前受邀到臺南工研院代表各行各業代表演唱公益歌曲《伸手》,還直言:「我唱歌很難聽,臺語又很爛,他們(工研院)真的膽子很大。」李懿日前進棚錄音唱臺語歌。
  • 「小富婆」的臺語怎麼講?
    這句話裡面的「小富婆」,臺語該怎麼說呢?如果有算命習慣的朋友,或許可以仔細回想看看,是否曾經聽過算命師說過這句話:「孵金婆。」「孵金婆」(˙ㄅㄨ ㄍㄧㄣ ㄅㄜˊ pū-kim-p),這個「孵金」是很有意思的。
  • (臺語原來是這樣)撲克牌的臺語怎麼說?
    「刮之枋」(khe-tsi-pang),是臺語諧音字,撲克牌的意思。這個詞若以華語表示,也是用諧音字湊合英文顯示為「K擊邦」,語源自日語的「揭示板」(Keijiban),中文是「佈告欄」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臺語要用「刮之枋」(khe-tsi-pang)來稱「撲克排」呢?雖說此音節源自於日語的「揭示板」(Keijiban),本意「佈告欄」似乎也和「撲克牌」紙牌遊戲相差甚遠。而且,日語的「撲克牌」說法為トランプ(Toranpu),並不是「揭示板」(Keijiban),可以說臺語這個詞彙雖源自於日語,但意思已截然不同了。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如何用臺語形容一個人很窮?
    不過臺語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相對比較委婉的,那就是「無錢剪布」。「無錢剪布」(ㄅㄜˊ ㄐㄧˊ ㄐㄧㄢˋ ㄅㄛˇ b-tsnn tsián-pòo),照字面解讀便是沒有錢可以剪布,「剪布」(tsián-pòo)是裁剪布料、買布的意思,通常表示買布料修改或製作衣物,以前人是買布裁縫製作衣服,而現在則多半是買了衣服待不合適再剪布修改,這句臺語「無錢剪布」就如同「捉襟見肘」,意指生活困頓或是無法顧及整體的意思。小琳琳作家有話說,所以到底有多窮?
  • 盤點金曲獎最佳臺語女歌手黃妃的六首歌,真是好聽哭了
    下面小編給大家盤點一下金曲獎最佳臺語女歌手黃妃的六首歌。《非常女》,其歌聲霸氣卻帶悽涼,絕命深情的唱腔味道廣獲臺灣普羅大眾的喜愛,具有很強的滄桑與江湖感的《非常女》一曲,被黃妃重新詮釋出年輕生命的風味。黃妃唱歌非常好聽。她嗓音清透,甜美可愛。歌聲溫醇雅致,感染力十足演唱各類曲風的歌曲均有極佳的表現,正統道地的臺語唱腔也深受聽眾喜愛。
  • 精通多國語言的十大華人明星
    多學一門語言,跟「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的意思是一樣的。如今在娛樂圈混也並非容易,多精通一門語言,就多一次機會。有了機會,國際化程度高了,可謂錢途無量。莫文蔚憑獨特氣質及精通多國語言,使她在國際電影舞臺上出盡風頭,還在好萊塢施展拳腳。  尚雯婕 與布萊爾夫人交談,用中、英、法、西四國語言演繹個唱2006年超女冠軍尚雯婕,畢業於復旦大學法語系,曾是上海排名前列的法語同聲翻譯,她用中、英、法、西四國語言演繹個唱。
  • 全世界最難的語言在哪?吳語之爭
    除了地名以外,百越語言的存在也較為難以捉摸。但是對於足夠仔細的研究者來說,吳語的一些特徵仍然追溯到百越語言。壯侗語系的語言語法上和漢語一個很大的不同是修飾語放在中心語後。如漢語的「公雞」侗臺語會說成諸如「雞公」一樣的結構。這類漢語使用者看來屬於倒置的現象在吳語中相當普遍,甚至在最靠近官話的吳語地區都保留不少,常州話中農曆大小月稱為「月大」、「月細」,出生的月份稱為「月生」。
  • 專訪蕭煌奇:遺憾缺席金曲獎 望臺語歌受肯定
    網易娛樂獨家報導(文/特派臺灣報導組)  歌手蕭煌奇《愛作夢的人》專輯入圍第21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最佳臺語男歌手獎、等四個獎項,22日晚蕭煌奇在「金曲音樂周」展場進行表演並與歌迷互動。網易娛樂臺灣特派報導組獨家訪問蕭煌奇,這位謙虛的臺語歌王表示對金曲獎的結果非常期待,也希望自己在閩南語歌曲這方面的努力可以獲得金曲獎評審的肯定,但是非常遺憾的是26日當晚他無法親臨現場,因為早前就答應黃小琥會在馬來西亞擔任她的個唱嘉賓,同樣也希望黃小琥這次可以如願拿到金曲歌后的殊榮。
  • 跳舞常用到的「踮腳尖」動作,臺語怎麼說?
    臺語的「走揣」(tsáu-tshuē)很傳神,雖然意思跟尋找差不多,但那感覺就宛如在茫茫人海中,邊跑邊喊、焦急的表情,似乎全在這字面上呈現出來。所以小琳琳作家自己常有這種感覺,這幾年都在「走揣」臺語詞,而且就像大海撈針一樣。
  • 臺灣霹靂高手兼戲迷重新配音 本土臺語「聲優」首獻聲
    華夏經緯網5月6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霹靂英雄戰紀之刀說異數》(新聲版)於5月6日上架,霹靂多媒體表示,這次號召11位來自各行各業的高手兼戲迷重新配音,期許在培育這群新生代本土臺語「聲優」的過程中,尋覓傳承與創新的契機。
  • 盤點金曲獎最佳臺語男歌手伍佰的七首歌,肯定有一首能戳中你的心
    下面小編給大家盤點一下得過金曲獎的七位臺語男歌手。《釘子花》,將A f r o b eat元素融入臺語搖滾中的嘗試,並不是一種純粹表象的形式套用,而是內化後與臺語歌曲美感共冶一爐的完美展現,作品中那些渾圓飽滿的節奏聲響與臺語詞曲韻味絲絲入扣而來的呈現手法,就是那樣地獨樹一幟且散發著伍佰詮釋臺語歌曲的專屬美學。反正小編是非常喜歡這首歌的,你們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