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出任宰相,蘇軾氣得不行寫首千古名作,沒點水平真看不出來

2021-01-21 一盞茶吧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許許多多的詩人詞人為大眾所熟識。他們似璀璨的星星,卻讓人分不出最亮的那顆,各自憑藉著不凡的文採與鮮明的個性特點獨領風騷。其中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人稱東坡先生的蘇軾。

蘇軾生於宋初的景祐三年,明君治國有方,百姓安居樂業,文學氛圍也是其樂融融的。其父雖仕途不順,卻偏好質樸的文風,這也感染了蘇軾。

他在二十一歲時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應試,擔任著主考官的是當時文壇的領袖歐陽修,而另一位官也是當時詩壇的宿將梅堯臣。

歐陽修詩詞的題材多為敘事、議論、抒情,他也開了三者結合之先河。摒棄了晚唐奢靡華貴的詩詞風氣,為宋代文學披上了理性的光輝。在歐陽修與梅堯臣正銳意詩文革新之時遇見了蘇軾,他們二人對蘇軾的文章讚賞有加,對其寄予了厚望,蘇軾也沒有令他們失望。

遇伯樂恩師、入官場,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恰合時宜。家裡突然傳來蘇軾母親病逝的消息,這噩耗像一盆冷水澆在了他們的頭頂,而後蘇軾、蘇轍兄弟兩人回鄉奔喪。

回京之後不久,蘇洵病逝,兩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再歸京還朝時,剛好是王安石的新政變法開始之際。

蘇軾覺得新政對當時的宋朝毫無益處可言,甚至還有很多弊端,因此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而他的許多師友,包括歐陽修在內的一眾人也都極力反對新法,被迫離京。蘇軾頑固的上書否決新法的行為也惹怒了身居相位的王安石,而後蘇軾自請離京。

心懷仕途不順的苦悶,以及被朝政對敵所排擠的憤懣,蘇軾寫下了政治抒情詩,名叫《花影》。這首詩的篇幅雖只有簡短的四小句,但包含的情感卻很豐富。那這首詩是在講什麼呢?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亭臺之上的花影層層疊疊地覆蓋了好多層,喚來童子讓他去清掃了很多次都掃不乾淨。「瑤臺」所代表的不僅是華麗的亭臺,也暗指當時的朝廷,「花影」指的自然是朝廷之上阿諛奉承的奸佞小人。而喚來童子的人是為了打掃花影,因此代表著與小人對立的正義之士。

瑤臺雖美,卻有花影遮蓋,影子是由實物映射出來的,根本不可能掃開的。作者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就像朝堂之上的小人數量之多,憑自己一人是掃不乾淨的。

作者借物暗喻人,在敘述景的同時間接的諷刺了當時的朝廷情況,一語雙關的用法妙不可言。蘇軾對朝廷可謂是忠心耿耿,即使身邊充斥著奸邪小人,他的本心也沒有被改變,不與之同流合汙。

在看到朝政被越來越多的無知小人幹預時,蘇軾無比痛心。但多的是德不配位的小人,像自己這樣敢於直言勸諫的人屈指可數,憤恨之餘更多的還是悲哀地感慨。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太陽下山後,沒有了強烈的陽光,亭臺上的花影隨著太陽短暫的消失了一會,但是月亮慢慢的升上來了,皎潔的月光又帶來了一層又一層的花影。這兩句主要體現了作者的心情波動,可以體會出作者還未來得及感受花影消失的愉悅,它們就又出現了。

經過作者和其他正義人士共同的努力以及朝廷變更,小人被清掃了一部分。但隨後他們又捲土重來了,而且速度很快,令作者措手不及。

慶幸朝廷的乾淨也為朝廷的汙穢感動悲哀,作者的全身心都放在了朝廷之上,體現出了蘇軾的忠心和嫉惡如仇。

自己努力了那麼久,最後基本上還是沒有效果,無奈之下也有一絲自嘲。這兩小句沒有用一個描寫情緒的詞語,僅通過對花影形態變化的描寫,就牽出作者前後的心情落差。平鋪直敘的表達方式,波瀾起伏的情緒體現,二者形成了鮮明的碰撞。

