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2020-11-30 澎湃新聞

蘇軾畫像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定州的官道上,一輛馬車向南行駛。車內,中年人頭戴烏角巾,手捧詩書,深情地回望著斜陽柳樹。他嘆了口氣,縮回車中,城門口,許多百姓自發來為他送行。

他要流落到千裡之外的嶺南。曾經,他是名滿天下的京城學士,如今,皇帝一封語氣嚴厲的聖旨,幾乎宣判了他政治命運的死刑。

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那一年,他五十七歲,已不再是昔日汴京聲名鵲起的少年,在定州,他甚至已經貧困到沒錢買馬、僱人(蘇軾把自己的窘迫,寫在了《赴英州乞舟狀》)。為了酬足盤纏,他不得不繞道汝州,向弟弟蘇轍尋求資助。好在,蘇轍送給兄長七千緡(相當於七百萬文錢),緩解了他的經濟危機。

蘇軾一生的熱望是匡扶社稷,實現大宋中興,但他性格剛直,秉筆直言,不被朋黨領袖喜愛,因此無論新舊兩黨,誰人主政,他最後都逃不開被貶的命運。

對於貶官,蘇軾習以為常。治平年間,王安石變法,蘇軾與他政見不合,被外派離京;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說了新法的弊病,再次觸怒王安石,他自知不容於朝野,主動請求出京任職;元豐二年(1079年),烏臺詩案爆發,那是蘇軾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刻,他幾乎是去地獄邊走了一遭,在監獄裡待了103天,每天都可能面臨死亡的宣判。好在上天垂憐,他被打發去了黃州,說是外放,實為軟禁。

神宗年間,蘇軾與新黨不合。神宗去世後,高太后重用司馬光,舊黨一度把持了朝政,蘇軾還朝,做到了禮部尚書,他若是順從舊黨,便是官運亨通,但他認死理,新黨有問題,他冒死進諫,舊黨專橫,他也直言不諱。蘇軾兩頭不討好,再次走上貶官之路。

 

蘇軾畫像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從定州到惠州,蘇軾南下大半個中國,來到了大宋帝國最偏遠的角落。

和烏臺詩案時相比,他又老了一截。烏臺詩案那一年,他四十三歲,已經是官場的老人。而現在,當他千裡迢迢趕赴惠州,已是近六十歲的高齡。儒家說,六十知天命,蘇軾不知自己是否參透了命數,他回望人生,看到的是告別與輪迴。

遙想當年,他與王安石朝堂論爭,哪怕政見不合,私下裡也能互相尊重。王安石從不想殺蘇軾,這是他和小人不同的地方,烏臺詩案,蘇軾下獄,是王安石一句「豈有盛世而殺才士者乎?」把他撈了出來。

元豐七年,王安石下野,隱退金陵,正巧蘇軾赴任汝州,路過此地,王安石特地在渡口駐足幾天,只為見蘇軾一面。二人浮舟江上,惺惺相惜,沉默中長揖而笑,勝過千言萬語。

王安石評價蘇軾:「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蘇軾則感佩王安石:「從公已覺十年遲。」他們在金陵一起住了一個多月,圍爐夜話,通宵達旦,往日朝堂紛爭,江湖夜雨青燈。而如今,安石歸去,朝堂上的人,也換了一茬又一茬,蘇軾獨行在古道,感受到的不只是失意,還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涼薄。縱然如此,他也能豁達道:「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從盛名到貶謫,蘇軾這一路走來,體會最深的是人情冷暖。昔日高中進士,風雲朝會,自己的府邸那是每天都有拜訪的人,多少商賈名士,爭著搶著要他蘇東坡的筆墨。如今得罪權貴,仕途黯淡,附庸風流者走的走,散的散,就連那些紅粉佳人,一聽說要去嶺南,也怯生生的打了退堂鼓。只有他的至親,還有紅顏知己王朝雲願陪他,赴那千裡迢迢的不歸路。(蘇軾自敘道:「予家有數妾,四五年相繼辭去,獨朝雲者隨予南遷。」)

相傳,這個王朝雲不但是蘇軾的紅粉知己,還是蘇門弟子秦觀的暗戀對象。秦觀的千古名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據說就是為王朝雲所寫。蘇軾是個明白人,看出來秦觀的心意,就示意王朝雲,要求秦觀為其填詞。據《苕溪魚隱叢話後集》引《藝苑雌黃》記載:「東坡曾令朝雲乞詩於秦觀,秦觀作《南歌子》詞以贈,秦觀詞題作《贈東坡侍妾朝雲》。」這首《南歌子》如此寫道:

