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李商隱(813年——858年)是唐朝末期成就很高的大詩人,他的詩歌在晚唐獨樹一幟,代表了晚唐詩壇的高峰。流傳下來的詩歌有600多首,創作題材很豐富,既有彰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詠史詩,也有排遣心中壓抑苦悶的詠物詩,還有情意綿綿的愛情詩,也有禮尚往來的應酬唱和詩。
他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的詩歌,無疑是那些纏綿瑰麗、含蓄委婉的愛情詩,這類詩歌大多沒有起名,以《無題》命名,或者以首句的第一個詞語來命名。
《樂遊原》是李商隱最有名的一首詠物詩,也是經典的五言絕句,尤其後兩句,是廣為流傳的名句。全詩為: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如果給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改一個字,進而讓意境與原句截然不同,要怎樣改才能做到?
首先,對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美學價值,以及所要表達的人生況味,進行分析和了解,就能明白怎麼改了。
《樂遊原》大約創作於845年左右,此時的李商隱30歲出頭,在仕途上依然沒有什麼實質性進展,又不幸捲入了以牛僧孺與李德裕兩名宰相為首的「牛李黨爭」,仕途之路幾乎被堵死。這對自小樹立了遠大抱負的李商隱來說,仕途無望、報國無門,這些殘酷的現實讓他的精神十分苦悶。
於是,在某天下午,李商隱來到長安城南的樂遊原散心,面對自然景觀有感而發,就作了這首五言絕句。
實際上,李商隱早在25歲就取得了進士,隨即得到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器重,成為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還將自己女兒嫁給了李商隱。但是,王茂元是李德裕的心腹,受到牛增孺的不斷打壓,李商隱因此受到牽連,夾在兩個大人物之間兩頭受氣,在仕途上根本沒有出頭之日。
也是在此時,李商隱的母親丁氏亡故,李商隱不得不從京城長安回到老家河南滎陽為其守孝三年,三年後又來到長安等待進入仕途的機會,但機會並不多。
正是在這雙重打擊下,李商隱心灰意冷,《樂遊原》正是他此刻苦悶心境的真實寫照。
《樂遊原》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貴在「託物言志」,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和人生況味融入到寫景狀物中,從而達到借物抒情的目的。
從這個層面來看,《樂遊原》是一首相當完美的詠物詩。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交代了自己登上樂遊原的時間和原因。
他選擇在傍晚來到樂遊原登高臨遠,是因為傍晚可以看到夕陽西下,紅彤彤的晚霞懸在天邊,有一種瑰麗爛漫的氣氛,美得讓人心醉,給人一種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感受,足以讓人忘掉生活中的煩惱和鬱悶。
然而,李商隱是一位高明的詩人,他抓住了細微的感觸,透過晚霞浪漫唯美的景象,悟到了「好景不常在」的沒落之感和遲暮之感,這多像浮浮沉沉的生命輪迴,世間萬物都擺脫不了這樣的宿命,景物會這樣,人會這樣,社會和國家也會這樣。
這不正是自己人生處境的真實寫照嗎?也不正是大唐王朝短暫繁榮後曇花一現的見證嗎?所以,他發出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喟嘆。
優秀詩歌,歷來都有很大的信息量,意境會沿著讀者的想像力和感受力越來越深遠、寬廣,《樂遊原》正是如此。
這首詩的神來之筆就是「只是近黃昏」這一句,尤其一個「只」字,用得十分精準,堪稱整首詩的詩眼。
「只」的意思曾被許多人解釋過,結合整首詩的意境來解釋的話,我覺得理解成「不過、不外」更為確切。因為面對無限美好的晚霞,雖然觸動了作者的情思,但作者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正是這種無可奈何,放大了他心中的悲涼和苦悶,如同天邊的晚霞無邊無際。
另外,「只」字還含有「漫不經心」的意思。
李商隱心中雖然很惆悵,但他沒有消沉,仍有自己的豪情壯志,心中仍是敞亮開闊的,就像天邊的晚霞一樣,雖然會沉落,不過是遇到了黃昏罷了,在另一個黃昏,它還會出現。
由此可見,能代替「只」字的字很多,正、最、雖、卻、縱、猶等字,都可以替換,但是,意境立馬會降低不少,缺少了「只」字那種「身處絕望裡卻保存希望」的意境,這跟文人士大夫所倚重的那種不屈不撓的人格力量是一致的。
或者把「只是近黃昏」裡的「近」字改成「已」字,同樣會降低整首詩的格調與意境,大家可以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