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和「閩南語」的鬧劇之爭

2021-01-08 中國臺灣網


  王曉波認為,臺灣教育部要把「臺語」改成「閩南語」只對了一半。(中評社 資料照)

  臺灣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接受中評社訪問時痛斥「獨「派胡扯,指出即使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要將「臺語」改為「閩南語」都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改為「河洛話」,若真的要溯本清源,更應該改為「中國話」。 

  王曉波指出,目前在福建的閩南人基本上都是從洛陽南下而來,若再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當時的「河洛」指的就是「中國」。

  成大教師與蔣為文劃清界限

  成功大學官網前天刊出一則成大臺文系教師對於「黃春明先生演講事件」的公開聲明,指蔣為文的言論與行為,「與本系大多數師生的想法有著嚴重的捍格(相互牴觸)」,明顯與蔣劃清界線。

  大陸網友:可恥的豈只蔣為文一人

  大陸網友網上發表評論說,蔣為文在用自己的蔣氏邏輯推斷別人可恥時,用的居然也是中國語,其在推斷出別人可恥的時候,也在不自覺中給自己貼上他本人認為「可恥」的標籤,按照蔣為文的「可恥推斷邏輯」,不光黃春明老師,全臺灣2300萬人口,包括蔣本人,包括叫囂「臺獨」、「反中」「仇中」最賣力的鐵桿「臺獨」分子,都沒有哪個能脫得掉蔣扣上的這頂「可恥」大帽。何也?因為臺灣人都是中國人,都姓中國姓,都說中國話(臺獨人士心目中的所謂「國語」,即臺語,其實就是中國福建閩南地區的方言,是正宗的中國語)。

輿論聚焦  

 

綠營熱炒 聲稱「閩」是門裡面有蟲

 

  事件發生後,《自由時報》以大標題稱《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營民意代表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詳細】   

 

主張「臺語」 者表現如此滑稽 

 

  5月30日《聯合報》社論指出,蔣為文事件不是一個學術事件,而是一個政治事件,這正是綠營政治生態的鮮活寫照。在他們的邏輯下,如今的全體臺灣人民非但皆在「『中華民國』外來殖民流亡政府」的統治之下,而且是以「外國語」(中國語)為「國語」。蔣為文是深綠極「獨」的標竿與典型,但一般綠營人物的表現未必如此滑稽;然而,蔣為文們」既反對「九二共識」,蔡英文又豈有可能跳出這個綠營及「獨」派的政治共軛? 【詳細】  
 

「臺語」爭議是「獨」派焦慮表徵

 

  臺灣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這件事不是選舉操作,而是「獨」派人士面對中國大陸崛起,兩岸交流愈來愈密切,擔心局面拉不住所產生的高度焦慮感。【詳細】 


「臺語文」和「臺獨」的憂鬱


  美國《世界日報》27日發表社論說,兩岸過去的敵意非僅已成過去,政治上的相容大於歧異,代之而起的是經貿上的依賴和互惠,影視和流行文化的互為融入;在氛圍上,更憧憬兩岸未來有一良性發展。時移勢易,島內的激進「臺獨」已不再具有吸引力,而這正是「臺獨」會再次出現民粹化作為的緣由,憂鬱和焦慮也油然而生。  【詳細】 


如何讓蔡英文不說「中國語」?

  臺灣《聯合報》黑白集5月28日刊文指出,「臺獨」要「去中華民國化」已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若要進一步完全「去中國化」,那就更是「自欺欺人」。即使全部使用羅馬拼音,那仍是將「中國語文」依拼音法翻譯成外來字母而已。媽祖的祖廟在湄州,要不要正名宣布「獨立」?如何丟掉「蔣」這個中國姓?如何換掉身體裡的血液及黃皮膚?如何讓蔡英文不說「中國語」?   【詳細】 

 

事件回放

 

  臺灣知名本土作家黃春明5月24日應邀前往臺南成功大學演講,演講的題目是「臺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他在演講中主張「臺語文應在生活教育中學習,不應硬逼孩子讀寫」,據報導,黃春明從歷史的演變,說明臺灣早年使用漢文,日本佔領後改用日文,國民黨當局來臺後又改用國語,解嚴後「臺獨」意識抬頭,學校又教「臺語文「,但他認為,臺語文在書寫與教育上的確有商榷之處,目前有七八種版本,老師教得勉強,學生也學得痛苦。

 

  在臺下聆聽的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蔣為文,此時突然舉起事先準備好的黃色大字報,上面寫著:「臺灣作家不用臺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 」黃見狀起初勸蔣聽完演講後再表達意見,但蔣仍執意高舉抗議大字報,此舉惹火了黃,一度要上前與蔣理論,但被工作人員勸止,黃遂回臺,脫下襯衫,僅穿著白色內衣繼續演講。

