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許許多多的詩人詞人為大眾所熟識。他們似璀璨的星星,卻讓人分不出最亮的那顆,各自憑藉著不凡的文採與鮮明的個性特點獨領風騷。其中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人稱東坡先生的蘇軾。
蘇軾生於宋初的景祐三年,明君治國有方,百姓安居樂業,文學氛圍也是其樂融融的。其父雖仕途不順,卻偏好質樸的文風,這也感染了蘇軾。
他在二十一歲時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應試,擔任著主考官的是當時文壇的領袖歐陽修,而另一位官也是當時詩壇的宿將梅堯臣。
歐陽修詩詞的題材多為敘事、議論、抒情,他也開了三者結合之先河。摒棄了晚唐奢靡華貴的詩詞風氣,為宋代文學披上了理性的光輝。在歐陽修與梅堯臣正銳意詩文革新之時遇見了蘇軾,他們二人對蘇軾的文章讚賞有加,對其寄予了厚望,蘇軾也沒有令他們失望。
遇伯樂恩師、入官場,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恰合時宜。家裡突然傳來蘇軾母親病逝的消息,這噩耗像一盆冷水澆在了他們的頭頂,而後蘇軾、蘇轍兄弟兩人回鄉奔喪。
回京之後不久,蘇洵病逝,兩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再歸京還朝時,剛好是王安石的新政變法開始之際。
蘇軾覺得新政對當時的宋朝毫無益處可言,甚至還有很多弊端,因此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而他的許多師友,包括歐陽修在內的一眾人也都極力反對新法,被迫離京。蘇軾頑固的上書否決新法的行為也惹怒了身居相位的王安石,而後蘇軾自請離京。
心懷仕途不順的苦悶,以及被朝政對敵所排擠的憤懣,蘇軾寫下了政治抒情詩,名叫《花影》。這首詩的篇幅雖只有簡短的四小句,但包含的情感卻很豐富。那這首詩是在講什麼呢?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亭臺之上的花影層層疊疊地覆蓋了好多層,喚來童子讓他去清掃了很多次都掃不乾淨。「瑤臺」所代表的不僅是華麗的亭臺,也暗指當時的朝廷,「花影」指的自然是朝廷之上阿諛奉承的奸佞小人。而喚來童子的人是為了打掃花影,因此代表著與小人對立的正義之士。
瑤臺雖美,卻有花影遮蓋,影子是由實物映射出來的,根本不可能掃開的。作者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就像朝堂之上的小人數量之多,憑自己一人是掃不乾淨的。
作者借物暗喻人,在敘述景的同時間接的諷刺了當時的朝廷情況,一語雙關的用法妙不可言。蘇軾對朝廷可謂是忠心耿耿,即使身邊充斥著奸邪小人,他的本心也沒有被改變,不與之同流合汙。
在看到朝政被越來越多的無知小人幹預時,蘇軾無比痛心。但多的是德不配位的小人,像自己這樣敢於直言勸諫的人屈指可數,憤恨之餘更多的還是悲哀地感慨。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太陽下山後,沒有了強烈的陽光,亭臺上的花影隨著太陽短暫的消失了一會,但是月亮慢慢的升上來了,皎潔的月光又帶來了一層又一層的花影。這兩句主要體現了作者的心情波動,可以體會出作者還未來得及感受花影消失的愉悅,它們就又出現了。
經過作者和其他正義人士共同的努力以及朝廷變更,小人被清掃了一部分。但隨後他們又捲土重來了,而且速度很快,令作者措手不及。
慶幸朝廷的乾淨也為朝廷的汙穢感動悲哀,作者的全身心都放在了朝廷之上,體現出了蘇軾的忠心和嫉惡如仇。
自己努力了那麼久,最後基本上還是沒有效果,無奈之下也有一絲自嘲。這兩小句沒有用一個描寫情緒的詞語,僅通過對花影形態變化的描寫,就牽出作者前後的心情落差。平鋪直敘的表達方式,波瀾起伏的情緒體現,二者形成了鮮明的碰撞。
古詩詞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漢字押韻藝術,和聲律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唐詩的凝練,宋詞的意境深遠,曲調悠長,都給了我們極大的心靈享受。
尤其是宋詞,豪放派和婉約派所誕生的詞作,百花齊放,將宋詞點綴得更加閃耀。像是李煜的「亡國之詞」;蘇軾的「狂放豪邁」;李清照的「婉約愁緒」,都能給替我們訴說心中的喜怒哀樂,抒發各種情感。
喜歡宋詞,同時又想了解詞人生平的朋友,不妨看看這套詞傳。分析詞作的同時, 還配有詞人的生平事跡,讓你通過詞作,了解他們的或幸福;或坎坷的一生。
這套詞傳包括:《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
六本詞傳原價238元,限時特惠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增加自己的書卷氣,成為文藝青年。
一盞茶吧總結:全篇用通俗易懂的言語訴說著背後的心酸與無奈,在本該花前月下的與友暢飲之時,卻因想到了朝廷之事而感到煩悶。蘇軾的心願簡單至極,不過是家國平安、百姓安定,他這一生也都在為了這個理想而努力著。
從少年成名的意氣風發到遲暮年華的客死他鄉,蘇軾的一生充滿了坎坷,也寫盡了傳奇。探究蘇軾的詩詞你會發現,很多都蘊藏著事與願違的無可奈何,畢竟世事無常才是人間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