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臺語民族祈雨儀式的口頭敘事隱喻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論文摘要:在壯族民間師公教祈雨儀式中經常被唱誦的壯族英雄史詩《布伯》塑造了一個多次與雷公鬥爭、為人間解除乾旱的人間英雄形象。在泰國東北部,解釋芒飛節起源的神話《青蛙神的故事》在「智鬥」的情節上與《布伯》極其相似。通過比較二者的內容,可發現侗臺語族群口頭敘事與儀式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外在張力,其背後是深厚的越巫傳統、稻作文化與蛙崇拜。

  關鍵詞:祈雨儀式 口頭敘事 壯族 侗臺語族 越巫傳統 稻作文化 蛙崇拜

  作者:李斯穎(1981——),女,壯族,廣西上林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壯族文學與文化研究。

 

  一、壯族英雄史詩《布伯》及祈雨儀式

  壯族民間師公教有群體性的祭天祈雨活動,被稱為「打醮」。祈雨儀式使用的經文是民間頗為聞名的富的英雄史詩《布伯》唱本。在祈雨儀式中,師公不但要吟誦經文,還要設壇祈雨,完成各種儀式舞蹈、動作等。除了史詩的形式之外,在民間也流傳著散文體的神話,在壯族人民心中,布伯是鬥雷的英雄。在此介紹梁庭望先生在廣西南寧市馬山縣搜集到的史詩《布伯》文本,以和泰國東北的神話進行比較。