靄靄迷春態,溶溶媚曉光。

不應容易下巫陽,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

暫為清歌住,還因暮雨忙。

瞥然歸去斷人腸,空使蘭臺公子賦高唐。

林語堂寫蘇軾時,最動情的就是寫到他和王朝雲的忘年戀。林語堂說:「蘇東坡一生的幾個女人之中,朝雲最稱知己。她愛慕蘇東坡這個詩人,自己也很嚮往他那等精神境界。蘇東坡對朝雲在他老年隨同他流離顛沛,不但把感激之情記之以文字,並且寫詩讚美她,這些詩使他們的熱情化為共同追尋仙道生活的高尚友誼。」

蘇軾是如何讚美王朝雲的呢?有詞為證:

「白髮蒼顏,正是維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礙?朱唇著點,更夏文生採。這些個千生萬生,只在好事心腸,著人情態。閒跑下斂雲凝黛。明朝端午,待學紉蘭為佩。尋一首好詩,要書裙帶。——《殢人嬌·贈朝雲》」

這個「維摩」就是蘇軾對王朝雲的雅稱。據林語堂記載,相傳:「釋迎牟尼以一個森林的聖人身份住在某一小鎮時,一天,與門人討論學間。空中忽然出現一天女,將鮮花散落在他們身上,眾菩薩身上的花都落在地面,只有一人身上的花瓣不落下來。不管別人多麼用力去刷,花朵硬是沾著不掉。天女問他們:『為何非要把花瓣從此人身上刷落?』有人說:『花瓣與佛法不合,故而不落。』天女說:『不然,此非花瓣之過,而是此人之過。已然信佛之人,若還有人我之分,其言行必與佛法相違背。如能消除此種分別,其生活自然合乎佛法。花瓣落在身上而脫落下來的眾菩薩,都已消除一切分別相。正如恐懼,若心中不先害怕,則恐懼不能入襲人心。若眾門徒貪生怕死,則視聽嗅味觸各感覺,才有機會騙他們。已經能爭服恐懼,則能超越一切感覺。』」

 

| 鄒一桂(1686-1772)的十二開《東坡先生懿跡圖》其中一頁就描繪了蘇軾66歲時的樣貌。

王朝雲是蘇軾流落時的慰藉,溫存他那被霧霾籠罩的沮喪內心,他們在惠州如同神仙眷侶,修小屋,種樹苗,蘇軾那屋子取名為「白鶴居」,他在旁邊的空地上,先後種了橘子樹、柚子樹、荔枝樹、楊梅樹、楷杷樹、檜樹和桅子樹,他和知己雲雨恩愛,甚至琢磨起長生之術,只是,人在造化面前,畢竟過於渺小了,當蘇軾好不容易得到安慰的時候,上天又給他重重一擊。紹聖二年(1095年)七月五日,王朝雲染上瘟疫而死,時年三十四歲,此時,蘇軾到惠州不過兩年。

時人記載:朝雲一生向佛,臨終前,她執著蘇軾的手誦《金剛經》四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即「世上一切都為命定,人生就象夢幻泡影,又象露水和閃電,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

八月三日,蘇軾將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棲禪寺的松林裡,親筆為她寫下《墓志銘》,銘文道:

浮屠是瞻,伽藍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歸。

惠州民間傳說:「王朝雲葬後第三天,惠州突起暴風驟雨。次日早晨,蘇軾帶著小兒子蘇過前去探墓,發現墓的東南側有五個巨人腳印,於是再設道場,為之祭奠,並因此寫下《惠州薦朝雲疏》。」其中說道:

「軾以罪責,遷於炎荒。有侍妾朝雲,一生辛勤,萬裡隨從。遭時之疫,遘病而亡。念其忍死之言,欲託棲禪之下。故營幽室,以掩微軀。方負浼瀆精藍之愆,又虞驚觸神祇之罪。而既葬三日,風雨之餘,靈跡五顯,道路皆見。是知佛慈之廣大,不擇眾生之細微。敢薦丹誠,躬修法會。伏願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世界。湖山安吉,墳墓永堅……」

王朝雲死後,蘇軾又先後寫下了《朝雲墓志銘》、《惠州薦朝雲疏》《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題棲禪院》,悼念這位他後半生最刻骨銘心的女人,不僅如此,他還在墓上築六如亭以紀念她,並親手寫下楹聯: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 蘇軾於1082年流放黃州時撰寫《寒食帖》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試問嶺南應不好,此心安處是吾鄉

生活在嶺南,蘇軾不能像以前一樣上疏皇帝,關心國家大事,但他閒不住,他那一腔憂國憂民的抱負不允許他怠惰,他知道廣州、惠州等地常有瘟疫,與水質有關,就寫信給當時的廣州太守王古,商量籌措一筆資金,建立官府認可的醫院。

