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這句話對於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來說,就是一句難以擺脫的人生魔咒。他年少失孤,貧寒無依,唯有奮發讀書以謀求前途。可是,他縱然才華出眾,卻也屢次不得仕進。後來,因令孤楚的賞識才得以中舉。
然而,正當他躊躇滿志,希望有所作為時,等待他的卻是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黨爭激烈的殘酷現實。終其一生,李商隱都在追求,卻總是失落,總是悵惘,總是哀傷。物不平則鳴,不幸的李商隱唯有將他敏感多情的內心掩藏在一首隱晦、迷離、悽美的詩作之中。
在晚唐文壇,李商隱的詩總是那麼美,又那麼難懂,讓人嘆息。可是,詩人的內心並不總是這樣幽深複雜。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首李商隱的冷門詩作《東下三旬苦於風土馬上戲作》,只有短短4句,卻寫盡人生的不易與心酸!在李商隱的所有詩作中,這首詩最好懂,卻也最悲傷。
東下三旬苦於風土馬上戲作路繞函關東復東,身騎徵馬逐驚蓬。天池遼闊誰相待,日日虛乘九萬風。
對於李商隱的不幸,某些讀者想得很簡單,認為是他娶了李黨王茂元的女兒才導致的。實際上,無論李商隱娶了誰,他的不幸都是註定的。因為在晚唐激烈的黨爭中,沒有誰能獨善其身。加上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嚴重,但凡有一點良知和道德感的文人,都不會被時代所容。政治腐敗,失意便成了潮流。
李商隱一生都沒有能在中央政府謀得一官半職,只能在各地軍政長官的手下作一個幕僚,東奔西跑,四處漂泊。這首詩就是他於唐宣宗大中三年(即公元849年)冬,自長安東赴徐州盧弘止幕的途中所作。詩題中的「東下三旬」指東赴徐州,走了差不多30天,「苦於風土」指苦於塵土飛揚。
我們知道,李商隱留下來的許多經典詩作都喜歡化用一些「虛無飄渺」的意象,例如西王母、蓬萊山、青鳥、嫦娥、仙宮別苑……表達的情感也總是隱晦幽深、虛無難測、綿渺婉轉,讓人十分難以理解。但是,這並不是李商隱詩作的全部面目。在他的詩作中,也有一些通俗易懂很好理解的作品,寫得很現實。
這首《東下三旬》就是寫其現實的生活。為了生計,為了心中不滅的理想,李商隱一生都在四處奔波。「路繞函關東復東,身騎徵馬逐驚蓬。」他說,我繞過函谷關向東走,一直走呀走呀,不停地走。我騎在「徵馬」之上,長途奔波,一直向前走,就像在追逐那漂泊無依的蓬草。
詩人長途跋涉,奔波四方,騎地是徵馬,追隨的是驚風之中漂泊的蓬草。他很迷茫,很失落,不知道要到哪裡去。與李商隱相比,當下的很多國人不也是如此嘛?日日困於水泥大廈之中,生命早已失去了斑斕色彩,單調、乏味,充滿焦慮和憂愁。
「天池遼闊誰相待,日日虛乘九萬風。」天地很遼闊,可是詩人卻沒有找到一塊可以安放身心的地方。我有一個目的地嗎?將來等待我的是一個美好的未來嗎?「天池」語出《莊子 逍遙遊》,指詩人心中一個精神可以得到解放,獲得真正自由的地方。但是,這個地方是虛無縹緲的,難以到達的。
在詩人心中,人生是需要有一個目標的,需要到達一個目的地。可是,詩人沒有目的地可去,即使有,也是虛無縹緲的。在當時的時代,他出仕報國拯救蒼生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詩作結尾說「日日虛乘九萬風」,白白地追求,徒勞無功
至此,人生說不盡的落魄與辛酸便迷漫在字裡行間,讓人讀之,不禁淚下。其實,何止李商隱,從古至今,世間很多人的命運都是如此。因為我們多數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我們頭上就是一座大山。
(註: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