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聲音是由震動產生的,單獨一個靜止的東西,產生不了聲音,就連人的說話聲音也是由氣流和聲帶互相作用產生的。也可說只有物物相碰才能產生聲音,那麼問題就來了,相碰時的聲響到底是碰者發出的呢,還是被碰者發出的呢?對這個簡單問題的思考與回答,其實已上升到了哲學層面。
大智慧者往往都有追根究底的習慣,比如果實結在樹上,成熟以後會自然落地,這種現象從地球有生機以來就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唯有牛頓思考了果實掛在樹上好好的,為什麼成熟以後會自然落地,基於對這個簡單問題的思考,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有因有果,也許大問題的答案就隱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的細枝末節。
偶爾一次聽琴,令大學士蘇東坡困惑不已,這美妙的聲音到底怎麼發出的呢?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甚至連三歲小孩就會說:「琴聲當然是琴發出來的嘛!」可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令滿腹經綸的蘇東坡左推右敲不能確定答案。
琴詩
宋代: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的意思很好理解,詩句是由再樸素不過的詞語組成,字面意思就是詩的意思:如果說琴可以自己發聲,那麼為什麼把它放在盒子裡就沒了樂聲?如果說聲音是由手指頭髮出的,那麼為什麼把耳朵靠近指頭都聽不到樂聲呢?
這首詩語言簡約意義明了,但哲理性很強,所蘊含的大道理直通宇宙萬物。道教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佛教視生為滅、視滅為寂,所以道佛兩家一個大快樂一個大自在,只有世人在有無之間掙扎、在生滅之間惶惶不安。《楞言經》有真言曰:「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兩圓離,是則常真實」。
對琴聲的頓悟可謂是打通了蘇東坡的個人宇宙,王安石變法,他不與王安石合彈一琴;司馬光執政,他也不給司馬光共和一曲。在人生的旅途中,他僅於時光彈合迎唱,用自己的才華奏出了個人的光輝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