然後,他從水質入手,提議建設水管,引城外優質山泉入城,緩解平民的用水問題。這個水管怎麼修呢?蘇軾想到了嶺南豐富的竹子,他用竹管為水管,竹管接口處用麻縛緊,再塗上厚漆,防止漏水。為了避免竹管堵塞,官府必須按時派人檢查,更換竹管,蘇軾的這個計劃因地制宜,解決了廣州城內一個大麻煩。

同時,蘇軾叮囑太守,別讓他人知道這是他的主意,因為他當時正是「反面典型」,蘇軾擔心,這事被上面知道,會捲入不必要的政治鬥爭。可諷刺的是,後來太守王古被革職,理由是「妄賑災民」。

在惠州,大大小小的事,只要是關於民生的,他都要過問兩句。有一年惠州谷價下跌,官府拒絕直接收取農民繳納賦稅的穀子,而是要他們把穀子換成現錢,再交給官府。但這樣一來,農民實際上等同於被勒索,因為當年的谷價遠低於市場合理水平。蘇軾知道後立即給相關官員寫信,他言辭懇切,據理力爭,終於說動當地的稅吏和運輸官,依穀物市價向農民徵稅,減輕了農民身上的沉重負擔。

這還不夠。蘇軾下到田地,看見農民們頂著暴曬,赤腳前行,每天都付出大量時間在插秧中,他想起了自己在黃州見到的「浮馬」,是一個可以有效節省插秧農民體力的工具,他就再次寫信,這一次不但給惠州的官員,還寄給了廣州太守,像一個推銷員,熱情地介紹「浮馬」的好處。

蘇軾在惠州做的事還有很多,比如在惠州湖上修建橋梁、給無名死者重建墳墓、寫祭文、在城西修建一座用於買魚放生的放生池(日後名為「蘇東坡放生池」),還有鼓勵當地教育等,就是這一件件實事累積起來,讓惠州百姓感激這位遠道而來的東坡先生,他不只會吟詩作詞,更是一位體恤百姓的好官。

在古代,嶺南窮山窮水,是煙瘴之地,達官貴人至此,總是一身的牢騷,但蘇軾不同,他到了嶺南後享受生活,他給朋友寫信說:「來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無掛慮,因為已經樂天知命。」老朋友陳糙想來探望,他回信說;

「到惠將半年,風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孔子云『雖蠻多百之邦行矣』;豈欺我哉!自失官後,便覺三山矽步,雲漢路尺,此未易遺言也。所以云云者,欲季常安心家居,勿輕出入。老劣不煩過慮……亦莫遣人來,彼此須髯如就,莫作兒女態也……」

蘇軾在惠州最大的驚喜是吃的,尤其是那些在北方很難吃到的嶺南瓜果,其中就有他最喜歡的荔枝,於是有了「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愛吃荔枝,也酷愛喝酒。嶺南不禁酒,給了他沉浸酒肆的機會。他在惠州學習了一種釀酒法,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釀成,據說釀好後,清香可比王孫甘露。

曾有人統計,《東坡全集》共出現「酒」字九百多次,蘇軾喝過的酒,可以鋪滿他的府邸,他不但喝酒,還自己造酒,作為蘇軾的忠實讀者,林語堂就說他是「造酒試驗家」,傳說蜜酒、真一酒、天門冬酒、桂酒、萬家春酒、酴酸酒、羅浮春酒等,都與蘇軾有關,而蘇軾留給後世的絕美詩詞,很多都是酒勁上頭,即興而成,比如有一首《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寫得頗為雅致:

杏花飛簾散餘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襄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間顯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

明朝捲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樓殘紅。

蘇軾被荔枝和酒勾了魂,不但自己吃,還教別人怎麼吃。如今惠州有名的烤羊蠍子,就是蘇軾的心頭好。那時候,惠州的肉鋪宰羊,別人都愛吃羊肉,但蘇軾囑咐屠戶,每天把大梁骨留給他,這個大梁骨,就是我們說的羊蠍子。

據說,蘇軾烹羊蠍子會先煮熟,然後輕灑酒和鹽,在火上烤至微焦,待酥脆焦嫩,便是食用的最佳時機。他不但愛吃羊蠍子,燒蠔、鹽焗雞也都是他的桌上料理。如此吃好喝好,以至於他說:「嶺南萬戶皆春色,會有幽人客寓公。」又說「試問嶺南應不好,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詩背後,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且說蘇軾的好友王鞏,因烏臺詩案而被貶嶺南賓州,當他南下時,只有歌妓柔奴願意隨行,後來,王鞏等到了北歸的機會,他在臨走前與蘇軾重逢,喚柔奴為好友敬酒,故友重逢,不勝唏噓,蘇軾問及嶺南風土,柔奴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知道蘇軾的境況後,當朝宰相章惇大為不快,驚呼:「蘇子瞻尚爾快活耶!」