  在該《布伯》[1]版本中,雷神有兩個兄弟,「娘生雷公三兄弟,三個天下最逞狂。第一先生風伯兄,第二才生雨師郎。第三生你為小弟,兩目四瞳似月圓。頭上戴個天庭帽,右手鐵杖左金剛。你三兄弟會變化,天上人間樣樣強。大哥入山變成虎,二弟入海變龍王。三郎太陽當中坐,坐鎮太陽當雷王。太陽變化來復去,早東升晚落西方。」雖然雷王做了天上的主宰,可以變化出風、暈、雨、水,但卻不關心人類疾苦,不體察人間苦難,一天到晚遣妖作法,為害人間,使得人間病魔、瘴癘作怪,民不聊生。但雷王還以功自居,「你在天上做老大,人間肥牛歸你嘗。六月祭雷嫌牲少,不讓雨水落塵凡。天上雨池歸你管,氣急敗壞做天旱。」人間大旱三年,田裡的水稻沒有水,杆子比韭菜還小,山上的樹木也都枯死,動物們也都遭了殃。老人家卜過卦,才知道是雷王造成的災難。「天下頻傳布伯強,讓他求雨必應驗。牲禮紙錢眾人備,布伯開壇誦雷章。唱第一章求要水,唱第二章求雨降。唱第三章求雷公,人間久旱亂發狂。」但布伯求雨並沒有效果,雷王並不答應下雨,人間依然處處暴曬於太陽之下,「天邊紅得像血漿」。布伯氣得怒髮衝冠,把廟中雷王的塑像扳倒在地,用鐵杖去鏟塑像的鼻梁。等到第二天,天上還是沒有一滴水,布伯氣得臉發脹,直接提著斧頭就往天上奔去了。他「第一先到東門望,雷京金光亮閃閃。第二又到西門望,雷兵雷將站滿崗。第三才到雷王殿,雷王飲酒在殿堂。布伯瞪眼斥雷王:『誰不給雨行蠻強?』雷王蹺腳放酒杯:『是我大人不給放!』布伯一聽氣沖天,臉紅脖粗怒發狂。想扳雷王拿來剁,氣衝喉管又忍讓。布伯舉斧高過頂:『要頭要水任雷選!』雷王見斧臉煞白:『明天定給雨下凡。』雷王聽了下雲端:『我在人間瞪眼望!』」沒想到,布伯一走,雷王就變卦了,他恨得咬牙切齒,磨刀磨斧,準備到人間和布伯決戰。雷王在天上磨刀磨斧,人間則感覺到天上雷鳴不已,天地動搖。布伯聽見聲音,知道事情不好,趕緊撈來水草,鋪滿了自己的房頂。水草又溼又滑,無論是放火燒還是用雷劈,都不管用。雷王的五雷將奉命捲風而來,弄得人間到處霧氣籠罩,到處陰陰沉沉。他們劈來劈去,也沒辦法把布伯的房子劈倒,就回天庭去稟告雷王。雷王大發脾氣,再派兵將來輪番劈砍,天地昏暗,蒙昧不清,但不論兵將如何劈砍,布伯的房子依然穩固如初。雷王見此情景,氣得連連跺腳,引起天地晃蕩。「布伯聽見雷公怒,拿網簷下等雷王。雷王舉斧跳出殿,大地九天都震蕩。閃第一下到雲頭,閃第二下到半空,閃第三下斧猛劈,左摔右滑腳朝天。跌落簷下身未起,布伯已跳到近旁。雙手一揚網一撒,撒開收攏捉雷王。布伯拍手哈哈笑:『看你雷魔回天上?』雷王馬上就變化,變做公雞把頭揚。布伯立刻就識破:『拿谷餵你好來劏(左為當)。』雷公第二又變化,變做懶豬往下躺。布伯便叫伏羲兒:『鐵鉤鉤住送屠場!』雷公第三又變化,變做駿馬把頭昂。布伯立刻又問兒:『配上馬鞍騎它逛!』雷公第四又變化,變做水牛角彎彎。布伯又叫伏羲兒:『你拿繩子穿鼻梁。雷變水牛我也殺,雷變駿馬我也劏(左為當)。』」抓住了雷王,大家對著他怒目圓瞪,連聲咒罵。布伯把雷王關到穀倉裡,拿稻草讓雷公搓草繩。布伯還把蜘蛛放進穀倉裡,雷王每搓出一段草繩,蜘蛛就把它偷走。因此雷王咬牙切齒,發誓只要看到蜘蛛就把它劈死。布伯準備到集市上買金壇,把雷王殺了吃肉,臨走前叮囑自己的兒女說:「伏羲兄妹聽我講,雷公問水莫答腔。討茶你們不能給,要粥你們不能讓。給水喝了它有勁,發作起來化道光。」雷公知道布伯要殺他,害怕得淚流滿面,向伏羲兄妹討茶喝。他最後討到一點豬潲水,「伏羲拿潲到倉邊,倉中樂壞了雷王。喝第一口得解渴,喝第二口透心涼。喝第三口猛一噴,吹散穀倉飛四方。雷王拍手哈哈笑:『不被殺掉又生還。』」得救的雷神送給伏羲一顆牙齒做獎賞,讓兄妹倆將牙齒種下,等著牙秧長成大葫蘆,等到發洪水的時候躲進葫蘆裡。雷王回到天上,往人間降下幾個月的大洪水,把人類都差不多淹死了。伏羲兄妹躲在葫蘆裡呼喊,讓雷王停止下雨。雷王聽到後伸腳測試水面,卻被騎「礱」的布伯砍去一隻腳。之後,洪水盡消,流進了崑崙歸入海洋。人間只剩伏羲芝妹兩個人。經過金龜、烏鴉、竹篁的勸說和驗證,兄妹倆結為夫妻。三天之後生下一個磨刀石一樣的孩子,雷王用匕首剁碎肉團灑四方,天底下的人類才繁衍起來。

