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語言漢字博大精深,因為漢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所以有一些漢字其實非常複雜,以疊字著稱,一般的人就算知道有這個漢字,應該怎麼寫出來也不知道這個字究竟怎麼讀,有什麼樣的意思。其中三疊字是大家比較常接觸到的複雜疊字了,一共有大約50多個,今天就來說說非常容易讀錯的三疊字。
犇(讀音bēn),本意指牛驚走。後來引申為奔跑,和「奔」用法相同,在網絡上也被用於指某件事或物特別牛,牛到家了。淼(讀音miǎo),本意指水非常大,和「渺」用法相同,蘇軾作品中的「淼淼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常用於人名之中。聶(讀音niè)是現行較常見姓氏。驫(讀音biāo),本意是眾馬奔騰的樣子。
贔(讀音bì)是龍生九子其中之一的名字,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贔屓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矗(讀音chù),本意是形容直立,也可以作動詞指高聳用。轟(讀音hōng)是轟的繁體字,擬聲詞,形容巨大的聲響。飝(讀音fēi)指飛的極快,上天之意。嚞(讀音zhé)意思並不是吉祥,而是古文哲字,指聰明、有智慧。
鑫(讀音xīn)是舊時商店字號、人名用字,取其金多興旺之意。「金」本來就是指財富,三個「金」字壘成金字塔形狀,當然是財富興盛了。麤(讀音cū)指能走得特別遠,因為鹿善於跳躍,所以選擇用三個鹿字,後來引申為魯莽的意思。猋(讀音biāo)本意是狗奔跑的樣子。引申泛指奔跑,又可以表示暴風、旋風,速度快。
歮(讀音sè)本意是指味道苦澀,引申為艱澀之意。尛(讀音mó)古意和「麼」一樣,可用作疑問或者停頓。厵(讀音yuán)古代時和"源"相同。原本是宗教學名詞,在宗教中暗語指求人生幸福。掱(讀音pá)字的結構有三隻手。其中兩隻手表示「正常的手和掩護的手」,第三隻手表示「偷竊之手」。本義為扒手、貼身的小偷。
芔(讀音huì)指草木初生的樣子。本義為草的總稱。古同「卉」,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花卉。垚(讀音yáo)意思為山高,「垚」包含土多的意思,那麼多土當然山高啦。多用於人名。古同「堯」。龘(讀音dá),形容群龍騰飛的樣子,和三個鹿、三個犬、三個牛等用法相同,都是指特定的動物速度快或運動的樣子。
這些三疊字雖然有些已經廢棄不用了,但還是能顯現出古代人的造字智慧。很多字在現在都有了能替代它們的簡體字,但是這些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可丟棄,小編覺得能認識一下最好還是認識並將其記住,防止他們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