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師兄獨步所到先生,在古典文學和國學的教學與研究上成果豐碩。在我幾番慫恿下,終於註冊了自媒體平臺,把他成果分享給大家。連日來一篇篇內容豐富,有自己獨特立論的圖文,發布了出來。我這個崇拜他的師弟,每篇必讀,獲益匪淺。
就在昨天(6月12日)新圖文:【《夜雨寄北》別解及其他】發布,我閱讀幾遍,覺得師兄的別解另闢蹊徑,很通暢。也引發了我的幾點思考,不吐不快,寫出來和師兄交流並分享給大家。願以我們師兄弟二人討論交流,走出簡單的點讚,評論小圈,開直抒胸臆,坦誠討論的清流之風。
《夜雨寄北》
[ 唐 ]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是現在人教版語文教材初一上冊收錄的內容。是現在大家都學習過的一首唐詩。現在學校老師都這樣教:
這是對這首詩通用的解釋,獨步所到師兄對此提出了異議。核心就是對【何當】及【卻】,在詩中應取何意的立論。師兄認為通用解釋【何當】:何時,什麼時候;【卻話】:再說,回述,不是詩人的意思。整理引述如下:
所有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幾乎是眾口一詞,都認為是詩人對他日歡樂情景的"想像"。然而這"想像"之說,奇則奇矣,但仔細想來,似乎有些不近情理。其一:"君問歸期",詩人回答說"未有期",而後也說"何時能夠",人家問你,你又以疑回問,哪有這樣說話的理!其二:親人多麼想知道你在外面的消息,牽腸掛肚記惦著你,何不現在就仔細敘說你的境況,非待"回後"再"夜深暢談",讓惦記你的人日夜懸心?其三;羈旅他鄉,夜雨敲窗,那孤寂,那鄉思,那鬱悶,那悵惘,"怎一個愁字了得"。"這一切"如何能夠"跨越"?如此心境,怎麼可能有想像"剪燭西窗"這般歡情的心緒?其四;遊山玩水,尋訪勝跡,其樂可與共享,秋雨敲窗的孤寂之苦,滯留他鄉的羈旅之愁,何樂可言?以此為"剪燭夜話的材料"只能使親人傷情而已。"剪燭西窗",相依相偎,何其纏綿!敘此苦境,多麼掃興!這"巴山夜雨"與"剪燭西窗"的情調是多麼不協調?有此四者不合情理,可見對詩句理解的悖謬。
獨步所到師兄認為應該取【何當】:應取「應當「,「應該「之意;【卻】取轉折之意。師兄在文中是這樣詮釋這首詩的:
本該如彼(共剪西窗燭)卻如此(話巴山夜雨)。"剪燭西窗"是寫虛,"巴山夜雨"是寫實,以虛襯實,這苦惱,這怨恨,這無奈,這相思,全都包容在這兩句詩中了。"君問歸期",歸期尚不能定準,巴山夜雨敲窗,我之孤寂、相思如你。本該是"共剪西窗燭"的時刻,而你我卻天各一方,敘說這巴山夜雨的悽涼。這樣解讀,比那飄渺的"想像"之說更切合詩人的心境,那苦況,那情意,何其濃鬱,何其真切!言盡而意未盡,含蓄婉轉,韻味幽長。
通用解釋,和師兄的詮釋都符合詩境,但是我覺得師兄的四個不合情理,有點太追求「信」,「達」的矯情。
同是讀國學經典,讀詩經,和讀論語絕不是一個路徑,又何況是讀純粹的唐詩。
老行驢認為今人讀古詩對詩境的直感和共情,是沐浴古詩滋養的兩個基本路徑。
讀一首古詩,對詩境有一見鍾情的感姓認知;有觸電般的情感共鳴,最重要。
經典古詩的魅力就在於,不同閱歷和境遇的人面對同一首古詩會有不同直感和共情。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和情景,不同心境中也會有不同的詩情畫意。
想真正進入這首詩的意境,應該了解李商隱和髮妻王晏媄愛情故事。
李商隱:813—858,只活了45歲。
髮妻王晏媄,是李商隱在公元837年認識的。王晏媄小他十歲,是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女兒。
公元前837年的一天,李商隱受到王茂元的邀請來到他家裡做客,王茂元的大女兒嫁給了韓瞻做妻子,韓瞻又是李商隱的好友。在來到王家府邸的時候,李商隱看到韓瞻的夫人正在和一個靈動嬌美的年輕女子在並肩而行,韓瞻告訴李商隱這就是他妻子的妹妹,王茂元的小女兒王晏媄。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李商隱心潮澎湃,王晏媄也眷眷含情,兩個人開始了一見鍾情的美好愛情之旅。
公元838年李商隱接受了王茂元的聘請,做了節度使的幕僚。王茂元當然非常欣賞李商隱的才華,自然就贊成李商隱和王晏媄相互愛戀,相識一年多就喜結良緣。
這一年李商隱25歲,王晏媄15歲。兩個人一個是大家閨秀,聰慧美麗;一個是滿腹經綸,無限才思。李商隱用詩讚美他們的愛情,成了千古絕唱:
《無題》