 

  在黃春明接下來的演講中,蔣為文又舉起海報,指責黃春明不是「臺語文」的專家,憑什麼否定「臺語文「。此時黃春明再也按捺不住情緒,立即衝下臺,對蔣飆五字經,現場一片鼓譟,雙方不歡而散。

 

相關連結:

  閩南語風波暴露「獨」派偏狹心態 

 


相關焦點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據臺灣三立新聞網報導,賴清德上周接受「立法院」質詢時,被問及什麼是「臺語」。他當時回應稱,「臺語這個詞在社會上有共識」,即「臺語就是臺灣閩南語」。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重申反對「臺語等於臺灣閩南語」的立場,質疑背後隱含閩南族群「強勢而對立的意識形態」。
  • 「臺語」是如何從語言變成「政治」的?
    「臺語」是泉漳人帶過去的  在臺灣民間的口語中,一般講「淡水河也沒有加蓋啊,你去跳啊」,意思是叫人去死,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話,而陳水扁刻意用這段「臺語」俚語來回應用國語「嗆」他的人,還把淡水河改成太平洋,更莫名其妙把邏輯引導為「嗆」他的人是因為「覺得中國好、不愛臺灣」,所以才「嗆」他。  所謂「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
  • 上海姑娘李婭莎獲臺灣金曲獎最佳閩南語女歌手獎(圖)
    上海姑娘李婭莎獲臺灣金曲獎最佳閩南語女歌手獎(圖) 2013年07月06日 23:3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專訪蕭煌奇:遺憾缺席金曲獎 望臺語歌受肯定
    網易娛樂臺灣特派報導組獨家訪問蕭煌奇,這位謙虛的臺語歌王表示對金曲獎的結果非常期待,也希望自己在閩南語歌曲這方面的努力可以獲得金曲獎評審的肯定,但是非常遺憾的是26日當晚他無法親臨現場,因為早前就答應黃小琥會在馬來西亞擔任她的個唱嘉賓,同樣也希望黃小琥這次可以如願拿到金曲歌后的殊榮。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閩南語簡介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泉州,廈門,漳州,莆田,龍巖五個地區均屬閩南,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並不包含莆田,龍巖,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來劃分的,莆田說的是莆田話略區別於閩南話,而龍巖說的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區.但由於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其他受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語
  • 再次出圈的伍佰,背後是閩南語歌曲的黃金時代
    這讓《愛拼才會贏》成為那個時代的文化符號和註腳。彼時,作為華語流行樂中的一股清流,閩南語歌曲開始受到眾多主流歌手的青睞。很多知名度已經很高的歌手紛紛跨足閩南語領域,一批「雙聲帶」歌手開始引領華語音樂的新潮流。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蘇芮、蔡琴、周華健、齊秦、張宇、江蕙等。一代歌后鄧麗君也未抵禦住閩南語歌曲魅力的「誘惑」,牛刀小試了一首《雨夜花》,將閩南語歌曲推向流行新高度。
  • 盤點得過金曲獎的六個最佳臺語女歌手,有你期待的她嗎?
    下面小編給大家盤點一下得過金曲獎的六個最佳臺語女歌手曾心梅,本名曾小萍,臺灣臺語女歌手。從小參加過多場的歌唱比賽,並且都擁有多數好成績。直到1994年推出"酒是舞伴,你是性命"專輯一舉成名,該歌曲也成為臺語歌曲中人人朗朗上口的作品。於1996年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歌曲女演唱人獎項,更在2010年再次獲得金曲獎最佳臺語女演唱人獎。
  • 閩南語簡單學 15句問候語文本對照
    閩南語簡單學 15句常用問候語文本對照閩南語學習教你學說閩南話:1. 你好! = 汝好/Lí hó;2. 大家好. = 逐個好/Ta̍k-ê hó;3. 早上好 = 敖早/Gâu-chá;4. 我是小陳 = 我是小陳/Góa sī Sió Tân;5. 你是小陳嗎?= 汝是小陳唷?
