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2021-01-08 華夏經緯網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硬性規定小學課程中加添母語教學,幾年下來虛有其表,師資和教材不到位,學習成果不佳。政黨輪替後,母語教學式微,綠色政客、媒體高聲呼喊:國民黨在去「臺灣化」。

  以「臺語」來統稱臺灣地區居住人民的語言,政治上十分不正確。祖籍客家的羅教授大聲疾呼:「閩南話改稱『臺語』,我的感觸是去客家化」。臺灣的大眾傳播,把「臺灣的語言」簡稱為「臺語」,又把「臺語」等同於閩南語,是以偏概全、以大吃小的謬誤,引起原住民、客語等族群的不滿,扼殺臺灣各族群的語言生命力,違反族群融合的宗旨。

  閩南語、客語、國語,都是漢語系統的一支。客語、閩南語是古語,但是閩南語經過常年的語言和文字的分離,許多語句的正確漢字已失傳。它們原來都是有音有字,將之恢復,是一項艱巨但極有價值的學術工作。根據羅教授的研究,中國自古就容納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客」是彝緬語「哈」(ha)同音字,意指「山坡陀」,「閩」是侗傣語「阪」同音字(ba:n),指「子」。綠色政客望文生義,泛政治化,說自己的祖先和福建人家門中有蟲?故意製造政治對立和不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知名作家黃春明在臺南演講,敘述臺灣語文發展;臺灣過去使用漢文,被日本佔領後實施皇民化,改念日文,國民政府推行國語,解嚴後「臺獨意識」抬頭,「臺語文」又跑出來。他認為「臺語文」在書寫與教育上有商榷之處,沒有統一的版本,老師教得勉強、學生學得痛苦。講到一半,成大副教授蔣為文突然舉起事先準備好的大字報,寫著:「臺灣作家不用臺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引起騷動。黃老先生情緒激動兩度衝下臺要打蔣。

  蔣某的不禮貌舉動引起公憤。政治大學臺灣文學史研究所所長陳芳明說,臺灣歷史很特殊,依照蔣為文的說法,日據時以日語寫作的楊逵、龍瑛宗、吳濁流等人,也不該列入臺灣文學?若再去掉漢字寫作文學,臺灣文學史大概只剩下兩頁。陳芳明認為,蔣為文若真對他所謂的「殖民政府」不滿,就該起身而行,以文化投入民間生活,而不是壓迫他人照自己意思來做。黃春明在文學上的努力、成就、對社會的關懷、少有人能及。一位巨人卻在臺灣文學館遭人惡劣對待,是極大的諷刺與遺憾。 陳教授說:「只要是在臺灣用的語言,都是臺灣話!」

  「臺語文學」的創作方式,分為「純漢字」、「純羅馬字」與「漢羅並用」。各種方式都有一定數目的擁護族群。據說最通行的「臺語文學」作品屬「漢羅」並用。「中山大學」教授林慶勳考證,用純漢字寫閩南話,約是在清朝之後,像歌仔冊裡的七字仔,就用純漢字書寫。最膾炙人口的是:「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放下西涼無人管,一心只想王寶釧……」 。「純羅馬字臺語文學」,起自日治時代的臺南教會公報,用教會羅馬拼音寫作。

  講閩南話的人用閩南語寫作,也是自然的發展。但是它一旦變成某個政治集團的鬥爭工具,用它來排除異己,上綱上線,就會傷害到許多無辜的人。文學作品的存在和評價,完全取決於讀者。當下的所謂「臺語文學」究竟有多少讀者?能認識教會羅馬字的人口比例又是多少?答案恐怕很令蔣為文之流心焦如焚,一名不願具名的教授說:「推動『臺語文』確實有停滯狀況,蔣為文著急了,但語文的推行不能霸道。」

  以「臺語文」作為建立「獨立國」的語文,是「獨立」人士一貫的主張。但是「臺語文」沒市場,何苦侮辱黃春明呢?。(王正方 電影導演 資深政論家)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王佳

