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 微博上出現了一條「冷門詩人李商隱」的熱搜,看得人非常摸不著頭腦。於是點擊去一看,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位博主問:這個叫李商隱的是誰啊?抄襲了霹靂的夜雨寄北。姐妹們知道他的微博嗎?必須爆了他!
相信在就這一條就已經看得人云裡霧裡,唐朝的詩人抄襲了21世紀的《霹靂布袋戲》?
隨後這位博主發文道歉說:姐妹們對不起,我不知道李商隱是一個冷門詩人…我的錯我道歉…
這一條就更讓人迷惑了,李商隱?冷門詩人?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些詩詞難道不是語文課本裡面的必背詩詞嗎!李商隱更是和杜牧合稱為「小李杜」,這是在小學時候老師就會講到的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中,李商隱的詩詞了沒少背誦,怎麼就成為「冷門詩人」了呢?
當然,有後續說這是一個p的圖片,但是古代詩人被「辱」的事情這可並不是第一例。在電視劇《知否》熱播期間,就有人批評這首根據李清照《如夢令》作曲的主題曲說:全靠辭藻堆砌,邏輯上狗屁不通,僑情而不止所云,還不如喊麥。
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出來,這個網友根本不知道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詞的存在。
除此之外,還有人在聽到了一個歌手唱的《風華錄》之後批評說,歌詞簡直是敗筆,認為歌詞是做作的仿古風。
但是他不知道他說的「做作的仿古風」的內容正是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的原文,以上種種因為沒有文化而鬧出的消化,讓人不勝唏噓。
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瑰寶,在詩人的詩詞中,看到國家興衰、豪情壯志,也有婉轉纏綿、淺吟低唱。
就連英國BBC都曾經在今年4月份播出了專門為中國詩人杜甫打造的紀錄片,更有哈佛教授曾花費八年時間將杜甫的全部作品譯為英文。
日本在疫情期間捐贈給湖北物資外包裝的標籤上更是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但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卻越來越沉迷於「社交網絡」,喜歡用簡單的字母代替文字,喜歡閱讀「淺薄」的網絡文學。
不是詩詞不重要,而是現在的孩子將詩詞放在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地方。
但是最新的「部編本」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所佔篇幅可以說大幅提升。
整個小學6年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年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
所以對孩子們來說,學好詩詞,不僅可以提升審美,提升文化,提升氣韻,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分數。
那麼學習古詩,一定要從小時候抓起,在給孩子挑選要背誦的古詩詞的時候就要選擇一些符合孩子的知識水平和閱讀興趣的,《唐詩三百首》收錄唐朝時期最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詩詞篇幅短小,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韻律感。另外,每首詩都配有標準讀音和精美圖畫,讓孩子盡情領略唐詩宋詞的雋永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