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10月27日晚,《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重慶賽區總決賽在「中華詩城」奉節拉開序幕,311名詩詞愛好者在白帝城精彩角逐,既有單槍匹馬的選手,也有組合形式的「親子檔」選手,一起上陣盡展詩詞風採,傳播家庭誦讀詩詞的文化氛圍。小選手們現場展示的「童子功」,更為讓人印象深刻。
他10歲詩歌儲備量達500餘首
媽媽梁嵐與兒子劉宸睿
選手檔案:
劉宸睿,10歲,南岸區天台崗小學花園校區五年級學生
功力等級:
詩詞儲備500餘首
武功秘籍:
把詩詞當故事聽
據了解,《中國詩詞大會》上設置有詩詞運動會、快問快答、超級飛花令、雙字飛花令四個環節。在超級飛花令環節,來自重慶南岸區的帥氣小男孩劉宸睿,在賽場上妙語連珠,從容應戰,決戰到最後三強,成為了賽場上「明星選手」,讓現場觀眾眼前一亮。他不錯的詩詞儲備量給評委留下了深刻印象,還贏得了《中國詩詞大會》導演組直接面試的機會。
10月28日,在導演組面試室外,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見到了今年10歲的劉宸睿和他的媽媽梁嵐。梁嵐是西南醫院一名內科醫生,平日裡也喜歡韻律柔美的詩詞,這是她第一次與兒子同臺參賽,卻比兒子提前被淘汰。
「我現在的詩詞儲備量大概300來首,兒子早就超越我,有500餘首,在家有時候還是我的『小老師』,會教我一些他新學的詩詞。」梁嵐說,她平時工作繁忙,兒子都是自覺學習,誦讀古詩詞已經成為他的一個愛好。《中國詩詞大會》這個欄目是他自己發現的,從第一季到第三季,反覆看過幾次,這次也是他主動要求報名的。
「四歲時,媽媽覺得睡前講童話故事太長,就改講古詩詞裡的故事,這樣從小耳濡目染,上學後也經常誦讀古詩詞,就喜歡上了。」劉宸睿說,他還喜歡寫毛筆字,也經常跟古詩詞「打交道」,現在每晚睡前閱讀,他依然會選擇古詩詞,平時在學校課間休息也經常與小夥伴PK,玩「飛花令」。
當談及這次與冠軍失之交臂時,劉宸睿直言:「其實這次比賽,我是一點都沒準備,完全是靠平時儲備。沒拿到冠軍,也有這個原因。不過,自己答錯了,就要承擔後果。」
「老師」有話說:
(鄭勁松,畢業於原西南師大中文系,西南大學新聞傳播學教師、詩人、作家)
「愛好第一,其次才是引導和培養。」鄭勁松表示,學習誦讀古詩詞也是一樣,父母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時,要像梁女士一樣正確引導,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這就自然會成為孩子「愛好」。他還提醒,孩子在學習古詩詞時,不要忙於死記硬背,家長要引導學習,讓孩子明白體會詩詞裡的故事。
她堅持每天新學兩首詩
6歲小選手張瀚月
選手檔案:
張瀚月,6歲,渝北區魯能巴蜀小學一年級學生
功力等級:
詩詞儲備近200首
武功秘籍:
每周圖書館打卡
當天比賽現場的「超級飛花令」環節,還有一位選手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今年6歲剛上一年級的張瀚月,雖然她答題時個子還不及話筒高,但她對詩詞的喜歡卻不比別人少。
「她在我肚子時,胎教就是聽三字經。出生後,就經常給她念詩詞。」媽媽錢柳君說,誦讀詩詞比較有韻律,孩子也比較喜歡聽,小女孩從小學習詩詞,有利用培養內在美。
據了解,張瀚月能背誦詩詞近200首。現在上一年級,每天會學習兩首新詩,到第二天早晨7點起床,就會背誦古詩了。當天陪女兒一起上臺參賽,同樣愛好詩詞的爸爸張亞峰說:「去年,女兒在主城參加一場詩詞比賽,曾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這次參賽玩『飛花令』,對她來說是全新的挑戰。對她來說,體驗過程更重要。」