古詩詞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漢字押韻藝術,和聲律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唐詩的凝練,宋詞的意境深遠,曲調悠長,都給了我們極大的心靈享受。

尤其是宋詞,豪放派和婉約派所誕生的詞作,百花齊放,將宋詞點綴得更加閃耀。像是李煜的「亡國之詞」;蘇軾的「狂放豪邁」;李清照的「婉約愁緒」,都能給替我們訴說心中的喜怒哀樂,抒發各種情感。

喜歡宋詞,同時又想了解詞人生平的朋友,不妨看看這套詞傳。分析詞作的同時, 還配有詞人的生平事跡,讓你通過詞作,了解他們的或幸福;或坎坷的一生。

這套詞傳包括:《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

六本詞傳原價238元,限時特惠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增加自己的書卷氣,成為文藝青年。

一盞茶吧總結:全篇用通俗易懂的言語訴說著背後的心酸與無奈,在本該花前月下的與友暢飲之時,卻因想到了朝廷之事而感到煩悶。蘇軾的心願簡單至極,不過是家國平安、百姓安定,他這一生也都在為了這個理想而努力著。

從少年成名的意氣風發到遲暮年華的客死他鄉,蘇軾的一生充滿了坎坷,也寫盡了傳奇。探究蘇軾的詩詞你會發現,很多都蘊藏著事與願違的無可奈何,畢竟世事無常才是人間常態。

相關焦點

  • 樂天派蘇軾:一生曾遭多次貶謫,仍以樂觀心情面對
    一般人可能已經心如死灰了,蘇軾卻是個十分樂觀豁達的人,每一次貶黜就像去旅遊一樣,蘇軾都會嘗遍當地的美食,留下許多流傳後世的篇章。蘇軾曾拜歐陽修為師,當時朝堂上,王安石正大刀闊斧地搞改革,歐陽修是堅定舊黨派,與王安石等改革派乃是政敵,蘇軾作為歐陽修的弟子,自然而然被劃分為舊黨一派。王安石憑藉宰相的權力,開始排除異黨,又提拔了許多新黨上臺。
  • 蘇軾寫詩詞背後的趣事:給王安石續詩,結果被他貶到黃州看菊花
    亂填詞被貶黃州話說有一次,蘇東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一首詠菊詩的草稿,才寫了開頭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於是這個憨憨提起筆來,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回來以後,看了這兩句詩,心裡很不滿意。他為了用事實教訓一下蘇東坡,就將他貶去了黃州。我們來看看這首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
  • 蘇軾大徹大悟後,留下千古宋詞,雖然僅7個字,卻富有哲理
    宋朝大詞人蘇軾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一直流傳千古,一度徵服了同樣是文壇領袖的歐陽修,歐陽修讀過後讚嘆:「有蘇軾這樣厲害人物,我這個文壇領袖的位子要早早讓出來才好啊!」蘇軾的文採不光在文採之上,字寫的也好,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並稱書法四大家。蘇軾先生還很懂得吃,真應了那句「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僅他一人就創建了有名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餅等系列美食。
  • 蘇東坡與烏臺詩案,是王安石在搞鬼嗎?如果不是,是誰想搞死他?
    宋朝御史臺的權力極大,是皇帝的耳目機關,也是宋朝皇帝限制宰相權力、駕馭群臣的重要執行機關。御史臺的官員全部由皇帝親自任命,宰相無權幹涉。宋朝規定,御史臺可以對文武百官行使彈劾的權力,且不需要直接的明確的證據,「且許以風聞言事,不必有明確證據」。我沒有證據,但是我聽說有過這種事,這就給御史臺以幾乎是無限的權力。
  • 王安石,有限遊戲的追逐者;蘇東坡,無限遊戲的大贏家
    因此無限遊戲參與者並不在乎某一局比賽的輸贏,因為規則由他們自己定,比賽時間是一輩子,時間多得很。我們看王安石變法中兩人的行為,正好對應上:王安石玩的是有限遊戲,蘇東坡玩的是無限遊戲。並且,王安石要求每個考生必須在每道題意上研究吸收他說的話再作答。考生的前途全看能否做他的應聲蟲而定。王安石並非壞人,相反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宰相,私德也一直沒有汙點,變法的初心的確是為了使宋朝富強。但他的措施非常激進和極端,自然引起一眾臣子的反對。神宗皇帝年輕,急於大展宏圖,他的支持更加堅定了王安石「寧得罪天下人也要變法」的決心。