  這部史詩的內容情節主要分成兩部分,整合了英雄鬥爭與洪水神話的情節。第一部分的主要核心是布伯鬥雷王,逼迫雷王下雨。其敘述又可分為以下6個母題:1、雷王因嫌棄祭祀牲品少,不願降雨給人間;2、布伯開壇請雷王降雨,被雷王拒絕;3、布伯奔往天上逼迫雷王降雨,雷王假意同意;4、雷王帶兵三次攻打布伯的屋,沒有獲得成功,第三次自己反跌落簷下,被布伯用網網住;5、雷王與布伯鬥法,雷王四次變化都被布伯識破,被關進穀倉;6、雷王問伏羲討得豬潲水,逃離穀倉返回人間,並放水淹天下。第二部分的主要核心是洪水後,伏羲兄妹婚配繁衍人類。這部分敘事可分成以下5個母題:1、伏羲兄妹種下雷王贈給的牙齒,牙秧長成了大葫蘆;2、雷王下了幾個月的大雨,把人類都淹死了,只有伏羲兄妹和布伯還活著;3、雷王伸腿探水深,被布伯砍掉一隻腳;3、洪水退去,只剩下伏羲兄妹2人;4、經過金龜、烏鴉和竹篁的勸說和驗證,伏羲和芝妹結成夫妻;5、伏羲兄妹剩下一個磨刀石一樣的孩子,被雷王剁碎撒四方,繁衍了天下的人類。