  • 20首最好聽的閩南語歌曲
    .一隻小雨傘(才藝精選)  8.一條手巾仔(林玉英) 浪子的心情(閩南語精) 愛情一陣風(葉啟田)  9.小雨(閩南語精) 男性的本領(閩南語精) 絕情雨(閩南語精) 心愛的甭哭(林玉英)  10.一生情一世愛(方瑞娥&) 傷心酒店(熱舞流行) 愛情一陣(卓依婷) 野鳥(閩南語精)  11.有酒矸倘賣無(閩南語精) 燒酒話(卓依婷) 閩南語
  • 「臺獨」分子發雷人言論:3Q是「臺語」 全世界只有臺灣人聽得懂
    來源:海外網陳柏惟(圖源:中時電子報)海外網1月15日電今日(15日),「臺灣基進」成員陳柏惟在接受專訪時「語出驚人」,不僅稱3Q是「臺語」(閩南語),還表示「3Q在全世界只有臺灣人聽得懂,勉勉強強大陸人可能懂」,此言一出即引發臺灣一眾網友吐槽。
  • (臺語原來是這樣)撲克牌的臺語怎麼說?
    阿公說:「以前至少攏會做夥耍『刮之枋』。」什麼是「刮之枋」呢?「刮之枋」(khe-tsi-pang),是臺語諧音字,撲克牌的意思。這個詞若以華語表示,也是用諧音字湊合英文顯示為「K擊邦」,語源自日語的「揭示板」(Keijiban),中文是「佈告欄」的意思。
  • 破臺語受邀唱臺語歌 李懿驚呼:膽子很大
    記者蕭雅玲/臺北報導有「最美女丑」之稱的李懿,上山下海、主持都難不倒她,對她來說,難度最高的事情就是唱歌和講臺語,日前受邀到臺南工研院代表各行各業代表演唱公益歌曲《伸手》,還直言:「我唱歌很難聽,臺語又很爛,他們(工研院)真的膽子很大。」李懿日前進棚錄音唱臺語歌。
  • 盤點得過金曲獎的八位臺語男歌手,誰是你心中的第一名?
    下面小編給大家盤點一下得過金曲獎的八位臺語男歌手。謝銘佑,1969年5月23日生,漢族,瀋陽人。作品:太空城,我來念歌囉,獲得2017年第28屆金曲獎最佳臺語男歌手獎。以其渾然天成的好嗓音和充滿感情的唱腔展現了雄厚實力。特別是他演唱的閩南語歌曲,獨特脫俗的唱功,使其獲得眾多知名音樂人的高度肯定和讚賞。"謝銘佑處理歌曲時的細膩程度,已經到達上乘境界了。
  • 沒聽過閩南語歌曲,不足以談人生
    這首歌的本意是獻給那些不怕風雨烈日的大田人民和年輕闖蕩的心,用質樸的歌詞和歡快的節奏表現閩南人心中的人生。歌曲發行後熱度直線上升,熱搜榜上點擊率高居榜首。廈門歌仔冊總共有數百種之多。19世紀流行的主要是傳統歌謠,包括戲文選段,進入20世紀,才有不少新創作的歌曲面世,其中《雪梅思君》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歌仔戲是用戲劇的形式表現歌仔冊的內容《雪梅思君》是「採自廈門調而來。
  • 臺媒:在閩17年聽懂閩南語 習近平與臺灣淵源深
    (新華社)華夏經緯網10月26日訊:據臺灣《旺報》評論文章表示,「閩南民眾常說愛拼才會贏,其中是蘊含著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這是今年9月廈門金磚峰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談話,臺灣民眾聽了超有親近感,習近平對臺淵源深,在福建發跡、結婚、被拔擢,前後在福建17年,雖然不會講臺語,但也聽得懂,這位公認的「知臺派」領導人,將繼續帶領大陸,走向新時代。
  • 淺談歌手鄭智化充滿諷刺和現實意義的兩首臺語歌曲,直指人心
    一直到出外讀書之後,仍舊偏好聽化歌,所以每逢外出閒逛的時候,就會在一些音像店及街邊攤檔搜羅化歌專輯卡帶,也由此接觸到更多化歌,更接觸到了諸如《麻將》、《最後的夜都市》、《一封信》等等臺語歌曲。直至頻繁上網之後,才知道原來鄭智化除了發行國語專輯之外,也親自作詞作曲製作了幾張臺語專輯,因此,當時便有一陣的欣喜不已,而也因此讓我對化歌產生更多更深的理解與共鳴。
  • 侗臺語與漢語的歷史關係
    內容提要:本文的研究說明,早期侗臺語與商周時代漢語的語音和形態相近,有較多的對應詞,早期侗臺語和漢語原本應是相近的語言或方言。戰國、兩漢時期它們已分布在不同區域,關係不是很密切,侗臺語的古漢語借詞並不是很多。
  • 「洋娃娃」的臺語怎麼說?
    這幾年大家對臺語的興趣似乎有升高的趨勢,實在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 以憂,喜的是臺語能見度跟引起興趣討論的熱能未減,憂的是許多日常詞彙似乎 已漸漸將淡出我們的生活圈,該如何尋回、並重新介紹給大家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