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簡介

2021-01-20 閩南網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泉州,廈門,漳州,莆田,龍巖五個地區均屬閩南,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並不包含莆田,龍巖,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來劃分的,莆田說的是莆田話略區別於閩南話,而龍巖說的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區.但由於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其他受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語,也是有著一致的文化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閩南根源.我們即可稱其為泛閩南.以下介紹通行閩南語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閩南語,乃是閩語的一支。中國漢朝末年的三國時代,中原發生戰亂,難民開始進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語言發生變化,而逐漸形成了最初期的閩語。然而,漢人大規模入閩,則是始於「永嘉之禍」,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來了3世紀時北方的口語音,亦即所謂「十五音系統」,而「泉州語」亦於此時漸漸形成。

  唐代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紀時,王潮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漳州語」的基礎。

  閩南語在臺灣的傳播與河洛話的形成北宋時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繼設立了掌管外貿的市舶司,使泉州發展成當時國際上的著名商港,對外海線交通十分方便。在這以後,閩南地區便有不少人民,因為政治、經濟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臺灣),也因此帶去了他們的母語---閩南語。明末時,閩南發生大旱,鄭芝龍曾招數千人到臺灣墾殖,他們大多數便在臺灣定居,而且還跟臺灣原住民(大多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進了漢人與臺灣各原住民族在血緣以及語言上的融合。

  從16世紀起,西歐各國開始進行各種殖民海外的計劃。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後佔領南、北臺灣,尤其荷蘭人統治臺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閩南人前開墾臺灣。來臺漢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長期與平埔族雜處和荷蘭人的統治下,隨移民所帶來的閩南語也滲入了一些新的語言因素。明末鄭成功抗清失敗後,便率大軍攻佔臺灣,趕走荷蘭人。鄭家出身泉州,鄭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陳永華,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帶來的軍民也大多數是泉州人。因此,此時臺灣的閩南語,是以泉州音佔大多數的。

  1683年,施琅徵臺,鄭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臺灣。隔年,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布渡臺禁令,設下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臺,其中以粵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較晚來臺灣,臺灣的開發幾乎都由閩南人領先,而臺灣的語言亦以閩南語為絕對優勢。雍幹之世,禁令漸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變,欽差大臣沈葆禎來臺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臺禁令。在清廷統治臺灣的200餘年間,閩人來臺人數激增,移民的語言隨其足跡而傳播到臺灣各地。日後由於交通開始便利,人口四處流動,結果漳泉兩語混淆,全臺除了宜蘭、鹿港等少數地區保存其較純正的口音以外,其他各地都普遍通用一種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新的閩南語,語言學家洪惟仁(1987,1-2)將其稱之為「漳泉濫」(彰泉混合的意思)。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在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教育方面推行「國語」(日本語)政策,日本語在政治上佔盡優勢,在民間使用的臺語難免受其影響,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可以從現在的河洛話中找到日語影響的痕跡。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戰後國共發生內戰,國民黨政府戰敗,帶著大批軍隊和難民「轉進」臺灣,這是臺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再加上日後推行的「國語」(這次是北京語)運動,在其影響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語料。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我只知有兩個版本的說法:一: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二:閩南語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洛水流域,俗稱「河洛話」,這是因為西晉時中原一帶的林、黃、陳、鄭、詹、丘、何、胡八大姓為避戰亂南下,在無名江邊定居,並把這條江定名為「晉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晉朝人。這樣也把河洛話帶到福建,並演變為閩北、閩中和閩南三種方言語系。在閩南人移民臺灣後,把閩南話帶到臺灣。令人預想不到的是,原先說河洛話的地方早已不說河洛話了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它分為五個次方言: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龍巖話區:龍巖市、漳平縣。

  大田話區:大田縣、尤溪縣的一部份。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臺灣,臺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近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臺中、臺北稍偏泉州腔,臺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臺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臺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鬥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臺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臺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臺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臺灣省以外,廣東省的潮汕、雷州半島、海南島,江蘇,浙江的溫州,台州等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將近6000萬人。