相關焦點

  • 侗臺語與漢語的歷史關係
    內容提要:本文的研究說明,早期侗臺語與商周時代漢語的語音和形態相近,有較多的對應詞,早期侗臺語和漢語原本應是相近的語言或方言。戰國、兩漢時期它們已分布在不同區域,關係不是很密切,侗臺語的古漢語借詞並不是很多。
  • 韋遠誠:借鑑語音類型學 深化侗臺語研究
    侗臺語研究仍有廣闊空間  侗臺語使用人口接近1億,語言種類繁多,語音特徵豐富,是觀察人類語言共性與多樣性不可或缺的樣本。因此,侗臺語也亟須引入語音類型學的這一範式,以使用其技術方法全面描寫語音系統的結構特點,並藉助歷時音變的跨語言共性來推動語音史的研究。
  • 西北民間寶卷:儀式與敘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西北地區的寶卷流布區域包括河西走廊、洮岷地區和河湟地區,這三個地區既是中國三大民族走廊中的西北民族走廊和藏彝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多民族聚居區,由此形成了圍繞青藏高原東緣的一個宏大的寶卷民俗文化區。河西走廊是中國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上民族遷徙與流動的大通道。就當前的行政區劃來說,河西走廊包括武威、張掖和酒泉三個地級市。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儀式的隱喻:新聞發布活動的另一種視角
    國際新聞界, 2014, 36(4):6-19.]一文中也提出,「傳播的儀式觀」是人類傳播現象的一個隱喻層面的問題。「儀式」在凱瑞的表述中主要是一種類比,凱瑞利用了隱喻「將熟知的和陌生的事物特點合併在一起」的特性,「借我們所熟悉的事物——儀式來類比人類傳播活動的隱含意義」。
  • 古人祈雨花樣多:鰻魚之形,似水如龍,談談宋代為何以鰻祈雨
    根據我們的常識,一般認為是通過祭拜龍王進行祈雨的,但通過史書記載和對祈雨史的考究可以發現龍王祈雨是從唐宋時期後開始流行的,而祈雨有許多不同的儀式,甚至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不同階級的人們、不同的祭拜對象、不同的祈雨儀式、不同的行為符號都有其獨特的祈雨方式,也就逐漸形成了特殊的「祈雨」文化。
  • 時間隱喻認知具有民族差異性
    時間隱喻認知具有民族差異性 2016年06月15日 14: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宋宜琪 張積家 字號 內容摘要:時間隱喻認知具有民族差異性?
  • 印度電影《調音師》中「盲」的隱喻敘事解碼
    印度電影《調音師》中「盲」的隱喻敘事解碼 李明娟 徐玉梅 印度電影《調音師》於2019年4月3日在國內上映以來,獲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調音師》講述的是窮困潦倒的鋼琴師阿卡什為了湊足20萬盧比去倫敦參加比賽,通過假扮盲人來獲得尊重與機會。
  • 培養時代新人的敘事路徑探析
    一、編纂和規範培養時代新人的敘事「話語」  敘事「話語」是指講述、呈現一個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書面或口頭的「話語」。它是「每個社會和時代所特有的重新使用全部文字材料、圖片和禮儀儀式的綜合」,它產生了「一個群體的認同性和獨特性的意識」,[3](P432)「以類似於集體靈魂的價值觀念體系為核心」,「外化為文本和儀式」,共同「塑造起一個民族的整體意識和氣質」。[4]可見,編纂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敘事文本乃是敘事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 《米花之味》:現代性視域中少數民族地區女性隱喻的文化表達
    現代化進程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文化具有新時期的歷史影響意義,《米花之味》以詩意化的鏡頭對少數民族地區老中少三代女性形象的建構,細微入致地將傳統村寨社會轉型期的矛盾與衝突深度體現出來,構建了「女性」作為個體與集體的民族文化認同符號的現代性,並試圖以女性性別隱喻的方式進行文化表達。
  • 解析懸疑劇《隱秘的角落》:主題隱喻與敘事技巧
    原標題:《隱秘的角落》的主題隱喻與敘事技巧最近熱播的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既無流量明星,更無高調宣傳,卻憑藉精良的內容逆勢而順、以隱而顯,備受好評。從紫金陳的原創小說《壞小孩》,到改編劇《隱秘的角落》,故事主線都可以表述為「三個小孩在一個暑假目睹了一起殺人案」。
  • 最神秘的日本5元硬幣……還能作為祈雨用?
    在日本毀損貨幣可能被判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20萬日圓以下罰金 然而有些熟悉民俗儀式的日本網友看了毀損的硬幣照片,突然想起這可能不是出於惡作劇,而是一種古代在日本少數地區流行的「祈雨」的道具!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吳越地區原本說侗臺語系古越語,為什麼改說漢藏語系的吳語了?
    越族是吳越的原住民族,後來一部分南遷到今壯、侗、水、傣等民族的居住地區,一部分則與華夏民族融合為今天的吳越民系。當時他們所使用的古越語(屬侗臺語系),不同於今天的吳語(屬漢藏語系)。 吳越兩族居民所講的古越語,大致是現在侗臺語族(Tai–Kadai languages)的祖先。
  • 破臺語受邀唱臺語歌 李懿驚呼:膽子很大
    記者蕭雅玲/臺北報導有「最美女丑」之稱的李懿,上山下海、主持都難不倒她,對她來說,難度最高的事情就是唱歌和講臺語,日前受邀到臺南工研院代表各行各業代表演唱公益歌曲《伸手》,還直言:「我唱歌很難聽,臺語又很爛,他們(工研院)真的膽子很大。」李懿日前進棚錄音唱臺語歌。
  • (臺語原來是這樣)撲克牌的臺語怎麼說?
    「刮之枋」(khe-tsi-pang),是臺語諧音字,撲克牌的意思。這個詞若以華語表示,也是用諧音字湊合英文顯示為「K擊邦」,語源自日語的「揭示板」(Keijiban),中文是「佈告欄」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臺語要用「刮之枋」(khe-tsi-pang)來稱「撲克排」呢?雖說此音節源自於日語的「揭示板」(Keijiban),本意「佈告欄」似乎也和「撲克牌」紙牌遊戲相差甚遠。而且,日語的「撲克牌」說法為トランプ(Toranpu),並不是「揭示板」(Keijiban),可以說臺語這個詞彙雖源自於日語,但意思已截然不同了。
  • 拯救抑鬱症、焦慮症的《敘事心理治療》,你的生命將被重新點燃!
    敘事的拉丁語的本意指的是行為和具有連續性的體驗。比較清晰的一種表述是:「敘事是為了告訴某人發生什麼事」的一系列口頭的,符號的或行為的序列。 敘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敘事材料的研究。敘事心理學指的是心理學中的一種關心人類行為的故事性的觀點或立場。具體來說,敘事心理學關注的焦點是:人類行為是如何通過故事而組織起來並賦予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