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鑑賞:本詩又名《夜雨寄內》,是一首抒情詩。「內」即內人,指詩人的妻子。一說本詩作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間,其時詩人正在東川為節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他的妻子王氏已經去世,所以此詩應該是寄給長安友人的。今所存各本皆題為《夜雨寄北》,「北」指在北方的人,既可指妻子,又可指友人。就其內容判斷,以「寄內」之意理解還是相對貼切些,因為入梓州幕府與妻子逝世兩件事都發生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很可能是王氏逝世在前,詩人寫詩在後。因為交通閉塞,消息不通,以致如此。而且即便詩人已知妻子不在人世,作此詩緬懷,也在情理之中。
前兩句通過問答與環境描寫,抒發了詩人心底的孤獨苦悶之情及對妻子的深切思念。第一句有問有答,節奏恰當,頗顯藝術功力,寫出遠行之憂悶、難歸之無奈,表現出自然而然的離愁與思念。第二句借描寫眼前景色,寄託深沉的相思之意。行旅之惆悵、相思之痛楚融入茫茫夜雨中,隨雨水「漲秋池」,在山中飄蕩。
後兩句由眼前景物延伸開來,縱橫詩思,別出心裁,設想重逢之時的溫馨場面:重聚時刻,夫妻二人一起在西窗下互訴衷腸,情深意濃,通宵達旦,使得蠟燭結了蕊花。二人於是一起剪燭,還是有道不完的心裡話和無盡的歡喜。詩人幻想中的這種快樂,襯託他在雨夜中的愁悶,然而這種愁悶,屆時將成為重聚時的話題,使重聚更加快樂。
這首詩用語平淡而情意深摯,委婉雋永,流傳甚廣,給人以品不盡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