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作品中的團圓與離別,觸動人心,情感相通。當你再次讀那些難忘的詩時,它們是否還有情感的波動和心靈的律動呢?
蘇軾不是被降職就是在降職路上!他的一生可謂是坎坷的,當了多年官,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不盲目聽話於人,他才華橫溢,胸襟寬廣,意氣風發,但是他也在遭受著別人不理解的坎坷痛苦和失意潦倒。
又是一次降職。由於與王安石這些人有不同的政見,所以蘇軾便要求調任到京外去做官。他曾要求調到與弟弟蘇轍相對近的地方做官,以便多聚一聚。公元1074年,蘇軾出差到了密州。到了密州後,這個願望還是沒能實現。
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明月當空,銀裝素裹。蘇軾與弟弟蘇轍分開後,已有七年沒有團聚。此時此刻,蘇軾正面臨著一輪明月,他的心心潮起伏。他喝酒喝到第二天早上。於是,他邊喝酒邊寫詩,思念七年未團圓的弟弟蘇轍。
這首詩詞就是火遍大江南北的《明月幾時有》這首歌的原著——《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首詞真的是火遍大江南北,火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全篇名句還被寫入了初中的語文課本裡,中國幾乎人人都會背誦。
你無法想像這首詩在今後能有多火。它不僅在近代受到高度讚揚,而且受到歷代詩人和詩人對《水調歌頭》都是高度讚揚。
如南宋時,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將其推為中秋詞中的佳作,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在宋胡寅的《酒邊集序》序中:「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而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稱蘇軾創造了一種新的審美風格。
與天發問讓我們想起了屈原和李白,他們在詩歌中也提到了天,同時也向天提出了自己質疑。蘇軾在寫這首詩時,把自己的經歷與過去有相同經歷的人聯繫起來,把自己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思想傾注在這首詩中,追憶過去,展望未來。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乏天才,可是能夠如蘇軾那樣富有才華,有著樂觀心態的人卻是少之又少,我們從蘇軾的身上感受到更我的還是他的那種樂觀的心態,以及他所傳遞出來的那種精神。
他不光時常自嘲,同時也調侃自己的朋友,如果沒有那種樂觀的心態,在那樣被打擊的環境下,他也不可能寫出那種令人感動的詩作來。
蘇軾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大家。讀他的詩真能治癒人的內心。細細品味他坎坷的生活,你會感覺到他的豁達和進步,非常的令人興奮。這本《蘇軾詞傳》選擇了蘇軾一生中所寫的詞和詩。
這本《蘇軾詞傳》不僅收集了蘇軾的詩作,更重要的是讓我真正了解了蘇軾的人生和豁達。只有真正走進他的詩,才能走進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心境。
《蘇軾詞傳》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不僅如此,書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這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當然與之一起的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辛棄疾詞傳》,六本書現在搞活動,一共只需45元。
一包煙的價錢,就能讓你品讀到這麼多文學經典,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實在是個機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