相關焦點

  • 一顆流星(閩南語)
    關注請點上面藍色字:懷念鄧麗君  這首閩南語歌曲《一顆流星》是鄧麗君在1973
  • 在太空中也可以聽到閩南語!
    伴著先民漂洋過海的腳步,閩南語開始影響中國臺灣和東南亞等地區,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主要語言之一。閩南語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則是早期閩南語的代表。 (二)多種文化促融合 除了戲曲,閩南語也受到了荊楚文化的影響。歷史上多次漢人南下,帶來了他們的文化——荊楚文化。通過日常的接觸和交流,荊楚文化漸漸融進閩南語中。雖然時間已過了很久,可是當時的荊楚方言卻在閩南語中流傳下來,甚至成為閩南語中的一部分。如閩南語中會用荊楚方言「兮」表示虛詞「的」,「抱」表示 「擊」等。
  • 第三屆「閩歌賽」拉開帷幕|閩南語歌曲 歌賽 閩南語歌_網易新聞
    本報福州訊(記者張)在成功舉辦兩屆之後,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中國音樂家協會、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全球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閩南語歌具備傳統與現代兼有的美好特質,它除了帶給參與者對音樂、文化、風土人情的參與和分享外,也更多地通過比賽過程的交流,把閩南語歌內涵中的大愛,最大限度地傳播出去。據介紹,福建和臺灣地區多年來都是閩南語歌曲最盛行的地區。以往屆為例,兩岸參賽選手往往能以不同的風格詮釋相同的作品。
  • 八閩千姿:一位民間藝人的閩南語歌曲「情結」
    中新社漳州2月17日電 題:一位民間藝人的閩南語歌曲「情結」  作者 劉永明 鄭德鴻  許友成是一位閩南語歌曲的民間傳播者,數十年來培育了一批批優秀的閩南語歌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讓那些優美動人的經典閩南語老歌,得以一代代傳唱下去,響徹全球。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硬性規定小學課程中加添母語教學,幾年下來虛有其表,師資和教材不到位,學習成果不佳。政黨輪替後,母語教學式微,綠色政客、媒體高聲呼喊:國民黨在去「臺灣化」。  以「臺語」來統稱臺灣地區居住人民的語言,政治上十分不正確。
  • 兩岸閩南語歌手「以歌會友」
    兩岸閩南語歌手「以歌會友」 (2/4) "← →"翻頁
  • 泉州閩南語音樂學會換屆 洪翔任會長
    中新網福建新聞10月22日電 (孫虹)泉州閩南語音樂學會(簡稱「泉閩會」)第二屆理監事會員就職典禮及音樂晚宴日前成功舉辦。著名閩南語原創音樂人洪翔擔任會長,吳橋擔任監事長,林小嬌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郭和平、陳雪玲、黃昭勇擔任常務副會長。  據了解,泉州閩南語音樂學會是屬於泉州市音樂家協會的二級閩南語音樂專業委員會。
  • 沒聽過閩南語歌曲,不足以談人生
    愛情騙子我問你都說沒聽過閩南語歌曲不足以談人生,有人把閩南語歌曲的主題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唱歌批負心漢,我的愛情不復還;誰人知道我多難,悽悽慘慘喝稀飯;少年從小不畏難,勇敢拼出一片天。其中,有關愛情的歌曲應該是年輕一代最為熟悉的,這要感謝前陣子翻紅的一首閩南語歌曲——《愛情的騙子我問你》。
  • 再次出圈的伍佰,背後是閩南語歌曲的黃金時代
    然而,作為地道的閩南語唱將,「寶藏大叔」伍佰及其背後的閩南語歌曲的價值如今卻少為人知。「寶藏大叔」的AB面:一邊臺客搖滾,一邊閩南風情臺劇《想見你》讓老歌《Last Dance》在發布十多年後翻紅,再次見證了伍佰的創作實力。不過,以《Last Dance》為代表的臺客搖滾,只是伍佰實績中的一部分。以影視配樂為載體,除了激越、澎湃的臺客搖滾,伍佰的閩南語歌曲更是堪稱一絕。
  • 有趣的語言影響 英語「tea」來自閩南語「茶」
    而由於閩南地處沿海開放口岸,所以閩南文化與外來文化一直以來便相互包容,產生了許多有趣的文化現象,例如閩南語和外語的相互影響與演變就十分有趣。「茶」在英語裡叫做「tea」,這個詞便是英國人從拗口的閩南話裡「偷學」走的。當時茶和絲綢、瓷器比肩,堪稱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拳頭產品。
  • 臺灣音樂人廈門發起閩南語合唱團 盼閩南音樂「生生不息」