其實,蘇軾這種樂觀,王安石早就領教過了。在那些貶官黃州、杭州的歲月裡,蘇軾鬱悶歸鬱悶,但依然寄情山水,保持他那至死方休的樂觀主義。所以,他在那裡留下了很多關於吃的文字。

冬至時吃羊肉,他說:「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

某一天吃豬肉,他說:「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又有一天,他品嘗了一位老婦人做的環餅,興奮道:「縴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就連吃野菜,蘇軾也津津有味:「秋來霜露滿園東,蘆菔生兒芥生孫。我與何憎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

那些年,蘇軾留下許多舌尖上的傳奇,比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玉糝」、「東坡腿」、「東坡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成百上千的店鋪,都說自己和蘇東坡有關係。

如果北宋有《舌尖上的中國》,蘇軾絕對是座上賓,他對吃食的態度,正應了周作人的話:「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知堂談吃》)

 

被貶海南,與弟弟隔海相望

紹聖四年(1097年),在章惇的授意下,蘇軾被貶為瓊州別駕(知州的佐官),昌化軍(今海南儋州中和鎮)安置,這一年,他剛好六十歲。

為了讓蘇軾受盡苦頭,章惇還借朝廷詔令,對被貶的蘇軾下了三條禁令:一不得食官糧;二不得住官舍;三不得籤書公事。

據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記載:章惇之所以把蘇軾貶到儋州,是因為蘇軾字子瞻,瞻與儋形似。而與此同時,蘇轍被貶雷州,則是因為蘇轍字子由,由與雷下面都有田字。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蘇軾是朝廷命官,只能乖乖領命。有幾人知道,他在嶺南哪是快活,分明是苦中作樂,跋涉千裡,忍受痔瘡之痛,仕途失意,更無幾人言說,蘇子瞻心中鬱結,只好託付詩文,自我療愈罷了。

所以他在惠州曾寫道:「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導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這春天裡的病容,才是蘇軾的無奈。

其實,章惇和蘇軾本是舊時好友,年輕時,他們一同出遊,有一次,二人要過獨木橋,橋下是萬丈深淵,章惇慫恿蘇軾一起過去,在石壁上題字,蘇軾不敢,章惇就一個人大笑而過,在石壁上寫下大字:「章惇蘇軾來遊。」蘇軾看到後,斷定章惇以後必能殺人,章惇問為何,蘇軾說:「能自拼命者能殺人也。」(《高齋漫錄》)

還有一次,兩個人一起在山寺邊飲水,聽說附近有老虎,章惇借著酒勁興奮地想看,在距離老虎數十步的地方,馬兒都嚇得不敢繼續走了,章惇偏偏取出銅鑼,在石頭上碰響,沒想到,老虎被他嚇跑了。(《耆舊續聞》)

後來,少年知己成為官場對手,一個舊黨,一個新黨,夕陽下漸行漸遠,但彼此依然敬重,有一次,章惇還救了蘇軾一命。

鄒金燦先生在《蘇軾和章惇》中寫道:「新派中的李定、王珪、舒亶等人,利用蘇軾的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以蘇軾自比『蟄龍』,誣陷他有不臣之心。蘇軾因此下獄4個多月,受盡屈辱,在獄中寫下『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悲憤詩句。就在蘇軾性命攸關之時,昔日的好友、今日的政敵章惇站了出來。章惇在神宗面前與新黨同僚據理力爭,說諸葛亮號『臥龍』,但誰能說諸葛亮有不臣之心?以此力證蘇軾的清白。退朝後,章惇痛斥宰相王珪:『你是想讓蘇軾全家都滅口嗎?』王珪無言以對,只能說自己所言,是從舒亶那裡聽來的。章惇厲聲道:『舒亶的口水你也吃嗎?』一連串的逼問,令王珪啞口無言。在多方勢力的營救下,再加上神宗本來就沒有傷害蘇軾之心,最終蘇軾保住了性命。」

可惜,隨著黨爭激烈,北宋政壇的報復越來越殘酷。紹聖年間,章惇成為宰相,為了報復舊黨對蔡確等新黨老臣的冤殺,他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羅織罪名,大興牢獄,把一大批和舊黨有關的人抄家流放,蘇軾與他政見不和,自然難逃厄運。

紹聖四年(1097年)五月,蘇軾動身前往儋州,在路途中與弟弟蘇轍重逢。他對弟弟說:「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大意是:瓊州、雷州雖然被大海阻隔,但我們兄弟二人仍可隔海相望,這不正是皇恩浩蕩的眷顧嗎?

