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字每個詞都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是近些年來比較流行的「黑人問號臉」表情包,也是由文字演變過來的,起因只不過是網友在刷視頻時,無意間翻到了外國友人學漢語的崩潰狀態。
這畫面讓許多中國同胞聊懷安慰,自己還弄不明白自己國家的語言文化呢,外國友人怎麼可能區區幾年間就弄明白呢?
不過,這也能側面證明,國人對漢字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而不是原來的放任狀態。
在去年年初的時候,趙忠祥老師猝不及防的離開了大眾視線,在眾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泯然於人世間,演藝圈一片哀悼。
在眾多藝人或直白或心酸的寄語中,馬伊琍的哀悼詞成功闖進了大家的視線,她的原話是「那陪伴我們長大的一汪醇然又沉浸的聲音,終於離我們而去。」
沒想到的是,馬伊琍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反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拗口又矯情」,在一眾直白的悼念裡顯得確實有些與眾不同。
然而,在大家抨擊馬伊琍矯情的時候,卻忘記了我國本就是一個禮儀國家,就拿五代十國來說,即使兩軍交戰,也會先朝對方行軍禮,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只不過,到了現在,這些禮儀已經被人們拋出腦後了,哪怕是看到馬伊琍這種文縐縐的悼念詞,都會感到不適應,歸根結底,馬伊琍說這句話有錯嗎?
在這之後,馬伊琍那句話裡的「終於」一詞也被有心人給故意曲解了,在該筆者的敘述中,馬伊琍的「終於」代表的就是對趙忠祥老師的恨意以及趙忠祥老師去世後的大快人心,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魯迅的《吶喊》自序中,他有這樣描寫父親亡故的一句話:「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於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難不成在這句話裡,也是魯迅對父親離世的喜悅嗎?這裡的終於有「最終、終究」的意思,不過就是一個副詞,表示對父親的緬懷。
遠的不說,再說李宗盛寫的歌曲詞《我終於失去了你》裡的:「我終於失去了你,在擁擠的人群中」。
這裡的終於如同《吶喊》裡的終於,有突如其來、意想不到的意思,也是一種惋嘆心傷的嘆詞!
那麼為什麼馬伊琍的那句話就會被網友曲解如斯呢?一方面是有心人故意吸引人的眼球,博取流量,還有一方面,就是網友的文化水平低下。
不論是《吶喊》還是《我終於失去了你》,都是我們曾經學過的課文或者聽過的歌,只是卻沒有記在心裡,這才有了馬伊琍事件的發生。
從網友抨擊馬伊琍這件事來看,這並不是馬伊琍的過失,她只不過是習慣性文藝用詞罷了,真正無知的是那些自以為學識淵博,實際上用詞不分的網友。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現在連孩子們上學都開始用手機、學習軟體代替,而紙筆書本慢慢被取代,成為了人們日常中可有可無的東西,但是其實,電子書和紙質書還是不一樣的。
就像是前些年比較流行的「新文盲」,什麼是「新文盲」呢?顧名思義就是接受過高等教育,卻沉迷於網絡,離開了手機電腦,就提筆忘字的新時代人物形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讀書,不多讀書呢?