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寫元宵燈節的詩詞,不計其數,但我們能夠記住的,寥寥無幾。然而這其中有一首詞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登上了元宵詩詞的巔峰,自此再沒出現過可以撼動它地位的作品。這就是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詞的大意是: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隨風飄散。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這首詞作於公元1174年或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這日晚上稱元夕,亦稱元宵,元夜。自古留有元宵觀燈的風俗。這首寫元宵盛況的詞其實是一首別有寄託的詞作。詞人假借對一位厭惡熱鬧、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尋求,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高潔志向和情懷。梁啓超《藝蘅館胡詞選》云:「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就是對這首詞的感悟。
詞的上片,極力寫元夕燈火輝煌、歌舞繁盛的熱鬧景象。「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寫燈,後一句寫焰火。上元之夜,滿城燈火,就像一夜春風吹開了千樹萬樹的繁花,滿天的焰火明滅,又像是春風把滿天星鬥吹落。「花千樹」、「星如雨」,不僅寫出了燈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給人熱鬧非凡的感覺,渲染出了節日的熱烈氣氛。「寶馬雕車香滿路」,是寫遊人之盛。但這裡主要還是為了渲染氣氛,所以,作者並沒有對遊人作具體描繪,只是從整體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筆。然而,遊人如織、仕女如雲的景象卻已躍然紙上;最後三句描繪歌舞之樂。節日的夜晚,一片狂歡景象,到處是笙簫齊鳴,到處是彩燈飛舞,人們在忘情地歡樂著,「一夜魚龍舞」,寫出了人們徹夜狂歡的情景。
下片寫尋覓意中人的過程。「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觀燈看花」的婦女,頭上戴著「蛾兒」、「雪柳」、「黃金縷」等裝飾品,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穿得漂漂亮亮。她們一路歡笑,帶著幽香,從詞人眼前走過。一個「去」字傳達出詞人對意中人的尋覓。在熙熙攘攘的遊人中,他尋找著,辨認著。一個個少婦美女從他眼前過去了,然而,沒有一個人是他要尋找的。那麼他所要尋找的意中人在哪裡呢?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經過千百次的尋覓,終於在燈火蕭疏的地方發現了她。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之中,唯有她遠離喧囂;獨自站在「燈火闌珊處」,充分顯示了「那人」的與眾不同和孤高自傲。「眾裡尋她千百度」,極寫尋覓之苦,而「驀然」二字則寫出了發現意中人後的驚喜之情。作者以含蓄的語言,表現了人物內心的活動。
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後突然把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孤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的不同流俗。全詞就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手法,反襯出了一個自甘寂寞、獨立不移、性格孤傲的女性形象。作者寫這樣—個不肯隨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託的。辛棄疾力主抗戰,屢受排擠,但他矢志不移,寧可過寂寞的閒居生活,也不肯與投降派同流合汙,這首詞是他這種思想的藝術反映。「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來為人傳誦。全詞構思精妙,語言精緻,含蓄婉轉,餘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