蘇軾總能把嘆息化作玩笑,咽下人世間的苦與痛,寄情一壺溫熱的酒。他和蘇轍是在藤州相遇的,在去雷州的路上,兄弟二人故意走的很慢,他們知道,此去一別,再見不知何時,從藤州到雷州不過五六百裡,他們足足走了二十五天,期間同床共枕,秉燭夜話,吃最粗糙的糧食,忍受嶺南的燥熱和無常。

真正要離開雷州的那天晚上,蘇軾痔病發作,如若將死之人,雷州不像汴京,有一流的大夫立刻給他開藥。蘇軾只能忍著痛苦度過整夜,蘇轍也徹夜不眠,陪在哥哥身邊,那個晚上,他為蘇軾誦讀陶淵明的《止酒》詩,蘇軾作了一首《和陶止酒》,作為回應:

蕭然兩別駕,

各攜一稚子。

子室有孟光,

我室惟法喜。

當蘇軾真的要坐船去往海南時,蘇轍眉頭緊鎖,在北宋,被貶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海南比廣東更加偏僻,毒蛇猛獸遍地皆是,更恐怖的是,北宋時期,那裡是瘴癘和瘧疾的高發期,而兩年前,王朝雲正是死於由此引發的瘟疫。

據《瓊州府志》記載:「此地有黎母山,諸蠻環居其下,黎分生、熟。生黎居深山,性獷悍,不服王化。熟黎,性亦獷橫,不問親疏,一語不合,即持刀弓相問。」

《儋州志》則寫道:「蓋地極炎熱,而海風甚寒,山中多雨多霧,林木蔭翳,燥溼之氣鬱不能達,蒸而為雲,停而在水,莫不有毒」、「風之寒者,侵入肌竅;氣之濁者,吸入口鼻;水之毒者,灌於胸腹肺腑,其不死者幾稀矣。」

樂觀如蘇軾,這一次也做了最壞打算。他給朋友寫信說:「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當作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海外。」又對弟弟蘇轍慨嘆道:「他年誰作輿地誌,海南萬裡真吾鄉。」

他在儋州過得清苦,方言不熟,地理不通,身上的疾病一天比一天嚴重,甚至,幫助他的人也會被他牽連。昌化軍使張中是他的仰慕者,知道他來海南後,安排他和小兒子蘇過「住官房,吃官糧」,結果,湖南提舉董必察訪廣西至雷州時,聽說蘇東坡住在昌化官舍,派使者渡海,把蘇軾一家逐出官舍,並且狠狠地出分了張中。

他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得到北上的一天,所以在聽說好友佛印要來看他時,他寫信回絕,自述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爾。唯有一幸,無甚瘴爾。」

好在蘇軾懂得苦中作樂,與當地人打成一片,在一些百姓的幫助下,他在城南的桄榔林下建了幾間茅屋,起名「桄榔庵」。又勸課農桑,勘察水利,指導當地人打井取水。稍微融入當地生活後,蘇軾的嘴又饞了,他和兒子自創了一道美食,取名叫「玉糝羹」:「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不僅如此,他連蝙蝠都吃得下。在《聞子由瘦 儋耳至難得肉食》一詩中,他寫道:「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署芋,薦以薰鼠燒蝙蝠。」

蘇軾吃東西不挑食,自然不會錯過海南的美味燒蠔。有一次,當地百姓送給他一些生蠔,蘇軾就把生蠔剖開,取出肉放進熱湯裡,隨後靈機一動,倒酒入鍋,待煮熟之後,取之入口,味道出人意料。美食家蘇軾興奮地告訴兒子,這個燒蠔的做法,一般人你別告訴他:「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

翻閱東坡文集,我們看到蘇軾的這一段海南時光極盡悽涼,又被寫得充滿了生活的小歡喜。他為了排憂解悶,甚至鑽研起養生的門道,晚年自創養生三法:晨起梳頭、中午坐睡和夜晚濯足,寫入文章《謫居三適》,一個飽受病痛折磨的老人,卻悠然自得道:「解放不可期,枯柳豈易逢。誰能書此樂,獻與腰金翁。」

海南歷史千百年,左遷至此的官員不計其數,但儋州人最喜愛和憧憬的一位,百年來都是蘇軾。因為蘇軾熱愛海南,並沒有隻把海南當做蠻夷之地,他來到海南後沒有消極怠工,也毫無高門讀書人的架子,反而是老夫聊發少年狂,修了座「載酒堂」,找當地的讀書人一起喝酒,這座「載酒堂」就是後來的東坡書院。