  • 千古宋詞巔峰之戰,蘇軾辛棄疾半夜難眠各寫同首詞,千年難分高下
    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兩宋時期,有李煜、柳永、王安石、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詞人,其中最能代表宋詞的兩大文人,那當屬蘇軾跟辛棄疾了。他們兩位的水平最能代表宋詞壇最高水準了。蘇是指來自蜀中眉山的蘇軾,辛是指濟南府的辛棄疾。兩人相差了近百歲,卻一同扛起了兩宋詞壇一片天。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蘇軾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不朽的。——林語堂大家都很熟悉蘇軾。宋代著名文學家是「唐宋八大作家」之一。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20歲的時候進京趕考,著名考官歐陽修是主考,看了蘇軾的試卷後,他印象非常深刻。
  • 王安石和蘇軾最相似的兩首詩,富有哲理,千年難分高下
    經常看到有文章說蘇軾和王安石不合,時不時便上演文學大戰。 流傳最廣的便是關於蘇軾改字的故事。 傳說有一次蘇軾前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在午睡。 蘇軾不小心瞄到王安石書桌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名為《詠菊》。
  • 孟浩然人生低谷時寫下一首詩,斷送了前程,卻成千古名作
    唐朝有很多詩人雖滿腹才華,卻屢屢在科舉考試中受挫,也因此誕生了很多千古名作。例如羅隱的《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原是他在多次落第後寫的一首牢騷詩,卻安慰了世人一千多年。還有黃巢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樣是在落榜後所寫,讀來令人熱血沸騰。今天要講的這首詩是孟浩然落第後所寫,入選《唐詩三百首》。
  • 蘇軾: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儒家說,六十知天命,蘇軾不知自己是否參透了命數,他回望人生,看到的是告別與輪迴。遙想當年,他與王安石朝堂論爭,哪怕政見不合,私下裡也能互相尊重。王安石從不想殺蘇軾,這是他和小人不同的地方,烏臺詩案,蘇軾下獄,是王安石一句「豈有盛世而殺才士者乎?」把他撈了出來。
  • 蘇軾膾炙人口的一首詩,全是千古名句,值得一讀再讀
    作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蘇軾不僅詞開豪放一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還與王安石、黃庭堅等人將宋詩推向了高峰。並且一生宦海沉浮,生活閱歷極為豐富的蘇軾,還將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毫無掩飾地融入到了詩的創作中。簡單來說,就是在蘇軾的詩中,一些很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 「邋遢大王」王安石,一兩年不洗臉不洗澡,鬍鬚上掛著蝨子見皇帝
    縱觀中國古代史,王安石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位響噹噹的人物。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神宗趙頊在位時的當朝宰相。他不是一、兩天不洗,而是一、兩年都不洗一回。不洗澡也就罷了,衣服也常常是很多天也不換,上面布滿了汙漬,早已看不出本來的顏色。因為常年不洗臉,王安石的臉色黧黑,這可和天生皮膚黑的人和本是黑皮膚的非洲人不同,他這是黑的透明、黑得發亮,黑中還透著那麼一點黃,一副病怏怏的樣子。
