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做信手拈來,表面意思是說隨手拿來,用在寫文章方面就是能自由純熟地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用不著怎麼思考。這件事情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對於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來說,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和極強的記憶力估計是不可能的。可是這一點,在梁啓超看來就不是什麼難事兒。
說起梁啓超,多數人第一個會想到的肯定是維新變法。歷史上師從康有為之後,梁啓超在百日維新期間名氣也很大,一度被人稱為康梁。可是先生一生的成就並不僅此而已,除此之外,梁啓超還是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蔡鍔、蔣百裡、徐志摩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是他的學生。
能有這樣的學生,沒有過硬的實力是不行的。而在讀書學識方面,在那個時代,梁啓超也是十分的厲害。
在同時期八九歲孩子貪於玩樂的年紀,梁啓超就以神童的美譽聲名鵲起。四歲的時候在家裡開始讀書,八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九歲的時候可以下筆千言,十二歲的時候考中秀才,16歲的時候考中舉人,一度被稱之為嶺南奇才。奇到什麼地步?我們來看幾個例子就知道了。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不乏過目不忘的奇才,黃藥師的妻子就演示過,雖然是小說裡的故事,並不代表生活中就一定沒有。一次到三江東勝街書鋪買書,梁啓超在翻看完一本書後決定買下,就是價格方面談不好。
僵持不下,梁啓超只好對賣家攤牌:我買不買這本書沒什麼相干,反正我已經看完了,能夠從頭到尾背誦出來了。
對方自然不信,隨手指了一頁來考驗,沒想到梁啓超果然背出。賣家驚訝不已,打賭認輸只好雙手奉上。
在18歲的時候,梁啓超就拜到了康有為門下,成為其得意弟子。雖然後來維新變法失敗,仕途失意,可是這並不影響梁啓超在學問上的造詣。
梁啓超一生勤奮,著作等身,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學術研究涉獵廣泛,涉及哲學、文學、史學、經學等諸多領域。在以前的文言文和後來出現的額白話文之外,他還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於兩者之間。其博聞強識的本事,同時期的一些大學者都甘拜下風。
古詩中都少不了意象,為了力求詩文之美,意象的選擇也是極盡文雅。胡適有一次就說中國古詩很多,詩人都吃肉,就是沒人寫過豬。梁啓超聽到後馬上舉了一個反例,夕陽芳草見遊豬。
這句詩出自乾隆之手,在古代所有詩人中,乾隆的詩獨具一格,詩句不拘泥於詞藻,隨口即吟,提筆即寫。一生作詩四萬餘首,有流傳著乾隆一人賽全唐的美稱。由於少有名作,鮮有人問津,可梁啓超偏偏讀過,而且信手拈來。
在同時期的眾多學者中,梁啓超是公認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比如經濟、組織、幹部等。在一生著述豐富的同時,九個子女還都是時代傑出的人才,你說厲害不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