【一】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二】
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
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
兩個人新婚燕爾,如膠似漆。家已成,業未立。幾天後去長安參加了朝廷舉辦的授官考試。被吏部錄取。
就是因為他娶了王晏媄,讓李商隱陷入晚唐牛黨和李黨的紛爭,錄取後又被除名。
當消息傳到涇州,妻子王晏媄第一時間寫信安慰和勸勉李商隱,李商隱見到妻子深情的來信感動不已,提筆寫下又一首
《無題》
照梁初有情,出水舊R知名。
裙衩芙蓉小,釵茸翡翠輕。
錦長書鄭重,眉細恨分明。
莫近彈棋局,中心最不平。
長安之行仕途不順,李商隱又回到了涇州,與妻子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
開成四年(839年),李商隱再次參加授官考試,得到了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開始了四處奔波的生活從京師校書郎、河南弘農縣尉、秘書省、守孝、秘書正字、遠赴桂林,李商隱的仕途走的跌宕起伏。
李商隱和髮妻聚少離多,王晏媄自己支撐一個家,為李商隱生下了一兒一女。夫妻分離,書信往來是寄託相思,掛牽的唯一方式。
那一年,他遠赴桂林任職,回來途中,幾經波折,借道巴蜀,正好遇上巴蜀連綿不休的大雨,使得行程被誤,羈旅巴山途中。
妻子王晏媄得知丈夫消息,千裡外託人捎來書信。信裡的叮嚀與深情,讓李商隱在巴山秋雨的深夜,萬千思念,無盡的悽苦孤獨湧上心頭。
無法回信,又無法儘快回到妻兒身邊,想想自結婚後和妻兒總是短聚長別,感慨萬千,歉疚無限。
和髮妻每次短短相聚,總是纏纏綿綿,共剪西窗,秉燭夜談,執手相看淚眼。提筆一揮而就,一首千古絕唱就這樣誕生了。
大中元年(849年),他赴江西任職,這一去就是兩年,與妻子的聯繫也只有書信。
實際早在大中元年,王晏媄的身體就開始發病虛弱,但是始終沒有把實情告訴丈夫。
大中五年春末,她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於是給丈夫捎去一封信,希望他早些回來。可是王晏媄拖著病體,最終沒有撐到丈夫回來,就撒手人寰。
李商隱收到髮妻的信,租了匹快馬,日夜不停的往家趕,但還是晚了。悲痛之中為自己髮妻寫下了
《房中曲》
薔薇泣幽素,翠帶花錢小。
嬌郎痴若雲,抱日西簾曉。
枕是龍宮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膚,但見蒙羅碧。
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
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
今日澗底松,明日山頭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識。
妻子離去,李商隱萬念俱灰,惆悵哀婉。只有好好撫養幼小的一兒一女。
帶著對妻子無盡思念,幾年後攜兒女,抱著髮妻的遺骨,回到了老家鄭州。年僅四十五歲抑鬱病故。
這就是李商隱和王晏媄的愛情,愛一個人,就是一生。如果不是李商隱仕途坎坷,和妻兒聚少離多,王晏媄也許不會早早離世,整日帶著對丈夫思念和掛念何等殘酷。王晏媄不走,李商隱也不會走。
李商隱不是依附朋黨的庸俗政客,他是鍾愛妻子情感細膩的偉大詩人。
只有了解李商隱和王晏媄的忠貞悽美的愛情,才會感受李商隱羈旅秋日巴山雨夜裡,面對妻子來信的血管澎張。
君問歸期——是對愛妻來信中濃情蜜意,無盡掛牽思念的詩意濃縮。
未有期——是無法飛回妻兒身邊的無奈和悽涼的詩意描述。
巴山夜雨漲秋池——環境,季節,場景凝聚成了詩人的心境。
何當共剪西窗燭——是對夫妻每次相聚無限回憶和期盼。
卻話巴山夜雨時——無數次離愁別緒,思妻念子千縷情絲在這一夜結晶濃縮。
通解不錯,別解也美。老行驢再讀偉大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有了比過去更深的直感和共情。
感謝獨步所到師兄給我的啟發,謹以此文,向師兄請教,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更希望網友,參與討論,支持我們師兄弟的交流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