  • 高僧被藝妓各種調戲撩撥,他即興回敬一首詩,卻狂成了千古名作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宋代和尚道潛,別看他名字叫「道淺」,可面對藝妓的挑逗撩撥,他的道行深著呢!道潛與蘇軾是好友,因而也學上了蘇軾的「壞毛病」,喜歡在詩中暗藏譏諷,道潛還曾因此被勒令還俗過一段時間。其實我們認為還俗應是件好事,但道潛卻一心向佛,硬是又把頭髮削了去,繼續當和尚了,由此可見其禪心。
  • 繁華落盡見真醇,沉澱不朽的藝術,他就是蘇軾
    在為那周郎也為自己而鳴不平?在那被黑暗籠罩的、冰冷寺廟蒲團上,是誰?接著那一豆燭光,借筆墨向他人將自己的無奈渲染?在那夜深人靜、空際冰冷的林深處。是誰?迷迷糊糊卻不肯入睡,想著當朝世外的繁花似錦?在那月明星稀夜風輕柔的承天寺內,是誰?與好友一起滄月下漫步,信口吟出多日來心中的苦悶?年少的蘇軾,有著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名句!
    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林語堂說蘇軾大家都不陌生,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和辛棄疾並稱為「蘇辛」,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20歲的時候進京趕考,當年考試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讀完蘇軾的考卷,讚嘆不已。
  • 他是行走的詩篇,活成了神一般的存在,他就是蘇軾
    但蘇軾是詩人,是當時已名滿朝野的文壇大咖,所以寫公文也不像別人那樣用八股,而是直呈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觀點和意見激怒了正在朝廷推行新政的宰相王安石黨羽,說他愚弄朝廷,對皇帝不忠,包藏禍心。他們又從蘇軾詩歌中挑揀出描寫王安石新法給人民帶來苦難的詩句,極力要置他於死地。
  • 蘇軾落魄時有一歌女仍肯善待他,他一連寫兩首詞送她,都流傳至今
    其實在烏臺詩案之前蘇軾的仕途就已經幾經挫折,當時的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但蘇軾和他政見不合,公元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這也直接引得王安石震怒,於是便讓人彈劾蘇軾。在朝堂上舉步維艱的蘇軾只能選擇自請出京,到杭州任通判。三年之後,蘇軾又由杭州被調往密州任職。所以「烏臺詩案」之前的蘇軾仕途也並沒有很多人想得那般順遂。
  • 蘇軾一生: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友
    大起大落的仕途服完喪之後,蘇軾、蘇轍兩兄弟都帶著自己的妻子去地方任職,蘇軾首先去的是陝西鳳翔,去那個唐肅宗起家的地方,實現自己不獨善其身,又兼濟天下的濟世救民思想,也希望能夠改變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蘇軾在任上確實實行了一些改革、強兵和得民心的措施。
  • 李煜寫了一首描述女子部位的詞,刻畫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手叫絕
    談到後主李煜,很多人覺得他很擰巴的一個人,一方面治國不好好治,一方面被軟禁以後又不好好軟禁,沉不住氣,有點文人迂腐的氣質;在愛情上也看得出是那種博愛的,見一個愛一個,愛一個狠狠愛的類型;這些迂腐的,胸無大志的,猶豫躑躅的,感性遠大於理性的氣質造就了他悲劇的人生,以至於被後人們評價為:「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始工」。
  • 蘇軾與壁虎,無奈之舉,知心朋友對人生的意義
    第三次被貶,1094年,已經59歲的蘇軾再次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海南儋縣。直到1100年,宋徽宗即立,他才遇赦北歸。1101年,蘇軾66歲病逝於常州。蘇軾為人剛烈,不附權貴,豪放文人性格,出言無忌。恰逢同樣也是文人出生的王安石任宰相,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轟轟烈烈的開展。由於政見不同,蘇軾屬於反對新法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