相關焦點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臺語」和「閩南語」的鬧劇之爭
    王曉波認為,臺灣教育部要把「臺語」改成「閩南語」只對了一半。
  • 「臺語」是如何從語言變成「政治」的?
    「臺語」是泉漳人帶過去的  在臺灣民間的口語中,一般講「淡水河也沒有加蓋啊,你去跳啊」,意思是叫人去死,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話,而陳水扁刻意用這段「臺語」俚語來回應用國語「嗆」他的人,還把淡水河改成太平洋,更莫名其妙把邏輯引導為「嗆」他的人是因為「覺得中國好、不愛臺灣」,所以才「嗆」他。  所謂「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
  • 專訪蕭煌奇:遺憾缺席金曲獎 望臺語歌受肯定
    ,也希望自己在閩南語歌曲這方面的努力可以獲得金曲獎評審的肯定,但是非常遺憾的是26日當晚他無法親臨現場,因為早前就答應黃小琥會在馬來西亞擔任她的個唱嘉賓。網易娛樂獨家報導(文/特派臺灣報導組)  歌手蕭煌奇《愛作夢的人》專輯入圍第21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最佳臺語男歌手獎、等四個獎項,22日晚蕭煌奇在「金曲音樂周」展場進行表演並與歌迷互動。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破臺語受邀唱臺語歌 李懿驚呼:膽子很大
    記者蕭雅玲/臺北報導有「最美女丑」之稱的李懿,上山下海、主持都難不倒她,對她來說,難度最高的事情就是唱歌和講臺語,日前受邀到臺南工研院代表各行各業代表演唱公益歌曲《伸手》,還直言:「我唱歌很難聽,臺語又很爛,他們(工研院)真的膽子很大。」李懿日前進棚錄音唱臺語歌。
  • (臺語原來是這樣)撲克牌的臺語怎麼說?
    「刮之枋」(khe-tsi-pang),是臺語諧音字,撲克牌的意思。這個詞若以華語表示,也是用諧音字湊合英文顯示為「K擊邦」,語源自日語的「揭示板」(Keijiban),中文是「佈告欄」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臺語要用「刮之枋」(khe-tsi-pang)來稱「撲克排」呢?雖說此音節源自於日語的「揭示板」(Keijiban),本意「佈告欄」似乎也和「撲克牌」紙牌遊戲相差甚遠。而且,日語的「撲克牌」說法為トランプ(Toranpu),並不是「揭示板」(Keijiban),可以說臺語這個詞彙雖源自於日語,但意思已截然不同了。
  • 盤點得過金曲獎的六個最佳臺語女歌手,有你期待的她嗎?
    下面小編給大家盤點一下得過金曲獎的六個最佳臺語女歌手曾心梅,本名曾小萍,臺灣臺語女歌手。從小參加過多場的歌唱比賽,並且都擁有多數好成績。直到1994年推出"酒是舞伴,你是性命"專輯一舉成名,該歌曲也成為臺語歌曲中人人朗朗上口的作品。於1996年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歌曲女演唱人獎項,更在2010年再次獲得金曲獎最佳臺語女演唱人獎。
  • 侗臺語與漢語的歷史關係
    內容提要:本文的研究說明,早期侗臺語與商周時代漢語的語音和形態相近,有較多的對應詞,早期侗臺語和漢語原本應是相近的語言或方言。戰國、兩漢時期它們已分布在不同區域,關係不是很密切,侗臺語的古漢語借詞並不是很多。
  • 「贅詞」的臺語要怎麼說?
    不過,臺語形容起這個「屎」呢,則要腦筋轉一轉才能明白,從字面到其衍生的意思,保證會有「原來是這樣!」茅塞頓開的暢快。譬如「目屎」,這應該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指眼淚;「火屎」,照字面是火的殘留物,猜出來了嗎?是指燃燒木炭過後所留下的灰燼;「薰屎」(hun-sái)照前推論,沒錯!
  • 「洋娃娃」的臺語怎麼說?