蘇軾是考試能手,二十一歲就中了進士,他來到儋州,最得心應手的一是喝酒,二就是教別人考試。他在儋州點撥了很多熱愛讀書的年輕人,其中最得意的弟子是來自瓊山府的姜唐佐,他本來就是當地教師,聽說蘇軾要來儋州,當即啟程,不求回報侍奉在蘇軾左右。幾年後,姜唐佐去廣州應考,臨行前蘇軾為他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並鼓勵他說:「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

往後,姜唐佐學成返鄉,開辦鄉學,他繼承老師的遺志,幫助更多海南人走上讀書之路,所以《瓊臺紀事錄》記載:「宋蘇文忠公之謫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如今來到海南儋州,我們還能看見東坡書院,在一片綠樹繁花的掩映下,東坡居士頭戴圓帽,手捧古籍,一身正氣行走於浩然天地。

 

▲蘇軾像(趙孟頫繪)

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或許在獨自面對大海時,蘇軾會想起汴京的鬧市。去年燈市,花好月圓,一切都是極好極好的,但那些都過去了,都已經隨著仁宗朝那個「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神話,一起掃入了歷史的墳塋。

對一個士人來說,抱負無從施展,他熱愛的國家只想放逐他,許是午夜夢回最心酸的事,但蘇軾不是一個怨天尤人的人,即便在帝國最邊緣,他所表現的,依然是一個樂觀豁達、熱愛生活的蘇軾,只是這種「釋然」背後,終究是對現實的無可奈何。

晚年,蘇軾的詩詞更加沉鬱頓挫,他在去世前兩個月寫了一首《自題金山畫像》,仿佛是對自己這輩子的回望: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這首詩初讀之下,是閱盡千帆的老人,在執著之後的放下與坦蕩,但細細品味,未嘗不是對人生的自嘲。所謂「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蘇軾何等志向,最後一生功業,也不過幾個外派州府,眼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而自己卻如已灰之木、不系之舟,箇中滋味,又有誰人知。

蘇軾在另一首詩中,同樣隱匿了自己的無奈。那是他在儋州寫的《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總角黎家三四童,

口吹蔥葉迎送翁。

莫作天涯萬裡意,

溪邊自有舞雩風。

此詩作於元符二年(1099年),蘇軾時年六十四歲,被貶儋州,一生已是陌途。這個年紀,前唐宰相李德裕在感慨「鳥飛猶是半年程」,而蘇軾呢,他借著酒勁,去當地人家裡做客,一個說官話的四川眉州人,和三四個黎族小夥把酒言歡,蘇軾有趣的地方,正在於此,但他嬉笑之間,卻又隱約流出了對人生的感慨。

所謂「莫作天涯萬裡意,溪邊自有舞雩風」,這兩句致敬《論語》的詩,其實是蘇軾對自我的開導,就是說,沒有必要執著於自己被貶謫千裡的事實,也不必沉淪於政壇失意的絕望,即便在偏遠之地,你一樣可以快樂地隨風起舞。這種開導,看似豁然,可我們想,什麼樣的人會這樣開導自己?

林語堂說:「蘇軾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這不可救藥的樂天背後,實是東坡自飲的悲涼底色。

元符三年(1100年)6月20日,65歲的蘇軾終於等到了朝廷的大赦。三年海南光陰,如今物是人非,蘇軾北眺茫茫大海,內心百感交集,臨行前,他留下了自己在海南的最後兩首詩,其中一首道: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

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據林語堂考證:蘇軾本想搭福建一隻大船過海,但是空等了些日子,只好和友人吳復古、兒子過、他的大狗「烏嘴」一齊渡海。渡海後,他們先到雷州去探望了秦觀,然後一家人再緩緩北上。

北上期間,蘇軾收到了章惇被貶的消息。諷刺的是,這位昔日權傾朝野,對他一貶再貶的人,如今卻成了被罷黜的對象。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諫官任伯雨八次上章彈劾章惇,陳瓘、陳次升等人跟進,不但稱章惇有謀反之心,輕視徽宗、還重提當年他想追廢宣仁太后的事情。宋徽宗一怒之下,把章惇貶為雷州司戶參軍。

章惇有一個兒子章援,恰好是蘇軾的門生(昔日科舉,蘇軾為主考官時,親自以第一名錄取了章援),他聽說此事後,擔心蘇軾念及舊仇,會報復自己的父親,於是誠惶誠恐地寫信給老師,懇請蘇軾,寬宥章惇以前的行為。

可嘆章援不懂,蘇軾根本沒有報復之心,他在收到信後大喜,不但對身邊人誇起了章援,還寫信答覆他: 