談及對孩子培養古詩詞的愛好,媽媽錢柳君說: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是最重要的,家裡大大小小收藏有100本有關詩詞的書籍和繪本,每天都會抽出一定時間陪孩子閱讀,還在學校附近辦了圖書館的借讀卡,每周都會去打卡,女兒經常會選讀詩詞方面的書籍。
「詩人」有話說:
「讓讀書成為習慣,讓學詩詞成為習慣。」鄭勁松表示,小瀚月的父母在培養孩子學習詩詞時,有計劃和規律,這值得大家學習。從小開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孩子未來的學習、生活是有幫助的。營造好的家庭閱讀氛圍,這個對於孩子的學習也至關重要。
她把詩詞當兒歌唱
「親子家庭」爸爸鄧祖恆和女兒鄧淇文
選手檔案:
鄧淇文,6歲,江北區新村實驗小學,一年級
功力等級:
詩詞儲備100多首
武功秘籍:
先學七言再學五言
在比賽現場,有一位名叫鄧淇文的女孩,是與爸爸一起比賽,「父女上陣」的畫面也特別溫馨。
「我覺得中國的古代詩詞博大精深,都是文化的精髓,讀詩可以使人靈秀。」爸爸鄧祖恆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他認為培養女兒對詩詞的興趣,進而也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對品格的培養也有好處。
「女兒從4歲開始學詩,每周至少學習2首古詩詞,主要通過一些歌唱的方式來學習。」鄧祖恆說,有時候出去旅遊,也會先提前學習有關目的地的一些詩詞,到達目的地後再讓孩子背下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可畢竟孩子才6歲,大部分需要家長耐心解讀,父母陪伴一些學習也特別重要。
鄧祖恆希望,小孩看到夕陽晚霞時,不是說「這個太陽好紅啊」,而是可以說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當旅遊見到沙漠時,不是說「這裡好多沙子」,而是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他還分享道,孩子在學習詩,可以先學七言再學五言,字數由多到少,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會更有自信心。
「作家」有話說:
鄭勁松表示,古詩詞大多適合吟誦或吟唱甚至演唱,對兒童來說,這種方式更容易激發其學習興趣。而一個地方有關的古詩詞,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積澱。旅行之中,如果提前了解並給孩子收集、準備好當地的古詩詞情況,這樣就會引導孩子從這樣一個文化視角去看待一個地方,會讓旅遊行為增強精神性的元素,增加對一個地方的認知與認同。我讚賞這個做法,同樣是有意識的引導,值得推廣學習。
新聞多一點>>>
讓孩子這樣學習詩詞
鄭勁松表示,學習的關鍵還是興趣培養。針對小孩子的年齡特徵,把詩詞學習與遊戲、吟唱、動畫、講故事、情景再現等結合起來,增強孩子對詩詞意境的領悟力和參與感,重在引導教育,而不是硬逼著背誦。其次是選擇孩子適合的詩詞,根據年齡,選擇文字相對淺顯易懂,明白如話,節奏明快,但又含義雋永、意境優美的詩詞。此外,把詩詞學習與詩詞所描寫景象的觀察、體驗、思考結合起來,做好詩詞所涉及的景觀、人物、故事以及時代背景的閱讀,也就是把詩詞做知識面的拓展。
同時,更要尊重孩子的興趣,不能勉強去背誦,去表演;循序漸進,不片面追求背誦的數量,關鍵是能夠讓孩子體會和理解;避免學習的功利性,如:為表演而學習,為參加競賽而學習,甚至為了某種顯擺和虛榮而學習。在上學以後,結合課本教學,拓展孩子對詩詞的閱讀。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爆料郵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陳英 文 受訪者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