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一門三士,而且都被後世評為唐宋八大家。蘇軾和蘇轍從小在一起讀書,又一起赴京趕考,並同時進士及第。此後蘇軾遭遇貶謫,弟弟雖也受到牽連,可是不僅沒有讓兄弟感情冷漠,彼此間卻反而更加惦記對方。
蘇軾在密州時就曾寫下名作《水調歌頭》,就是因為非常懷念子由而創作的。詩人中秋望月懷人,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
兄弟倆每次都是聚散匆匆,又各自牽掛對方,雖然詩書往來,卻總是無緣見面。下面介紹的是蘇軾告別子由,獨騎瘦馬踏殘月,這首詩發自肺腑,更令人浮想聯翩。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北宋:蘇軾
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
歸人猶自念庭幃,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壠隔,但見烏帽出復沒。
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
路人行歌居人樂,童僕怪我苦悽惻。
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嘉祐六年(辛丑年),蘇軾被任命鳳翔籤判,前去赴職。弟弟被任命為商州推官,而其父則留京編修《禮書》,蘇轍將哥哥送至鄭州後,便回京侍父。開篇就顯得突兀,蘇軾說自己未飲已醉,昏昏沉沉,仿佛已隨弟弟馳返汴京。
寂寞的歸途,你尚且可以繫念和陪伴家中的老父,而我奔波在異鄉,何以安慰心中的孤寂?詩人用「念庭幃、慰寂寞」進行對比,深情地表達了兄弟倆對老父親的牽掛,也含蓄地道出了詩人對前途不確定性的擔憂。
這樣想著,子由早已走出很遠,詩人趕緊登高遠望,好像自己動作只要稍慢一點,就再也見不到他的身影。可是由於「坡壠隔」,只能看見弟弟的「烏帽出復」,最後弟弟的背影終於徹底消失在視線之中。
蘇軾只好泱泱不樂地走下小山崗,心中忽然又開始擔心,天氣嚴寒,子由卻衣衫單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詩人恨不得重新追上去,然後陪他一起去照顧老父親。
可是重任在肩,不可懈怠,縱然含悲帶淚,也只能讓眼淚往肚子裡流。薄裘、瘦馬、殘月,這些意象共同渲染出別離的悽冷氣氛,也為後文的進一步拓展蓄勢。
東坡正想收拾心情,重新踏上徵程,忽然發現路人逐漸地多了起來,並且還是踏歌而行。也許是詩人剛才一直都在注意弟弟的背影,沒有在意周圍還有很多路人,此時卻發現只有自己悲悲切切,就連跟隨的童僕也有些責怪。
先生不禁感慨,「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人生常有分別,詩人只是唯恐時光流逝太快。詩人此時又回憶起童年的往事,父親蘇洵鑑於自己少年不學、老大無成的教訓,對蘇軾兄弟進行了進行的培養。
自己8歲讀私塾,在家中就以父親為師。父親非常清楚兄弟倆的性格特點,哥哥豪放不羈、鋒芒畢露,所以給他起名為蘇軾。因為「軾」就是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是露在外面的。而弟弟性格淡泊平和、深沉不露,所以起名為蘇轍。因為「轍」就是車子碾過的痕跡,既無車之功,也無翻車之禍。
蘇軾真想回到那童真歡樂的年代。可惜歲月匆匆,人生易老,轉眼間父親已經年老體衰,禁不住折騰,自己卻一直宦海沉浮。
想到這裡,詩人又對未來寄予期望,「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今夜寒燈相對,卻想起懷遠驛中相約的誓言,何時才能再次共同聽夜雨蕭瑟?
最後詩人也不忘叮囑幾句,「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也許是蘇軾在仕途中栽的跟頭太多,所以才不願自己的親弟弟重蹈覆轍。早退閒居、不戀仕途,看似簡單的叮囑之言,其實卻充滿了千愁萬緒,也是作者經歷過無數坎坷後的忠言。
縱覽蘇軾的這首傳世之作,娓娓道來,卻情深意切,抒寫了手足之情和離愁別恨。作者先寫臨別時的心境,再寫對蘇轍的顧望關念,詩人感慨情懷悽苦、歲月易逝。最後又回首往事、期盼未來。讀完全篇,令人浮想聯翩,更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