「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因無所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 隅,此懷可知。但已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魚所 知。建中靖國之意可恃以安。所云穆卜反覆究繹,必是誤聽。紛紛見及已多矣,得安 此行為幸。見今病狀,死生未可必。自半月來食米不半合,見食卻飽。今且連歸毗陵 ,聊自想我裡。庶幾少休,不即死。書至此,困憊放筆,太息而已。」

在信中,蘇軾寬慰章援,坦誠自己重病在身,對章惇毫無加害之心,不僅如此,他還寫信給自己與章惇的共同朋友黃實說:「子厚(章惇)得雷,為之驚嘆彌日。海康地雖遠,無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穩。望以此開譬大夫人也。」

蘇軾被赦免了,但他的身體也愈發虛弱。回到常州之後,他的病情遲遲不見好轉,像一條毒蛇緊緊纏繞著他,讓他痛苦難熬。蘇軾謝絕了大部分拜訪的友人,臥榻病床一個月,他沒有胃口,也無力起身,自知離油盡燈枯之日不遠,他囑咐友人說:「我在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三書的註解,我想以此三本書託付你。把稿本妥為收藏,不要讓人看到。三十年之後,會很受人重視。」(林語堂:《蘇東坡傳》)

七月十五日,蘇軾的病情繼續惡化。高燒、牙根出血、飯菜難咽,實在太餓了,就喝人參、麥門冬、獲菩熬成的濃湯,或者少許清水。他身體暴瘦,面色如枯骨,又過數日,他的呼吸都困難了,兩隻眼無神地望向窗外,昔日故人,仿佛一個個向他走來,又離他遠去,而他面對著哭哭啼啼的親人,仍強裝著樂觀的神色,氣息微弱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蘇軾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半月之前,他曾寫信給維琳方丈道:「嶺南萬裡不能死,而歸宿田野,遂有不起之憂,豈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細故爾,無只道者。」

蘇軾一生坎坷,不折其節,他的政治成就雖不如王安石、司馬光、章惇等同期友人出色,卻憑藉不朽的詩文、豁達的品性,在歷史的長河中造就更加深遠的影響,北宋是一個才人輩出的時代,而蘇軾堪稱閃耀群星中最奪目的那一顆。

求仁得仁,死生無憾,對蘇軾這一生的評價,他自己已經寫出來了。那是在去潮州紀念韓愈的時候,他寫下了這麼一段話:

