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的詞人,大多都會在作品當中浸透的家國之愁。歷朝都有人做過宋詞排行榜,蔣捷的多首作品都榜上有名,比如《虞美人·聽雨》、《一剪梅·舟過吳江》等。
為了弘揚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央視近年來舉辦了很多文化類的節目,比如《中國詩詞大會》。
在《中古詩詞大會上》這樣一首詩引起了讓了人們的爭議,有人認為,這首詩不應該讓後孩子去讀,有點少兒不宜,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這就產生了分歧。
原題目是這樣的:以下哪項詩句是感嘆時光流?A.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B.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C.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道題可難不倒年僅9歲的吳雨曼,這位9歲小選手很清楚這句詞的意思,場上的幾位導師也投來讚許的目光。可誰知這道題卻遭到了評論區裡很多家長的質疑,為啥呢?
這首詞便是南宋詩人蔣捷的一首詞:
《一剪梅·舟過吳江》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詞題「舟過吳江」表明,他當時正乘船經過瀕臨太湖東岸的吳江縣。首句「一片春愁待酒澆」,揭出了「春愁」這個主題,並點出了時序。
像這種抒情的手法,在現在的寫作中也是非常實用的,但是偏偏卻遭到了不少家長的質疑,原因是其中的一句「秋娘渡與泰娘橋」。
什麼是秋娘渡呢?本來指的是吳江的渡口而已,詞人之所以會寫成這麼好聽的名字,是因為當時很多歌伎的名字都叫秋娘。
在宋代時,吳江那一片令人較多。所以蔣捷提到秋娘渡和泰娘橋,就是想表達船行走到這裡時,船上的風流才子們,一經過此地都各種遐想。因此家長們才會質疑,覺得這首詩不適合孩子背。
但實際上秋娘渡與泰娘橋僅僅指的是吳江的渡口而已,不過家長們對這首詩有質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實上,在千年文壇中,提到江南還有不少類似的作品,比如杜牧的「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寫的也是揚州路上的歌女。那麼,這些詩詞就真的不適合孩子們讀嗎?
我覺得,不需要這麼苛刻,這些家長想得有點多了,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瑰寶。
很多家長就問了:讀詩到底有什麼用呢?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讀詩?
讀古詩,不但能提高孩子的文學素養,提高語文成績,還會給孩子帶來文雅的談吐和非凡的氣質,提升孩子的人生格局,提高孩子的思想高度。
而且現如今,隨著教育部的改革,語文學習已經正式進入了大語文時代。小學的古詩詞新增了80%;初中的古詩文也提升至124篇,佔全部課文的51.7%。而詩鬼李賀的詩,也必將佔據一席之地。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別的孩子看到高山,只會說:「山真高」。而會讀詩的孩子卻會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別的孩子看到大海,只會說:「海真藍」。而會讀詩的孩子卻會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中國詩詞大會》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環節,那就是"飛花令"。飛花令作為一個中國傳統的詩詞遊戲,是用一個字或是一個物作為主題,然後對詩,才女武亦姝就是在這個環節大放異彩的。
這本書,從小學到高中的孩子都適合。小學生可以用來文學啟蒙,中學生可以用來增加文學功底,對提高古詩文水平和作文水平都非常有益。
這書原價是148,現在領劵購買只要48元,一本也就6元錢,卻能讓你家的孩子成為一個"小才女""小才子",更重要的是,能夠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上,畢竟這些古詩,現在不背,上學以後也要背。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購物卡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