    就在27日下午舉行的五周年慶祝活動上,楊慕發起的「A萌(廈門的閩南語讀音)閩南語合唱團」首次亮相,他說,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讓廈門這座音樂城的閩南語音樂「生生不息」。  楊慕是臺灣第一代校園民謠創作人,和李宗盛、蔡琴等同時代,曾在臺灣斬獲眾多作曲獎項。
  • 閩南語簡單學 15句問候語文本對照
    閩南語簡單學 15句常用問候語文本對照閩南語學習教你學說閩南話:1. 你好! = 汝好/Lí hó;2. 大家好. = 逐個好/Ta̍k-ê hó;3. 早上好 = 敖早/Gâu-chá;4. 我是小陳 = 我是小陳/Góa sī Sió Tân;5. 你是小陳嗎?= 汝是小陳唷?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閩臺閩南語歌手攜手發專輯 演繹兩岸兄弟情
    原標題:閩臺閩南語歌手攜手發專輯 演繹兩岸兄弟情  中新網泉州6月23日電 (記者 孫虹)臺灣資深閩南語歌手七郎與大陸福建泉州歌手黃漢傑攜手合作新專輯《浪子的真情》,23日在泉州舉行大陸首發式暨媒體見面會。
  • 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收官《靠自己骨頭長肉》奪冠
    臺海網8月3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第十三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冠軍之夜」前晚在廈舉行。歌曲《靠自己骨頭長肉》斬獲原創歌曲冠軍,原創歌手冠軍由選手許聖威摘得。第十三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以「讓世界聽得見」為主題,首度採用線上徵集,首次在線海選,首次與咪咕音樂、抖音深度合作。賽事歷經172天,吸引了120名選手報名參賽,先後徵集到237首原創歌曲。參賽者不僅來自廈漳泉、廣州、北京以及臺灣、金門等地,也有來自德國、新加坡等海外地區的閩南語歌曲愛好者。
  • 第十四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樂團季昨晚開唱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龔小莞)昨天晚上,第十四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樂團季首場路演在嘉禾良庫文化創意園火爆開唱。觀眾的熱情溫暖了廈門的冬夜,他們早早就將舞臺圍得水洩不通。  參與比賽的十二支閩南語原創樂隊演繹了《無你》《廈門的風》《鬥陣來嗨》等12首閩南語歌曲。
  • 臺灣首張商業發行唱片及閩南語唱片「出土」(圖)
    臺灣首張商業發行唱片及閩南語唱片「出土」(圖) 2014-10-15 13:56: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朱念     林太崴(左)與黃士豪分別搜集到臺灣發行的第一張唱片與第一張閩南語演唱唱片,距今已有百年歷史。
  • 琉球語是如何擺脫閩南語的影響,慢慢被日語所同化改造的
    從而當時的琉球語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閩南語的影響。而當時閩南還有很多人移民到琉球群島,給琉球當地帶去了閩南文化。至今在琉球的很多地方都留有閩南文化的遺蹟(比如廈門和金門當地流行的「風獅爺」文化,在琉球當地至今也還存在著,這正是閩南和琉球之間古時候交流的證據)。這些交流導致了當時的琉球語和閩南語基本有著高度對應的關係,相對於同日語的聯繫要遠遠小於閩南語。
  • 廈門國際馬拉松賽吉祥物的中英文名稱和閩南語暱稱揭曉
    廈門馬拉松寶娃閃亮登場「美美、木哥、鷺弟、Sunny(陽光)、Merry(快樂)、Liberty(自由)、古錐、勇壯、緣投」成為今後三屆廈門馬拉松吉祥物的中英文名稱和閩南語暱稱   兩岸同參與2006至2008年廈門國際馬拉松賽吉祥物的中英文名稱和閩南語暱稱日前揭曉,「廈門馬拉松寶娃」成為連續三年馬拉松賽吉祥物的總名稱,「美美、木哥和鷺弟」分別作為三個吉祥物的中文名稱;「Sunny(陽光)、Merry(快樂)、Liberty(自由)」分別作為三個吉祥物的英文名稱;「古錐(意為可愛)、勇壯(意為勇敢)、緣投(意為英俊)」分別為三個閩南語暱稱。
  • 上海姑娘李婭莎獲臺灣金曲獎最佳閩南語女歌手獎(圖)
    上海姑娘李婭莎獲臺灣金曲獎最佳閩南語女歌手獎(圖) 2013年07月06日 23:3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