    這幾年大家對臺語的興趣似乎有升高的趨勢,實在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 以憂,喜的是臺語能見度跟引起興趣討論的熱能未減,憂的是許多日常詞彙似乎 已漸漸將淡出我們的生活圈,該如何尋回、並重新介紹給大家認識呢?
  • 「臺獨」分子發雷人言論:3Q是「臺語」 全世界只有臺灣人聽得懂
    來源:海外網陳柏惟(圖源:中時電子報)海外網1月15日電今日(15日),「臺灣基進」成員陳柏惟在接受專訪時「語出驚人」,不僅稱3Q是「臺語」(閩南語),還表示「3Q在全世界只有臺灣人聽得懂,勉勉強強大陸人可能懂」,此言一出即引發臺灣一眾網友吐槽。
  • 盤點得過金曲獎的八位臺語男歌手,誰是你心中的第一名?
    下面小編給大家盤點一下得過金曲獎的八位臺語男歌手。謝銘佑,1969年5月23日生,漢族,瀋陽人。作品:太空城,我來念歌囉,獲得2017年第28屆金曲獎最佳臺語男歌手獎。以其渾然天成的好嗓音和充滿感情的唱腔展現了雄厚實力。特別是他演唱的閩南語歌曲,獨特脫俗的唱功,使其獲得眾多知名音樂人的高度肯定和讚賞。"謝銘佑處理歌曲時的細膩程度,已經到達上乘境界了。
  • 韋遠誠:借鑑語音類型學 深化侗臺語研究
    侗臺語研究仍有廣闊空間  侗臺語使用人口接近1億,語言種類繁多,語音特徵豐富,是觀察人類語言共性與多樣性不可或缺的樣本。因此,侗臺語也亟須引入語音類型學的這一範式,以使用其技術方法全面描寫語音系統的結構特點,並藉助歷時音變的跨語言共性來推動語音史的研究。
  • 「小富婆」的臺語怎麼講?
    這句話裡面的「小富婆」,臺語該怎麼說呢?如果有算命習慣的朋友,或許可以仔細回想看看,是否曾經聽過算命師說過這句話:「孵金婆。」「孵金婆」(˙ㄅㄨ ㄍㄧㄣ ㄅㄜˊ pū-kim-p),這個「孵金」是很有意思的。
  • 首部純臺語劇登上Netflix,導演:作品好語言不是問題
    過去臺語劇曾一度輝煌,也曾被列為禁止的影視作品,民國76年解嚴後,雖然臺語禁令放寬,但對娛樂產業而言,臺語劇的「本土」印象深植人心,也常讓人認為登不上大雅之堂,但這些刻板印象,現在完全被打破了!臺語精緻劇《若是一個人》,不但登上了Netflix,成為該頻道第1部全臺語發音的影集,並同時在2家電視臺、4個串流平臺上同步播出。《若是一個人》製作人陳秀卿說,這不是偶像劇,也不是臺語劇,這是「臺語精緻劇集」。
  • 跳舞常用到的「踮腳尖」動作,臺語怎麼說?
    臺語的「走揣」(tsáu-tshuē)很傳神,雖然意思跟尋找差不多,但那感覺就宛如在茫茫人海中,邊跑邊喊、焦急的表情,似乎全在這字面上呈現出來。所以小琳琳作家自己常有這種感覺,這幾年都在「走揣」臺語詞,而且就像大海撈針一樣。
  • 臺灣霹靂高手兼戲迷重新配音 本土臺語「聲優」首獻聲
    華夏經緯網5月6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霹靂英雄戰紀之刀說異數》(新聲版)於5月6日上架,霹靂多媒體表示,這次號召11位來自各行各業的高手兼戲迷重新配音,期許在培育這群新生代本土臺語「聲優」的過程中,尋覓傳承與創新的契機。
  • 上海姑娘李婭莎獲臺灣金曲獎最佳閩南語女歌手獎(圖)
    上海姑娘李婭莎獲臺灣金曲獎最佳閩南語女歌手獎(圖) 2013年07月06日 23:3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回首臺語片的黃金歲月,天才童星們閃亮登場
    與講求兒童福利的今日臺灣相比,臺語片時期大量出現以童星為宣傳重點的廣告,格外讓人感到時代的眼淚。比較「童星」一詞在《聯合報》臺語片廣告出現的頻率變化,發現與臺語片自身的產量消長有若干呼應。1958 年是臺語片童星被宣傳的第一個高峰,代表人物如小燕(陳秋燕)、黃慧書等;1963 年至64 年是第二高峰且更勝第一期,代表人物如小秀哖(許秀哖)、戴佩珊、香菱、小龍、小惠等。 1966 年至 69 年雖是臺語片產制最旺盛的期間,但單篇廣告的文案字數大幅下降,也不再強調童星演出。可別小看童星在臺語片行銷上所佔的角色,對應到劇情上,由他們扮演的兒童角色是一大吸睛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