「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蘇軾這一生留下的,是一位君子對世界最謙卑的愛。

文字丨作者:宗城,首發於《作品》文學雜誌

圖片丨網絡

編輯 | 周郎顧曲

相關焦點

  • 蘇東坡,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傳》說明了這些道理
    著名作家林語堂是這樣評價蘇東坡的:「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 「印象蘇軾」天生樂天派
    圖片來自網絡蘇軾是一個天生的樂天派,他在劇烈的政治波折中歷經宦海沉浮、牢獄磨練、三次被貶,非但沒有被生活的艱難困苦所打倒,反而使他的內心慢慢趨於冷靜而脫俗,令他的性格變得曠達而超然,也讓他的人生境界達到另一個高度。
  • 此心安處是吾鄉——「樂天派」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蘇東坡傳》林語堂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 樂天派的悽情愛情蘇軾與王弗
    樂天派的悽情愛情蘇軾與王弗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首悼亡詞,是蘇軾為了紀念亡妻所作的。一向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卻寫出了最為動人的思念。他與王弗又是怎樣相識的呢?是一見鍾情還是才情吸引呢?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
  • 樂天派蘇軾:一生曾遭多次貶謫,仍以樂觀心情面對
    樂天派蘇軾:一生曾遭多次貶謫,仍以樂觀心情面對如果要評出一個最慘的詩人,蘇軾可謂當仁不讓,他曾多次遭人貶謫外地,連他都自己都寫詩調侃自己,問我平生功績,黃州惠州儋州。因為母親的去世,王安石自請離職回鄉丁憂,哲宗登位以後,將章淳任職為宰相,章淳乃是當時王安石一手提拔上來的改革派,新黨上位把控了朝堂,舊黨的日子自然不好受,章淳不像王安石顧忌許多,他將許多舊黨官員能貶則貶,甚至想殺了蘇軾。王安石與蘇軾互為政敵,但算不上什麼大仇恨,他上書給太后,說蘇軾這種有才能的人,如果殺了那是國家的損失。
  • 讀蘇軾《與子由弟書》並做「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我們將閱讀蘇軾中的《與子由弟書》,以欣賞林語堂變成「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以便思考、理解和獲得。在蘇軾的一生中,正如他心愛的小妾所說,由於「一肚子不合時宜」,他在仕途上遇到了許多困難,在62歲時被降到儋州/海南。稱為「三次在朝,十二次外任,八方太守,三次貶居」。面對官方的挫折,有的人在抱怨,憤世嫉俗,頹廢,最後沮喪。
  • 蘇東坡: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美國著名文學家愛默生說過一句名言:「逆境有一種科學價值,一個好的學者是不會放過這一大好學習機會的。」蘇東坡沒有錯過任何逆境的學習機會,他的積極歸因使他笑傲江湖,他的達觀思維使他善於與狼共舞。這是他樂觀人格的突出表現。  蘇東坡非常善於化解精神壓力,苦中作樂。
  • 蘇東坡,不僅是個吃貨,還是個穿越古今的樂天派,心理學者
    與我們互通有無,是個穿越古今的樂天派。01樂天派東坡的生平事跡幾時歸去,做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蘇軾《行香子·述懷》林語堂先生曾說過,蘇軾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確實如此,盛事傳說誇有朋,我書意造本無法,人間有味是清歡。
  • 樂天派故事:樂天的派緣起
    也可搜索微信號shanrenwutaibai(「山人武太白」的全拼)直接添加。感謝關注!某晚,毛在臥談會上忽然慷慨激昂起來,為了表達他一定要把學習搞上去、擺脫語文總是不夠領先這一不利局面的決心,他說:「爸爸,我覺得我是一個樂天的派。」我聽後頓時哈哈大笑,樂不可支。毛被笑得不知所云,訕訕問:這……有什麼好笑的?
  • 樂天派蘇東坡的養成
    在中華大地的角角落落,說起蘇東坡或者蘇軾,無人不曉,就是那口「東坡肉」即使未嘗也先知。但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他的「樂天秉性」總是難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今人所嚮往的「將一地雞毛的生活過成了詩和遠方」。他的一生給後人留下的不僅僅是膾炙人口的名文佳作,更多的是無法衡量的精神財富。那麼,樂天派的蘇東坡是怎樣養成的呢?那就先從他的家庭看起吧。我們知道唐宋八大家,蘇軾(號東坡)一家便佔了三人,即「三蘇」。
  • 遇見「穿越古今的樂天派」!五糧液獨家冠名《上新了·故宮》正在熱播
    本期節目中,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李沁、聶遠沿著「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三條線索,最終在「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尋找到了這位「穿越古今的樂天派」——蘇軾。
  • 通過蘇詞走進那個永遠礦大樂觀的樂天派
    通過蘇詞走進那個永遠礦大樂觀的樂天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
  • 他是天生的樂天派文學家,被貶多次,貶到海南還活著回來!
    文/歷史趣談社他是天生的樂天派文學家,被貶多次,貶到海南還活著回來!蘇軾,字子瞻。他是我國最為出名的詞作家之一,他擅長的是豪放派詩歌。當然寫起婉約抒情詞也是好手。在這篇詞中,他難得流露出了悲哀之情,這和我們認識的那個似乎什麼時候都很開心的蘇軾並不相同。這篇詞不為大眾所知,但是,從多個角度看蘇軾,比單方面只認為他樂天派,是更好的。此外,他還是個很幽默的人,這個幽默並不是樂天派,而是他在詩歌,文章中吐露出來的率真,如同小孩子一樣。
  • 蘇軾一生: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友
    林語堂曾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 樂天派屬於蛋黃派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混世魔仙,ID:H7788552】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樂天派屬於自己我要說的樂天派不是那種嘻嘻哈哈的樂天,而是看你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怎麼看待跟怎麼去處理的,這種天生對事情保持輕鬆想法的人是極少數的,並且樂天派想問題的角度都是清奇又獨特的
  • 蘇軾在挫折中積極生活,通俗易懂的《洗兒詩》,表達對孩子的期望
    著名文學家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的序言裡這樣評價蘇軾:「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著、一個瑜伽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 樂天派電子書
  • 孫偲函:我是一個開朗外向的樂天派女孩
    大家好,我叫孫偲函,我今年兩歲半了,我是一個熱情開朗的雙子座女孩。孫偲函:我是一個開朗外向的樂天派女孩生活中的我是一個愛笑的姑娘。
  • 樂天派
    當信仰深植靈魂,你就會成為一個樂天派,悲觀的情緒就會一掃而空,生命的底色就會發生完全的改變。
  • 天生不記仇的3個星座,一個心胸寬廣,一個修養好,一個樂天派!
    在我們的身邊,會有形形色色的人,你會發現有的人非常的愛記仇,弄得自己狼狽不堪,還有的人心胸寬廣從不記仇,一方面是由於修養好,在一個就是天生的樂天派,天生不記仇,在星座中就有著這樣的三個星座,天生不記仇,一個心胸寬廣,一個修養好,一個樂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